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第17课《猫》作业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语文第17课《猫》作业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7 22:35: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上语文第17课《猫》作业设计
一、课前作业
(一)发展性作业
1.在题目“猫”的前面加一个修饰语,说明自己添加的理由。
二、课中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2.赏读课文对第一、二只猫的描写,作者运用哪些方法突出猫的特点?
3.作者及家人对三只猫的情感是怎样的?分析情感变化的原因,然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对象 情感 原因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4.我们一家人都非常喜欢前两只猫,为什么两只猫却落得亡失的结局?
(二)发展性作业
5.对前两只猫,“我们一家人”万般宠爱,为什么在对待第三只猫时出现强烈的反差?
6.细读文中描写第三只猫的部分,理出第三只猫“蒙冤”的经过。
7.文中最先发现“畏罪潜逃”的第三只猫的是三妹,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8.文中的张妈、李妈在第三只猫的遭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三、课后作业
(一)基础性作业
9.假如咬死芙蓉鸟的是第二只猫,我们一家人会怎么做,发挥想象,写出家人的反应,字数200字以内。
(二)发展性作业
10.从全文来看,我们一家人对猫的感情是真爱吗?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选做)
12.老师让同学们为文中三只猫命名,且不得出现“猫”字。经过深入思考,同学们提交的命名有以下四组,选择你认可的一组,分析其命名依据。(选做)
(1)第一组:雪影、跃风、默言
(2)第二组:跳跳、爬爬、默默
(3)第三组:小白黄、云小跳、墨小瘦
(4)第四组:黄酥、跃雪、凝霜
参考答案
1.示例一:“承载悔恨的猫”,理由:强调第三只猫的结局给“我”带来的长久悔恨,突出“永无改正机会”的痛。
示例二:折射人性的猫,理由:聚焦猫的遭遇对人性的映照,体现“我”对自身“偏见”与“暴力”的反思。
示例三:“不幸的猫”,理由:既概括了三只猫共同的悲剧命运,又突出了文章对弱小生命被误解、被伤害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人类主观臆断、缺乏公正与仁爱的反思。
2.作者主要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并辅以侧面烘托,突出第一、二只猫活泼、可爱、温顺的特点。
①外貌描写:直观展现可爱外形
第一只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用比喻勾勒出圆润、干净又带点憨态的模样。第二只猫“浑身黄色”,直接点明毛色,简洁勾勒出鲜亮、讨喜的外形,与“更活泼” 的特点呼应。
②动作描写:凸显灵动天性
第一只猫“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动作轻快灵动,尽显顽皮可爱。第二只猫“会爬树,会捉蝴蝶”“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动作敏捷,突出其活泼好动的特质。
③神态与互动描写:体现温顺亲近
描写第一只猫与家人的互动,“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凸显其活泼可爱的特点。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通过直接点出神态相关的特质,结合 “迎接主人”的互动,强化亲近感。
④侧面烘托:借他人态度强化特点
通过家人的反应侧面烘托,“大家都很喜欢它”“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连向来不大喜欢猫的张妈也说‘可惜’”,用家人的喜爱印证猫的可爱与讨喜。
3.填表
对象 情感 原因
第一只猫 喜爱、关切。初见时“很是喜欢”,它生病时 “还想救活它” 。 第一只猫活泼可爱,给全家带来了欢乐。
