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6.2 插秧歌(教学课件+导学案+分层练+思维导图)-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6.2 插秧歌(教学课件+导学案+分层练+思维导图)-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7 10:35:14

文档简介

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雨中抢插的情形
插秧歌
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 劳作的忘我程度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雨中抢插的情形
插秧歌
全家其乐融的画面
劳作的忘我程度(共37张PPT)
插秧歌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杨万里
分析诗中描绘的农民插秧的图景,理解诗歌内容。
赏析艺术手法,品味诗歌语言浅白流畅、自然清新的特点。
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学习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素养目标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朗读节奏,体会诗歌形式上的特点。
新课导入
小池
杨万里(宋)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
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阴倒映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

杨万里所作词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
散文
杨万里的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他为文兼擅众体,步趋韩柳(韩愈、柳宗元)。其作品中密栗深邃、雅健幽峭之处,尤与柳宗元相似,友人以此推崇杨万里,他也如此自认。
作者简介
幽默谈谐,风趣活泼。他的诗多从寻常生活中取材,常常在诗中打诨说笑,涉笔成趣。如《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栏”。

多写自然景色,日常生活。他善于敏锐地捕捉曰常生活中容易被人忽略的景象,摄入镜头,构成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如《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诚斋体
语言通俗明快,多用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就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如《竹枝歌七首》(其一)“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

写作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适逢大雨,就暂驻留。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整体感知
第一章
诗歌朗读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móu
suō
jiǎ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zhāo
shà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shì

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胛:肩胛。
渠:他。
半霎:极短的时间。
莳未匝:这块田里还没栽插完毕。莳,移栽、种植。匝,布满、遍及。
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有“提防”的意思。
注释
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答。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您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译文
题目解读
插秧歌
“插秧歌”,即插秧时所唱的歌曲,后代指插秧的劳动场面。题目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描写插秧的场景, 通俗明白,一目了然。
劳动图景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图
田妇呼唤图
农夫应答图
请用一个字来概括这首诗的劳动场景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
插秧,关系到农田的收成,是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插秧时节性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这就需要调动尽可能多的劳力参与其中。
探究文本
Part 3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开篇直奔主题,一、二句运用白描、互文手法描绘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各有分工,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 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三、四句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描写,表现了插秧的艰苦。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铁甲”,两个形象的比喻向读者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虽全副武装,仍浑身湿透,插秧的辛苦可以想见。
本联除了比喻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白描。“雨从头上湿到胛”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用朴素的语言表现出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
细节描写。农妇呼唤丈夫休息片刻,且去用餐,而丈夫头也没抬,手里只顾继续插秧,口里却答非所问,说:“刚刚插好的秧苗根还没有长牢,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鹅儿和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踏坏了秧苗。”稍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不得不惊叹诗人对农村生活观察的细致、体会的深刻。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诗人给雨中插秧图配上声声入耳的画外音,有人招呼插秧人吃饭、休息片刻,而插秧人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不停地忙碌着。
写插秧人劳作时的忘我程度,顾不上吃饭与休息。
这一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赏析。
作者除继续对活跃在画面上的农家夫妇进行点染外,还给它配上了声声入耳的画外音。“唤渠朝餐歇半霎”,这是写农妇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餐。“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直到现在还水米未沾。说明农事已紧张到极点。“低头折腰只不答”,这是写农夫的反应:他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不是说他对农妇的呼唤置若罔闻,一声不吭,而是说他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
有人认为是农妇,有人认为是农夫的其他家人。对此,谈谈你的看法,简叙理由。
“唤者”是农妇。农妇在田中忙碌一阵后,回家准备好饭食送至田间,呼喊农夫吃饭、歇息。因此,“唤渠朝餐歇半霎”中用第三人称代词“渠”(他)。如果是农夫的其他家人,没吃早餐没有休息的不只农夫一个人,这里应该用表示群体的“他们”,而不应该用“他”。

“唤者”是农夫的其他家人。“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一个完整的劳动过程。若送饭食的是农妇,这个劳动过程就被打断了。且农妇刚刚也在插秧,她明白“秧根未牢莳未匝”的情况,农夫再作提醒,显得多余。而农夫的其他家人来送饭食,就与整个劳动过程相契合。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七、八句是插秧人的答语。转移话题,嘱咐送饭食的人照看好鹅儿和小鸭,提防它们作践秧苗。一个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夫勤劳、质朴的形象,在这朴实的答语中显现出来。
这句话是谁说的?有何言外之意?
