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龙东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在沽源,究竟是一种什么心情,真是说不清。一早起来,到马铃薯地里(露水很重,得穿了浅靿的胶靴),掐了一把花,几枝叶子,回到屋里,插在玻璃杯里,对着它画。马铃薯的花是很好画的。伞形花序,有一点像复瓣水仙。颜色是白的,浅紫的。紫花有的偏红,有的偏蓝。当中一个高庄小窝头似的黄心。叶子大都相似,奇数羽状复叶,只是有的圆一点,有的尖一点,颜色有的深一点,有的淡一点,如此而已。我画这玩意儿又没有定额,尽可慢慢地画,不过我画得还是很用心的,尽量画得像。我曾写过一首长诗,记述我的生活,代替书信,寄给一个老同学。原诗已经忘了,只记得两句:“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画画不是我的本行,但是“工作需要”,我也算起了一点作用,倒是差堪自慰的。沽源是清代的军台,我在这里工作,可以说是“发往军台效力”,我于是用画马铃薯的红颜色在带来的一本《梦溪笔谈》的扉页上画了一方图章:“效力军台”——我带来一些书,除《梦溪笔谈》外,有《癸巳类稿》《十驾斋养新录》,还有一套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四史》。晚上不能作画——灯光下颜色不正,我就读这些书。我自成年后,读书读得最专心的要算在沽源这一段时候。
我对马铃薯的科研工作有过一点很小的贡献:马铃薯的花都是没有香味的。我发现有一种马铃薯,“麻土豆”的花,却是香的。我告诉研究站的研究人员,他们都很惊奇:“是吗?——真的!我们搞了那么多年马铃薯,还没有发现。”
到了马铃薯逐渐成熟——马铃薯的花一落,薯块就成熟了,我就开始画薯块。那就更好画了,想画得不像都不大容易。画完一种薯块,我就把它放进牛粪火里烤烤,然后吃掉。全国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种马铃薯的人,大概不多!马铃薯的薯块之间的区别比花、叶要明显。最大的要数“男爵”,一个可以当一顿饭。有一种味极甜脆,可以当水果生吃。最好的是“紫土豆”,外皮乌紫,薯肉黄如蒸栗,味道也像蒸栗,入口更为细腻。我曾经扛回一袋,带到北京。春节前后,一家大小,吃了好几天。我很奇怪:“紫土豆”为什么不在全国推广呢?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现在遍布全世界。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小说,每每写战士在艰苦恶劣的前线战壕中思念家乡的烤土豆,“马铃薯”和“祖国”几乎成了同义词。罗宋汤、沙拉,离开了马铃薯做不成,更不用说奶油烤土豆、炸土豆条了。
马铃薯传入中国,不知始于何时。我总觉得大概是明代,和郑和下西洋有点缘分。现在可以说遍及全国了。沽源马铃薯研究站不少品种是从康藏高原、大小凉山移来的。马铃薯是山西、内蒙、张家口的主要蔬菜。这些地方的农村几乎家家都有山药窖,民歌里都唱“想哥哥想得迷了窍,抱柴火跌进了山药窖”。张家口坝上、坝下,山药、西葫芦加几块羊肉爊一锅烩菜,就是过年。
——汪曾祺《人间有味:马铃薯》
注:汪曾祺曾在地方农业科学研究所工作,给农科所画过《中国马铃薯图谱》。
材料二:
人们爱花,一般视赏花为雅事,但汪老的这马铃薯花,却因马铃薯的蔬菜身份,多了一种烟火气里的可爱。由此及彼,放下马铃薯花,脑海里突然盛开了许许多多关于花的见闻、轶事。猛地发现,国人是太爱花了,而且这份爱已深深融入了柴米油盐的生活百味。
