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马说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17 马说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1:25:2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7
马说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过程与方法:
指导朗读,领会虚词,品味情感,逐层分析语调变化,当堂成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2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古文只停留在字词理解之上,还不能对全文融会贯通。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及古文的分析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难点: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1、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
2、解题。“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简明,寓意深刻,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活动2【讲授】疏通全文
1.范读。(学生听,划出通假字)
2.生初读,正音:祗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邪通耶
食马者
3、梳理课文,尝试翻译。
(1)结合注释,自主尝试翻译。
(2)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分三组翻译

马之千里者
(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
(是,这;也,表判断)
才美
(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
(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4.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1)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
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呢?
(语速较缓,语意惋惜。)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板书: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惋惜

(2)第一段作者提出观点,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作者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板书:食马才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

(3)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排比)
文章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虚妄无知的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食马者“不知马”有眼不识千里马。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嘲讽的感情。
活动3【活动】了解寓意,深入探究
1、是什么促使韩愈写《马说》呢?是目睹了千里马的遭遇有感而发还是另有所指呢?教师简介韩愈写此文的背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马说》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分别喻指什么?寄托了什么寓意?用了什么写法?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板书:托物寓意)
2、韩愈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对食马者的愤慨在文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那么他将马尽千里之能的渴望寄托到谁的身上呢 世有伯乐然…,千里马的有无关键在于有无伯乐。
活动4【活动】拓展延伸
1、你们记得《天下无贼》中贼的头头黎叔说的一句话吗?“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们觉得在韩愈生活的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没有发现人才的人,就不可能人尽其才。
2、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结合本课的内容把它改写一下,应该怎样说?
3、结合现实思考: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无数的岗位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今天,再也不是那个人才被埋没的时代,作为学生我们应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