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一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
地理学科试卷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命题人:2026届高三地理备课组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地面有效辐射是指地面辐射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差值,表示地面实际损失的热量。当下垫面温度与空气温度差值大时,有效辐射就大;当近地面气温增大时,有效辐射就减小。右图为我国某地某日地面有效辐射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推测可导致地面有效辐射增大的是
A.海拔高度降低 B.空气温度升高 C.地面温度升高 D.空气湿度增大
2.上图中可能出现逆温的时刻是
A.8时 B.12时 C.16时 D.20时
登陆我国的台风多形成于中国南海北部(A区)、菲律宾以东洋面(B区)、塞班岛及马里亚纳群岛周围海域(C区)。研究表明,在强厄尔尼诺年,由于西太平洋海域表层水温异常,该区域台风生成的频次和位置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进而导致登录我国的台风的频率偏少、强度偏大。右图为西太平洋台风集中生成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台风集中生成区分布的因素主要是
A.洋面温度 B.大气环流 C.海底地形 D.海水盐度
4.强厄尔尼诺年,该海域台风生成的
A.频次更低、位置更靠西北 B.频次更高、位置更靠东南
C.频次更低、位置更靠东南 D.频次更高、位置更靠西北
5.强厄尔尼诺年,登陆我国的台风的风速明显偏大,可能是由于
A.生成区距离我国更近,摩擦力作用时间更短
B.生成区纬度位置更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小
C.台风在海上移动路径更长,热带气旋发育更充分
D.生成区海水温度更低,初始阶段热带气旋气压值低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高寒地区积雪垂直分布引起了诸多研究者的关注。天山是我国稳定积雪区之一,不同海拔区,积雪分布呈现不同的规律。下图为2001—2018年中国天山1月和7月地表温度与积雪覆盖率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下面关于天山积雪覆盖率在不同时空尺度变化规律描述正确的是
A.7月积雪覆盖率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
B.高海拔地区积雪覆盖率的年变化最大
C.7月高海拔地区海拔越高积雪覆盖率越大
D.1月低海拔地区积雪覆盖率波动变化最明显
7.高海拔地区1月积雪覆盖率低于7月,主要是因为1月高海拔地区
①气温低 ②降雪少 ③风力大 ④植被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推测全球变暖背景下,短期内夏季天山中海拔区积雪覆盖率可能出现的变化
A.覆盖率下降,随海拔上升的变幅降低 B.覆盖率下降,随海拔上升的变幅升高
C.覆盖率升高,随海拔上升的变幅降低 D.覆盖率升高,随海拔上升的变幅升高
某岫岩环形坑位于辽东半岛北部,我国地质研究者通过地质钻探,在岩芯中发现了微观变质结构,证实了该岫岩环形坑为陨石坑。下图示意该岫岩陨石坑地形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甲处等高线密集,反映其形成后
A.撞击抬升快 B.基岩硬度大 C.后期侵蚀强 D.堆积物深厚
10.地质研究者选择在乙处钻孔,主要考虑此处
①微观变质结构保存完好 ②陨石撞击最强烈 ③外力风化作用强 ④汇水面积较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烧变岩是煤层自燃产生的高温对围岩烘烤使其变质的产物。暴露的煤层发生自燃,季节性降水和地表水淋滤高温燃烧的煤层时溶解了煤燃烧产生的气体,形成酸性还原性流体。该流体下渗透过烧变岩后促使砂岩呈现白色,形成白色砂岩。左图示意白色砂岩形成模式,右图为某地野外考察实景。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推测烧变岩的性质是
A.致密坚硬 B.含有化石 C.疏松多孔 D.呈层理状
12.右图所示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A.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外力侵蚀 B.外力侵蚀-地壳抬升-沉积作用
