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活动课 本居住地区人文自然文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探究活动课 本居住地区人文自然文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18 20:1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探究活动课 本居住地区人文自然文化
—— 扬州小秦淮河的考察和保护建议
一、教学目标
本活动课通过对扬州小秦淮河的考察,引导学生自觉形成对本地区人文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行为。
一、知识方面:
1.了解小秦淮河的历史与地理环境,对历代治理的情况与现状进行系统的了解,并对小秦淮河及两岸古街区的变化提出合理的建议。
2.了解当今环境与历史地段变化的最新动态。
3.了解和体验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和研究方法。
二、能力方面:
1.要求学生通过对小秦淮河的考察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培育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将历史、地理、语文等学科知识相综合的能力。
3.通过对小秦淮河相关资料的收集,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4.通过调查访问,培养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的能力。
5.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终身学习能力。
三、品德方面:
1.要求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2.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沟通与交流,学会分享他人成果。
3.通过对小秦淮河的研究,使学生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环境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建议
针对本类探究活动课没有教材,自行确定课题的特点,建议教师共同备课,先对本地区的人文自然环境进行调查和研究,然后设计几个主题,每个主题下设计一些子课题,以供学生参考,并允许学生在某一主题下自行选择子课题。这样可以使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来。
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前作好相应的知识准备,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提供选题范围,诱发探究动机。
建议在设计课题和指导学生选题时,教师应注意课题的需要性、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典型性,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学等范畴来考虑,切入口要小,避免贪多求全。
在探究活动中应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加强合作,包括组内合作、组外合作、校外合作、师生合作等各种方式的合作。在师生合作时要注意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比较与判断,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正确的结论。
在探究学习中的指导与学科教学中的指导有很大不同,学科教学的指导主要是找出学生问题所在,然后通过解惑、解难,把学生引导到教师心目中早有的标准答案上来;但学生探究的课题各不相同,教师对学生课题这最后得到的答案事先并不很明确,教师也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建议教师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实行全程跟踪指导,即在不同阶段,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集中或个别指导,在指导时应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可以要求学生以探究日记的形式记录他们在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体会;教师也可以以研究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指导思路和注意问题,以便总结经验。教师在指导时要“点到为止”,并及时发现“灵感的火花”。
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查阅、收集资料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储存和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要求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和收集资料的方法,并学会如何处理资料,即如何通过、比较、判断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和关键信息。
在交流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看法,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形成统一的观点和结论。
建议教师在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评价时,不仅要重视结果,更应注重探究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即参与活动的态度、组织能力、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合作精神、创新火花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注程度等。
三、教学设计
本活动课设计的出发点是通过考察和研究,使学生形成对本居住区域人文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及行为。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周围环境、从社会现象等方面去思考,在亲身实践中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里“活”的资料利用结合起来,关注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以达到教学目的。
课题选择的依据 扬州是闪光于海内外的历史明珠,它铭刻着炎黄子孙前进的足迹,浓缩了中华民族盛衰的踪影,古城扬州历史上曾数度繁荣,在康雍乾时期达到巅峰。位于古城中心的小秦淮河当时是扬州最繁华的地段,而目前小秦淮河污染严重,两岸的古建筑、古街区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小秦淮河作为重要的历史地段,有其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
课题实施的可行性 高中学生具备了阅读历史资料和进行社会调查所必备的活动能力;小秦淮河地处市中心,又离学校较近,便于学生实地考察;校内外图书馆的相关资料也较丰富。
预备知识 本活动课涉及小秦淮河的历史与现状、保护与开发。在探究活动前要做好相应的知识准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和事实依据,在更高层面上提出保护的建议。预备知识包括有关小秦淮河的历史、地理知识;保护人文自然环境的理论与知识;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相关知识等。
研究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是学生探究的必备条件。本探究课题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分析法、归纳法、资料法、成果展示法。
指导的内容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适度的指导能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自主,也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关键。指导内容包括:选题的指导、研究思路的指导、研究方法的指导、信息来源的指导、撰写论文的指导、交流和自我评价的指导,以及对学生的安全和心理指导等。
活动课流程 确定课题阶段:知识准备→组织课题组→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实践体验阶段:收集资料→处理资料→调整课题→研究假设→成果形成
交流与评价阶段:组外交流→评价与自我评价→校外交流
活动时间 一学年
案例一 探究前的知识准备,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国际上有关保护古建筑和历史地段的法律条文及情况,如《威尼斯宪章》、《雅典宪章》及198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使学生了解对人文地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介绍我国古城、古建筑被破坏的情况及梁思成先生保护古城的事迹,使学生对古城保护的必要性有初步的认识。
案例二 关于合作探究时可引导学生作合理的分工。如关于小秦淮河的范围,历史上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在确定其范围时要求学生根据特长分工:或查阅资料、或实地考察、或访问专家,然后将收集的资料加以处理,讨论后定其范围。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使学生享受到合作的乐趣。
案例三 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经验。可让学生去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皖南的西递、宏村参观,借鉴其对人文地理环境保护的经验,使学生体会到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关键。
案例四 研究成果的交流是探究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课题研究的最后一道程序。交流的内容主要包括课题的目的意义、制定方案、实践过程、研究方法、经验感受、图片制作、研究结果等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交流的方式也很多,其中成果展示就是一个主要方式。可向学生推荐的富有创新的方式有:1.师生联手上一节探究性学习课题成果的“点评课”,既可对课题作评价与自我评价,又可用来指导新课题的开展;2.指导学生编辑探究性学习的杂志,把它作为对外展示的平台。使学生通过交流提高各种能力,并进行反思。
四、与本探究活动课有关的资料素材
国际上关于保护历史地段的文件
国际《威尼斯宪章》即《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在提出文物保护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基本原则的同时,还进一步扩大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除个别的建筑外,还包括“能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有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不仅包括伟大的艺术品,也包括“由于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但在过去比较不重要的作品”。“保护一座文物建筑,意味着要适当地保护一个环境。”“一座文物建筑不可以从它所见证的历史和它所产生的环境中分离开来。”
1976年通过的欧洲会议决议集中给予有关城市保护最全面的定义,并提出“整体保护”的概念。其目的是“保证建筑环境中的遗产不被破坏,主要的建筑和自然地形能得到很好的维护,同时确使被保护的内容符合社会的需要。”
1987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的“华盛顿宪章”即《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重点谈了对历史地段的保护。这里,所谓“历史地段”是指“城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小地段,包括城镇的古老中心区或其他保存着历史风貌的地区。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就是在历史地段中,不仅要保护历史建筑的面貌,还要保护其整体的空间环境,如街道的式样、建筑与绿化、广场空地的关系,以及该地区的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