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海底世界
情景导入
蔚蓝的大海深处藏着神秘王国:小丑鱼在珊瑚丛中捉迷藏,水母像透明的小伞轻轻飘荡,还有会发光的小鱼在黑暗中跳着舞。为什么章鱼会变色?贝壳里怎么会有珍珠?今天,让我们戴上 “探索眼镜”,潜入海底发现奇妙的秘密。
全班齐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读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初知大意
字词揭秘
我会认
窃窃私语 警报 肌肉 章鱼
细胞 海藻 长达 储量 金属
qiè
sī
jǐng
jī
zhāng
bāo
zǎo
dá
chǔ
shǔ
注意读准:平舌音“私 藻”,
翘舌音“章 储 属”,后鼻音“警 ”。
我会认
形旁,表示虫在洞里偷米吃。
声旁,表示读音。
窃听
窃
窃窃私语 窃笑
近义词
依然—依旧
常常—经常(时常)
差异—差别
窃窃私语—交头接耳
反义词
清楚—模糊
丰富—贫乏(单一)
窃窃私语—大声喧哗
词语解释
写字有方
宁
迅
推
攻
参
汪
官
煤
速
铁
注意读准平舌音“速”,前鼻音“官、参、迅、轮”,后鼻音“宁、汪、攻”。
退
轮
词语听写
宁静 器官 危险 海参 攻击
迅速 后退 海底 行进 轮船
长途 地球 生物 石油 煤气
铁路 反推力 天然气 水汪汪
字词揭秘
xiǎn
结构:
部首:
左右结构
阝
险
字词揭秘
gōng
结构:
部首:
左右结构
攵
攻
字词揭秘
sù
结构:
部首:
半包围结构
辶
速
字词揭秘
méi
结构:
部首:
左右结构
火
煤
脉络梳理
自由朗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说一说:大海深处是什么样的?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这一悬念式提问,激发学生对海底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作为课文《海底世界》的引入部分,它既是全文探究的起点,也为后文描写海底景象埋下伏笔,引导读者主动思考并寻找答案。
研读课文第1、7自然段
开头设问,引出了下文,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你可知道,大海的深处是怎样的?
互动课堂
海面上波涛澎湃的时候,海底依然很宁静。最大的风浪,也只能影响到海面以下几十米深。阳光很难射进深海,水越深光线越暗,五百米以下就全黑了。在这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环境
宁静
比喻
景色奇异
全段概括
本段通过对比海面与海底的环境差异,展现海底世界的宁静与神秘。先写海面波涛汹涌,海底却平静如常;再通过阳光穿透的深度,引出深海的黑暗;最后以深水鱼的发光现象,打破黑暗中的寂静,体现海底“静中生动”的特点。
讨论:为什么说“水越深光线越暗”,但深海却有“光点像闪烁的星星”?这矛盾吗?
答:不矛盾。因为阳光穿透海水时,被层层吸收和反射,深度越深,光线越弱,五百米下几乎全黑。而深水鱼的发光器官是自身发出的生物光,与阳光无关。这种“黑暗中的光点”反而凸显海底的神秘与生命力,说明自然适应环境的智慧。
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品读感悟
以问答形式引出海底声音的奇妙,通过“窃窃私语”总述海底动物发声的特点,再以排比句列举蜜蜂、小鸟、小狗等拟声比喻,展现声音的丰富性。最后通过“吃东西”“行进”“遇到危险”等场景,说明声音与动物行为的联系,呼应课题“海底世界”的生动与神秘。
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还有的好像在打鼾……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品读感悟
- “嗡嗡”“啾啾”“汪汪”“打鼾”:均为拟声词,模拟不同动物的声音,增强画面感和童趣,让抽象描述变得具体可感。
- “警报”:指动物遇到危险时发出的警示声,与“吃东西”“行进”的声音形成对比,体现声音的功能性。
问:为什么作者用“窃窃私语”形容海底动物的声音,而不是直接写“大声吵闹”?