我早年住在一幢破旧的筒子楼里,简陋的楼道却让邻居章姐硬是养出一道赏心悦目的花的长廊。她每天用沤过的淘米水浇花,有细碎的太阳花、泼辣的月季花、喷香的栀子花。更让人叫绝的,是冬天里,她竟然养了几棵“仿水仙”——将大白萝卜上方挖个孔,把发芽的大蒜塞进孔里,水分充足的萝卜为大蒜提供养分,那大蒜抽条长叶,宛如水仙亭亭玉立,美极了。我想起《浮生六记》里的芸娘用小纱囊装茶,放入初开的荷花花心熏制,这和章姐萝卜里种“仿水仙”有异曲同工之妙。原来人们与花草在市井生活中的相处之道,早就在岁月里酿成了诗。
在我们的心目中,花不必求贵,不必求珍稀,它们是我们的亲密邻居。诗人陶渊明曾在长江边的小县彭泽任县令,附近有一个东流镇,那里的地形气候宜于野生黄白菊花的生长。其实,他所爱之菊,也并非什么珍贵稀有的品种,只是农家篱畔最常见的黄白野菊。“人是解语花,花是解语人”。花开花落,总是牵动着我们的神经。刮风下雨,午夜梦回,“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我们像关心家人一样关心着花。而我们欣赏花,很多时候是欣赏一种精神。国人举凡家中养花者,无论学识高低,都能多多少少讲出这些花各自的文化掌故。
那飘荡在烟火气里的花香,连着墨香、连着文脉,连接着日常与诗意。夜渐深,穿行在这些书本上与记忆里的花丛中,心里突然有了冲动,便在微信群里招呼一声:“听说徽州卖花渔村的梅花开得正盛,周末相约去踏春寻梅可好?”不到一分钟,平素较为冷清的群里,竟然霎时热闹起来,一个个竖起大拇指积极响应,有几位还纷纷给我献花,多得我一时都“抱”不过来了。
——余同友《人民日报·文艺》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到露水很重的马铃薯地里,掐了一把花,几枝叶子,然后回到屋里,插在玻璃杯里,来对着它画,感觉画马铃薯花是不难的。
B.马铃薯花有白的,浅紫的,当中有一个黄心。叶子并不复杂:有的圆一点,尖一点,颜色有的深一点,有的浅一点,但都是奇数羽状复叶。
C.作者回忆,“麻土豆”的马铃薯花,不同于常见马铃薯的花没有香味,却是香的。这让当时搞了那么多年马铃薯研究人员们感到惊讶。
D.无论是可以当一顿饭的“男爵”薯块,还是黄如蒸栗,味如蒸栗的“紫土豆”,它们都是作者钟爱的品类,但还是没搞懂其不在全国推广的原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记录作者在沽源画马铃薯花、马铃薯的过程中,提到了读书、吃土豆等经历,增加了说明的通识性、趣味性。
B.材料一在记录画薯块时,生动细致地呈现了吃各种薯块的体验经历,并列出了“男爵”“紫土豆”等经典类型,让人印象深刻。
C.材料二作者从大众赏花心理出发,分析汪老画花多了“烟火气里的可爱”,并从赏“花的见闻与轶事”中,得出“国人爱花已融入普通生活中”。
D.材料二作者在回忆邻居章姐养“仿水仙”的“美好”经历时,想起《浮生六记》中芸娘用小纱囊装茶,拿荷花花心熏制,折射出大众赏花融入市井生活的审美倾向。
3.下列对引用及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作者引用当年写过长诗中的句子,说明虽然画画不是他的专长,但是因“工作需要”,也起了一定作用,足以用来自我安慰。
B.“人是解语花,花是解语人”,意在突出人和花的密切关系,即“花不必求富贵,也不必求珍稀,他们是我们的亲密邻居”,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期间,与黄白野菊就是如此。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者引用诗文揭示有了精神和情感的投射后,欣赏花实质在欣赏一种精神,增加了文采,增强了表现力。
D.“周末相约去踏春寻梅可好”,作者引用在微信群呼唤伙伴周末去徽州卖花渔村寻梅的话,论证了“烟火气里的花香,连接着日常与诗意”的观点,具有可信度,增强了说服力。
4.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从哪些角度阐述马铃薯融入人们生活的?
