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辽阳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7 20:46:44

文档简介

高一考试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四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所示为河北磁山遗址(距今约8000一7500年)出土的文物
(部分)。石器类别包括磨盘、磨棒、石斧、石铲、石镰、石凿等,其中
粮食加工工具有鞋底状四足石磨盘、磨棒,生产工具有舌状石铲、
石斧,这些石器是磁山文化的典型器物。这反映出当时
A.氏族成员的平等协作关系
图】
B.社会分工的初步发展状况
C,社会等级分化的明显迹象
D.早期国家形态的基本特征
2.商汤之后由太甲即位,太甲于其即位十年时首次举行殷见四方外服的会同之礼,立四方神之
位,祭祀上下四方神,太甲与四方外服在天地四方神面前举行盟誓。太甲此举旨在
A强化宗教神权的力量
B.巩固商王朝的统治
C.削弱内服重臣的势力
D.提高君主专制权力
3.周武王伐纣灭商后,仅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直接管理原殷商控制的大片东南领土,无法有效
防范周边蛮夷势力。因此,他分割周边部分领地并委派信任的代理人就地管辖治理,以保卫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权力和地位。为解决这些问题,周武王推行
A.宗法制
B.礼乐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春秋时期,某位思想家说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该言论属于
A道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儒家思想
【高一历史第1页(共6页)】
5,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管政事;太尉掌管军
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职,掌管图籍秘书,监察百官。秦始皇这一做法旨在
A.规范行政机构
B.统一六国政治
C.强化专制皇权
D.确立三公制度
6.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刘秀下诏“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废除王莽时期的重税;
又命“罢郡国都尉官”,裁撤冗余军事官员以缩减开支;同时释放战乱中沦为奴婢的民众,鼓励
其回归农业生产。这表明光武帝刘秀
A.重视减轻民众负担
B.着重革新土地制度
C.意在废除苛捐杂税
D.致力消除等级差异
7.《资治通鉴·魏纪一》载:“夏四月,丙午,汉中王即皇帝,位于武担之南,大赦,改元章武。”这段
史料记载的是
A.王莽称帝
B.曹丕称帝
C.刘备称帝
D.孙权称帝
8.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北魏政权面临着权臣专权、地方割据等问题。孝文帝主张通过变革化解
这些问题,巩固统治。为解决这些问题,他当时最可能采取的措施是
A.迁都洛阳
B.禁鲜卑语
C.改变姓氏
D.分封诸侯
9.开皇初年(581年),梁彦光被任命为相州刺史后,不必忙于自己挑选和任命僚属,以处理各方
面的事务,因为隋文帝废除了地方长官就地自聘僚属的制度,州官的下属一律由中央吏部任
免。这种变动
A.导致相州治理效率低下
B.说明隋文帝知人善任
C.标志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D.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10.图2为隋唐大运河河南段示意图。据此可推知,该段大运河
相州⊙
(安阳市)》
汲郡(新乡市
运河一州(开封
洛州(洛阳市)气
郑州(郑州市)
运河国宋州商丘市)
图2
A.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B.带动了沿岸城市发展
C.维护了河南地区稳定
D.保证了中央粮食供给
【高一历史第2页(共6页)】高一考试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B2.B3.C4.D5.C6.A7.C8.A9.D10.B11.B12.D13.C14.B
15.C16.C17.A18.D19.A20.B21.B22.A23.C24.A25.B
26.A、B、C
27.A、B、D
28.A、B、C、D
29.Λ、C
30.A、B
31.(1)作用:保障了丝绸之路中段通畅;为东西方贸易提供了安全环境;集军政经济职能于一
体:整合了资源,推动了西域经贸繁荣;府治迁移带动沿途商路优化;强化了西域与中原、中
亚的联系。(10分,答出五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相同之处:均为中央王朝设立;目的均是维护边疆稳定与国家统一:都是军政一体化机
构,兼具军事与行政职能:均实行中央统筹、分级管理的治理模式;都推动了边疆经济开发与
民族文化交流。(8分,答出四点即可)
32.示例一
论题:社会变革推动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2分)
闸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诸侯势力
崛起,争霸与兼并战争打破原有统治格局。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生产力显著提高,井
田制崩遗,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迫切需要适应其利益的思想理论。
教育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土阶层摆脱血缘束缚,凭借知识参与政治,成为思想传播的重
要载体。社会动荡使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多元化,为思想流派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儒家、墨
家,道家、法家等学派针对“如何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各自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8分)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社会需求和传播载体,是
思想文化繁荣的根本动力。(2分)》
示例二
论题:百家争鸣思想推动社会变革的进程。(2分)
阐述: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变革产生直接或深远影响。法家思想强调法治与中
央集权,契合诸侯富国强兵、统一国家的需求。秦国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推行商鞅变法,通过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等措施,实现国力跃升,为秦朝统一奠定基础。儒家倡导的“仁政”
“礼治”虽未在战国时期被广泛采用,但经后世改造在汉武帝时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治国思
想,推动了伦理秩序的发展。墨家“兼爱”“非攻”反映了小生产者诉求,对抑制战争、促进基
层互助有积极意义。各学派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为社会变革提供了多元解决方案,加速了从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8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