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精品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精品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2:3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寓言二则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郑人买履》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重点)
2.理解《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难点)
二、自主预学
1.帮你了解“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2.一读《郑人买履》,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买履者( )    自度其足( )   持度(    )
宁信度( )   
遂不得履( )
(2)文学常识积累
《郑人买履》选自《       》,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
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3.二读《郑人买履》,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有欲买履者

 

   
置之其坐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何不试之以足?(
)   
及反
(  
 )
市罢

  
)    遂不得履
(  
 )
宁信度

)    无自信也


4.三读课文《郑人买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读准停顿,不读破句;有自己的情感投入。
示例:郑人/有欲/买履者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

义:
反归取之

义:
2.一词多义。
度: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   

之: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何不试之以足(   

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疏通全文。
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郑人有欲买履者。(提示:定语后置)
(2)何不试之以足?(提示:状语后置)
(3)无自信也

(提示:宾语前置)
2.口头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的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
第一层:
(六)深入研读课文。
1.《郑人买履》中的买鞋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2.说说《郑人买履》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郑人最可笑的“言”是:             
(用课文原句填写)
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而置之其坐
B.而忘操之
C.反归取之
D.至之市
(二)课内阅读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    ___,作者____    ,_______  (朝代)人。
2.给下列字注音。
履(
  

        
宁(
  

3.解释字词。
履(
  

 操(
  

市(
  

罢(
  

以(   

宁(   

4.翻译下列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阅读
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病――劳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悯其苗(
)   
揠之(
)  
 苗则槁矣(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长     
 

  谓

   趋

 非徒
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返归取之
(3)其子趋而往视之
(4)至之市,而忘操之
A.(1)(2)相同,(3)(4)不同  
B.
(1)
(2)不同,(3)(4)相同
C.(1)(2)相同,(3)(4)相同  
D.(1)(2)不同,(3)(4)不同
4.翻译下列句子。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
6.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7.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请君入瓮、叶公好龙等等。你能再写出一些这样的故事标题吗!
六、课后作业
1.完成导学案“拓展阅读”练习。
2.背诵《郑人买履》,掌握全部词解、句子翻译。
(第二课时)
一、目标导学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刻舟求剑》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重点)
2.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道理。(难点)
二、自主预学
1.一读《刻舟求剑》,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涉江者(

坠于水(

遽契其舟(
)(  )
不亦惑乎(
 

(2)文学常识积累
《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二读《刻舟求剑》,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①楚人有涉江者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③遽契其舟


④遽契其舟


⑤是吾剑之所从坠


⑥入水求之


⑦舟止


⑧求剑若此


⑨不亦惑乎


3.三读《刻舟求剑》,初步口译句子,了解课文大意,在课本中标出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部分的知识。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声音响亮;读准停顿,不读破句;有自己的情感投入。
示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三)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解重点字词。
是:是吾剑之所从坠


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
(   

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
(  
 

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是吾剑之所从坠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何不试之以足
(   

其:遽契其舟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者:楚人有涉江者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自: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先自度其足


(四)三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疏通全文。
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是吾剑之所从坠。(提示:判断句)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亦惑乎?(提示:固定句式)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口头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的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
第二层:
(六)深入探讨课文。
1.文中一个副词“遽”,两个动词“契”、“求”表现了楚人什么样的心理?
2.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试想:如果你是《刻舟求剑》中那个落剑之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找剑呢?
(七)总结。
《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
人。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训练
1.楚人最可笑的“行”是:
(用课文原句填写)
2.下列句子中不能突出人物不会变通,不能因势而动的一项是:(

A.何不试之以足
B.至之市,而忘操之
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D.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课内阅读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   ____ _》,编者是_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坠(
 )
    遽(
 
)    
契(
 

3.解释下列词语。
涉(
   

 
是(
    

遽(
   

求(
  

止(   
)  
惑(     )
4.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五、拓展阅读
月怀一鸡
今有人日①攘(rǎng)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②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③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①攘:窃取、偷盗。②道:一个人的举止言行。③斯:那么、就、应该。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其:
   
或:
是:
   
