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民族的内迁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民族的内迁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7 10:1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民族的内迁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八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的性质是( )
A.反抗暴政的农民起义 B.争夺土地和人口的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C.各民族政权间的斗争 D.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2.从东汉末年起,北方人口陆续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气候温暖 B.南方土地肥沃
C.北方战乱频繁 D.北方自然灾害严重
3.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其中鲜卑族内迁地点是( )
A.陕西关中 B.山东西南 C.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D.山西一带
4.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借助地理学科知识绘制的方位示意图,这反映的是( )
A.春秋时期的民族交融 B.“八王之乱”的爆发
C.江南地区的开发 D.游牧民族的内迁
5.266年,西晋建立,定都洛阳。建立西晋的人是( )
A.司马睿 B.司马炎 C.诸葛亮 D.苻坚
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敕勒歌》的后两句,这是北朝时期居住在北方的敕勒民族的民歌,也在鲜卑人中传唱。东汉、魏、晋时期鲜卑人内迁的地点是( )
A.陕西关中地区
B.山东西南
C.辽河流域,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
D.山西一带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变动是在各个领域展开的旷日持久的变动,它表现为前无古人的激烈的融合,文化上的融合、民族上的融合,这种大融合的主要方式是(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人口的大流动、大迁移
C.中外交流的加强 D.民族之间的和平交往
8.“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下列哪个事件和洛阳有关( )
A.管仲改革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商鞅变法
9.某历史论文中写道:“(这场内乱)爆发在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期间……司马家族的王爷们前赴后继,不惜以最狠的手段骨肉相残。他们在洛阳城里打得头破血流,西晋王朝也变得奄奄一息。”该论文的题目应该是( )
A.《八王之乱:内讧没有赢家》 B.《分封同姓诸王的原因》
C.《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 D.《十六国与前秦的建立》
10.西晋灭亡后,流民南奔,东晋政府在皖南沿江一带设置了许多侨郡县来安置这些流民,并由侨郡县授予流民表示侨人身份的特殊户籍,持此籍者可以免税、免役。这一做法( )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C.实现了北人还乡的愿望 D.维护了江南士族的特权
二、填空题
11.西晋建立: 年,司马懿的孙子 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 为都,史称西晋。
12.316年,内迁 攻陷西晋都城,西晋 。
13.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 时期
2、路线:
① ,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
② ,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③ 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14.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
(1)八王之乱:
①背景: 大封同姓诸王,宗室诸王势力日益强大。
②概况: 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在洛阳一带展开长达十几年的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③影响:战乱持续十几年,严重削弱西晋国力,成为西晋 。幸存者主要逃往南方,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 。
(2)西晋灭亡:
①原因:
※八王之乱的影响:八王之乱削弱了西晋的国力,统治者已经无力制止分裂。
※北方民族南下:内迁各族强烈反抗西晋朝廷的暴政,一些首领乘机起兵。
②标志:316年,内迁的 攻陷西晋都城。
15.内迁主要民族是 、 、羯、 、羌
三、综合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曹操接纳谋臣荀或的建议:“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于是曹操将汉献帝及朝廷百官迁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将汉献帝牢牢地置于自己掌握之中。建安元年(196)九月,曹操以汉献帝名义下诏责备袁绍“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而但擅相讨伐”随后又下诏给吕布,称赞其平定董卓之乱的功绩,令其与曹操共辅朝廷。
——《看得见的中国史》
材料二:200年,当时袁绍拥兵10万,战马万匹,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两军在官渡相持时,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告之袁军粮草辎重屯于乌巢。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率精兵偷袭乌巢,烧掉袁军全部粮草,袁军得知粮草被焚,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士崩瓦解。最后袁绍只带800名残兵逃过黄河。
材料三:(如图)东汉、魏、晋时期,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曹操采取了什么手段壮大势力?
(2)材料二介绍的是哪一场战役?有什么特点
(3)材料二这场战役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回答,魏晋时期出现了什么历史现象?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操”与“天子”各指谁?材料一是诸葛亮说给谁的建议?
(2)图中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分别是谁?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形势?哪一场战役对这个局势产生了关键性影响?
(4)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实现国家短暂统一的政权是哪一个?
18.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 (石崇)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以饴澳釜,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
——《晋书》
史料二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晋书》
史料三 “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
——《资治通鉴》
(1)史料一说明了当时流行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带来了怎样的社会影响?
