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三国鼎立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民间传说与道德准则等,因其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而家喻户晓。其中有这样一句“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下列关于“终于献”和“***”的对应正确的是( )
A.曹操 魏蜀吴 B.曹丕 魏晋吴 C.曹丕 魏蜀吴 D.曹操 魏蜀晋
2.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决战,最终曹操取胜,史称“官渡之战”。此战的意义是( )
A.结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 B.沉重打击了西汉的统治
C.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D.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3.诸葛亮进入南中(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后,“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诸夷慕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这反映了蜀国当时( )
A.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B.重视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C.利用德治笼络少数民族 D.建立城邑控制西南地区
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形势的图示是( )
A. B. C. D.
5.下图中的①应该是( )
A.魏 B.宋 C.齐 D.楚
6.208年,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曹,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这一事件发生( )
A.公元2世纪初 B.公元2世纪末
C.公元3世纪初 D.公元3世纪末
7.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寡众。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关于这场战役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C.曹操打败袁绍后统一了北方 D.北方再度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8.漫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历史。如图漫画中,曹操的目的是( )
A.促进民族交融 B.镇压黄巾起义 C.获得政治主动 D.建立魏国政权
9.下图所示材料反映的战役( )
曹操谋士,荀攸计妙, 间道而出,袭破乌巢; 袁军粮草,尽被焚烧, 袁绍恐慌,军心动摇。
A.使前秦政权土崩瓦解
B.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C.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D.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1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选自曹操在207年创作的组诗作品《步出夏门行》中的第四首,诗题《龟虽寿》是后人从诗歌的开头取三字而来。这一诗句反映出他( )
A.想要统一北方的愿望 B.被孙刘联军击败于赤壁
C.歼灭袁军主力的成就 D.想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填空题
11.赤壁之战
(1)背景: 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孙权听从周瑜和诸葛亮的建议,决定与刘备 迎战曹军。
(2)概况:曹军的兵力有20余万,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两军力量悬殊。交战伊始,曹军失利,撤到江北,与孙刘联军在 隔江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情况,周瑜实施 计策和火攻战术。曹军毫无防备,死伤惨重。孙刘联军乘胜扩大战果,曹操带着败兵北撤。
(3)影响: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 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1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 的战役
13.评价曹操: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 、 和 。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谦时,杀男女数万口。
14.官渡之战背景: 末年,北方 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5.公元 年,曹操率军南下,企图统一全国,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共同迎战曹军。
三、综合题
16.学史明理
材料一 三国鼎立形势图
材料二 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1)据所学知识回答,哪场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2)从材料一的形势图中找出刘备和孙权建立的政权,把政权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对应位置。
(3)据材料二,概括三国鼎立局面产生的重大影响。据此,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材料二 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打败曹军。
材料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的是哪两次战役?这两次战役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特点?
(2)材料二反映的战争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的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4)曹操在两次战役中的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
材料二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曹操“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写出两点即可)
(2)材料二所述战役“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有哪些?
(3)新考法启示类问题 上述两场战役有何内在联系?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给你哪些启示?
《第16课三国鼎立》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D A C B C B D
1.C
【详解】根据题干“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和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所以“终于献”指的是曹丕逼汉献帝退位,“争汉鼎,号三国”的含义是魏蜀吴相继建立,三国鼎立形成,C项正确;逼汉献帝退位的是曹丕而不是曹操,排除AD项;三国鼎立是魏蜀吴三国,不是魏晋吴,排除B项。故选C项。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项正确;结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局面,与“官渡之战”无关,排除A项;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西汉的统治,排除B项;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据题干“命人教打牛,以代刀耕”“诸夷慕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材料中诸葛亮让当地人教打牛,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以及让少数民族离开山林徙居平地等举措,有利于西南地区的发展和开发,A项正确;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农业,对于手工业提及较少,不能得出重视发展手工业的结论,排除B项;“诸夷慕侯之德”能体现德治,但这不是材料重点强调的,重点在于这些举措对西南地区发展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中虽提到建城邑,但这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通过这些措施推动西南地区整体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 年,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位于我国北方;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位于我国西南;229 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 ,定都建业,位于我国东南。三国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D项正确;曹操是东汉末年人,排除AB项;C项地理位置不正确,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根据题干“吴、蜀、赤壁、成都、建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三国鼎立的局面,其中①处是魏国。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其统治区域主要在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魏国的统治区域,与宋、齐、楚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赤壁之战的时间是208年。一个世纪为100年,世纪之初,指的是一个世纪的前三十年左右,1—99年为公元1世纪,100—199为公元2世纪,200—299为公元3世纪。因此,208年是公元3世纪初,C项正确;经上述分析,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3世纪初,排除AB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据题干“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寡众。