损:
已:
   非义:
2.下列加点字“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2)或告之曰   
(3)是非君子之道
     (4)请损之
A.(1)(2)(3)(4)都相同   
 B.(1)(3)相同,(2)(4)相同  
C.(1)(2)相同,(3)(4)相同   D.(1)(2)(3)(4)都不相同
3.翻译下列句子。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非君子之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译:
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课后作业
1.完成导学案“拓展阅读”练习。
2.背诵《刻舟求剑》,掌握全部词义,翻译课文。
《古代寓言二则》第一课时参考答案
二、预学导学
2.(1)lǚ
duó

nìng
suì
(2)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战国末期

3.鞋子   
放置    到了   拿,携带    用   
到,等到   集市的交易已经结束    终于   宁可     不
三、课堂互动探究
(三)
1.坐  座   座位  反  返  返回
2.量长短 量好的尺码     量好的尺码 到……去 指履
  连词,表承接 可译为“就、然后”    连词,表转折 可译为“却”
(四)
1.(1)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2)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
(3)不相信自己的脚。
2.全文参考译文: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鞋,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已经拿到了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
(五)
(1)一个要买鞋的郑国人因为忘了带量好的尺寸,结果没有买到鞋。
(2)
通过人物对话,深刻地揭示了郑人的固执、迂腐的心理,增强了寓言的讽刺意味。
(六)
1.《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
2.寓意: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四、课堂练习
(一)
1.宁信度,无自信也。2.D
(二)
1.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韩非
战国末期
2.

nìng
3.
鞋子
拿,携带
集市
集市的交易已经结束

宁可
4.
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5.削足适履
如履薄冰
履险如夷
五、拓展阅读
1.mǐn

gǎo 
2.悯:耽心、忧虑;
长:生长、发育;
揠:拔;
谓:告诉;
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
趋:赶去;
槁:干枯;
非徒:不仅只是。
3.D 
4.①今天我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②他的儿子赶去一看,禾苗已经干枯了
③不仅没好处,相反害了它。
5.宋人想帮助禾苗快点生长,其结果是使得禾苗干枯了。
6.此则寓言从反面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遇事如果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能是好心办坏事。
7.叶公好龙、亡羊补牢、守株待兔、杞人忧天、狐假虎威、画蛇添足、掩耳盗铃、智子疑邻等
《古代寓言二则》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二、自主预学
1.(1)shè 
zhuì 


huò
(2)吕氏春秋·察今
吕不韦
2.
①渡,从水上经过 ②掉下去
③立即,匆忙 ④雕刻
⑤我
⑥寻找

停止
⑧像
⑨迷惑,糊涂
三、互动探究
(三)
是:
①这,这儿
②对,正确
③表示前后两者是同一的(或表示肯定判断)
之:
①代词
指剑
②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③动词
到……去
④代鞋子
其:
①指示代词,那,那个
②他
③他的
而:
①表转折
②表顺接
自:
①从
②自己
(四)
1.(1)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2)不是很糊涂吗?
2.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五)
叙述楚人丢失剑和找剑的过程。
议论,讥笑楚人找剑的方法是糊涂的。
(六)
1.表现楚人相信自己的办法绝不会错的心理。“遽”写出楚人反映速度之快,生怕错过时机。“契”表明他认真的态度。“求”表明他毫不怀疑自己的方法,认定能找到剑,增强了文章戏剧效果。
2.不能找到他的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3.(1)让船夫立即停船,找船上识水性的人潜入江中,下去找剑。(2)可以在水中竖一竹竿,上曰:剑落此处,如果有一个足够长的竹竿,这应是一个很好的办法。等到船靠岸后,找一个水性好的人,回到插竹竿的地方下水找剑。(3)立即停船,选择一较重的铁块、石块之类的重物,用一根长绳把其系在一端,再找一漂浮物系在绳子的另一端,然后把重物从落剑处投入水中。等到船靠岸后再找人来到该水域,根据漂浮物的位置及绳子的方向下水寻剑。
(七)
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
四、课堂练习
(一)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B
(二)
1.吕氏春秋·察今
吕不韦
2.zhuì


3.渡,从水上经过
代词,这,这儿
立即,匆忙
寻找
停止
迷惑,糊涂
4.他的
那,那个

5.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6.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五、拓展阅读
1.
其:他的;
或:有人;
是:这(代词);
损:减少;
已:停止;
非义:不符合于正当的事理。
2.B  
3.(1)现在有一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
(2)这不是君子(品德高尚的人)的行为。
(3)如果知道这不符合正当的事理,那就应该赶快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待来年呢?
4.要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如果原谅自己的缺点,必将种下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