农夫用别的话题将农妇支吾了开去。“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便是农夫的答话。言外之意是,在这当口,农夫没有时间歇息。话虽简短,意实明了。同时农夫还嘱咐妻子: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作践。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
“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答农妇“歇”或者不“歇”。他一边干活,一边回答了他不能“歇半霎”的原因: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
他手里的活不能停下,而且还叮嘱农妇:你先去回家照看一下家鹅和雏鸡。——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
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如何理解这里的“只不答”,从最后两联能看出劳动人民怎样的品质?
归纳总结
Part 4
本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从感情来看,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
诗的领联,诗人别出心裁地将“笠”比作头盔、“蓑”比作铠甲,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明白如话,写出了雨势之猛,以此衬托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艺术特色
诗的首联,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插秧图。“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而忙碌不停的场景。
诗的颈联,“唤”与“不答”,新鲜、生动、活泼,给紧张的插秧场景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的情趣。诗的尾联似乎是农夫对送饭人的答话,极富生活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01
03
02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文章主旨
插秧歌
正面描写
对话描写
全家出动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辛勤劳动
吃苦耐劳
板书设计
当堂检测
1.根据情境默写。
(1)《插秧歌》中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2.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四个动词“抛”“接”“拔”“插”自然流畅,勾勒出插秧工作的繁忙情形。
B. 颔联采用比喻和白描手法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的景象,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同时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
C. 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招呼田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田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写出了他劳作时还牵挂着家里的鹅和鸭的情形。
D.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活、快,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C
解析:“劳作时还牵挂着家里的鹅和鸭的情形”理解错误,应该是“要看管好饲养的鹅与雏鸭,提防它们来捣乱”。
【2019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B
解析:“田塍若线,白水波光交错”描绘的是远眺时田塍似线,白水波光错落有致。B选项“能看到远处的田塍在波光粼粼中蜿蜒起伏,时而隐现”赏析不正确。
4.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
②《插秧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解答这道题目,首先需明确《插田歌》通过细腻的自然景物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刻画,展现了清新自然、质朴生动的语言风格;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则以其凝练深沉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含蓄的情感表达,呈现出一种典雅精致的艺术效果。两者相比,《插田歌》更接近民歌风格,语言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则在语言上更加讲究,借助典故和隐喻传达深层次的情感,体现出较高的文学素养。这种对比有助于深入理解刘禹锡诗歌创作中的多样性和艺术成就。
谢谢观看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
第六课·插秧歌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重难分析
1.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与生活气息,整体把握农家抢插秧苗的繁忙劳动场景。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农事劳动的紧张、辛苦与农家的勤劳坚韧。 3.学习诗中比喻、口语化语言和“诗中有画”的表现手法,感受其生动传神、通俗晓畅的艺术风格。 4.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注与赞美,培养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念。 1.借由诵读《插秧歌》,让学生领略诗歌朴实无华却极富表现力的语言魅力,把握诗中比喻、白描等手法的运用精髓,进而提升自身语言表达的精准度与生动性。 2.引导学生剖析诗歌的结构布局、意象内涵以及情感脉络,培育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从而深入洞悉劳动人民于艰苦环境中坚守劳动的精神实质。 3.欣赏诗歌所描绘劳动场景的美感,感受农民在劳动过程中所散发的勤劳之美、坚韧之美,滋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激发其创作灵感。 4.深入了解古代农业生产的图景与劳动生活风貌,传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美德,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重点 1.精准解读诗歌内容,清晰把握诗歌所刻画的插秧劳动场景,深切体会农民的辛勤付出以及农事的紧张节奏。
难点 1.深入领会 “诚斋体” 的语言特质,诸如生动、自然、活泼等特征,剖析诗歌运用的白描、比喻等表现手法所达成的表达效果。
知识点
1.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
杨万里所作词风格清新,富于情趣,颇类其诗。
杨万里的散文中亦不乏佳作,他为文兼擅众体,步趋韩柳(韩愈、柳宗元)。其作品中密栗深邃、雅健幽峭之处,尤与柳宗元相似,友人以此推崇杨万里,他也如此自认。
2.写作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于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今江西吉安市);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3.文体知识