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诸葛亮提到的“曹操克袁绍”之战是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步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统一北方,为其日后争霸奠定基础。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是赤壁之战(208年),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足鼎立,与官渡之战无关,排除A项;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并未立即统一北方,仍需击败袁绍残余势力(如袁谭、袁尚),直至207年北征乌桓后才完成统一,排除C项;官渡之战后北方逐渐趋于统一,而非陷入割据混战,淝水之战后北方再度陷入割据混战状态,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根据漫画信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结合所学可知,曹操统一北方,建立曹魏政权后,将“天子的权利架空”,并能通过皇帝的口吻将天下诸侯平定,这既可以减少自己的政治阻力,又能为自己打败对手提供“口实”,C项正确;漫画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不是民族交融,比如胡汉观念淡薄等,排除A项;镇压黄巾起义与“以令诸侯”不符,排除B项;魏国政权是220年曹丕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曹操、袁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B项正确;淝水之战使前秦政权土崩瓦解,排除A项;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排除C项;淝水之战使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分析可知诗句表达了曹操虽年老仍胸怀壮志,渴望继续实现抱负的决心,结合所学知识,207年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此时他正筹划南征,目标已超越统一北方,指向更宏大的功业,D项正确;官渡之战已经完成统一北方,排除A项;赤壁之战晚于诗歌创作的时间,排除B项;歼灭袁军主力是官渡之战(200年)的成果,排除C项。故选D项。
11. 208 联合 赤壁 诈降 三国鼎立
【详解】(1)根据所学赤壁之战的知识可知,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孙权听从周瑜和诸葛亮的建议,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根据所学赤壁之战的知识可知,曹军的兵力有20余万,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两军力量悬殊。交战伊始,曹军失利,撤到江北,与孙刘联军在赤壁隔江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情况,周瑜实施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曹军毫无防备,死伤惨重。孙刘联军乘胜扩大战果,曹操带着败兵北撤。当时孙权听从周瑜和诸葛亮的建议,决定与刘备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操的大军。
(3)根据所学赤壁之战的知识可知,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12.以少胜多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击败曹操,由此可知,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故答案为:以少胜多。
13. 政治家 军事家 诗人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谦时,杀男女数万口。
14. 东汉 军阀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背景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5.208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208年,曹操率军南下,企图统一全国,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共同迎战曹军。最终,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所以答案是:208。
16.(1)赤壁之战
(2)刘备——C,孙权——B
(3)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民族大交融(意思相近,任意两点即可);进步。
【详解】(1)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可知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2)填空:根据材料一的形势图中找出刘备和孙权建立的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延续汉朝,史称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可知刘备--C,孙权--B。
(3)影响:根据材料二“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可知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由“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领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可知,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民族大交融。因此三国鼎立局面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为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判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以后所形成的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虽然使统一的国家出现了分裂,但三国都注意发展生产,实现了局部统一,也为以后的大统一创造了条件。
17.(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2)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统一全国。
(4)在作战中战略战术要得当,时机要成熟、要注意谦虚和骄傲的关系。
【详解】(1)两次战役:据材料一“公元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材料一说的是官渡之战。据材料二“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打败曹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说的是赤壁之战。
共同特点: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因此,这两次战役的共同特点是: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2)影响:材料二反映的是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进占四川。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壮志:据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当时的雄心壮志是统一全国。
(4)启示:官渡之战中曹操运用的战术得当,因此以少胜多大败袁绍。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大败曹军。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说明:在作战中战略战术要得当,时机要成熟、要注意谦虚和骄傲的关系等。给我们的启示是:骄兵必败;要善于采纳别人的正确意见等。
18.(1)“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收编投降的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实行屯田。
(2)曹操骄傲轻敌;孙刘联军采取正确战术,用火攻,曹军大溃;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水战等。
(3)联系: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在统一北方后,曹操又想统一全国,进而发动赤壁之战。启示:骄兵必败(或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一“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在三国时期曹操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主动;重视人才、招揽各种人才;收编投降的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实施屯田等措施。
(2) 原因:根据材料二“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材料反映是赤壁之战,因为孙刘联军采取正确战术,用火攻对抗曹操烧毁曹军大船;曹操骄傲轻敌,加上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水战最终曹军打败,也就有了“樯橹灰飞烟灭”。
(3)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是公元200年在官渡发生的北方两个最强大的军阀袁绍与曹操之间 进行的一次大战。大战期间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随后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在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因此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联系是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在统一北方后,曹操又想统一全国,进而发动赤壁之战。
启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官渡之战中,袁绍过于自信,认为凭借自己的兵力优势可以一举击溃曹操。他没有对战场环境进行充分的考察和分析,也没有制定出有效的战略战术,导致在战斗中陷入被动,最终袁绍失败。曹操在赤壁之战前一路高奏凯歌,接连消灭了袁绍、吕布等割据势力,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从而内心开始骄傲自满起来。曹操在赤壁战役中指挥失误,一方面对部下不尊重,不听取战略意见;另一方面也一再低估对手实力,轻视水战,导致最终战役失败。因此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利,在赤壁之战失败,可以得到启示是骄兵必败或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