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圯上敬履 课件+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15 圯上敬履 课件+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09:22:20

文档简介

15 圯上敬履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及司马迁、张良的有关知识。
2、理解重点实词。
3、把握文章主题,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体会文中人物形象,学习张良身上优秀的品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2学情分析
1、把握文章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体会张良身上的人性光辉及老人惜才爱才的精神。
3重点难点
整体把握张良和老人的人物形象。颂扬中华的传统美德。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故事性导入
导入新课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华夏五千载,英雄不可数,仅在汉初政坛上就有著名的“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然而后来,三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刘邦的亲信幕僚萧何被囚;功高震主的韩信被杀;惟有张良全身而退,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张良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政坛上稳坐‘帝王师’的位置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圯上敬履》,也许从中会找到些许答案。
活动2【讲授】引导启发
1、释题: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就要解题,题目是打开文章内涵的钥匙,就如同打开心扉—“圯上敬履”的“圯”是“桥”的意思,而“履”呢?“鞋子”整体连起来就是在圯桥上给(老人)穿鞋。
2、教师范读:请同学们拿出笔,关注文中的句读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
3、学生自由读:自由朗读课文,同时将遇到的疑难字词圈画出来,2分钟后我们共同解决。
4、本篇文章虽篇幅短小,但故事性却很强,下面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尝试理解这则小故事,并简要复述一下故事,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
活动3【活动】感悟角色
1、分角色朗读:下面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分别朗读旁白、张良和老父,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其他同学仔细听,然后评出最优秀的朗读者。
2、文中两个人物在我们心中已渐渐清晰,那么老父对张良都提出哪些要求,他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张良又是如何回应的?老师帮助大家将他们各自言行分别提炼出来展示,请同学们关注大屏幕。
明确:老父:堕→命→约→赠 张良:取→履→赴→受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老人的评价。张良的反应你怎样看?
生自由阐述观点,总结老父:过分∕不过分,真实意图是考验、赠书。老父虽表面傲慢无礼,实则为伯乐相马,用心良苦,爱才惜才;
想象张良的内心世界,最后明确张良尊老敬老、隐忍有容、守信重约、勤奋求学、胸有大志的性格品质。
4、张良忍一时怒气,而成就了自己的千秋伟业,这不正是苏轼所称颂的“忍小忿而就大谋”吗?“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5、“圯上敬履”这件小事为张良后来成为“汉初三杰”之一奠定了重要基础,后人也因此为他做了一副对联——忍一时怒气,跪圯桥上敬翁履;得半部天书,坐帷幄中挥汉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本,分角色品读。女生读张良部分,男生读老父部分。
活动4【讲授】总结
作者与人物的关系 .同学们都知道,作者的经历和性格或多或少会对其艺术创作产生影响,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对张良推崇有加呢,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司马迁的人生经历。
明确: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但是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就极刑而无愠色”。磨难使他请醒地认识到汉朝吏制的残酷,敢于正面揭露封建社会的弊端,最终完成《史记》的创作,如果没有他的”忍耐“,也就没有后来的巨作,《史记》就是他伟大人格的体现。
由此观之,司马迁与张良的人生轨迹是有相同之处的,就是他们都能“忍”。他们都是“忍小忿而就大谋”的典范!
通过《圯上敬履》这则小故事,我们可以找到张良成功的基础,那就是张良的”忍”,忍下常人所不能忍的,在加上自己道德品质上的闪光点,才成就了一番伟业。
期待同学们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能感受到张良的人格魅力,传承中国的"孝道“。
活动5【作业】拓展训练
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不良现象,看今日社会张良这些品质在生活中是否还值得提倡?
