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技术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技术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7 10:1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技术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表是“秉”与“穆”的甲骨文写法及释义,可用于研究商周时期的( )
甲骨文 今字 释义
秉 本义指手拿着一把庄稼。左边是禾苗,有叶子和禾穗;右下方是一个又(右手)
穆 谷粒成熟后下垂;另一种释义为庄稼成熟后籽实脱壳纷纷掉落
A.土地制度 B.天文历法 C.农业生产 D.祭祀活动
2.如果文物会说话,下面文物的自述符合史实的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我出土于河姆渡遗址。 B.甲骨文:我是已知的我国最早的汉字。 C.司母戊鼎:我是夏朝青铜器中的重器。 D.帛书《老子》:“兼爱、非攻”是我的思想精髓。
A.A B.B C.C D.D
3.青铜鼎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之一。《春秋公羊传注疏》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由此可知,青铜鼎( )
A.生产数量极多 B.工艺水平极高 C.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D.分布极其广泛
4.文物是人类的记忆和见证。下图为我国夏商周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反映了( )
A.磨制石器的发展 B.制陶技术的更新
C.农耕文化的传播 D.青铜技术的进步
5.中国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溯历史,我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6.“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句谚语反映了我国农历节气( )
A.指导农业生产 B.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 D.提倡精耕细作
7.谚语“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体现了二十四节气服务于( )
A.运动健身 B.饮食调理 C.农业生产 D.商业贸易
8.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总结出望、闻、问、切四种疾病诊断方法的古代名医是(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孙思邈
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说:“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该归功于他们的文字”。目前我国已发现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 )
A.梵文 B.甲骨文 C.楔形文字 D.拉丁文字
10.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下列能够代表这一时期青铜工艺成就的是( )
A.司母戊鼎 B.鱼纹彩陶盆
C.甲骨文 D.冰裂纹瓷器
二、填空题
11.甲骨文与青铜器
(1)甲骨文: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 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 开始。
(2)青铜器: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 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 ”。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 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
12.青铜器: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 及军事等方面,成为主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 的象征。
13.《 》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 最早的确切记载。
14.楚辞:战国时期,楚国的 以及 等人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屈原代表作 充分表达了对 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诗经》和“楚辞”是我国 ,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15.医学
(1)神农尝百草,认识了一些治病药物。
(2)战国时期 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3)战国时期问世的 ,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三、综合题
16.【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宛如汇纳百川的大海奔流不息,一片片甲骨文,一件件巧夺天工的文明瑰宝闪烁其间。
【一片甲骨惊天下】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一的这片龟甲最早可能出自哪个朝代?观察图二中的三个甲骨文字形,把它们与“休”“人”“山”三个字对应起来。
(2)你怎样理解“一片甲骨惊天下”?
【青铜文明震世界】
材料二
(3)图三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之一,从外观上看,它有什么特点?
(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朝灿烂的青铜文明的感想。
【活学活用拓思维】
材料三 周王朝对礼器的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
(5)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西周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17.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

材料二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是商朝青铜器文化的代表作,出土于河南安阳。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纹样,给人以诡秘、凝重而神秘的感觉,从而体现出被祭者身份、地位的显赫和尊贵,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图一这片龟甲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
(2)材料一中的图二A、B分别属于甲骨文的什么造字方法?
(3)甲骨文在中国汉字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4)依据材料二,说说国宝“司母戊鼎”承载的历史信息是什么?
18.夏商周时期,是早期国家形成与社会变革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
材料三:
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五:
(1)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指的是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什么制度?“天下为家”说明夏朝时实行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中的“国”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概括“立国”的主要对象。
(3)根据材料三所示甲骨文图片,尝试着写出对应的汉字。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内容,谈谈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5)仔细辨识材料五:这三幅漫画分别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个学派的思想主张。
《第7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技术》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D A A C A B A
1.C
【详解】根据题干“秉的左边是禾苗,穆是谷粒成熟后下垂”,可知都与农业有关,可用于研究商朝时期的农业生产,C项正确;题干中秉和穆都与农业有关,题干中的释义没有提到土地制度,排除A项;秉和穆都与农业有关,无法体现天文历法,排除B项;秉和穆都与农业有关,与祭祀活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已知的我国最早的汉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B项正确;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半坡遗址,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有骨耜等,排除A项;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中的重器,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反映了商朝青铜铸造业的高超技术,并非夏朝的青铜器,排除C项;帛书《老子》体现的是道家思想,“兼爱、非攻” 是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思想主张,道家思想的精髓是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等,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体现了青铜鼎作为礼器,使用数量的多少体现了权利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C项正确;题干只强调了不同等级的人使用的青铜鼎的数量,体现不出青铜鼎生产数量的多少、工艺水平的高低、分布是否广泛,排除AB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据题干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镶嵌绿松石的铜牌展示了青铜与其他材质结合的工艺;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体现了高超的铸造工艺;利簋是已发现的西周最早的青铜器。这些文物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青铜铸造在造型、装饰、铸造工艺等方面的进步,D项正确;磨制石器主要盛行于新石器时代。而题目中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司母戊鼎、利簋均为青铜器,并非石器,所以不能反映磨制石器的发展,排除A项;图片展示的是青铜器,和制陶技术并无关联。制陶技术主要体现在各类陶器的制作工艺、造型、纹饰等方面的变化,这些文物不能体现制陶技术的更新,排除B项;农耕文化传播一般通过农业生产工具、农作物遗存、与农业相关的聚落遗址等体现。题干中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兵器或祭祀用品等,和农耕文化传播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周时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锲刻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古文字,A项正确;金文出现在甲骨文之后,排除B项;小篆和隶书出现在秦朝,排除CD两项。故选A项。
