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翻译并默写重点句子。
2.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3.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课前预习案
一、知人论世,了解文体
1.走近作者
魏征(580—643),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2.了解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使太宗猛醒。太宗看此疏后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铭。
3.
知晓文体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晁错的《论贵粟疏》、李斯的《谏逐客疏》、贾谊的《论积贮疏》等。
二、熟读课文,积累知识
1.指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并解释其义
恩所加,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恩所加,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2.解释下列加点的活用词的意思
①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
②
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
惧谗邪
邪:邪恶的小人。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意见。
简能而任之
能:有才能的人。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谦虚。
3.整理重要虚词
之:
①闻求木之长者
(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
虽:
①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
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
①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安:
①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表目的的连词。)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所:
①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表被动。)
4.请判断并口头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
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判断句。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以(之)为。
(4)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固定句式,岂……乎?表反问。
(5)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宾语前置
(戒自)。
课中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路
1.
朗读课文,梳理思路
这篇谏文主旨明确,论证思路缜密,环环相扣。文章论说的中心是:“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文章先从“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说起;接着从它的反面“纵情傲物”会导致丧失民心、危及社稷来间接阐述论点;道理既明,然后据此提出“十思”
,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进一步具体化,用以说明“积其德义”的落实方法和实践办法;同时指明长期保住人心归向,便会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2.请指出文章的主要写作特色。
⑴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⑵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
⑶语言朴实雄健。
⑷雄辩的逻辑力量
。
二、小组合作,探析疑难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 包含了什么观点
比喻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观点: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其作用何在
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
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3.“十思”大致说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
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居安思危;垂拱而治。
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5.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帖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乂(yì,承平无事)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进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提示:
魏征劝谏极有艺术性,选段与《谏太宗十思疏》说理方面有相似之处,注意由课文和选段作有理有据的正确表述。
思路点拨: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言语《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凯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三、当堂反馈,及时巩固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题目。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
B.承天景命(大)
C.盖在殷忧(深)
D.克终者盖寡(能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善始者实繁
择善而从之
B.居域中之大
怨不在大
C.臣闻求木之长者
塞源而欲流长也
D.不念居安思危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3.
加点的词有活用的一项是(
C
)
A.戒奢以俭
B.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C.勇者竭其力
D.仁者播其惠
4.对《谏太宗十思疏》文意的理解,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D
)
A.文章第一段以“固木”、“浚泉”为喻,提出全文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接着,在原来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B.第二段指出历代帝王能有好的开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C.文章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内容,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并诚挚地指出,若照其行事就可以不必“劳神苦思”了。
D.进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直言不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效果强烈,而有时是最冒险的;另一种就是婉转进谏,更像是在讲故事,却不乏趣味,魏征用的正是第二种。
5.翻译横线上的的句子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轻视别人,就会使亲骨肉变成陌生人。
课后拓展案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
B.承天景命(大)
C.盖在殷忧(深)
D.克终者盖寡(能够)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无以怒而滥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山峦为晴雪所洗
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帝宴群臣积翠池,酣乐赋诗。徵赋《西汉》,其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帝曰:“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它日,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徵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帝惊曰:“公何物验之?”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徙,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人苦不自觉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戴胄奏罪当徙
人君当神器之重
B.比政治若何
比一二年
C.见谏者悦而从之
陛下虽从臣言
D.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
意终不平
(2)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凡百元首
B、比政治若何
C、勉强受谏
D、人苦不自觉耳
(3)不属于介宾结构后置的一项是(
)
A.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
B.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
C.导人使谏
D.帝宴群臣积翠池
(4)对语段透露出来的信息的筛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魏徵指唐太宗纳谏三阶段的表现分别是:“导人使谏”、“见谏者悦而从之”和“勉强受谏”,与此相关的人物分别是:孙伏伽、戴胄、皇甫德参与魏徵。
B.唐太宗虽为明君,但文中也提到,他因国势承平已久而心生过怠惰忽慢。
C.魏徵在积翠池宴上借赋《西汉》寄讽谏之意,当时唐太宗没有领会,所以后来又追问此事,才有君臣一番论谏的对话。
D.魏徵言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条分缕析,不仅达到进谏的目的,而且使唐太宗番然省悟。
(5)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谏者悦而从之
②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4.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 ”德素以闻太宗。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 ”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1)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德素以闻太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些个人物 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拓展案
1.C
(深重)
2.A(都是“因为”)
3.(1)C
(2)C
(3)C
(4)C
(5)①见到进谏的人就感到高兴并听从他们的意见
②这是你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份租,宫里的人不出一个念头,才合符你的心意
.