C.地壳抬升-外力侵蚀-沉积作用 D.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通过对腾格里沙漠东北缘飞播造林区的研究,发现属于豆科灌木的花棒群落对土壤养分的恢复作用明显。下图示意花棒群落恢复后土壤中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垂直分布特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推测花棒植物形态特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①叶片较大-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②根系较短-气候干旱地下水缺乏
③叶表绒毛-避免高温使叶片灼伤 ④根瘤共生-适应氮素匮乏的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花棒群落恢复后,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少 B.气温高 C.光照强 D.风速大
海水层化是指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出现显著差异,形成不同层次的水体结构。直接影响海洋热量、氧气及营养物质的垂直交换,对海洋环流、海洋生态系统及全球气候具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1980—2020年,全球海洋表层(0~700米)整体层化强度增加了约15%。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海水层化现象加剧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A.台风势力减弱 B.秘鲁渔场减产 C.冷水鱼向北迁移 D.深海鱼种类增加
16.导致局部海域海水层化强度增加的原因是
A.赤道低压减弱 B.信风势力增强 C.全球气候变暖 D.人类过度捕捞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海雾是发生在海域上空低层大气中,因水汽凝结而产生大量水滴或冰晶的天气现象。海上大气逆温层是海雾形成、维持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近海地区常出现以平流冷却雾为主的海雾,其中黄海是海雾发生最为频繁的海区。黄海海雾在每年3月开始逐渐增多,4~7月是频发月份,8月之后海雾明显减少。下图为黄海一次较浓重海雾形成时的天气状况围,西太平洋水汽输入,为此次海雾生成提供了条件。
(1)图中甲海域发生较浓重海雾天气,描述甲海域浓重海雾的形成过程。(6分)
(2)分析每年8月之后黄海海雾明显减少的原因。(6分)
(3)简述研究海雾现象的意义。(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广西江平镇沿海地带海岸沙丘广布,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夏秋季节多台风。台风登陆期间,易出现风暴潮涨水,将海滨、海底碎屑物搬运到海岸沙丘之上,形成风暴潮沉积层和盛行风沉积层相间分布的特点。下图示意江平镇海岸沙丘分布。
(1)简述九曲江北侧无沙丘分布的原因。(6分)
(2)说明台风对该地海岸沙丘的影响。(4分)
(3)指出该地风暴潮沉积层与盛行风沉积层的沙粒特征差异,并解释原因。(8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中国历史名村——前青塘村(如下图所示)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城南8千米处,地处湫水河畔,有名泉“海眼”,村周围芦苇连片,盛产的粽叶以宽、肥、厚、色泽墨绿而著称。以青塘粽叶和当地优质江米(糯米)、黄米制作的青塘粽子因“香味浓郁,软糯可口”闻名于世,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1)分析前青塘村粽叶品质优良的自然条件。(6分)
(2)与南方地区相比,前青塘村端午节较少开展赛龙舟活动,试从自然地理角度解释原因。(6分)
(3)简述青塘粽子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当地乡村振兴的意义。(4分)
第2页 试卷共8页玉溪一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
地理学科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C 2.A 3.A 4.C 5.C 6.D 7.C 8.A 9. C 10. A
11. C 12. D 13.B 14.A 15.B 16.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1)甲地盛行偏南风,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暖湿气流平流到冷海面之上,水汽遇冷凝结悬浮于大气之中形成海雾;受冷海面影响形成下冷上热的逆温层,雾不易消散,海雾浓重。(6分)
(2)8月以后,偏南风势力减弱,水汽输送减少;偏北风势力增强,大气温度降低;海水降温慢,海水温度高于气温,逆温不易形成,海面大气对流强烈,不利于雾的形成。(6分)
