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松鼠》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松鼠》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7 09:4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上第17课《松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主要学习写说明性文章。说明性文章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松鼠》一课与《太阳》在表达方法、语言风格上有很大不同,以准确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抓住松鼠乖巧驯良的外形特点、机警敏捷的行为特征等进行细致生动的介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难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繁杂信息的提取、梳理和分条记录,要做到重要信息不遗漏,类似信息要合并;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将松鼠的特点说明白、说具体、说生动。第一个学习难点是要落实课后习题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取、梳理和整合信息,也是为突破第二个学习难点作铺垫。第二个学习难点在突破时需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如何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将松鼠的特点说得明白、具体、生动。同时,在阅读鉴赏过程中,体会说明性文章语言风格的多样。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驯、矫”等生字,会写“鼠、秀”等生字,理解“驯良、清秀、玲珑”等词语,进一步发展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默读课文提取、梳理并分条记录信息,了解松鼠的特点,发展学生梳理信息的经验和能力。
3.通过批注、交流,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松鼠的特点介绍明白,进一步学习将事物说明白的方法,并通过对比感受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提升学生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提取、梳理并分条记录信息,了解松鼠的特点,发展学生梳理信息的经验和能力。
2.通过批注、交流,体会作者是怎样将松鼠的特点介绍明白,进一步学习将事物说明白的方法,并通过对比感受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提升学生对说明性文章的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介绍“线索大侦探”活动规则:根据线索的描述猜猜会是什么事物。
2.开展课前活动:第一轮学生集体猜,随机指名根据线索描述猜事物;第二轮男女轮流猜,每条线索男女生各有一次机会;第三轮随机指名猜,每条线索只有一次机会。
3.过渡:孩子们,你们真棒,能抓住线索中描述的事物的特点去做出猜测和判断,我们本单元要学习的说明文也是这样(出示单元页),就是要将事物的特点说明白。其实说明文并不难,就像叶圣陶爷爷说的这样——(齐读人文导语),你们一定能成功,有信心吗?——很好,那我们开始上课!
一、回顾前文启新思
1.出示单元页,回顾《太阳》学习:我们本单元要学习说明文(出示单元页),其实说明文并不难,就像叶圣陶爷爷说的这样——(齐读单元导语)。谁来回忆一下,《太阳》这篇课文,作者是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将太阳的特点说明白的?
2.启发新思:(出示松鼠图片)那像松鼠这样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我们又可以怎样把它的特点说明白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的《松鼠》。(板书课题,指导书写“鼠”)。
二、初读课文理结构
1.出示学习提示一: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松鼠?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预设:第1自然段:外形特征(板书)
第2-5自然段:生活习性(板书)
4.读过课文之后,松鼠外形特征上有哪些特点?找出关键句(预设: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三、立足外形探方法
1.过渡:那作者是怎样将松鼠“漂亮、乖巧、驯良”的外形特点说明白的呢?出示学习提示二:
默读第1自然段,圈画出松鼠外形特征方面的信息,再试着完成《语文作业本》第5题上半部分。
2.学生自主读第1自然段圈画并尝试完成语文作业本,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引导学生在分条记录信息时不遗漏主要信息,合并重复信息。
4.出示学习提示三:
思考并批注作者是怎样将松鼠的特点说明白的?
5.交流汇报预设:
(1)引导学生抓住“”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体会课文细致描写了松鼠“漂亮”的特点。(板书:细致描写说明白)
(2)引导学生抓住“帽缨形的尾巴”“像人们用手一样”等体会作者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将松鼠“漂亮、乖巧、驯良”的特点说明白了。
(3)松鼠这么多身体部位,其他的都是一笔带过,为什么要把尾巴介绍得这么具体?(预设:鲜明特点说具体,板书)
6.同学们,作者能将松鼠的外形特征说得这样具体、这么明白,是因为作者自身的经历。
出示作者简介:
布封是18世纪法国著名博物学家、作家,曾担任法国皇家植物园园长。他耗费40年时间主持编写了36卷《自然史》。布封常常用拟人化的语言描摹动物,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充满画面感。
你知道什么是拟人化的语言吗?(预设:把动物当作人来写),第1自然段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作者运用拟人化语言将松鼠当作人来写?
