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背诵,理解诗歌意思。品味语言,体会诗词的意境。
2、诵读法与合作探究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
我们地处边陲小城大安市边上,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的基础较薄弱,对诗词的赏析更是有难度,所以课堂容量不会很大,只能局限于对文本的赏析,拓展很难实现。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后自然引入新课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树树秋声,山山寒色,请同学们背诵已学过的有关秋天的诗歌或曲辞。
教师由学生回答自然引入新课。
秋天,西风渐紧,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宋玉叹“悲哉,秋之为气也”,刘禹锡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那么曹操的《观沧海》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感情呢?
活动2【讲授】指导诵读,讲解重点,补充背景
一、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音韵之美
1、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读得熟练。
2、感知性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大意,整体把握诗作。
3、涵咏性阅读,默读和朗读相结合,琢磨怎么读感情表达的更充分。
4、声情并茂的朗读,确定好感情基调,充分表现感情。
二、反复品读,体味诗歌境界之美
教师给出一组问题,引导学生赏析诗歌。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给予具体指导。
学生应注意的地方: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理解加以强调。这句话是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所以在理解时要按照互文的修辞来翻译。另外,这一句也是虚写,是诗人的想象。所以在画图时要注意这样的细节,不一定要把太阳和月亮都表现出来。
三、补充背景,理解作者的博大胸襟和思想感情
政治:曹操在仕途上青云直上,手握强兵,权重天下。
军事:公元207年,曹操亲帅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和乌桓,八月取得北伐的胜利。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那时他已经统一了北方,这正是他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之时。
活动3【活动】学生探究诵读,赏析课文,教师小结
学生活动:
1、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充分利用工具书,并展示自读成果。
2、感知性朗读,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学生谈自己对是做的主要内容的了解。
3、涵咏性阅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涵咏品味。学生小组内探究涵咏,把握感情。
4、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学生展示。
教师针对学生朗读给予指导。
学生反复品读,体味是个境界之美。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补充背景,指导讲解。
教师小结:古人说:”诗言志“,结合背景,谈谈你在这首诗中读到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胸怀。
雄心壮志帝王风,苍凉刚劲建安骨,一人一诗一世界,品读《观沧海》,我们体味到曹操的独特人格魅力,这也是曹诗流传不朽的原因所在。
活动4【练习】对比阅读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对比阅读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体会这两首诗中作者所表现的感情的异同。
教师指导:毛泽东领导他的队伍刚刚推翻了旧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红色政权,又把美帝国主义从鸭绿江边赶回了三八线,自然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于是始皇帝碣石畔的北戴河之滨响起了壮怀激烈的吟诵。
活动5【测试】背诵并默写《观沧海》
当堂背诵《观沧海》并尝试默写。
活动6【作业】教师布置作业
课下预习下一首诗《龟虽寿》。
课下阅读曹操《步出夏门行》组诗的其他三章,加深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