5.如何理解“人们与花草在市井生活中的相处之道,早就在岁月里酿成了诗”,请试举生活中的一例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张者
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荒山秃岭寸草不生的地方。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教语文的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相比来说,我们更喜欢作文课,因为胡老师有满肚子的故事。他在命题作文前常常给我们讲故事,启发我们,然后望着窗外随意给我们出作文题目。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矿山人物之一》《矿山人物之二》等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在第二周的作文讲评中,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有坝子上的黄葛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在一次作文讲评课后,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胡老师望着我们,然后又望望窗外说,同学们,真不该让你们在没有树的地方成长。可是没有办法,你们是兵团人的孩子,父母走到哪里,就要跟到哪里。然后,胡老师就讲到了胡杨树……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在胜利渠旁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成了我们的课堂;到了秋天,它会很隆重地展示自己,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让人震撼。
想到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在第二周的星期三就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那是个好地方,如果你上山,无论是步行还是坐拉石头的拖拉机,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
从此,我们开始每天关注着胡杨树的消息,我们盼望着它能发出嫩芽,长叶,然后一树绿荫,到了秋天一树金黄。
可是,都万物生长了,它那原本似是而非的萌芽还没一点变化,更不用说生叶了。胡老师让我们围绕胡杨树站好,他教会了我们一首诗,是当时课本上没有的,说是给胡杨树精神鼓励。在他的引领下我们面对胡杨树诵咏: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我们会背了,也不懂含义。胡老师解释说,“东门之杨”就是指“胡杨”。胡杨呀,你曾经枝叶茂盛,郁郁葱葱。约好黄昏相见,都满天星斗了还不见你发芽长叶。
胡老师再一次给我们上作文课时,他让我们写一写眼前的胡杨树。他启发我们,不要再纠结胡杨树是否发芽、长叶的问题,因为胡杨树是一种伟大的树,它“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胡老师还说,胡杨树即便死了,也会在我们山前耸立千年。
胡老师的这段话让我们震撼。特别是关于胡杨树的伟大让我们振奋,有一种激情在心中激荡,这让我们无所畏惧。这时候,开山的炮声又响了,有石头落在了我们的屋顶,犹如战鼓。听到房顶的咚咚声,大家都会心一笑,齐声背诵我们学过的课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就在大家认为“三而竭”时,只听“轰”的一声,第四下来了,声音巨大而又沉闷。我们眼前的讲台灰尘四起,有女生吓得尖叫。灰尘散去,我们发现胡老师躺在地上,鲜血从讲台上流了下来……
胡老师后来埋在胜利渠边那个巨大的胡杨树坑里。下葬那天我们围着那个树坑走了一圈又一圈。我们没有哭,感觉胡老师也没有死,他变成了一枚巨大的胡杨树种子。那种子会发芽、长叶,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后来,我们通过高考飞向四面八方。我们当然没忘记去胜利渠边看望胡老师。让我们惊喜的是,在胡老师的孤坟边真的长出了一棵胡杨树。我们围成一圈坐在树下,回忆胡老师,背诵那段《诗经》。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有删改)
文本二:
刘亮程、李娟、红柯等作家在书写边地故事时,都会依据个体的独特记忆来写西部的无常与变化,由此产生不同情感和叙事行为。张者是在热闹轻松的故事氛围里找寻精神家园,让漂泊的灵魂“诗意地栖居”。“找寻”成了故事的主题,也带来了温暖。上海《收获》杂志副主编钟红明评价:“山前‘该有’一棵树,这个‘该’,从环境生发,又带着明亮的希冀,成为一种向死而生的‘精神信仰’。”虽然小说里荒山野岭的石头山不适合人们居住,但是故事中的人们热热闹闹地在这里驻扎,开心时在树下热热闹闹地跳舞,这种在艰苦环境中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也点亮了这部小说。张者在散文《怀念一棵树》中提到,写了一个生存环境极为不完美的地方,因为“从不完美中发现完美,便是爱这世界的方式”,颇具一种英雄主义精神。
