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课件+ 教案+ 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课件+ 教案+ 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7 15:54:20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
(人教版)三年级


本课目标
目录
新知导入

精读课文

课堂总结

课堂评价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本课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古诗创作背景,感受西湖的自然之美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文化认同感。
正确认读 “潋、滟、蒙、欲、抹、宜” 等生字,掌握多音字 “抹” 的不同读音与用法;能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积累 “水光潋滟、山色空蒙” 等经典词语。
结合诗题、插图和文本,梳理古诗描写的 “晴天西湖”“雨天西湖” 两种场景,理解 “晴雨皆美” 的核心内涵;通过分析比喻手法的运用,提升逻辑推理和审美联想能力。
品味古诗中描写景色的凝练语句,想象西湖晴雨不同的视觉画面,体会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激发对自然美景的观察兴趣和审美感知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主要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等。
我会读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多音字
mǒ 浓妆淡抹
mā 抹布
mò 抹墙

创作背景
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他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雨来。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解诗题
地点: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
事件:喝酒
天气:先晴天后下雨
解诗意
水光潋滟晴方好,
诗意: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
正。
波光闪动的样子。
解诗意
山色空蒙雨亦奇。
诗意: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也。
隐隐约约的样子。
奇妙、奇特。
解诗意
晴天:水光潋滟
雨天:山色空蒙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解诗意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不管怎么打扮都是美的,写出了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
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诗意: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适宜。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后人尊称其为“西子”。自幼随母浣纱江边,故又称“浣纱女”。她是古代四大美女之首。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比喻
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喻成西施?
“西湖”与“西施”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字;“西湖”景美,“西子”人美。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美。
我仿佛看到雨天的西湖,雾蒙蒙的,感觉比较迷离,看不清,就好像化了淡妆的人拍的艺术照一样。
我看到晴天的西湖,荷叶飘香,湖面上水波粼粼,小船来来往往,热闹极了。
读了诗歌,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分别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不同的景色,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色,用西施之美来称赞西湖,凸显了西湖独特的美丽。
古诗赏析
结构梳理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方好
雨亦奇
借景抒情
比西子
总相宜
比喻贴切
浓淡相宜
晴雨皆美



yǐn






学写字
随堂练习
1.在春天的西湖边漫步,你会不由自主地
赞叹:“ ”
2.在下着蒙蒙细雨的西湖边漫步,你会想
到:“ ”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色空蒙雨亦奇。
一、把相关诗句写下来。
二、下列对《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的不同景色。
B.诗人在诗中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C.最后两句将西湖比作西施,特别强调了西湖晴天时的景色优美。
C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第三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一、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苏轼的文学成就及古诗创作背景,感受西湖的自然之美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文化认同感。
语言运用:正确认读 “潋、滟、蒙、欲、抹、宜” 等生字,掌握多音字 “抹” 的不同读音与用法;能通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积累 “水光潋滟、山色空蒙” 等经典词语。
思维能力:结合诗题、插图和文本,梳理古诗描写的 “晴天西湖”“雨天西湖” 两种场景,理解 “晴雨皆美” 的核心内涵;通过分析比喻手法的运用,提升逻辑推理和审美联想能力。
审美创造:品味古诗中描写景色的凝练语句,想象西湖晴雨不同的视觉画面,体会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激发对自然美景的观察兴趣和审美感知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含义,感受西湖晴雨皆美的特点,掌握多音字 “抹” 的用法。
难点:体会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的比喻妙处,领悟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西湖晴雨景色图片、古诗音频、苏轼生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5 分钟)
谈话导入:提问学生 “你们去过西湖吗?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学生回答展示西湖晴雨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天气下西湖的美。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指导学生读准 “饮”“初” 的读音,讲解诗题含义(在西湖边饮酒时,经历了从晴天到下雨的天气变化)。
介绍作者: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及创作背景(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游西湖饮酒赏景,遇晴转雨有感而发)。
(二)初读古诗(10 分钟)
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出生字词。
字词正音:重点指导 “潋滟(liàn yàn)”“空蒙(kōng méng)”“抹(mǒ)”“宜(yí)” 的读音;讲解多音字 “抹” 的三种用法(mǒ: 浓妆淡抹;mā:抹布;mò:抹墙),通过组词帮助学生巩固。
范读指导:教师播放古诗音频或范读,强调诗句停顿(如 “水光 / 潋滟 / 晴方好,山色 / 空蒙 / 雨亦奇”),学生跟读、指名读、 齐读,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三)精读古诗(15 分钟)
解读前两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提问: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子的?“潋滟” 是什么意思?(波光闪动的样子)引导学生想象晴天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的画面。
提问:雨天的西湖又有什么特点?“空蒙”“奇” 分别是什么意思?(空蒙:云雾迷蒙的样子;奇:奇妙)帮助学生理解雨天西湖云雾缭绕、群山若隐若现的奇妙景象。
小结:这两句诗分别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不同美景,突出 “晴方好”“雨亦奇” 的特点。
解读后两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提问:“西子” 指的是谁?(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施?(名字中都有 “西” 字,二者皆美)
引导分析比喻妙处:西施淡妆和浓抹都很美,西湖晴天和雨天也各有韵味,诗人用这个比喻既写出了西湖的自然之美,又赋予西湖人文韵味,表达了对西湖的高度赞美。
带着情感朗读:学生结合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课堂总结(5 分钟)
梳理古诗结构:回顾古诗先写西湖晴雨之景,再用比喻赞美西湖之美,总结 “晴雨皆美、浓淡相宜” 的核心主旨。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西湖的热爱,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壮丽,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背诵古诗:学生齐背、指名背诵古诗,巩固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晴:水光潋滟——方好
雨:山色空蒙——亦奇
比:西湖 → 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情:喜爱西湖 热爱祖国山河第三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 分)
浓妆淡抹 (mǒ mā mò)
相宜 (yí yì)
潋滟 (liàn lián)
空蒙 (méng mēng)
答案:mǒ √;yí √;liàn √;méng √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2 分)
潋滟:________________
空蒙:________________
答案:波光闪动的样子;云雾迷蒙的样子
诗句 “ ”描写了西湖晴天的美景;
“ ” 描写了西湖雨天的美景。(2 分)
答案: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下列对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诗人认为西湖只有像西施一样淡妆才美
诗人将西湖比作西施,突出西湖晴雨皆美的特点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西施的喜爱之情
答案:B
默写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2 分)
答案: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