(3)了解海雾的形成、发展和消亡机制,为科学研究提供依据;为海雾的预报提供数据(提高海雾预报能力,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防范因雾造成的灾害,保障海运及渔业生产安全。(6分)
18.(1)①当地沙源主要是海岸带堆积的泥沙;②偏北风为主,偏南风频次少,沙粒主要向南移动;③河道阻挡沙丘向北蔓延;④北侧山地丘陵广布、植被茂密等。(任答三点即可)(6分)
(2)①台风(强风、暴雨、风暴潮)侵蚀沙丘,导致沙丘高度降低或局部塌陷;②风暴潮将沙粒向陆地搬运,增加沙丘沙源,并推动沙丘向陆地移动等。(4分)
(3)风暴潮沉积层:颗粒较粗、分选性差、磨圆度较低。原因:风暴潮动力强劲,搬运粗颗粒并混杂海滨、海底碎屑物,磨蚀时间短。(4分)
盛行风沉积层:颗粒较细、分选性好、磨圆度较高。原因:盛行风沉积层沙丘沉积时,风力较弱,主要搬运河流入海泥沙,且搬运距离较远。(4分)
19.(1)名泉“海眼”提供优质灌溉水源,水源丰富;地处湫水河冲积地带,土壤肥沃;地处黄土高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周边环境优良,利于粽叶自然生长等。(6分)
(2)处于半湿润地区(北方地区),河湖水域少,缺乏开展赛龙舟所需的大面积稳定水面;端午节期间当地尚未进入雨季,河流水位低;当地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河道较窄,河道条件不适合开展赛龙舟活动等。(6分)
(3)保护传统手工技艺,提升文化品牌价值;推动粽子产业化,增加就业与收入;促进农旅融合,扩大区域影响力等。(任答两点即可)(4分)
选择题解析:
【答案】1.C 2.A
【【解析】1.地面温度是决定地面辐射强度的关键因素。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强,在大气逆辐射不变的情况下,地面有效辐射会显著增大。例如,在晴朗的白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地面有效辐射也会相应增加。在高海拔地区,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都较弱。海拔高度降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增强,地面有效辐射减少;空气温度升高,空气湿度增大,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有效辐射减少;C正确,ABD错误。
2.读图可知,8时地面有效辐射为负值,说明地面辐射小于地面所吸收的大气逆辐射,说明下垫面温度低,大气温度较高,近地面气温受下垫面影响,气温较低,随着高度增加,气温受下垫面影响减弱,出现下冷上暖的逆温结构,A正确;12时、16时、20时地面有效辐射为正值,不易出现逆温,BCD错误。所以选A。
【答案】3.A 4.C 5.C
【知识点】气旋(低压)、海水的温度、厄尔尼诺、拉尼娜及其影响
【解析】3.台风是形成于热带高温(≥26℃)洋面的强热带气旋。因此影响台风集中生成区的主要因素是洋面温度高低,与大气环流、海底地形和海水盐度均关联性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异常升温的现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时,太平洋西部海水温度较平常年份偏低,导致较高纬度生成区达到台风生成的温度的时间减少,台风生成的频率降低;同时台风生成区向更低纬度、水温更高的东南方向集聚,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从台风的形成过程来看:最初洋面温度高形成一般的热带气旋(热带低压),由于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导致大气中水汽凝结,潜热释放,促使气旋中心气温进一步升高,从而使中心气压值进一步降低,此循环进行下去使一般的热带气旋逐渐发育成为台风。强厄尔尼诺年,台风更容易在海水温度更高的低纬度海域生成,但台风在海上受到的摩擦力较小,因此不是大风形成的主要原因,A错误。地转偏向力不影响台风风速的大小,B错误。由于强厄尔尼诺年台风形成位置更偏向东南,登陆我国的台风在海上移动路径更长,热带气旋发育时间更长,中心气压值更低,故风力更大,C正确。海水温度更低,则初始阶段热带气旋的气压值更高,D错误。故选C。
【答案】6.D 7.C 8.A
