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圯上敬履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5 圯上敬履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09:3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5
圯上敬履
教学设计
1新设计
1.初步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有关文学常识。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熟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对于不懂的词句,作为课堂学习的重点。
2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及司马迁、张良的有关知识。
2.积累文中出现的“衣”“履”“目”“怪”“因”“异”等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3.把握文章的基本思想内容。
3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力求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
4重点难点
1
.把握文章主题,分析张良及老人的形象。
2
.引导学生探究“忍”的意义。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圯上敬履

、导语。
有这样的一副对联:
上联是
逞半世豪强,立乌江边刎已颈。
下联是
忍一时怒气,跪圯桥上敬翁履。
在这副对联中上联说的是项羽;下联说的是刘邦。这两位赫赫有名的人物经过了四年的战争。刘邦最终取得了胜利。开创了汉朝。这位汉朝皇帝曾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能让一代帝王给予如此高评价的这位子房究竟是谁呢?(张良,字子房。)
想当年,韩信、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后来,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只有张良全身而退。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张良在风支变幻的政坛上稳坐“王者师”的位置上。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圯上敬履》。也许,从中可以找到答案。
活动2【讲授】圯上敬履

、板书
课题

、解题
圯上敬履中的“圯”是桥之意,“履”指鞋。敬履指张良谦卑而恭敬地为一位下邳老者拾鞋。

、简介司马迁与《史记》。
通过预习,同学们交流一下对作者司马迁和《史记》的认识。
1
、简介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是西汉夏阳龙门人。夏阳(今陕西韩城南),县名,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
"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
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
2
、《史记》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
“书”,五个部分,共一百三十篇。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初读文本,扫清障碍。
(一)初读课文,并结合预习情况,将遇到的读不准的字音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明确字音字形:圯、履、老父、衣褐、孺、殴、强忍、有顷……
(二)再读课文,文中的一些文言词语和句子能够全部理解不?请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或句,大家共同来解决。
(三)补充黄石公的传说
据传,黄石公是秦始皇父亲的重臣,姓魏名辙。始皇父亲庄襄王死后,秦始皇坐朝当政,他独断专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听不进忠臣元老的意见;魏辙便挂冠归隐,策马离开朝廷。秦始皇听说魏辙走了,想想一来自己还年轻,虽已登基,但立足未稳,身边需要人辅佐;二来魏辙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会让天下人笑话自己无容人之量。于是就带亲信人马追魏辙到骊山脚下,用好言好语千方百计挽留,魏辙决心已定,不愿回去。后来,他就隐居在邳州西北黄山北麓的黄华洞中,因人们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就称他为黄石公。
(四)继续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并说说这个故事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1、张良在下邳桥上遇到一老者,老者故意难为张良替他拾鞋、穿鞋,并三次约张良赴会。张良
谦恭、坚韧的品格得到了老人的赞许,并授其奇书《太公兵法》。
2、张良敬履,三次赴约,老父赠书。
(五)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分小组探讨张良和老父的人物形象。
1.小组内复述故事,进一步明晰人物形象。
2.反复阅读全文,圈划能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从文章的描述中分析人物形象。
3.小组推举代表交流,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明确要点:
张良:
1、敬老: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2、守信:平明,鸡鸣,夜未半,(赴约时间越来越早)。
3、勤奋求学:常习诵。
4、隐忍有度:欲殴之,强忍(忍辱)三次赴约(忍怒)。
5、有思想,有主见:怪、精、异(心理描写)
这些品质,为张良后来成就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石老人:
为人聪慧,谋略过人,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老人的聪慧和谋略表现在他让张良取履的“无理要求”和对张良的反复考验与磨练上,说明了他不但善于发现人才,而且善于通过考验、磨练等方式培养人才。
追问:1、张良为什么要“忍”?2、“忍”有什么意义?3、凡事都要“忍”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学生回答要点:
1、敬老;对老人有所期待;朦胧中感到老人是一位奇人,能使自己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2、忍能带来机遇,带来知识和能力,得到兵法,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对刘邦影响很大,在他的影响下刘邦能够忍耐韩信,得到咸阳而退居灞上,忍耐一时,建立西汉王朝,张良也成为开国功臣。在后世影响很大,三国时代水镜先生向刘备诸葛亮时说:“只有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胜汉三百年的张子房可与之相比。”可见,张良名气之大。
点评:忍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一种气概,一种生活态度。忍,是能量的积蓄,是在苦难中站起来的准备,能够赢得好名声,感化一批人,忍使很多人成就大业。你能举例谈谈吗?(司马迁、韩信、勾践、重耳)真正的忍者,是善于隐藏自己锋芒的人,忍住一时之不公,受暂时的委曲,在忍中磨炼意志,增长智慧。方能战胜自我,赢得机遇,成就事业,精彩人生。
3、不是。不能无原则的忍。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留侯论》开篇的一段话。
老父:千里马常有,更需有伯乐的赏识、历练和委以重任。张良是千里马,仍需老父的培养。谈谈你对老父的评价。(老父堕履、二怒张良赴约、赠书,是对张良的考验和历练,使其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教导有方,能点石成金的人。)
明确要点1:张良的“忍”能带来机遇,带来知识和能力,得到兵法,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他的影响下刘邦能够忍耐韩信,得到咸阳而退居灞上,忍耐一时,建立西汉王朝,张良也成为开国功臣。
点评:忍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一种美德,一种气概,一种生活态度。忍,是能量的积蓄,是在苦难中站起来的准备,能够赢得好名声,感化一批人,忍使很多人成就大业。你能举例谈谈吗?(司马迁、韩信、勾践、重耳等)真正的忍者,是善于隐藏自己锋芒的人,忍住一时之不公,受暂时的委曲,在忍中磨炼意志,增长智慧,方能战胜自我,赢得机遇,成就事业,精彩人生。
明确要点2:并不是凡事都要“忍”,不能无原则的“忍”。对于明显违法违纪的人和事,对于恶意的言行,就不能无原则的“忍”,从而助长歪风邪气。当然,对于不能“忍”的人和事,也要讲究策略和方法,并不能蛮干。“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留侯论》开篇的一段话,可以作为我们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借鉴。
(六)、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小结: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话告诉我们:大抵圣贤都是经历一番磨难,忍一时之辱,而成就大业的。今天我们学的《圯上敬履》,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张良是忍一时怒气,跪圯桥上敬翁履;得半部天书,坐帷幄中挥汉师。
活动3【作业】圯上敬履
作业:
1.积累文中学过的文言词语:履、顾、期、衣、目、怪、异……
2
.这《史记》开篇的一段话,它告诉我们:大抵圣贤都是经历一番磨难,忍一时之辱,而成就大业,可见,《史记》这部书不仅记载历史,传承文化,更为我们启迪人生,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书,本节作业,用两周的时间,挑选《史记》故事中,你感兴趣的人物或篇章读一读,写读书笔记,然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