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7 10:1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诗歌《离堆》描述某一水利工程为“凿石虎头崖,石开出虎趾。沃野天府田,灌溉自兹始”。这一水利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郑国渠 D.大运河
2.某历史学习小组展示学习成果:“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商鞅变法成效最大”。根据所学可知,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
A.夏商周的更替 B.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C.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D.早期国家的产生
3.“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这首歌谣反映的事件是( )
A.平王东迁 B.三家分晋 C.城濮之战 D.马陵之战
4.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开始按照土地的不同情况分等征收农业税;鲁国开始按实际占有土地面积征税;秦国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反映出的时代特征是( )
A.宗法制度瓦解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变法改革盛行
5.有学者认为:商鞅虽死,但新法在秦长期行用并取得显著成效。秦国亦因而得以长期保持强盛的国力,最终完成统一大业。该观点说明了商鞅变法( )
A.实施的背景 B.失败的原因 C.内容的全面 D.深远的影响
6.根据商鞅变法法令的规定,斩敌军官一人,可以获得何种奖励( )
A.减免赋税 B.免除徭役 C.免服兵役 D.爵位和土地
7.据《商君书·赏刑》记载,商鞅变法后,秦国“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材料所描述的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商鞅变法( )
A.承认土地私有 B.推行郡县制度 C.实行奖励军功 D.推行连坐制度
8.战国时期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同时手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货币逐渐成为交换的媒介。铁犁牛耕的推广使得生产力得到发展、荒地开垦后,百姓的私有土地面积增加,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这反映了( )
A.农业发展水平逐渐由衰转盛 B.东周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C.东周在南方地区建立了稳定统治 D.战国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
9.为编演历史剧,同学们根据《史记·楚世家》的相关记载,梳理了如下线索,从中体现出当时( )
起点:楚武王言:“我蛮夷也”。 发展:不到百年,楚庄王陈兵问鼎。 高潮:晋楚郯之战后,楚庄王论“武德”。 结尾:战国后期,出现“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局面。
A.分封制度的强化 B.民族之间的交融
C.六国统一的完成 D.中央集权的确立
10.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对该图所示现象理解比较合理的是( )
A.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 B.周王室逐渐取消实行分封制
C.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 D.争霸兼并战争促使局部统一
二、填空题
11.商鞅变法意义(影响):使秦国的 ,提高了 ,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 。
12.商鞅变法成效: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 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3.战国时期战争特点:规模 , 多, 广, 长。
14.农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 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这些都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15.目的: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时间、支持者: ;
三、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李冰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塑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
都江堰建成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000万亩。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等
(1)根据材料,指出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
(2)都江堰作为四川省一张闪亮的名片,吸引无数国人和国际友人前往研学、参观,请你就都江堰发挥的作用,向前来参观的人做一个简要的解说。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二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材料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变法的三项内容。(限15个字以内)
(2)材料二中的哪些内容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一和材料三之间有何联系?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结合材料三,指出导致“商君”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与秦国统一全国的关系。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B D D D C B B D
1.B
【详解】据题干“水利工程、沃野天府田”和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后期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此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B项正确;灵渠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于公元前214年(秦朝)凿成通航,排除A项;郑国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在战国末年由秦国穿凿,排除C项;605年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战国社会变革。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连绵不断是战国时期在政局上的变化,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是战国时期在经济上的变革,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开展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B项正确;题干现象发生在战国时期,没有提及夏商周的政权更替,排除A项;题干陈述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而不是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排除C项;夏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一霸谢幕去,战国三雄傲世立。风云际会龙虎斗,华夏进入战国期”反映的是战国七雄的形成。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与原有的秦、楚、燕、齐,并称战国七雄。因此歌谣主要体现的事件是三家分晋,B项正确;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我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与题干“华夏进入战国期”不符,排除A项;城濮之战发生在春秋时期,与题干“华夏进入战国期”不符,排除C项;马陵之战是战国时期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时损失,进攻弱小韩国,使其向齐国求救,是齐军在马陵歼灭魏军的著名伏击战,与题干“华夏进入战国期”逻辑顺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开始按照土地的不同情况分等征收农业税;鲁国开始按实际占有土地面积征税;秦国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中描述的齐国、鲁国和秦国的改革举措,都是变法改革的具体体现。