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活动课一 撰写历史短评──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探究活动课一 撰写历史短评──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18 20:11:4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探究活动课一 撰写历史短评──试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及其未能得以真正实施的原因;初步了解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约法的不同评论;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与他人交流沟通及分工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提供范例加以讲解说明,使学生初步了解历史短评的写作方法和要求──适当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确定探究主题和范围──重点指导搜集历史信息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引导学生选题、制定研究计划,协助自愿组合的各个探究小组做好内部分工──公布成绩评定标准──关注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指导学生根据要求撰写评论文章,做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锻炼提升其写作水平──组织课堂研讨交流会,编选优秀论文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从而确立积极进取、不断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约法颁布前后进行的反专制斗争,体会他们的奋斗精神,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关注约法的命运认识近代中国国情,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民主法制意识。
二、分析与建议
就探究活动课而言,其价值主要体现在过程而非结果。因此,对教师来说,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并不是探究本身的直接物化成果──学生撰写的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论文章的具体史学价值,而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因为主体地位的确立而激发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通过对历史情景的亲身体验而切实得到提升的思维品质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其中包括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尝试以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获取和处理信息;体会将历史事件置于所处时代背景和具体条件下加以评价的史学准则;学习制定研究计划、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协作;提高表达能力与历史评论文章的写作能力等。学生探究的直接成果能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当然最好,但不应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在活动课备课时必须将重点放在“备学生”,特别是“备学生可能碰到的问题”上,关注、介入到学生的准备过程及具体探究过程,适时做好适度的指导。
广泛搜集和充分利用各种现成材料是写好评论文章的关键。就本课而言,教师在指导学生检索有关资料时应尽可能让他们明确基本范围:有关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档案资料、史学著作和论文集、中国法制史的专题著述、各个时期的人们对《临时约法》的相关评论等。鉴于实际条件的限制,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利用略作指导即可,教师应将重心放在如何利用网络快速搜寻资料的介绍及示范上,除向学生提供一些资料较为齐全的历史专业网站地址外,对一些常用搜索引擎如GOOGLE、百度的介绍也必不可少,尤其是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检索技巧。
为了避免出现学生简单的罗列堆砌材料、甚至直接将现成文章或别人观点“复制”“粘贴”应付交差了事的不良现象,教师一开始就必须让学生明白,广泛获取各种现有资料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所探究课题的相关背景,了解目前该领域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同时,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汲取部分对自己的观点有所帮助的内容是可以的,也是必需的,但一定要把握好其中的“度”,不宜喧宾夺主,更不能“照单全收”。实事求是、独立思考、敢于负责任,是历史学科德育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当然,作为一种制约,教师对该探究主题的各种观点及最新研究进展也应有所了解,才能使自己在评判时居于主动地位。
写历史评论文章必须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这一基本原则下,鼓励学生不拘一格,百花齐放,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审视问题,但不要陷入盲目的、一味“求新”、“求异”的思维怪圈。
关于时间安排的建议:1课时讲解说明、方法指导,1~2课时学生选题选材、完成论文,1~2课时学生观点交流、成果汇编及活动延伸中的课堂讨论。
三、具体教学过程建议
1.说明历史短评的写作方法与要求
教师先向学生提供1~2份历史评论的范文,结合课本相关内容,通过学生阅读揣摩、教师说明指导,使学生初步了解历史评论文章的文本结构、写作重点与基本要求。其中立论、论据、论证和结论是必须重点把握的关键环节。选题应力求新颖,不宜太大太泛过于抽象,具有一定的探讨价值;论点要鲜明,论据充分真实,论证过程科学准确、逻辑严密,结论正确;评述过程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原则;文字表述要求通顺流畅,合乎历史学科特点。
2.介绍收集课题信息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有条件的可通过档案馆、纪念馆直接查阅第一手的原始材料;到学校、地区图书馆借阅与辛亥革命、《临时约法》相关的文献资料、著作、杂志及中国法制史的论著;采访文史工作者。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快速搜寻相关信息。向学生推荐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天地、中青网史海泛舟等一些重要的历史7学5优0高g考k网站地址。让学生学会通过GOOGLE、百度、搜狐等常用搜索引擎键入关键词进行快速搜索,掌握如何有效限定或扩大搜索范围,如何进行多角度、多匹配的检索等技巧。
3.布置具体的探究课题
在教师简要介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颁布,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等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导入本课探究的主题: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性质、历史地位及局限性发表评论并提出修改意见;针对约法颁布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谈自己对约法的认识;对近代及现当代人们对约法的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优势,在上述主题范围内选择确定具体论文课题,同时根据自己的意愿及题目确定独立完成或自由组合成探究学习小组。教师规定提交论文选题、小组活动记录、参考资料和论文成果以及召开研讨交流会的具体时间表。指导学生据此制订研究计划,协助各小组制订成员分工合作细则。
4.制订公布成绩初步评定标准
初评成绩主要由探究过程与论文成果两大部分组成。前者内容包括学习热情、参与程度、计划能力、沟通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作精神,另设由学生打分的自我评判与同伴评价两个小项目。论文成果部分则包括选题、立论、论据、论证过程、结论、史论结合程度、创新性、求实精神、文字表述等项目。
5.关注学生个体或小组的探究过程
学生的自主探究并非意味着放任自流,相反,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探究予以充分的关注,既扮演引导者和协助者,也扮演观察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及时了解各个课题的进展情况,协助学生解决实际碰到的各种棘手问题,观察学生个体在探究中的种种表现,提醒部分学生偏离“轨道”的举动,使整个探究活动能够按照既定时间表稳步推进。
6.公布研讨交流会的程序规则及优秀成果评定依据
在对学生成绩作出初步评定的基础上,确定参加交流的优秀成果名单,由各探究小组自行推选发言人。经统筹后教师统一公布研讨交流会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包括会议召开时间和地点、会场布置、主持人、发言顺序及发言答辩时间分配。发言内容主要为论文观点介绍及探究过程中的各种思考体会,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答辩中的提问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班级任何一位学生,答辩以发言人为主,小组其他成员可作补充。每个学生在统一印制的成绩表上为每篇论文打分,学生、教师的评判分数与此前的初评分数按一定比例折算后相加,所得到的成绩作为确定优秀成果最终奖次的依据。
7.组织课堂研讨交流会
按既定程序由学生自己组织课堂研讨交流会,邀请文史学科的其他教师参与旁听、评分,邀请电教工作人员对研讨会进行现场录音、录像。由任课教师对交流会情况及整个探究活动过程做总结性质的点评综述,引导学生继续关注本次探究中遗留的问题和发现的新课题,鼓励他们将这种学习方式内化为学习生活中一种自觉的探索行为,“通过历史更好地认识现实,通过现实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8.编选、展示活动成果
应通过多种形式及时将活动成果加以整理和展示。活动成果包括修订后的历史短评、教师及学生评语、活动感悟等。可按照统一规格打印,加上序、跋后编订成册,也可制作成网页,发布在学校的网站上。另外,教师还可从中挑选出部分作品推荐给相关的报刊发表。
9.参考书目
[1]
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1994年版
[2]
邱树森主编《新编中国通史(第四册)》福建人民出版社
[3]
李剑农《中国近代百年政治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章开沅等《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朱育和等
《辛亥革命史》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
侠君主编
《中西500年比较》中国工人出版社1990年版
[8]许纪霖主编
《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
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9]丁凌华主编
《中国法律制度史》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0]张国福
《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问题》
[11]崔跃峰
《总统制、内阁制与民国初年总统权力的确立及其演变(1912-1924)》
[12]《辛亥革命史论文选》
北京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