课件16张PPT。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
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唐 李白)
圯上敬履
司马迁课时目标1.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及司马迁、张良的有关知识。
2.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3.引导学生探究“忍”的意义与原则。《史记》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初年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司马迁明确提出自己写此书的目的,即“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成一家之言”。鲁迅曾评价此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 简介:
(1)、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相传的史官家庭,子承父业做太史令。
(2)、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临终嘱托他学习孔子著《春秋》的事迹,这是司马迁著《史记》的动力。
(3)、司马迁20岁时,开始漫游,积累了丰富的史料,做太史令后开始写《史记》。
(4)、潜心修史时,为李陵战败辩护,被处以腐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就极刑而无愠色”。
自读,概括故事内容 张良在下邳桥上遇一老者,老者故意难为张良替他拾鞋、穿鞋,并三次约张良赴会。张良谦恭、坚忍的品格得到了老者的赞许,并授其奇书《太公兵法》。 了解张良的身世: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成为其重要谋士。汉朝建立,封留候。后辞官归,是汉初三杰当中唯一一位得到善终的人。文中两个人物在我们心中已渐渐清晰,那么张良和老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默读全文,圈划能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以张良是:?????????????的人,因为????????????????????????????。 老父是:???????????????的人,因为????????????????????????????。的句式来回答。1、敬老: 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2、守信: 平明,鸡鸣,夜未半,(赴约时间越来越早)。 3、勤奋求学: 常习诵。 4、隐忍有度: 欲殴之,强忍(忍辱)三次赴约(忍怒)。 5、有思想,有主见: 惊、怪、异(心理描写) 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教导有方,
能点石成金的人。 老父: 张良: 质疑分析,感悟主题 1、下邳老者与张良是邂逅于圯上,还是有备而来?老者让张良拾鞋、穿鞋,指责他践约来迟的用意是什么?明确:下邳老者是有备而来。他于桥上四会张良,并非倚老卖老,而是用心良苦。让张良拾鞋 、穿鞋并指责他践约来迟的用意不只是使张良劳其筋骨,更重要的是对张良谦恭的态度和坚忍的品格的一个测试,即对其心志的测试。2、张良因何而得《太公兵法》?或者说,邳上老人选择赠书对象的必备条件是什么?明确:《太公兵法》得自谦恭,并且首先在“强忍”。“小不忍则乱大谋”,“忍”是圯上老人选择赠书对象的必备条件。3、 感悟主题 《圯上敬履》生动地叙述了下邳老人与张良四会于桥上的故事,赞扬了留侯张良谦恭的做人态度和“强忍”的品格。 张良正是以自己道德品质上的闪光点,照亮了自己未来事业的平坦大道,使得他在楚汉的风云变幻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从张良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道理?成大业者先成人扩展、迁移 ?1、张良为什么要忍?“忍”有何意义?凡事都要“忍”吗?(1)、敬老;对老人有所期待;朦胧中感到老人是一位奇人,能使自己有所发现、有所表现。(2)、忍能带来机遇,带来知识和能力,得到兵法后,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3)、并不是凡事都要“忍”,不能无原则地“忍”。对于明显违法、违纪的人和事,对于恶意的言行,就不能无原则地“忍”,从而助长歪风邪气。当然,对于不能“忍”的人和事,也要讲究策略和方法,不能蛮干。2、? 学此文之后,你有那些感想?联系实际谈谈。要点提示:学此文后,让我们认识到:做人要谦恭,遇事要强忍。谦恭是美好的品德,可以让我们获得帮助和友谊;能忍是成就大事业的必备条件,“强忍”则显示宽广的心胸和坚韧的品格。生活中,有些小事我们就不应该斤斤计较,应谨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总结:《史记》开篇一段话:西伯侯局厩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布韦迁蜀世传《吕贤》,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他们经历一翻磨难,都成就了大业。 这《史记》开篇的一段话,它告诉我们:大抵圣贤都是经历一番磨难,忍一时之辱,而成就大业,可见,《史记》这部书不仅记载历史,传承文化,更为我们启迪人生,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作 业 1、将重点字、词、句的音、义落实;
?????????
2、写一篇读后感,联系实际谈体会。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