第二只猫 更喜欢、担忧、难过。“更有趣,更活泼”表明喜爱之情更深,它失踪后“我”“怅然地,愤恨地诅骂那个把它捉去的人” 。 第二只猫更活泼机灵,还能捉老鼠,且它的失踪是意外,让作者感到惋惜和气愤。
第三只猫 漠视、愧疚。初见时因它“不好看,又很瘦”“不活泼”而漠视;后来发现误解它导致其死亡,内心充满愧疚。 第三只猫外形难看、性格忧郁懒惰,起初不被家人喜爱;但它被冤枉吃鸟,“我”对其粗暴相待,最终它在冤屈中死去,“我”由此产生强烈的愧疚感,也引发了对生命平等与尊重的深刻反思。
4.①符合自然生命的客观规律。第一只猫是从隔壁要来的“新生小猫”,本身生命力较脆弱,又常在地上打滚,再加上我们喂养照料的细节不足,最终“病死了”。这一结局有我们的疏忽,也符合自然生命的客观规律。
②强化“爱而不得”的遗憾。第二只猫“更活泼”“更有趣”,喜欢 “爬树”“扑蝴蝶”,好动的习性让它更容易脱离主人的掌控范围。我们找了好几回,但并未对它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最终“忽然失踪”。它的丢失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因为家人对它的“格外喜爱”,让这种意外显得更令人惋惜,强化了 “爱而不得” 的情感。
③为第三只猫的情节埋下伏笔。前两只猫的“美好与失去” 形成对比,突出了家人对猫的真诚喜爱,也让第三只猫的 “被误解” 更具戏剧冲突。
④揭示“爱”的局限性。我们对前两只猫的爱,是基于它们能带来愉悦和满足。这种爱是本能的、轻松的,但也是脆弱的,因为它依附于对象的外在属性(可爱、活泼)。一旦这个对象消失(死亡、丢失),爱也就随之转化为怀念。
5.原因如下:
①猫的自身特质差异。前两只猫或活泼可爱、或更漂亮有趣,能主动与家人互动,满足家人的情感需求;第三只猫天生忧郁、不活泼,外形也不如前两只讨喜,难以快速获得家人的喜爱。
②相遇背景的不同。前两只猫是家人主动挑选、领养的,从一开始就带着“期待和珍视”;第三只是偶然捡来的流浪猫,家人对它没有预设的喜爱,甚至潜意识里觉得它“多余”。
③主观偏见的放大。芙蓉鸟被害时,因第三只猫“凝望”在先,被捉去后又不改,依然“凝望”,瓜田李下,难免被疑,家人没有实证就先入为主认定是它所为。这种“有罪推定”的偏见,让原本就不被喜爱的它,彻底遭遇了冷漠与惩罚。
6.蒙冤经过:
①铺垫:不被喜爱的前提。这只猫是流浪猫,被张妈偶然捡回,外形难看、性格忧郁,不主动互动,家人本就对它缺乏好感,没有情感信任基础。
②案发:芙蓉鸟被害。家里的芙蓉鸟突然被咬死一只,鸟笼铁丝被扯断,现场没有明确凶手线索。
③指证:巧合指向“嫌疑猫”。第三只猫恰好出现在案发附近,嘴里似乎衔着东西,且之前有“常跳上桌子凝望鸟笼”的行为,被家人直接锁定为凶手。
④定罪:无实证的主观判定。家人没有任何调查和求证,仅凭“外形不讨喜 + 行为巧合”就下结论,没人愿意相信它的清白。
⑤惩罚:暴力对待与抛弃。“我” 愤怒地用木棒打了它,它受伤后逃走,从此不再回家,最终悲惨死去,直到后来发现真凶是黑猫,“我” 才知晓其蒙冤真相。
⑥结局:两个月后,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第三只猫的“蒙冤”并非偶然,而是偏见、冷漠、武断与暴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借此揭示:对弱小者的伤害,往往始于忽视,成于偏见,终于悔恨。
7.①强化情感反差。三妹对前两只猫的偏爱、呵护,与她对第三只猫的漠视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反差既突出了第三只猫“不讨喜”的特质对他人态度的影响,也让后文“我”的愧疚更具感染力,深化“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主题。
②推动情节自然发展。三妹的“发现”成为家人认定第三只猫有罪的关键“佐证”。作为对猫更敏感的角色,她的指认让家人无需过多质疑,直接促成后续 “定罪”与惩罚,让蒙冤情节顺理成章。
③凸显偏见的无差别性。三妹是家人中对猫最上心的人,曾真心呵护前两只猫,并非冷漠刻薄之人。连她都被“情境巧合”误导,说明偏见无关善恶,是人性中易被表象触发的弱点,让主题更具普遍性。
8.①附和认定,巩固偏见。作为仆人,她们默认跟随主人的判断,没有任何质疑或求证。她们的沉默或附和,让“第三只猫是凶手”的主观认定,从个人想法变成“全家共识”,进一步堵死了猫被辩解的可能。
②推动情节落地。她们日常负责家务,对家中猫狗的动向更熟悉,其默认态度相当于给“定罪”增加了“日常观察”的隐性背书。这让“我”的愤怒惩罚更具 “合理性”,让蒙冤情节从“怀疑”快速走向“惩罚”,衔接自然。