答:因为海底环境与陆地不同,海水阻隔了声音传播,且动物发声多出于生存需求(如觅食、警戒),而非刻意“吵闹”。用“窃窃私语”既能准确描述声音的微弱特性,又营造神秘氛围,避免学生误认为海底是嘈杂的。此外,这一拟人化表达更符合儿童认知,激发对水下世界的想象。
课文精讲
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中心句
动物
各种各样的活动方法
景色奇异
“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一句中,“梭子”的比喻既写外形又暗示速度,“几十千米”与“火车”对比,将鱼的游速具体化。通过“攻击时”这一场景,突出其爆发力,静态数据与动态描写结合,使读者直观感受海洋生物的迅猛。
为什么作者用对比手法写海参的“慢”和梭子鱼的“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对比能突出不同动物的运动差异,强化记忆点。海参每小时仅4米(约每秒1厘米),梭子鱼每小时几十千米(约每秒数十米),两者速度悬殊,既体现海洋生物多样性,又激发学生对自然界“适者生存”规律的思考。同时,“慢”与“快”的反差带来趣味性,符合儿童认知心理。
自由读第5自然段,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海底植物的差异?
自读课文
色彩
大小
本段围绕“海底植物差异大”这一中心,从色彩和体型两方面展开描写。先以“多种多样”总述颜色丰富,再列举褐色、紫色、红色等例子;接着通过“最大的海藻”与“最小的单细胞海藻”对比,突出植物体型的极端差异,展现海底世界的奇妙与多样性。
重点语句讲解
“最大的海藻长达二三百米,最小的单细胞海藻,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一句中,“二三百米”与“显微镜”形成强烈对比:前者用具体数字凸显海藻的“巨大”,后者通过工具强调微生物的“渺小”。这种对比既突出海底植物体型的极端差异,又隐含自然界的神奇规律——同一环境中存在截然相反的生命形态。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还有陆地上储量很少的稀有金属。
重点词语解释
- “蕴藏”:指资源埋藏在海底,未被开发,如同宝藏隐藏,强调储量大、等待人类探索。
- “稀有金属”:指地球上含量极少、用途特殊的金属(如钛、铀等),文中与陆地对比,说明海底是重要来源。
- “储量很少”:指陆地上此类资源稀缺,反衬海底的丰富性,隐含保护海洋资源的意义。
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本段是全文总结句,以“景色奇异”概括前文描写的海底声音、动物活动、植物差异等奇妙现象,用“物产丰富”呼应海底矿产、能源、生物资源等内容,最后用“真是……世界”的句式强调海底世界的综合性与独特性,点明课文主旨。
讨论:为什么用“景色奇异”而不用“景色美丽”,用“物产丰富”而不用“物产众多”?
答:“奇异”侧重“奇特”,突出海底与陆地景色的本质不同(如黑暗中的发光生物、静谧中的声音),避免俗套的“美丽”描述;“丰富”强调种类与储量的多样性(既有常见资源,也有稀有金属),比“众多”更贴合资源价值的语境。两词精准概括海底的独特性与重要性,体现科普文用词的严谨性。
原来这片蓝色世界里,藏着数不清的有趣故事。带着今天的收获,继续畅想吧,海底还有更多惊喜等着你们去发现呢!
海底世界
声音:各种各样
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植物:颜色不同、形态各异
矿物:丰富
课文主旨
课文通过介绍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象和丰富资源,说明了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窃( ) 私( ) 肌( )
窍( ) 和( ) 饥( )
胞( ) 险( ) 迅( )
抱( ) 捡( ) 讯( )
偷窃
窍门
拥抱
细胞
饥饿
肌肉
和气
自私
一、比一比,组成词语。
电讯
迅速
捡起
危险
二、读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点词语造句。
它们的色彩多种多样,有褐色的,有紫色的,还有红色的。
天空中的烟花形态各异,有像撑开的伞的,有像含苞欲放的花朵的,还有像银蛇的,扭动着升上天空。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海底真是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世界。海底不是寂静无声的,动物们常常在_________。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不仅如此,海底的植物差异也很大,矿产也很丰富。
景色奇异
物产丰富
窃窃私语
总结提升
作业
1.把今天新认识的字读给父母或朋友听听。
2.从书籍、电影、电视、光碟、网络中搜寻关于海洋的知识,做一张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