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熟读、美读课文,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正处于行为规范阶段,学习时精力不够集中,但仍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3重点难点
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徐志摩《雪花的快乐》
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了银装素裹的冬季,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这世间最洁白的精灵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徐志摩就曾用这首《雪花的快乐》来吟咏他心中的雪。古往今来,还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大雪,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西湖的魅力雪景。
活动2【讲授】湖心亭简介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活动3【讲授】知人论世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散文家。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张岱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活动4【活动】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
(1)读准字音
(2)聆听配乐朗读录音
(3)学生自主试读,齐读。
(4)译文,积累实词。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活动5【讲授】整体感知
问题:
1“看雪”的时间是_____?地点是_____?
2写雪大的句子是_____?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______?
(拓展《江雪》)
3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
4写湖上观雪的总体印象是什么?特写景物是什么?
(拓展白描写法,出示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5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
6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样?
7我的态度是什么?
8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活动6【活动】总结全文脉络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活动7【练习】合作探究
问题: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活动8【活动】拓展延伸
张岱《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
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只有在大自然中来舒展自己。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