(摘自王鑫《找寻现代性之下的精神家园》)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描写矿区“荒山秃岭寸草不生”,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也为后文“我们”渴望树、移种胡杨树的情节做了铺垫。
B.课堂上炮声与《曹刿论战》的“一鼓作气”形成有趣呼应,胡老师的幽默化解了炮声的惊恐,展现出艰苦环境中师生的乐观精神。
C.“我们”作为“兵二代”喊出“山前该有一棵树”,不仅是对绿色的渴望,更暗含对稳定生活的向往,与父母“屯垦戍边”的漂泊形成隐性对比。
D.胡老师教背《诗经·东门之杨》,不仅为了给未发芽的胡杨树“精神鼓励”,更为了培育学生的美好情感,修炼他们的坚强意志。
7.根据文本一和文本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胡杨树从胜利渠旁移到学校操场后,不仅成为上山者的路标,更成为“我们”心中的精神寄托,与文本二“精神信仰”的评价相符。
B.文本一结尾胡老师墓边长出胡杨树,作者用浪漫主义手法将胡老师与胡杨树的形象完全融合,呼应了文本二“向死而生”的精神内涵。
C.文本二认为张者的故事“带来了温暖”,文本一中胡老师牺牲后“我们没有哭”,反而坚信他化为胡杨种子,正是这种温暖力量的体现。
D.文本二指出许多作者会书写“西部的无常与变化”,文本一却在热闹轻松的故事氛围里讲述了一段酸苦而有趣的少年岁月,呈现了生活的粗粝。
8.文章题为“山前该有一棵树”,请结合文本一分析“胡杨树”的深层意蕴。
9.文本二中张者说:“从不完美中发现完美,便是爱这世界的方式”,请结合文本一对此作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也何若?”晏子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公不悦,曰:“君裂地而封之,疏爵而贵之,有难不死,出亡不送,可谓忠乎?”对曰:“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何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是诈忠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
材料二:
楚有士曰申鸣,以孝闻。楚王欲以为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辞焉?”申鸣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益?”父曰:“汝能显亲,扬名后世,非孝乎?”申鸣遂应命。居三年,白公为乱,杀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申鸣将兵围之。白公谓石乞曰:“申鸣,天下之勇士也,今将兵,为之奈何?”石乞曰:“吾闻申鸣孝子也,劫其父以兵,必退。”白公从之。其父曰:“吾欲汝成孝子之名,今汝为忠臣,吾得死于是,足矣。”遂自刎。申鸣因泣而授兵遂杀白公其父既死王赏之金百镒。申鸣曰:“食禄避难,非忠也;杀父全君,非孝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遂自刭而死。
(节选自《说苑·立节》)
材料三:
齐庄公之难,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
(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材料四:
古之论忠孝者多矣,然事或有殊。晏子谓“言不用则不死难”,申鸣以忠而陷父死,晏婴以义不殉私君。若庄公见弑,晏子非不哀也,然不徒死,曰“社稷是主”,明所重也。后世儒者或讥申鸣失孝,或贬晏婴不忠,盖未察其时势之异也。夫忠孝岂有定式乎?临机处变,各因其宜而已。
(节选自《士林杂录》)
[注]白公之乱:楚惠王时期白公胜发动的叛乱。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申鸣因A泣而授兵B遂杀C白公D其父E既死F王赏之G金百镒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爵,分授爵位,“疏”与《谏逐客书》“疏士而不用”的“疏”意义不同。
B.劫,胁迫,与《六国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劫”意义相同。
C.遂,于是,与《桃花源记》“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的“遂”意义相同。
