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8 12:5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陈寔( ) 期行( ) zūn( )君在不( ) 相wěi( )而去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期日中 日中: _______________
(2)日中不至 至: _______________
(3)太丘舍去 舍: _______________ 去: _______________
(4)门外戏 戏: _____________
(5)尊君在不 尊君: ___________________
(6)待君久不至 待: ___________________
(7)君与家君期日中 家君: ___________________
(8)元方时年七岁 时: ___________________
3. 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
尊君在不_______________
4. 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友人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 _________今义: 日期
(2)相委而去 古义: _________今义: 把事交给别人去办
(3)下车引之 古义: _________今义: 引导
(4)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 _________今义: 注意;照管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1)去后乃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委而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是无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车引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__________
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8. 按要求填写相关的内容。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用来反驳“友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日中不至,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则是无礼。
(2)《陈太丘与友期行》中表明元方不肯原谅“友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语对敬辞与谦辞特别感兴趣,学了《陈太丘与友期行》后,他模仿文中“友人”的口吻对陈太丘说了下面这段话。语段中画线的敬辞与谦辞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愚兄上次到寒舍来赴与贤弟之约,感触颇多。 令郎元方虽年纪尚小,却甚有见识。愚兄言语不周之处,还请见谅。
愚兄 B. 寒舍 C. 贤弟 D. 令郎 E. 见
阅读理解
(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对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尊君在不 (古代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B.君与家君期日中。(古代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C.待君久不至,已去。(“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D.我们旅行社宾馆大厅设有服务台,欢迎各位旅客垂询。(“垂询” 是谦辞)
11.解释加点的词。
⑴太丘舍去:
⑵尊君在不:
⑶下车引之:
⑷陈太丘与友期行: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13.请结合《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内容,分别概括元方和友人的性格特点。
14.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请写出两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田子为相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 “子安得此金?”对曰: “所受俸禄也。”母曰: “为相三年不食 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 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
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 “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选自《韩诗外传》)
【注释】① 镒: 重量单位。二十四两为一镒,一说二十两为一镒。② 馆: 这里指家。③《诗》: 这里指《诗经》。
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君与家君期日中 语境推断法: 联系上 下文 (1)君: _______________
相委而去 联系成语法: 人去楼空 (2)去: _______________
不义之物 查阅词典法: ①动词 ②代词 ③助词 (3)之: _______________
王贤其母 课内迁移法: 友人惭 (4)贤: _______________
16. 【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相应位置用“/”标出。
田 子 愧 惭 走 出 造 朝 还 金 退 请 就 狱
1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待君久不至,已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选自《老子》)
材料二: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19.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
老子A修道德B其学C以自隐无名D为务E居周F久之G见周之衰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贵难得之货”中“贵”与“譬如平地”“平”的用法相同。
B.“复众人之所过”中“过”与成语“文过饰非”中的“过”意思相同。
C.“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中“累”与“起于累土”“累”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吾所以告子”中“所以”与“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中“所以”意思不同。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苗头。
B.老子认为圣人的追求不同凡俗。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追求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
C.老子对礼的看法赢得孔子钦佩。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表明了他对老子的敬佩,也说明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D.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②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23.有人认为,老子的“无为”就是不作为、得过且过。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种认识的看法。
答案
1.shí qī 尊 fǒu 委 2.(1)正午时分 (2)到 (3)丢下 离开 (4)玩耍 (5)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6)等候 (7)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8)当时,那时 3.“不”同“否” 4.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惭愧 5.(1)约定 (2)丢下 (3)拉 (4)回头看
6.(1)副词,才 (2)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3)连词,就、便 (4)代词,他,指元方 (5)介词,和、跟 7.(1)过了正午时分(友人)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 (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2)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在正午时分。(您)正午时分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3)和我相约同行,丢下我走了。8.(1)君与家君期日中 则是无信,对子骂父 (2)元方入门不顾 9.B
10、D 11.(1)舍弃(2)通“否” (3)拉,牵拉(4)约定 12. ①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便离开了。 ②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想拉元方,
13.示例: 元方: 聪明、勇敢、明礼、有节。友人: 无信、无礼,但能接受批评,及时反省。
14.①这篇文章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②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我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我知道了要知错就改。
15.(1)对对方的尊称,您 (2)离开 (3)助词,的 (4)认为……贤惠
16.田子愧惭走出/ 造朝还金/ 退请就狱
17.(1)(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2)就赦免了田子的罪,让他重新做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18.【甲】文道理: 做人要讲诚信。【乙】文道理: 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尽孝。“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的共同之处: 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
19.B 20.A 21.C 22.正确的思想是客观外界的现象反映到人脑中的感性认识经过实践检验后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
23.①表述形式不同:《〈老子〉四章》篇幅短,多为格言警句,语言不明晰却富暗示;材料二是长篇议论,逻辑连贯,以设问开篇,直白剖析认识与实践关系。
②说理方式不同:《〈老子〉四章》用比喻、事例说理,依赖暗示补足深意,不充分论证;材料二以理性论辩为核心,分阶段阐述,借逻辑推导得出结论,注重道理完整可验证。
③写作目的不同:《〈老子〉四章》以箴言引导人领悟处世、认知道理,求“使人成为人”;材料二聚焦认识来源与真理标准,清晰传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明确理论阐释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