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杨万里号诚斋,故称为诚斋体。他的诗歌学习江西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形成诚斋体的要素之一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最大程度地投射在客观事物上。要素之二是杨万里做诗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
1.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粗词语的古义。
(1)唤渠朝餐歇半霎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工开凿的水道。
(2)照管鹅儿与雏鸭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照料管理。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芣苢》中,描写女子用衣襟兜住采摘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插秧歌》中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
3.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四个动词“抛”“接”“拔”“插”自然流畅,勾勒出插秧工作的繁忙情形。
B.颔联采用比喻和白描手法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的景象,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同时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
C.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招呼田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田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写出了他劳作时还牵挂着家里的鹅和鸭的情形。
D.全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活、快,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山上的麻雀、斑鸠、黄豆雀等小鸟,也趁机肆意地享受着遍布田野的稻谷。它们低飞着,欢呼着,满足着。走进稻田,错落有致的广袤田畴宛如一幅幅金丝线绣成的织锦。割稻的农人走在田埂上,裤脚被草尖上的晨露浸湿。展镰
挥刀间,只听到镰刀与稻秆“亲吻”的沙声,利索而清脆。割稻时,父亲总会情不自禁地捋一小把饱满的稻粒捏在手心里,用长满老茧的手指轻轻一捻,稻子就脱去了壳。再一吹,稻壳随风飘飞,剩下白莹莹的稻米。随手捉几粒放进嘴里,新米的稻香立刻激活舌尖的味蕾。这丰收的滋味真是沁人心脾、叫人难忘。一株稻秧,经历了播种、打田、插秧、施肥、灌溉、除稗等农事,才能完成华丽蝶变,长成金黄色的稻子。每一束沉甸甸的稻穗,都被农人的汗水浇灌、滋润着;每一粒饱满的稻谷,都凝聚着农人的辛勤劳作与精心呵护。
4.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
B.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
C.在我眼前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D.长征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5.文中画框的部分,如果写成“父亲总会捋一把稻粒捏在手心里,用手指一捻,稻子就脱去了壳”,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6.下列句子中的“真是”与文中加粗的“真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你可真是的,怎么能这么搞?我们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啊!
B.王若虚反对写文章一味追求古意,他认为“文章唯求真是而已,须存古意何为哉”。
C.老伴看他这副模样,嘟囔着:“真是!愿办就办,不办就散,值当愁得眉头不展?”
D.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刻画了一位辛勤劳动的农夫形象,借此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B.为了赶早去春耕,老农半夜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展现了农民日常生活。
C.妻子和孩子探望和取悦农人,侧面表现农忙时节农人劳动的忙碌。
D.诗人以议论结尾,直言政府发布政令,应该选在全年风雨时才合适。
8.本诗和杨万里《插秧歌》都通过选取特定场景来正面突出农事活动的紧张,两诗选取的场景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1)答案:他
(2)答案: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2.答案:(1)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2)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3)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3.答案:C
解析:“劳作时还牵挂着家里的鹅和鸭的情形”理解错误,应该是“要看管好饲养的鹅与雏鸭,提防它们来捣乱”。
4.答案:C
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拟人修辞,“肆意地享受”赋予小鸟以人的情态感受。A项,运用对仗,“一盏枯灯”对“一把标尺”、“一刻刀”对“一把锉”。B项,运用引用。C项,运用拟人,“骄傲”赋予大海人的情感状态。D项,运用比喻,把长征比作“播种机”。故选C。
5.答案:①原句“情不自禁”强调父亲内心丰收的喜悦与激动;②“长满老茧”强调父亲劳作的辛苦和丰收的来之不易;③“一小把”“轻轻”写出了父亲对稻谷的珍视;④“饱满”形容稻谷成熟的状态。修改后则没有这些表达效果了。
解析:原句用“情不自禁”修饰“捋”,“情不自禁”指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这里描写的是割稻时父亲看到丰收的稻谷时的情绪,强调父亲内心丰收的喜悦与激动。原句父亲的手指是“长满老茧”的,表明父亲劳作的强度大和时间之长,强调父亲劳作的辛苦和丰收的来之不易。原句“一小把”表明父亲捋下的稻粒比较少,“轻轻”写父亲捻稻粒时的动作仔细,这两处描写表现出父亲对稻谷的珍视。“饱满”写稻谷成熟的状态。修改后则没有这些表达效果了。
6.答案:D
解析:原文和D项中的“真是”都表示“确实、的确”的意思。A项,表示嫌憎、不满的情绪。B项,指“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C项,表示嫌憎、不满的情绪。故选D。
7.答案:D
解析:D.“应该选在全年风雨时才合适”错误。尾联说的是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事的,还是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诗人通过议论表达对政令混乱无益的批评,并不是建议政府发布政令时应选在特定天气。
8.答案:相同之处:
两诗都通过选取顾不上吃早饭的场景来突出农事活动的紧张。
不同之处:
《春日耕者》选取的场景单一,只选取了顾不上吃早饭的场景来突出农事活动的紧张;
《插秧歌》除此之外,还选取农夫一家不等雨停而冒雨插秧的场景来突出农事活动的紧张。