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在我国的夏朝就已经出现了历法,今天的农历又称“夏历”;商朝时历法逐渐完善;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24节气,以安排农业生产,是我国历法发展的重大成就,A项正确;主张种植水稻与题干中“秋分种麦正当时”不符,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关注农具革新问题,排除C项;提倡精耕细作在题干中没有体现,铁农具和牛耕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可知,材料中的谚语强调“立春是一年的开始”,怎样种地要早思考、早盘算,这体现了注意农时安排,因此可知服务于农业生产,C项正确;运动健身和饮食调整主要与当时养生方面的成就相关,而题干反映的是二十四节气服务于农业生产,排除AB项;商业贸易的发展表现在商业的发展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而题干反映的是二十四节气服务于农业生产,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A项正确;华佗发明麻沸散(最早的全身麻醉药剂),创编五禽戏;擅长外科手术,排除B项;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确立辨证论治原则,被尊为“医圣”,排除C项;孙思邈著《千金要方》,系统总结唐代以前医学成就,被尊为“药王”,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详解】据题干“目前我国已发现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和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B项正确;梵文是是印度古典语言,排除A项;楔形文字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排除C项;拉丁文字是印欧语系,和中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A项正确;鱼纹彩陶盆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属于陶器,排除B项;甲骨文属于文字,不属于青铜工艺,排除C项;冰裂纹瓷器出现于宋代,与商朝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1. 甲骨文 年代 商朝 身份地位 金文 三星堆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时期,人们常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对许多事情进行占卜,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这些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因为古人称铜为金,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珍贵文物,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古蜀文明。
12. 祭祀 国家权力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工匠已能准确地掌握铜、锡、铅的比例来制作各种器具。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13. 春秋 哈雷彗星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确切记载。
14. 屈原 宋玉 《离骚》 祖国和人民 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楚国的①屈原以及②宋玉等人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屈原代表作 ③《离骚》充分表达了对 ④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诗经》和“楚辞”是我国⑤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15. 扁鹊 《黄帝内经》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战国时期问世的《黄帝内经》,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16.(1)商朝。A:山;B:人;C:休。
(2)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3)特点:造型雄伟,纹饰古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言之有理即可)
(4)司母戊鼎反映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折射出商朝当时强盛的国力,体现出了商朝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5)西周时期,周王朝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分封制”,青铜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朝代: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图一为商朝时期的甲骨文的书写载体,龟甲或者兽骨;
对应: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使用六种造字方法,图二中的第一个字就是象形字,A对应的文字是“山”,B和C是会意字,B对应的是“人”,C对应都是“休”。
(2)理解:根据所学可知,甲骨上发现的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我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同时记录的内容是研究商朝历史有重要史料。也有利地证明了,目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3)特点:通过图片可知,可以从造型、纹饰和艺术价值角度分析,即造型雄伟,纹饰古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言之有理即可)
(4)感想:通过图片可知,商朝青铜器规模大,流程上看,反映了我国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能够在当时铸造出如此尺寸和重量的青铜器,也说明商朝当时强盛的国力,青铜文明的灿烂辉煌。
(5)原因:根据材料三“周王朝对礼器的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可知,可从等级制度、国家权力象征等角度分析,即西周时期,周王朝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分封制”,青铜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言之有理即可)。
17.(1)商朝。
(2)象形、会意。
(3)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等。
【详解】(1)朝代:材料一中的图一这片龟甲最早出现在商朝。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2)造字方法:材料一中的图二A、B分别属于甲骨文造字方法中的象形、会意。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3)作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历史信息:依据材料二“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是商朝青铜器文化的代表作,出土于河南安阳。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纹样,给人以诡秘、凝重而神秘的感觉,从而体现出被祭者身份、地位的显赫和尊贵,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可知,国宝“司母戊鼎”承载的历史信息是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文化的代表作,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等。
18.(1)制度:禅让制。制度:世袭制。
(2)“国”:诸侯国。主要对象:同姓亲族(或王族)。
(3)汉字:A:日,B:田,C:人,D:水。
(4)历史影响: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5)学派:漫画一:道家;漫画二:法家;漫画三:儒家
【详解】(1)制度:根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和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制度: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和所学夏朝建立的知识可知,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国”:根据材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和所学分封制的知识可知,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主要对象:根据材料“……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分封制下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同姓亲族(或王族)。
(3)汉字:A:根据A图和所学甲骨文的知识可知,A是日字,字形像太阳的形状;B:根据B图和所学甲骨文的知识可知,B是田字,形状像阡陌纵横或沟浍四通的一块块农田;C:根据C图和所学甲骨文的知识可知,C是人字,像侧面站立的人之形;D:根据D图和所学甲骨文的知识可知,D是水字,四个点之中有一条曲线,表示弯弯曲曲的水流之形。
(4)历史影响:根据材料“……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和所学商鞅变法的知识可知,可以从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等角度作答。
(5)学派:漫画一:根据漫画一中关键词“顺应自然”和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一反映了道家的思想,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漫画二:根据漫画二中关键词“……立法严厉明确……”和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二反映了法家的思想,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主张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严酷的刑罚镇压反抗;漫画三:根据漫画三“先亲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推及到仁爱百姓”和所学知识可知,漫画三反映了儒家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