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马说 教学设计 (5)

文档属性

名称 17 马说 教学设计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1:2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7
马说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理解文章大意
2、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今天的优越条件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实现四化的有用之才。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能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所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由于作品年代久远,学生对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缺乏了解,所以有必要将写作背景适时向学生进行介绍。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马说》
从带有“马”字的成语说起,引入韩愈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引出作者和本课的教学
活动2【讲授】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交流资料,简要介绍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活动3【讲授】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小组汇报展示朗读,师生点评纠错
3、学生齐读课文
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和语句的停顿。
4、学生译读课文(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借助课文注解,试着翻译课文。
活动4【讲授】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朗读体会: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这一现象寄寓了怎样的感情?对造成千里马悲惨命运的食马者又寄寓了什么感情?(朗读指导贯穿于对文字的品味中)
(幻灯出示三组语句),学生揣摩语气,体会感情:
(1)、只辱于奴隶人之后,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仿佛响起了画外音:可惜呀,真可惜!——无恨痛惜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强烈愤慨。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辛辣的嘲讽。
活动5【讲授】食马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丑态?
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马”,全文最后一句道出了主旨。食马者“不知马”,而知马者唯有伯乐。
活动6【活动】理解寓意,探究主旨
1.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指什么人呢?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何在呢?
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针砭和控诉。
2.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活动7【练习】探究手法: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与托物言志有哪些区别?
“托物言志”是把自己的志趣、志向寄托在对某种物的记叙、描写之中。比如《爱莲说》《陋室铭》。
“托物寓意”是把是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二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或个人的情趣,一个是讲道理。
活动8【练习】拓展延伸:
人生的四种逆境及应对心态
1.生活之苦
,
饥寒交迫2.心境之苦
,
怀才不遇
3.事业受阻
,
功败垂成4.存亡之危
,身处绝境
处逆境之心也有四种:心灰意冷;牢骚满腹;直言疾呼;尽力有为
活动9【活动】课堂小结
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直言疾呼,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多年以后,虽然也经历了仕途坎坷,时而高迁,时而被贬,有时做着三品大员,不久又是个小小官职。但在文坛上十三陵享有盛誉,被称为“泰山北斗”“一代文宗”。此时的他,却不忘举荐贤能,奖励后生,他写下了《送孟东野序》《荐张籍状》《荐攀宗师状》《讳辨》等文章。如果说,写马说明,他是盼望伯乐渴求伯乐的话,那么,现在的他就已经成为了一位伯乐。因此,今天再读〈马说〉,我们不应只看到韩愈的满腔愤懑,更应看到他一边奋力疾呼大力推荐自己,一边举荐贤能兼济天下,关注人民疾苦的实际行动。最后,让我们带着对韩愈的崇敬,再次朗读这篇文采飞扬的文章——《马说》(全班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