解析:相同之处:由杨诗“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苏诗“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可知,两首诗都写了忙于春耕的农民连送来的早饭都顾不上吃,以此来突出农事活动的繁忙紧张。
不同之处:《春日耕者》中由“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可知,苏诗选取的场景比较单一,只选农夫努力插秧,顾不得吃早饭的场景,从而突出农事活动的繁忙。6.2插秧歌
梯度分层
基础巩固:课堂衔接,回归教材,夯实根本
拔高提升:进阶训练,聚焦核心,提炼重难
思维拓展:情景构建,素养提升,高阶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芣苢(fúyǐ) 兜鍪(móu) 掇之(duō)
B.半霎(shā) 襭之(jié) 捋之(luō)
C.朝餐(zhāo) 莳(shǐ)未匝 袺之(jié)
D.胛(xiǎ) 蓑衣(suō) 余音袅袅(niǎo)
2.下列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唤渠朝餐歇半霎(他) B.秧根未牢莳未匝(绕一圈)
C.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D.薄言捋之(助词,无实义)
3.下列诗句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莒,薄言采之
B.笠是兜鍪蓑是甲
C.雨从头上湿到胛
D.照管鹅儿与雏鸭
4.下列对《插秧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A.诗的开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时的繁忙景象。
B.“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运用了夸张手法,说明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
C.第三、四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而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
D.第五、六句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5.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插秧歌
宋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万里,南宋诗人,号“诚斋”,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淳熙六年,杨万里从常州卸任返回故里,途经衢州看到农人插秧的场景,写下此诗。
B.诗歌开篇点题,直接叙事。从诗中看农家是大小总动员,反映了那个社会有滥用童工、不重视儿童身心健康的问题。
C.诗歌颔联用特写镜头描摹农人冒雨插秧的场景,用兜鍪比斗笠,用铠甲喻蓑衣,比喻新颖,形成一种活泼灵动的气势,也展现出农人如士兵,在天地中奋勇战斗的意味。
D.面对吃饭休息的呼唤,劳动者不但“低头折腰只不答”,反而表达对农事的“牵挂”,这恰能反映广大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芣苢》中,描写女子用衣襟兜住采摘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插秧歌》中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插秧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①,嘤伫②如《竹枝》。
【注】①郢中歌,一作“田中歌”。②嘤(yīng)伫(zhù):细声细气,形容相和的声音。
7.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诗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老少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抛”“接”“拔”“插”四个动作,自然流畅,勾勒出老少齐插秧的繁忙景象。
B.杨诗“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一句,以田夫口吻说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让送饭人把饭放下,只管回去喂养好家里的鹅和鸭。
C.刘诗以花鸟发端,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画面:山冈上花草繁密茂盛,燕子飞东又飞西;远远望去,田埂笔直如线,秧田里一片银白水色,波光参差。
D.刘诗用简练笔触,刻画了一对农民夫妇的形象: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一起唱着田中歌,轻声细语的唱和很像《竹枝词》。
8.如果说杨诗的劳动者是“繁忙”的,那么刘诗的劳动者则是“轻松愉快”的。请你结合诗句对刘诗劳动者的“轻松愉快”进行简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观插秧
姜特立
插秧如插针,琐细亦良苦。分徒一夫积,终亩众力举。
曾不旬日间,绿遍天涯土。周家[注]重开国,幸勿轻农圃。
[注]周家:汉家。在胡人执政之后,汉人重掌政权。
9.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诗中写农夫对妻子吃饭休息的招呼置之不理,突显出当时抢种秧苗的忙碌与紧张。
B.杨诗中农夫叮嘱妻子照管鹅和雏鸭,主要是担心人太忙无暇顾及鹅和小鸭,怕它们走丢。
C.姜诗“插秧如插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插秧比作插针,突出插秧的辛苦。
D.姜诗颈联中的“绿”字精妙传神,写出了秧苗长势快,十来天就可让大地变绿。
10.杨万里的《插秧歌》与姜特立《观插秧》都描写了农民插秧的场景,请分析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春日耕者
苏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刻画了一位辛勤劳动的农夫形象,借此表达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B.为了赶早去春耕,老农半夜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展现了农民日常生活。
C.妻子和孩子探望和取悦农人,侧面表现农忙时节农人劳动的忙碌。
D.诗人以议论结尾,直言政府发布政令,应该选在全年风雨时才合适。
12.本诗和杨万里《插秧歌》都通过选取特定场景来正面突出农事活动的紧张,两诗选取的场景有何异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邻邦异族的定居农耕文化。世代相传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正是这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无形中生发出一种强大的束缚力,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
②在农耕社会,个体劳动者自给自足、任劳任怨的意识以及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社会分工的影响下,必将产生与之相应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在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也将是朴素的。无论富有抑或贫穷,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美好场景,如:“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张耒《田家》其二)都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美好生活。又如,陈藻的《田家妇》:“莳秧郎婿晚归来,白面匀妆是乃妻。笑说福唐风俗恶,一田夫妻两身泥。”诗中洋溢的情感使整个劳动过程充满谐趣美。