(2)史料二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史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带来了什么影响?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民族的内迁》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C D B C B C A B
1.D
【详解】根据题干“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为争夺皇位,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西晋从此衰落。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为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造成西晋社会经济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王朝实力消耗殆尽,成为西晋衰落的直接原因,D项正确;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排除A项;八王之乱是一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材料无法体现争夺土地和人口的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排除B项;八王之乱是一场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不是各民族政权间的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以来北方战乱,北方人民生活不稳定,为了获得稳定的环境,大量北方人口南移,是造成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C项正确;南方气候温暖是稳定的,并不能解析是东汉末年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南方土壤肥沃与当时人口迁移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东汉末年的北方虽然有自然灾害,但并没有严重到人口迁移的程度,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其中,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C项正确;迁入陕西关中是氐族和羌族,排除A项;东汉、魏、晋时期,鲜卑族内迁地点没有山东西南,排除B项;迁入山西一带的是匈奴族和羯族,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据题干示意图可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内迁到陕西关中一带,生活在漠北草原的匈奴族和羯族内迁到山西一带,和结合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D项正确;春秋时期周边的少数民族主要是戎狄等族,排除A项;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涉及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266年,西晋建立,定都洛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B项正确;司马睿建立东晋,排除A项;诸葛亮是蜀汉丞相,排除C项;苻坚是前秦第三位君王,中国古代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东汉、魏、晋时期鲜卑族内迁的地点是辽河流域,河套、河西走廊及河湟一带,C项正确;氐族、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排除A项;山东西南不是东汉、魏、晋时期鲜卑族内迁的地点,排除B项;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东、 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内迁各族领袖,大都仰慕中原文化。内迁各族的文化习俗,也影响了汉族。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通过人口的流动实现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B项正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建立多个政权,不存在大一统的中央政府,排除A项;题目强调的是我国领域内各民族的融合,不涉及中外交流内容,排除C项;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并不是以和平交往为主要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266年,司马炎称帝,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弱。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八王之乱和洛阳有关,C项正确;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时期的齐国,与洛阳无关,排除A项;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汉景帝时,与洛阳无关,排除B项;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与洛阳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题干“(这场内乱)爆发在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期间……司马家族的王爷们前赴后继,不惜以最狠的手段骨肉相残。他们在洛阳城里打得头破血流,西晋王朝也变得奄奄一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西晋晋惠帝时发生的“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整个国家各个阶层都没有赢家,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西晋分封同姓诸王的原因,排除B项;八王之乱使中原人口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316年,西晋灭亡,北方各族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其中氐族苻氏所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据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政府通过为流民提供免税和免役的待遇,实际上是在减轻他们的负担,从而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忠诚,这有助于东晋政府在南方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B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对流民的安置和管理,与行政效率的提高关系不大,排除A项;题干并没有提及任何关于北人还乡的信息,强调的只是一种安置方式,并没有真正实现北人还乡的愿望,排除C项;题干主要是针对流民的安置,与江南士族的特权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1. 266 司马炎 洛阳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 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所以①是266,②是司马炎,③是洛阳。
12. 匈奴人 灭亡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西晋灭亡。
13. 东汉、魏、晋 氐族和羌族 匈奴族和羯族 鲜卑族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五胡内迁,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14. 晋武帝 晋惠帝 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匈奴人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宗室诸王势力日益强大。②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在洛阳一带展开长达十几年的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此次事件所产生的影响是战乱持续十几年,严重削弱西晋国力,成为西晋③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幸存者主要逃往南方,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④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西晋灭亡的标志是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
15. 匈奴 鲜卑 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内迁主要民族是匈奴、鲜卑、羯、氐、羌。
16.(1)借天子(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
(2)官渡之战;以少胜多
(3)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4)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详解】(1)手段:根据材料一的“曹操将汉献帝及朝廷百官迁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将汉献帝牢牢地置于自己掌握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采取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壮大势力;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
(2)战役:依据材料二信息“200年”“两军在官渡相持”可知材料二介绍的是官渡之战。特点:根据材料“当时袁绍拥兵10万,战马万匹,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可知,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3)意义:依据材料二的“最后袁绍只带800名残兵逃过黄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4)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三的“东汉、魏、晋时 期,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可知,魏晋时期出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的情况。
17.(1)曹操,汉献帝;刘备。
(2)曹丕、刘备、孙权(如果不标注国家顺序错)。
(3)三国鼎立;赤壁之战。
(4)西晋。
【详解】(1)根据材料“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期,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得出材料一中的“操”指的是曹操,“天子”指的是汉献帝;根据材料出处《三国志·诸葛亮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向他分析了天下形势,阐述了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得出材料一是诸葛亮说给刘备的建议。
(2)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其疆土在北方,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汉,其疆土在西南,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其疆土在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地区,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得出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蜀的建立者是刘备,吴的建立者是孙权。
(3)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其疆土在北方,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汉,其疆土在西南,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其疆土在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地区,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得出材料二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后,曹操撤回北方,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孙权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得出对这个局势产生了关键性影响的战役是赤壁之战。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得出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实现国家短暂统一的政权是西晋。
18.(1)追求享乐、奢侈腐化的社会风气;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2)八王之乱;影响: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走向衰落;使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大量幸存者迁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详解】(1)根据材料“(石崇)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以饴澳釜,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可知,说明了当时社会上存在追求享乐、奢侈腐化的社会风气;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2)根据“司马氏骨肉相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八王之乱;根据“魏晋以来积蓄,扫地无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走向衰落;使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大量幸存者迁往南方,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