D.安归,宾语前置,与《归去来兮辞》“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结构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景公对晏子提出的忠臣标准感到不满,认为君主厚待臣子,臣子就应在君主有难时以死相报。
B.申鸣最初拒绝楚王任命,经父亲劝导后出任楚相,后在平定叛乱时因父亲被胁迫而陷入两难境地。
C.晏子在崔杼弑君后并未随君主而死,他认为君主若为社稷而死,臣子才应殉死,否则不必轻死。
D.晏子和申鸣看似是对立行为实则不然,后世儒者贬讥二人,是因未察觉晏子重社稷、申鸣重君命的时势差异。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禄避难,非忠也;杀父全君,非孝也。
(2)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
14.材料四针对晏子与申鸣的事例提出了什么观点?有何启示?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游径山
苏轼
栖迟云木上,鬓发几经秋。
鹤老依庭柏,僧闲对海鸥。
山川如识我,故旧更怜幽。
一笑忘缘外,千岩秀色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起笔即将自身置于高渺的山林之间,而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也随之自然流露,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感情基调。
B.诗人描绘了所见幽静景象,“老鹤”停靠庭柏的自在、“闲僧”面对海鸥的灵动,透露出自己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C.诗人将山川视为故友,赋予其人的情感,“识我”与“怜幽”双向互动,巧妙传递出诗人重归旧地的亲切与欣慰。
D.全诗以“我”的视角展开,从重游的时空之感,到静观幽景的物我相融,再到与山川的精神对话,最终获得超越尘缘的升华。
1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多情应笑我”作结,而本诗以“一笑忘缘外”收尾。请简要分析这两处“笑”所蕴含的不同心境。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青年教师培训会上,校长引用韩愈《师说》中“ , ”两句,强调师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的道理。
(2)在畅谈不拘一格选用人才时,刚毕业的小刚脱口而出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 , ”两句。
(3)与下图意境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间正是团圆时。但不少人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难以回家团聚,于是,寻找①“赏月搭子”成了年轻人之间兴起的风潮。有人在线上交流,拿出自己最得意的月亮摄影作品,互换②“追月”心得;有人则在线下相约,共同奔赴那抹皎洁月光,分享③“千里共婵娟”的团圆心情。诸多富有创意的过节方式,是人们在日益变化的生活中“生长”出来的节日④“仪式感”。
甲 ?
事实上,节庆民俗作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习俗会随着时代发展自我更新。例如,中秋赏月的习俗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其内涵和形式不断演化:秦汉人迷信月之“神”,流行“祭月”;唐代人更看重月之“明”,喜欢“望月”;宋代人则格外关注月之“美”,青睐“玩月”……
中秋市集上,人头攒动;追月旅行套餐,预订火爆;小包装迷你月饼,成为市场新宠……中秋假期消费市场活力足、人气旺。从人文经济学看节日消费,我们会发现,传统韵味与消费时尚嫁接起来,既能唤醒传统文化的生机,更能激活市场经济的活力。
文化消费在传统节日里创造经济收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充盈、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纵然岁月变迁,古人曾手持的那盏精致花灯,已演变为今人掌心把玩的一枚精巧文创,而当我们共同望向那轮恒古未变的秋影金波,心中总能生发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浪漫情素,喷搏出“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的家国情怀——也许,乙 。
18.下列选项中对选文第一段四处引号作用的解析,错误的一项是( )
A.①处“赏月搭子”,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B.②处“追月”,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
C.③处“千里共婵娟”,引号的作用是引用。