③宋代生产力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处在极速前进的步伐中,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他们不仅共同创造幸福、共享天伦之乐,并且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许多农事诗将笔触伸向现实压迫下农民苦难生活原状,不假雕饰地刻画了农民的悲苦心酸,让人不忍卒读。然而,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则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如王安石的《河北民》:“河北民,生近二边常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天地白日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表现边疆战乱之时,农民一家辛苦耕作、“老小相依”举家迁徙的艰难生活历程。而吕南公的《老想》:“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厉声唤。低眉索价退听言,移客才蒙酬与半。纳樵收值不敢缓,病妇倚门待朝爨。”以立于门口等他的“街东少年”和老樵家里的“病妇”形成明显的对照,刻画老樵夫艰苦的生存境况。“病妇”的存在非但是其艰苦命运的累赘,反而是其情感的寄托,是其坚强生活的勇气。这些诗作纷纷以朴素感情作结,将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予以升华,使其深层文化意蕴更加耐人寻味。
(摘编自韩梅、孙旭《宋代农事诗的文化阐释》)
1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思想,形成了定居农耕文化,进而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
B.农耕社会中,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的产生,受劳动者个体意识和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共同影响。
C.农业在宋代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关注,与当时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强烈的家庭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D.宋代农事诗既关注农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关注他们在现实中悲苦心酸的遭遇,其深层文化意蕴触动人心、耐人寻味。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人艳羡不已”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
B.“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在文中指的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耕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朴素而又丰富。
C.《芣苢》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从采获到收盛再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就情感而言,与本文第二段的表达相近。
D.晚唐诗人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锄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短短二十个字反映出了封建社会农民的艰辛和无奈。
15.下列与本文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耕社会中的农民安土重迁,一年四季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这体现出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B.高于文本之上的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消解了农耕生活的苦难,也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C.农事诗中描写的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的劳动画面,体现了乡土社会“男女有别”的特点。
D.人类行为往往具有一定动机,农民为了丰收而努力辛勤劳作,其实也是满足自己主观生存的欲望。
16.中国农民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请根据文本分析原因。
17.《插秧歌》描摹劳动的场景,表现出劳动之美,请根据上文作具体分析。
插秧歌
宋代·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B项,“半霎”的“霎”应读“shà”;C项,“莳”应读“shì”;D项,“胛”应读“jiǎ”。
2.答案:答案:B
解析:B项,“匝”的意思是“布满、遍及”。
3.答案:B
解析:只有“笠是兜鍪蓑是甲”运用了比喻修辞。
4.答案:B
解析:B.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应是“运用了比喻手法”。故选:B。
5.答案:B
解析:B.“反映了那个社会有滥用童工、不重视儿童身心健康的问题”错误,诗歌中写全家总动员应该是突出了劳动繁忙而紧张的特点。故选B。
6.答案:(1)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2)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3)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只管回去喂养好家里的鹅和鸭”错误,应该丨是“要看管好饲养的鹅与雏鸭,提防它们来秧田里捣乱”。
故选B。
8.答案:①美景让其轻松:环境优美,草长鸟飞,水田潋滟。
②穿戴显其轻松:农民夫妇白裙绿衣,穿戴与景色相谐。
③唱和表露其轻松愉快: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声音缠绵柔媚,就像《竹枝词》的音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是描写景物的诗句,冈头花草茂盛、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作者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整个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以优美的笔调抒写自然美景,体现劳动的轻松欢愉。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是描写人物形象的诗句,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传达出一种朴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机的美与明媚春光的和谐统一。
“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诗人抓住农人的歌声进行细致刻画,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唱和应答,这些歌虽然是俚歌,也缠绵柔媚、如琢如磨,传达出农民们一边唱歌一边劳作时的“轻松愉快”。
9.答案:B