这些改革涉及税收制度、土地制度等经济管理方面,反映了当时各国为了增强国力、适应社会发展而进行的积极变革,D项正确;宗法制度主要涉及家族血缘关系和继承制度,与题目中描述的税收和土地制度改革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题目中描述的历史事件主要涉及经济管理方面的改革,与争霸战争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思想文化繁荣是春秋战国时期另一个显著的时代特征,但题目中描述的历史事件主要涉及经济管理方面的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据材料“商鞅虽死,但新法在秦长期行用并取得显著成效。秦国亦因而得以长期保持强盛的国力,最终完成统一大业”和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被车裂;但变法措施使秦国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这说明了变法的深远影响,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变法前的状况,没有体现实施的背景,比如说各国相继变法、发动兼并战争等,排除A项;商鞅变法成功,并未失败,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措施,无法说明内容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敌军的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D项正确;商鞅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徭役和赋税,与军功无关,排除AB项;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没有免服兵役,排除C项。 故选D项。
7.C
【详解】依据材料“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实行军功爵制,民众闻战相贺,是因为可以上战场取得战功,以此来赢得爵位,C项正确;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有利于封建士地制度的形成,与题干材料所描述的“好战”现象无关,排除A项;推行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能使民众闻战相贺,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推行连坐制度,是为了加强对民众的控制,不能使民众闻战相贺,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了东周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B项正确;题干不仅反映了东周的农业发展,也反映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东周在南方地区建立了稳定统治,排除C项;题干没有体现战国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强调的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我蛮夷也”、“陈兵同鼎”、“晋楚邲之战后,楚庄王论‘武德’”、“战国后期 …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楚国从开始自称“蛮夷”到后来“被推为合纵之长”,加强了与中原各国的联系,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B项正确;分封制度建立并得到强化是在西周时期,春秋时期开始逐步瓦解,排除A项;六国统一于公元前221年,排除C项;中央集权的确立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变化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少,促进了局部统一,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D项正确;题干图表体现不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排除A项;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而不是取消实行分封制,题干图表不能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没有涉及相关的胡汉观念淡薄等,不是题干图表体现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1. 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军队的战斗力 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详解】结合所学秦国商鞅变法的影响,使秦国的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2.综合国力
【详解】根据所学商鞅变法的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3. 很大 参战兵力 交战区域 持续时间
【详解】根据所学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的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战争非常惨烈,孟子所说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就是对当时残酷战争的形象写照。
14.牛耕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与此同时,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这些都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
15. 富国强兵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
16.(1)原因: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优秀品质等。(言之有理即可)
(2)解说词:千年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 256 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李冰治水“循自然,顺水势”,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不同的水脉和地形,无坝分水,塑江排沙,因地制宜,自流灌溉”可知,都江堰修建成功的原因是政府重视;因地制宜;发挥集体智慧;人民支持;李冰个人优秀品质等。
(2)解说词: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如千年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造福“天府之国”。
17.(1)奖励耕战(或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2)“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实行了富国强兵,为兼并六国奠定基础。
(3)统一六国;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详解】(1)据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可知是奖励耕战;据材料一”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可知是建立县制。因此,材料反映的变法内容是: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2)内容:据材料二“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可知,“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能够说明商鞅变法的成功。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我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的是因为它实行了富国强兵,为兼并六国奠定基础。(言之有理即可)
(3)事件:据材料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秦统一六国的史实。材料中的秦王是指秦始皇,“扫六合”是指秦灭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关系: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材料三反映的是秦统一六国。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18.(1)主要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守旧贵族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持。
(3)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莫定了基础。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可知,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可知,商鞅变法措施是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根据材料二“”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是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原因:根据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守旧贵族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持。
(3)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