③凸显群体对弱势生命的漠视。她们不像三妹那样曾对猫有过偏爱,也不像“我” 后来会愧疚,对第三只猫的遭遇始终保持冷漠旁观。这种“无动于衷”的态度,与家人的偏见形成呼应,共同体现了“不被喜爱的生命易被集体忽视”的现实,深化了主题的批判意味。
9.“太太,鸟死啦!”张妈惊叫道。三妹飞也似地冲下楼,当她看清是第二只猫时,立即软了语气:“原来是你呀,小调皮!”妻子连忙护住猫,嗔怪道:“定是玩疯了没轻重,它哪里懂这个。”张妈也附和:“这猫向来活泼,许是见鸟动来动去好奇。”我虽心疼芙蓉鸟,却也舍不得责备它,伸出手指轻轻点了点它的额头:“下次可不许这样了。”家人忙着收拾鸟笼,没人提“惩罚”,反而怕猫受惊吓,还特意给它添了小鱼干。小猫呜呜地,吃得真欢,我们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
10.思考一:他们“似乎”是爱猫的。
①情感投入:他们对前两只猫倾注了真挚的喜爱。为第一只猫的病死而“酸辛”,为第二只猫的丢失而“怅然”“愤恨”“诅咒”,这种情感反应是真实的,符合人们对心爱宠物离去的正常表现。
②行动付出:他们会逗猫玩,带着猫一起晒太阳,并且为寻找第二只猫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这些行为都符合爱猫者的外在特征。
③自我认知:在叙述者“我”的心里,他们一家是“爱猫的”,这是他们的自我定位。
思考二:这种“爱”是肤浅、有条件甚至自私的
①爱的是“可爱”,而非“猫”本身——有条件的爱:
他们对前两只猫的爱,是基于它们外在的、能带来愉悦的属性:第一只猫“很活泼”,第二只猫“更有趣,更活泼”。它们满足的是家人对“可爱宠物”的想象和情感需求。
这种爱是有严格条件的。一旦对象不符合这个条件(如第三只猫的“忧郁”、“不活泼”、“不好看”),爱就立刻消失了,转而变成了冷淡、厌恶和偏见。
②爱是自私的,本质是爱自己获得的快乐:
他们享受的是猫带给家庭的乐趣。当猫能带来快乐时,他们就“爱”;当猫不能带来快乐(第三只猫),甚至带来麻烦(疑似吃了鸟)时,他们的“爱”就迅速转变为愤怒和暴力。
这种关系的核心是自我满足,而非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③缺乏尊重、信任与公正——爱的核心要素缺失:
真正的爱包含着信任和责任。然而,在“芙蓉鸟事件”中,家人对第三只猫没有任何信任。他们仅凭它“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的固有偏见,就武断地认定它是凶手。
整个审判过程,充满了主观臆断,完全没有给予它任何辩白的机会,更没有试图去理解它的行为。这种轻易的定罪,暴露了他们对这只猫没有丝毫的尊重和爱护之心。
④爱的对象是“宠物”,而非“生命”:
他们爱的,是作为“宠物”身份的猫。当猫完美扮演这个角色时,它被宠爱;当它无法扮演好这个角色(如第三只猫),或者失去这个身份(死亡、丢失)时,它就不再是爱的对象,而只是一个可怜的、甚至可厌的生命体。
相比之下,他们对一只美丽的芙蓉鸟表现出同样的喜爱,这本身就说明,他们爱的其实是“可爱”和“有趣”这种属性,而不是猫或鸟这个生命本体。
结论:那不是真正的爱。至少,那不是一种纯粹、无私、基于生命平等和尊重的爱。前两只猫的“爱”,是一种建立在满足自我愉悦基础上的、脆弱的情感消费。
11.命名分析
(1)第一组:
①雪影:此名呼应“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的外形,也暗喻其生命如雪般纯净却短暂,如光影般匆匆消逝,留下一抹美好的回忆。
②跃风:“跃”字体现其活泼好动、擅长爬树攀墙的特性;“风”则象征它如风般自由不羁的性情和最终不知所踪、随风而逝的结局。
③默言:此名契合其忧郁、不喜玩游的性情,也暗指它在被冤枉时无法辩诉的沉默命运,引人深思偏见与沟通的隔阂。
(2)第二组:
①跳跳:直接提取它“扑来扑去”的动作特点,名字自带动态感,一眼能联想到它好动的模样。
②爬爬:精准捕捉它“会爬树”的核心行为,名字直白且有画面感,能快速联想到它的动作。
③默默:直接提取它“不活泼”“很少互动”的特点,“默默”二字精准体现其沉默、孤僻的状态。
(3)第三组:
①小白黄:直白点出“花白”毛色,“小”字显亲昵,口语化的称呼更贴近日常养宠的感觉。
②云小跳:“云”对应毛色轻盈感,“小跳”突出它爱蹦跳的活泼性子,名字简短又有记忆点
③墨小瘦:“墨”点出暗沉毛色,“小瘦”直白描述它“很瘦”的外形,不加修饰,贴合其“不好看的设定。
(4)第四组:
①黄酥:“黄”点出毛色基调,“酥”形容毛发柔软蓬松,像酥松的棉絮,贴合猫的温顺质感。
②跃雪:“跃”字直接点出它动作敏捷的特质,比“云踪”更强调动态,贴合“更活泼”的描述。
③凝霜:“凝”保持原命名中“沉静、不动”的含义,“霜”带清冷感,强化它“孤僻、不与人互动”的疏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