解析:B.“主要是担心人太忙无暇顾及鹅和小鸭,怕它们走丢”错误,应是农民怕小鹅和小鸭会踩坏刚栽下去还没扎下根的秧苗。
故选B。
10.答案:相同点:都写出了农民劳作插秧的辛苦,表达了对农民的关心。不同点:①杨诗歌颂劳动者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等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精神的赞美。
②姜诗借秧苗青翠的景象表达了对汉人重掌政权、农民可从事本业的庆幸与喜悦之情,同时讽谏统治者要重视农业,巩固统治。
解析:相同点。杨诗“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一家人大小齐上阵,冒雨插秧,辛苦异常;姜诗“插秧如插针,琐细亦良苦”,插秧就像插针一样,琐碎又艰辛。两首诗都写出了农民劳作插秧的辛苦,表达了对农民的关心。
不同点。杨诗“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描绘的是雨中抢插秧苗的紧张忙碌的情形。全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歌颂劳动者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等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劳动精神的赞美:
姜诗“曾不旬日间,绿遍天涯土。周家重开国。幸勿轻农圃”,不过短短几天时间。绿色便已经遍布天涯大地:汉人重振了国家,希望不要再轻视农耕之事。诗歌借秧苗青翠的景象表达了对汉人重掌政权、农民可从事本业的庆幸与喜悦之情,同时讽谏统治者不要轻视农业,而要重视和保护它。
11.答案:D
解析:D.“应该选在全年风雨时才合适”错误。尾联说的是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事的,还是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诗人通过议论表达对政令混乱无益的批评,并不是建议政府发布政令时应选在特定天气。
12.答案:相同之处:
两诗都通过选取顾不上吃早饭的场景来突出农事活动的紧张。
不同之处:
《春日耕者》选取的场景单一,只选取了顾不上吃早饭的场景来突出农事活动的紧张;
《插秧歌》除此之外,还选取农夫一家不等雨停而冒雨插秧的场景来突出农事活动的紧张。
解析:相同之处:由杨诗“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苏诗“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可知,两首诗都写了忙于春耕的农民连送来的早饭都顾不上吃,以此来突出农事活动的繁忙紧张。
不同之处:《春日耕者》中由“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迟”可知,苏诗选取的场景比较单一,只选农夫努力插秧,顾不得吃早饭的场景,从而突出农事活动的繁忙。
13.答案:C
解析:A.“这种美德促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思想”强加因果,原因应该是“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而不是“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
B.“受劳动者个人意识”错误,原文是“个体劳动者自给自足、任劳任怨的意识”,不是“个人意识”,选项偷换概念。
C.“农业在宋代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关注,与……人们强烈的家庭观念是密不可分的”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宋代生产力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处在极速前进的步伐中,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且“社会其他阶层的关注”不同于“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后者还包含了农民自己。
D.正确。
故选D。
14.答案:A
解析:A.“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于文无据,原文是说“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没有明确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故选A。
15.答案:B
解析:C.“消解了农耕生活的苦难”错,原文“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则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是说这类诗歌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
故选C。
16.答案:①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农民与土地产生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
②统治者实施的一系列促进措施,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之上;
③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使家庭观念深入人心,农民安于更重土地。
解析:结合“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可知,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农民与土地产生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
结合“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可知,统治者实施的一系列促进措施,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之上;
结合“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可知,劳动人民认为只要在土地上辛苦耕作,就可以有美好的生活;
结合“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可知,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使家庭观念深入人心,农民更安于土地。
17.答案:①农事诗中描写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
②杨万里的《插秧歌》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
解析:结合“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可知,农事诗中描写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
杨万里的《插秧歌》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田夫抛秧田妇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农妇呼唤农夫休息一会儿吃早饭,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诗中描写丈夫劳作、妻子帮忙,并送饭丈夫吃,想让丈夫休息片刻,夫妻同甘共苦。
结合““病妇’的存在不但不是其艰苦命运的累赘,反而是其情感的寄托,是其坚强生活的勇气”分析,“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打湿了肩胛。诗中描写农人冒雨插秧、农活繁重、无暇吃饭,却仍然辛勤劳作,表现农人吃苦耐劳,坚强乐观的精神。农人不畏艰辛,拥有坚强生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