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百家争鸣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表是某同学绘制的百家争鸣专题复习表格。表中信息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① ② ③ ④
朝代 春秋 战国 春秋 战国
人物 老子 孔子 孟子 韩非子
思想 无为而治 仁者爱人 民贵君轻 实行礼治
A.① B.② C.③ D.④
2.某老师在历史课上向学生展示了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学派的思维导图(下图)。从中可以看出( )
A.各学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各思想学派之间等级森严
C.各学派之间相互学习借鉴 D.诸子百家均出自同一师门
3.下图是《论语 颜渊》中记载的子贡问政篇,它反映了儒家治国理念中的( )
A.重视军事威慑 B.强调道德根基 C.主张经济优先 D.倡导功利主义
4.“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古人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若要深入研究这种思想,你要查阅( )
A.《诗经》 B.《论语》 C.《道德经》 D.《韩非子》
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源自《道德经》,它体现的思想是( )
A.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
B.“仁”,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C.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战国时期与这一理念最为相近的思想主张是( )
A.道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 B.儒家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C.墨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D.法家主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等
7.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持续不断,军事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著述丰硕。其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自哪个学派( )
A.道家 B.法家 C.兵家 D.墨家
8.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曾有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他们倡导发起的这段学术争鸣,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里程碑。这段学术争鸣( )
A.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B.抑制了学术的发展
C.促使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 D.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9.战国时期,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B.荀子 C.孟子 D.老子
10.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认为,自然界的规律和人类的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人类应该邀履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事物自由发展。这一学派是( )
A.道家学派 B.儒家学派 C.墨家学派 D.法家学派
二、填空题
11.老子是 ,他的学说集中在 一书中,又称 。
12.孔子和儒家学说:(地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1.成就:①政治思想成就:核心思想是“ ”;主张 。
②教育思想成就:创办私学;主张“ ”;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
2.典籍: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 》一书
3.影响:孔子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13.孔子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 、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4.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 一书。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 ,对古代 ;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5.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
《韩非子》
思想主张:君主治国要靠 、 和 ,以使臣民慑服。反对 ,强调 ,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 。
三、综合题
16.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巨变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的内涵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材料二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选自《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针对社会急剧的变化和发展,有识之士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和主张,逐渐形成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许多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织,指出商鞅变法中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学派之间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和主张,形成什么样的学术繁荣局面?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
(4)材料三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材料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1)上述材料反映了的局面是 。该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2)费正清认为“该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能量和创造力的阶段”。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宝库。
材料二 “孔子的政治运动失败了,而孔子的教育事业却留下一个绝大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孔子、孟子、墨子体现“和睦、和谐”的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二中孔子的教育事业留下的“绝大的影响”。
《第7课百家争鸣》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C C B C D B A
1.A
【详解】由题干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主张是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A项正确;春秋时期的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即人要有有爱心和同情心,排除B项;战国时期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排除C项;战国时期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护社会秩序,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根据“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学派的思维导图”可知,图中所展示的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学派之间,有的互为师徒,有的关系熟识,这可以看出,各学派之间相互借鉴学习,C项正确;各学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题干信息未体现,排除A项;题干信息并不能体现各思想学派之间等级森严,排除B项;诸子百家均出自同一师门,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知,儒家这里强调的是民众的信任,也就是道德层面,因此它反映了儒家治国理念中的强调道德根基,B项正确;“重视军事威慑”,与题干中的 “去兵”相矛盾,排除A项;题干中孔子认为“信”更重要,因此“主张经济优先”说法错误,排除C项;“倡导功利主义”违背儒家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据题干材料“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古人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结合所学可知,这与道家思想有关,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C项正确;《诗经》是中国古代一部诗歌总结,排除A项;《论语》是孔子弟子整理的一部儒家书籍,排除B项;《韩非子》反映了法家以法治国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源自《道德经》”和所学知识可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反映了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仁’,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是儒家孔子的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一理念最为相近的思想主张应是民本思想,如儒家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孟子更是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B项正确;战国时期墨家提倡节俭,批判贵族奢侈生活,道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C项;法家主张治国要靠法令权术等,维护的是君主的统治,而非倡导民本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自《孙子兵法》。兵家是诸子百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学派,兵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孙武,他的《孙子兵法》一书,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C项正确;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排除A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B项;法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C项。
8.D
【详解】根据题干“两千多年前,中华大地上曾有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因为社会大变革,出现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D项正确;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是孔子创办私学,排除A项;百家争鸣促进了学术的发展,排除B项;铁制农具和牛耕促使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儒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B项正确;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A项;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还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排除C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事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事物自由发展,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A项正确;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核心思想是“仁”,排除B项;墨子是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排除D项。故选A项。
11.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道德经》
【详解】根据所学百家争鸣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被弟子整理成《老子》一书,又称为《道德经》,流传下来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12. 仁 以德治国 有教无类 论语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主要成就有:①政治思想成就: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②教育思想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温故知新等)。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13.因材施教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孔子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4. 《论语》 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5. 法令 权术 威势 空谈仁义 以法治国 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法家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可以得出,①是“法令”;②是“权术”;③是“威势”;④是“空谈仁义”;⑤是“以法治国”;⑥是“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6.(1)变化: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进一步推广。
(2)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3)局面:百家争鸣;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联系: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思想方面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详解】(1)变化:观察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的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进一步推广。
(2)措施: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有,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3)局面: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之间纷纷发表各自的看法和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4)联系:结合所学可知,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并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17.(1) 局面:百家争鸣。 原因: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2)观点:同意。
理由:春秋战国时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统治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北方成就更为显著,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哦变法确立了下来,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着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是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详解】(1)局面: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为了富国强兵,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治国主张‘用爱管理天下’‘用法管理全国’……”可知材料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局面。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2)阐释: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费正清认为‘该时期是一个充满活力、能量和创造力的阶段’”可知,春秋战国时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统治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北方成就更为显著,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哦变法确立了下来,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着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是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综上所述,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他的说法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8.(1)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仁政”的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
(2)孔子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详解】(1)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为“仁”,“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以此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都体现了这种追求和睦、和谐的理念。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倡导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这有助于减少人际间的冲突,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这一思想在当时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一种道德准则,对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有着积极意义。孟子主张“仁政”。他认为统治者要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例如,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强调君主应当重视百姓的利益,关注民生,只有百姓生活好了,社会才能和谐发展。这种思想反映了孟子对理想社会中统治者与百姓之间和睦关系的构想。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兼爱”就是要求人们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一切人,这种无差别的爱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矛盾;“非攻”则反对战争,倡导和平,因为战争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安宁。即孔子:主张“仁”;孟子:提出“仁政”的思想;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
(2)谈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使平民子弟也有机会接受教育。这一举措扩大了教育的范围,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取知识,不论出身贵贱、贫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成为孔子的弟子,这在教育史上是一个巨大的变革。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比知识更为重要。孔子的教育理念还强调学以致用。他的弟子们在学习知识后,往往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去。孔子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他提倡“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孔子还强调“温故而知新”,注重对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又鼓励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探索。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即孔子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