出示学习提示三:
从哪些词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将松鼠当作人来写?
引导学生抓住“清秀”“闪闪发光”“矫健”“歇凉”“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等词句体会作者将松鼠当作人来写,用拟人化的语言将松鼠
的特点说生动。(板书:拟人化语言说生动,板书)
全班齐读。
四、合作学习延方法
1.圈画梳理松鼠的活动范围、规律:作者又介绍了松鼠的哪些生活习性呢?请快速阅读第2自然段,圈画出作者介绍的松鼠的生活习性。
交流汇报时,引导学生运用第1自然段的方法注意重要信息不遗漏,类似信息要合并,梳理出作者介绍了松鼠“经常在高处活动”“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
2.那作者又是怎样将松鼠生活习性的特点说明白、说生动的呢?
学习提示三
①自学:默读第2段,画出松鼠最鲜明的特点,批注作者是怎样具体说明白、说生动的?
②合学: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
③展学: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3.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展示、交流,相机引导其他组补充。
五、语言对比知风格
1.出示百科全书中对松鼠的介绍:同学们,《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松鼠外形和生活习性的介绍与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指名说)
松鼠体形细长,体长17~26厘米,尾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克。眼大而明亮,尾毛蓬松且常反卷于背部。松鼠擅长树上跳跃,最远可达10米。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2.出示交流平台最后一段,齐读。
3.出示不同情境:
(1)如果要给弟弟妹妹介绍松鼠,哪一种语言风格更加合适?
(2)如果要制作一块动物园松鼠说明牌,哪一种语言风格更合适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梳理信息:从“提取”到“整合”,构建知识脉络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写说明性文章。而《松鼠》一文信息丰富,结构清晰,是训练学生信息梳理能力的良好范本。教学中,我设计了“默读—圈画—分条记录—合并归纳”的学习路径,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把握松鼠的外形特征与生活习性。
在“初读课文理结构”环节,学生能较快发现课文从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两方面介绍松鼠,但在分条记录信息时,部分学生仍存在信息重复、主次不分的问题。信息梳理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逻辑思维的训练,通过“合并重复信息、突出主要信息”的训练,学生逐渐建立起信息筛选与整合的意识。
二、品读语言:从“明白”到“生动”,感受表达魅力
《松鼠》的语言风格与《太阳》形成鲜明对比,《松鼠》更具文学色彩,后者更偏科学严谨。教学中,我通过“批注—交流—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细致描写”“打比方”“拟人化”等方法将松鼠的特点“说明白、说具体、说生动”。
在“立足外形探方法”环节,学生通过圈画“帽缨形的尾巴”“像人们用手一样”等语句,感受到打比方带来的形象感;通过“清秀”“闪闪发光”“歇凉”等词语,体会到拟人手法赋予松鼠的“人格化”魅力。这些语言的品读,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更让他们感受到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与表现力。
三、阅读思维:从“理解”到“评价”,激活思维过程
本课注重学生从理解到分析,再到评价、创造的阅读思维的层级发展,同时通过语言风格的对比与选择,引导学生建立“文体意识”与“读者意识”,实现语言运用与思维发展的有机统一。
在理解层面,学生通过默读、圈画、提取信息,分条记录、合并归类,把握松鼠的基本特点,梳理出文本的内在逻辑;在分析层面,学生通过批注、交流,分析鉴赏作者如何运用细致描写、打比方、拟人化等方法将松鼠的特点说明白;最后,在评价、创造层面,通过情境任务思考,启发学生需要根据不同的读者与目的,选择恰当的语言风格。这一设计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语言功能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读者意识与目的意识,使语言学习真正服务于真实表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