【解析】6.读图可知,7月地表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但7月积雪覆盖率在低海拔区基本为0,但是在中海拔区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高海拔区随着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因此二者并非负相关关系,A错误;高海拔区(H>4200m)1月和7月积雪覆盖率差异较小,年变化较小,而中海拔区(2000m4200m)积雪覆盖率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C错误;相比于中海拔区、高海拔区,1月低海拔区(-156m7.1月为北半球冬季,7月为北半球夏季,1月气温低于7月,理论上1月更有利于积雪保存,但实际积雪覆盖率较低,说明气温低不是主要原因,①错;天山高海拔区受地形影响,夏季气温仍在冰点以下,降水类型以降雪为主,且夏季西风水汽输送增强,加上局地对流,导致降雪量显著高于冬季,所以高海拔地区1月积雪覆盖率低于7月,②对;天山地区临近亚洲冬季风的发源地,冬季风力较大,积雪易被吹散,而夏季则不受亚洲夏季风影响,局部风力较小,利于积雪的存续,③对;高海拔地区植被稀少,植被对积雪覆盖率影响很小,且与季节变化关系不大,④错误。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全球变暖,气温升高,积雪融化加速,积雪覆盖率总体下降;全球变暖导致低海拔区增温幅度大,积雪融化更快,积雪覆盖率变幅大,而较高海拔区增温幅度较小,积雪融化相对较慢,积雪覆盖率变幅较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答案】9. C 10. A
【解析】9.等高线密集反映坡度陡。撞击坑形成后,受流水等外力侵蚀,边缘(甲处)因侵蚀作用强烈,坡度变陡,等高线密集,C正确;陨石坑是撞击后地表凹陷,而非抬升,排除A;岩石硬度大,侵蚀应更弱,坡度小,与等高线密集矛盾,排除B;堆积物厚的区域坡度应平缓,等高线稀疏,排除D。故选C。
10.乙处地势较低,沉积物较厚,坑底岩石受撞击后微观变质结构被沉积物覆盖,不易受外力风化,容易被保存,①正确:乙处位于环形坑的中心处,地貌上形成凹陷,与受陨石撞击最强烈的地方吻合,②正确;乙处位于地势较低处,③错误;乙处汇水面积较大,④错误。故选A。
【答案】11. C 12. D
【解析】11.由材料可知,烧变岩是煤层自燃对周围岩石烘烤使其发生变质而产生的变质岩,而含有化石和呈层理状是沉积岩的特性,BD错误;再根据材料可知,还原性流体可以下渗透过烧变岩影响下层岩石,说明烧变岩疏松多孔而非致密坚硬,C正确,A错误。故选C。
12.由图文材料可知,烧变岩是煤层自燃对周围岩石烘烤使其变质而产生的,所以该地应先沉积形成煤层和砂岩,然后地壳抬升煤层裸露才会发生自燃,还原性流体下渗促使下层岩石呈现出白色,再经外力侵蚀作用,白色砂岩裸露出地表。综上分析图2所示地貌的形成过程是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外力侵蚀,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答案】13.B 14.A
【解析】13.沙漠植物通常叶片较小或退化,以减少蒸腾作用和水分散失。叶片较大虽利于光合作用,但在干旱环境中会增加水分蒸发风险,不符合沙漠植物的适应性特征。花棒实际叶片较小,以适应干旱沙漠环境,①错误;在干旱沙漠区,地下水通常较深,植物需发达深根系(而非短根系)来吸收深层水分和养分。花棒属于沙漠植物,根系发达且深,②错误;沙漠高温强日照易导致叶片灼伤。花棒叶表有绒毛,可反射部分阳光、减少蒸腾、降低叶面温度,有效防止高温伤害,是典型的沙漠适应特征,③正确;花棒属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能将大气氮固定为土壤可利用氮,改善贫瘠土壤,沙漠土壤氮素匮乏,此特征直接增强环境适应性,④正确。故选B。
14.随着花棒群落的恢复,使得表层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大。由图可知,该地有机碳表层含量最高,说明该地区降水稀少,淋溶作用较弱,A正确;气温影响微生物分解速率,对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的直接影响较小,B错误;光照影响植物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有机碳输入,但不直接影响其垂直分布,C错误;花棒群落恢复后植被覆盖增加,风蚀对有机碳垂直分布的影响被削弱,D错误。故选A。
【答案】15.B 16.C
【解析】15.层化现象阻碍了海水深层营养盐向表层的输送,导致浮游植物生产力下降,渔业资源减少。秘鲁渔场依赖上升流带来的营养盐,层化加剧会导致渔场减产,B正确。层化加剧可能源于表层海水温度升高,台风势力增强,同时由于冷水鱼所处半球位置未知,不能确定其迁移方向,AC错误。层化现象加剧,深海环境相对稳定,不能增加深海鱼种类,D错误。故选B。
16.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局部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升高,密度降低,加剧表层与深层海水的密度差异,从而加强层化现象,C正确。赤道低压势力减弱,说明局部海域水温降低,表层海水密度增大,促进上下层水体交换,层化现象减弱,A错误。信风势力增强,可能导致沿海地带海水垂直运动显著,促进上下层水体交换,B错误。人类过度捕捞对海水层化影响很小,D错误,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