D.④处“仪式感”,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最后一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22.文中第三段的画线句子,如果改成“秦汉人迷信月之‘神’,唐代人更看重月‘明’,宋代人则格外关注月之‘美’,因而分别流行‘祭月’‘望月’‘玩月’……”,语意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科技,既让生活更舒适,也让人类见识更广阔的天空。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B 3.D 4.①物理空间上,马铃薯从南美洲传入全世界。成为很多时代、很多地方的主食。如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也是我国山西、内蒙、张家口等地的主要蔬菜。
②文化认同上,马铃薯成为主食文化的一部分。如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马铃薯”与“祖国”同义;民歌里唱“抱柴火跌进了山药窖”,折射出对土豆的认同。
③情感寄托上,马铃薯成为一种情感寄托。如饮食文化中罗宋汤、沙拉,离开了马铃薯做不成,更不用说奶油烤土豆、炸土豆条中对土豆的钟情;以及张家口坝上、坝下,山药、西葫芦加几块羊肉爊一锅烩菜,就是过年。 5.①句子理解:“市井生活里的相处之道”强调于简朴、平凡的生活中与花草自然相处,“在岁月里酿成了诗”透视出因内心充满诗意,平凡生活中皆处处见诗意,整句折射出大道至简的人生哲学。
②举例分析:如生活中有人在自己破了洞的裤子上,按照原有的颜色与形状,缝制出一朵自然的花,或者巧妙的形状来。这突出了在简单的生活中,没有因为破洞而嫌弃、沮丧,而是转变思维,灵机一动,给了物理破洞以诗意,给了不完美以诗情。于是,人与花草的相处又在破旧的裤子上实现了。
6.C 7.B 8.①希望的载体:胡杨树被移到学校后,“我们”在课堂上望见其伟岸树干便安心,胡杨树已经成为大家心中希望的具象化的载体。(心理感受层面,把希望说成安心、镇静等同类词均可)
②乡愁的象征:父母们来自五湖四海,心中“有不一样的树”寄托乡愁,而胡杨树承接了这份对故乡的念想,成为了集体乡愁的象征。(情感表达层面,把乡愁说成怀乡、念想等均可)
③精神的融合:胡老师有胡杨树般的坚韧特质,他在艰苦环境中坚守教育,最终为教育献身,墓边长出的胡杨树便是精神融合的体现。(精神品质层面,坚韧、坚毅、坚守等皆可) 9.①在贫瘠环境中创造教育的完美,彰显着爱的初心:矿区学校简陋,炮声威胁课堂安全,这是环境的“不完美”;但胡老师以幽默化解恐惧,用故事启发作文,让课堂充满笑声与活力,在教育场景中创造出“完美”的育人氛围。
②在无树困境中构建寄托的完美,诠释着爱的追求:矿区无树木,这是生活的“不完美”;但“我们”盼有胡杨树,矿长组织力量移栽胡杨树,师生为胡杨树“精神鼓励”,最终人们在对绿色的追寻中构建出“完美”的精神寄托。
③在生命逝去中延续精神的完美,传递着爱的力量:胡老师为保护学生牺牲,这是命运的“不完美”;但“我们”高考离开后回来看望胡老师,将师生情谊与胡杨精神延续,让“不完美”的结局升华为“完美”的精神传承。
10.BDF 11.C 12.D 13.(1)享受俸禄却逃避危难,不是忠臣;杀害父亲来保全君主,不是孝子。
(2)统治百姓的人,难道是用来凌驾于百姓之上的吗?是要主持国家社稷的。 14.观点:忠孝没有固定标准,应据时势灵活变通。
启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要结合具体背景,不能以僵化标准苛责古人。
15.B 16.①“多情应笑我”之笑,是苦涩的自嘲。诗人笑自己过于执着(多情),以致功业未成而早生白发,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流露出深沉的人生感慨与无奈。 ②“一笑忘缘外”之笑,是豁达的释然。诗人笑对并放下了世俗的牵绊(忘缘),从而融入自然山水之美,展现出超脱后的轻松与心境的开阔。
17.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未必人间无好汉 谁与宽些尺度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8.D 19.甲:节日越过越新,会冲淡“传统味”吗 乙:这正是传统节日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20.从人文经济学的视角看节日消费,我们会发现,当传统韵味与消费时尚嫁接起来,既能激活市场经济的活力,更能唤醒传统文化的生机 21.恒古——亘古,情素——情愫,喷搏——喷薄。 22.①原句采用对举的方式,分别阐述了不同时代对月之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形式的变化,与上文“内涵和形式不断演化”形成照应。
②原句整句形成排比,既在内容上呈现出不同朝代中秋赏月的差异,又在句式上对称,朗朗上口,增强韵律感。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