【译文】太宗皇帝在积翠池宴请群臣,大家伙喝得酒酣耳热之际,太宗命奏乐赋诗。魏征即席赋了一首五律《西汉》,其尾联是“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太宗说:“魏征的话何尝不是用礼来约束规劝我啊。”一天,太宗有些得意的问(魏征):“我比文景武帝的政治如何?”魏征见天下太平已久,皇帝不像以前那么谨慎了,于是说:“陛下在贞观初年,引导大家提出谏议。三年以后,见到前来劝谏的人都能很高兴的听从他的劝谏。可是最近一二年,对待有些谏议就有些勉强,甚至忿忿不平。”太宗大惊说:“魏征你从哪些事情看出来的?”魏征说:“陛下刚当皇帝那会,要处死元律师,孙伏伽就进谏以为按照法律元律师不该死罪,陛下就赏赐孙伏伽兰陵公主园,价值百万钱。有人说:‘赏赐太丰厚了。’陛下说:‘朕刚即位,还没有人前来进谏,所以厚赏以鼓励。’这就是引导大家提出谏议。后来柳雄以隋朝科举资格弄虚作假,司法部门查出来,弹劾他作假,将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认为该判有期徒刑,并因此与陛下争执了四五次陛下才赦免柳雄死罪。陛下说戴胄:‘但能有如此为我守法的人,就不怕刑罚酷滥。’这就是能高兴的接受进谏。最近,皇甫德参上书说:‘修洛阳宫,使百姓劳苦;收地租,敛财太多;民间女子崇尚高髻,这是因为受宫中的影响。’陛下生气的说:‘你是不是要让国家不征役一个人,不收一钱租,宫里女人不留长头发,你才称心如意。’我当时上奏:‘大臣上书,言辞不激切不能改变陛下的主意,言辞激切就有点象诽谤。’当时,陛下虽然听从了我的谏议,并赏赐他锦帛,可是心里毕竟生气。这就是陛下很难接受进谏了。”太宗恍然大悟说:“不是魏征,没人能说出如此道理。.人都是很难自觉自己失误的。”
4.(1)①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2)①太
宗:
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话;
②魏
徵:
魏徵直言进谏,咄咄逼人
③宇文士及:
宇文士及小人心态,反应快,善于狡辩,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译文】房玄龄和高士廉一起走路,遇上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他说:“北门近来有什么建筑工程?”德素将这件事告诉了唐太宗。太宗对房玄龄、高士廉说:“你们只须管好南衙的事务就行了,我在北门建造一项小小的工程,又妨碍你们什么事呢?”房玄龄等人跪拜道歉。魏征进谏说:“我不理解陛下您(为什么)责备(房玄龄等人),也不理解房玄龄等人(为什么)道歉。(他们)既然担任大臣,就是陛下的得力助手,(陛下)有什么工程建筑,为什么不能让他们知道。(陛下您)责备他们向主管官员询问(的做法),(是)我所不能理解的。陛下所做的事情如果是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帮助陛下完成它;所做的事情如果是不对的,(大臣们)就应当奏请(陛下)罢免它。这是辅助君主的正道。房玄龄等的询问既然没有罪,而陛下却责备他们,房玄龄等也不知道自己应当坚守职责,我实在不明白(这其中的原因)。”太宗很赞同他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