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故乡 课件+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7 故乡 课件+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8 16:17:31

内容文字预览

7 故乡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育目标:教学生由此及彼,联想到自己故乡的变化及自己的感受。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是来自农村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是外地民工子女。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薄弱,学习能力较差,普遍素质不高。
3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 .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 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1. 导入新课: 请两位学生朗读第12自然段开头和第2自然段的景物描写: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 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两段景物描写,前者多么明朗、美丽、令人神往;后者多么晦暗、萧条、令人悲凉。前者是小说中'我'头脑中想象出的二十年前的故乡的图画;后者是'我'眼睛里看到的二十年后的故乡的实景。二十余年过去,故乡景色在作者眼中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作品中的'我'怀的是什么感情呢?让我们深入地了解写作背景,认真地阅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活动2【讲授】背景介绍
介绍写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活动3【讲授】作家作品介绍
作家、作品介绍: 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浙江绍兴人。 选自《呐喊》(小说集)。(《百草园》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活动4【活动】出示幻灯片,检查词语预习
阴晦(hui) 瓦楞(leng) 胯(kua)下 獾(huan) 秕(bi)谷 鹁鸪(bo)(gu) 髀(bi) 嗤(chi)笑 絮絮(xu) 瑟(se)索 蜷(quan)缩 寒噤(jin) 折(she)本 惘(wang)然 恣睢(zi)(sui) 潺潺(chan) 黛(dai)色 愕(e)然 五行(hang)
活动5【活动】听课文录音,熟悉课文
活动6【活动】讨论课文段落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 “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一片破败萧索的景象及当时的感触,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二(从“第二日清早晨”到“已经一扫而光了”):“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着重刻画了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是小说的主干部分。 第一层(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写“我”到家时的情况。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天真无畏、深厚 友谊;对杨二嫂的比照——小市民习性更厉害 第二层(到“他就领了水生回去了”) 写“我”和中年闰土见面的情况。(全文重点) 闰土外貌到精神的巨大变化(社会根源) 第三层(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写“我”告别闰土与故乡。 三(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束):“我”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社会极大的愤懑,表现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 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
活动7【导入】.完成表格
变化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课件18张PPT。故乡鲁迅一、复 习 旧 知 识2、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环境、情节1、什么是小说?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故事的载体故事的灵魂故事的前提作者简介 鲁迅(l881~1936)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等。返回写作背景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完成下列问题:
给下列红字注音。
阴晦 胯下 祭祀 五行缺土
鹁鸪 獾猪 惘然 潺潺
恣睢 颧骨 髀 愕然
嗤笑 瑟索 吓 寒噤
黛 瓦楞 猹 秕谷 毡帽huì kuàsìxíngbógūhuānwǎngchánzìsuīquánbìèchīsèhèjìndàilèngchábǐzhān 1、本文的人物还有哪些?哪些人物是主要人物?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按照时间的变化及事件的发展,情节可分为哪几个阶段?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分别找出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初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还有:“我”、宏儿、水生;主要人物是:闰土、杨二嫂。文章结构 小说按时间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我”回故乡。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 这是小说的主体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 乡的心情和感受。(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自然段为我们交代了什么内容?
找出关键的词语。
2、把这一部分中关于描写故乡景物和
“我”的心情的句子划出来,说说它的作用。
3、“我”回故乡的目的是什么?
快速阅读第一部分萧索的荒村第一自然段为我们交代了什么内容?
(找出关键的词语)景象 作用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天:苍黄荒村:萧瑟衰败荒凉的农村
景象,衬托“我”
悲凉的心情回乡目的:卖屋、搬家、别他而来 研读第二部分(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1、比环境;2、比人物;3、比心情。) 对比学习的作用:根据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对比分析课文,能够让我们抓住小说的情节线索,有利于我们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剖析和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阅读要求:
1、比环境(20年前,20年后的故乡各是怎样的?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2、比人物(20年前的闰土、杨二嫂跟20年后的闰土、杨二嫂各是怎样的?)萧索的荒村神异的图画(一)对比及作用读懂人物 跳读全文,找出闰土的相关语句,说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文中________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_________的人。闰土示例: 从15段“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闰土在他人面前很害羞,在我面前却十分热情大方。
从文中18段雪地捕鸟的描述中,我觉得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聪明、天真、富有童趣的人。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闰土是一个勇敢、活泼的,淳朴、善良的人。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再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