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2:5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积累以下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俱绝

毳衣

强饮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象,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品味描写西湖雪景的语言,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张岱遗世独立的孤傲和不随流俗的高洁,探寻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在七年级上学期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及虚词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一定的物质基础。本课篇幅短小,内容生动,层次清楚,适合学生自主阅读。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2.训练听读、朗读、美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痴”的深层原因,探究作者遗世独立的孤傲和不随流俗的高洁。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诵读名句,导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
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是啊,诗人心中轻松喜悦,在他笔下,西湖的春天就是一派生机勃勃;诗人心中温柔多情,在他笔下,西湖的夏天就明媚俏丽。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在他笔下,雪后的西湖又会是什么样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明人张岱的脚步,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活动2【活动】初读课文,解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读音。学生听读后,出示文中生字,请学生再次准确读出易错读字的读音。
崇祯(chóng
zhēn)
拏(ná)
毳(cuì)衣
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
dànɡ)
长堤(dī)
一芥(jiè)
铺毡(zhān

更(ɡēnɡ)定
更(gèng)有此人
强(qiǎng)饮
喃喃(nán)
2.指名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3.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词语,进行质疑问难。
4.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文意。
活动3【活动】再读韵味,赏美景
有人说:“明代山水小品是语浅而有味”,所谓“语浅而有味”是指文章语言朴实无华,不饰雕琢,但细细品读,却别有一番韵味。这篇文章写景的语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那么,就让我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驰骋想象,品读文中“浅语”的“韵味”吧。
学生以“我从
(句)或
(词)读出了
”为话题品读文中写景的语句,小组讨论交流后,选出中心发言人展示交流成果。
预设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1.“俱”指全、都;“绝”的意思是停止、消失。
2.从此句读出大雪过后一片寂静肃杀之气。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做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呵出一口气去,都能马上结冰似的。
3.从此句读出“人鸟声俱绝”实为“人迹未绝”。此句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给人的震慑。虽然“人鸟声俱绝”,但这无声是人的听觉感受,有人在雪中感到“无声”,说明无声中仍有人的存在。而此人是谁,正是“独往湖心亭看雪”的张岱,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4.请学生有感情地读一遍,并有意识地夸大处理“大”和“绝”二字。读出万物在大雪的威寒中隐匿了踪迹的感觉。
预设二: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雪夜天寒,上面的云气和下面的水汽都遇冷凝结,形成冰花。“沆砀”是白气弥漫的样子。驰骋想象,借着雪光,我们看到的是湖上白茫茫一片已分不清哪是天,哪是云,哪是山,哪是水了。并叠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苍茫浩大的景象。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先从整体给予我们雪夜西湖的一个总的印象和感觉。(指导学生读此句应有一种荡气回肠,气势磅礴之感。)
2.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想象一下似乎从远处的长堤到近处的湖心亭,再到自己所架的小船,最后到自己,一点点地被苍茫的天宇吞没。(指导学生朗读,要读出把自己渐渐融合进苍茫宇宙中的感觉。)
3.“而已”,要读得轻巧,释然。言外之意是说景啊,人啊,与前面描绘的苍茫天地相比,不过是沧海之一粟。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对人生孤独,只愿与自然相和,人生渺小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之感。
此环节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语入手,进行品词析句。在品析词语的基础上,探讨朗读的技巧与美感,让学生再读语句。或从寻找朗读的语感或美感入手,挖掘词语的言外之意。
活动4【讲授】三读心境,品痴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从作者所呈现的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稊米”的深沉感慨。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慨和心境呢?我们来共同探究一下:
1.文中能否有一词可以高度概括作者的性格?
“痴”
2.说文解“痴”
(1)病字头:在舟子眼中亦在俗人眼中张岱的行为似乎有病,看起来令人费解。
请学生模拟舟子的语气读“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学生理解“喃喃”一词,体会舟子的心理。
“喃喃”是象声词,表现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反复唠叨。此时舟子对张岱的表现甚是费解,甚至有点嗤笑之意。
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张岱的这种“痴”?
(2)下方是“知”字。是“知”道也,“知”心也,“知”己也……
张岱是否在此次出行中找到了知己?
①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请学生模拟客的语气读此句,体会客的心情。“此人”是哪种人?
有高雅情趣的人,有闲情雅趣的人,孤独寂寞的人……体会看雪者的闲情雅趣,
②让学生体会“喜”和“强”,从而让学生感到张岱和两个金陵人是知己。请学生体会心境读课文。
③为何张岱要等到万籁俱寂,天寒地冻之时出门看雪,为何他笔下的景物那样冷寂、苍茫、萧条,为何他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
通过投影介绍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课文选自《陶庵梦忆》
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a.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说明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b.作者的家乡是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c.
“明亡后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联系作者生平经历,理解作者“痴”的深层原因,体会作者深沉的故国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