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2、 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2学情分析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学法的点拨与指导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2.教学难点: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湖心亭看雪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活动2【讲授】湖心亭看雪
(一)了解作者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顺,读通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桡 毳衣 雾凇沆砀 一芥 铺毡 强饮 (幻灯)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2、读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痴”“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傻,笨,举止异常。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 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绝?消失想到了哪首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天太冷。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更定更定?晚上八点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舟子。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活动3【活动】湖心亭看雪
让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读着文字,走进西湖雪景,走进张岱。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金陵人。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的人间加上词语。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字做什么解释?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引用资料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每欲引决……——《〈陶庵梦忆〉自序》是什么让张岱无法大喜?思念故国的愁绪。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字里行间我们总能读到这种追念故国的情思。请默读全文,试着寻找作者表达对已逝明朝留恋的词、句。崇祯五年十二月这是什么纪年?明。文章写于明亡后清朝时。实际上,张岱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诗的小品 小品的诗》张岱就是这样痴迷于他的故国。
活动4【练习】湖心亭看雪
赏析雪景,体味白描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读好“上下一白”。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去掉呢?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味?轻柔点、渺小的味道。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景物的渺小。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没有。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白描。(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超凡脱俗、孤独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自为墓志铭》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自序》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活动5【作业】湖心亭看雪
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课件21张PPT。一、导入新课能说出描写西湖的诗句来吗?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见杭州西湖的名气。同学们,杭州西湖现在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流下不少传世佳作。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未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过渡语: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
自古以来,春花秋月,还是夏水冬雪,都是文人吟咏的对象,那么通过同学们的预习后,你认为这篇山水小品文是写什么景色的?
能说出带“雪”的一句诗来吗?1.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 纶:《塞下曲》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3.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4.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 白:《行路难》 7.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 甫:《绝句》湖 心 亭 看 雪张岱二、学习新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重要字词,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叙事、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情感目标:由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到寻求人生的启示;
4.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5.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精神世界,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写法;
1、听范读,找感觉
2、齐朗读,看节奏
3、个体读,纠错误(一)、读课文(二)、识生字毳( )衣雾凇( )沆砀( )( )铺毡( )打更( )......cuìsōnggēngzhānhàngdàng挐( )ná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参加过反清复明斗争,晚年隐居浙江剡溪山中。明末清初小品文的代表作家,他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境,意趣深远,也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昂然。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录》。(三)、走进作者 (四)、走进课文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1645年,它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1、基本情况了解2、整体感悟: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1、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心亭偶遇佳客打更声刚结束 通“桡”,撑船 穿 毛皮衣服
水气凝成的冰花 白气弥漫的样子 全白 长堤在雪中只隐隐约约露出一道痕迹
一棵小草,形容小 哪得 还 大酒杯 客居在此地 到 船夫 ……的人3、重点字词
更定 挐 拥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白 长堤一痕
一芥 焉得 更 大白
客此 及 舟子 者一层:出游时间,气候、环境。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二层:船中所见雪景(远景)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4、课文翻译.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正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没有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了,我划一条小船, 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三层:湖心亭偶遇佳客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四层:道出张岱内心情感世界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来到湖心亭,看见还有两个人铺着毡子,面对面坐着,一个小书童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了。(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拉着我一起喝酒。我痛饮三大杯就告辞。问他们的姓名,他们说是金陵人,现客住这里。
下船时,船夫嘟嘟哝哝地说:“别说相公痴,还有同你相公一样痴的人呢。”
&1、在课文中找出表明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环境状况的句子?
&2 、文中具体写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有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特点:用白描手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
感情:作者是一个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雅士,课文表达了他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5、语句分析(答案仅供参考)&3、“独往湖心亭” 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后内容表达很矛盾,你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独”字不仅写出了数量,更写出了张岱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舟子在犹如不在,知己难觅,由此可见他孤傲清高的性格。
&4、同学们再继续找一找,文章中哪一个字最能概括张岱的性格 ?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这一句中的“痴”字
&5、文章结尾处舟子说张岱“痴”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参考答案:
结尾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这是对张岱的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三、同学小结四、布置作业1、抄写本文,背诵本文。
2、查找资料,分析“痴”的 多种含义,并找
出带“痴”的成语,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