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综合提优卷(B)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综合提优卷(B)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7 16:58:24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综合提优卷(B)
一、基础知识(18分)
(2025九上·期末)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小语:“诗言志,歌永言。”诗歌,自古以来便是抒发情感、表达心志的重要载体____。在中华文化搏大精深的宝库中,诗歌作为一颗璀璨____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绽放出炫烂无比的光彩。
小文:是啊,每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zhé____伏着诗意。每一首诗歌都蕴含着作者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独到见解和感悟。阅读这些诗歌,不仅能够增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小苏:诗歌可以抒情,更可以言志。诗歌中有壮怀激烈、荡气回肠的爱国主义情怀,如“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有豪迈豁达、乐观自信的理想主义情操,如“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有漂泊无依、故土难舍的羁旅之愁,如“晨起动征铎,____”[温庭筠《____》];有咏叹史实、凭吊古迹的怀古之思,如“行人莫问当年事,____”[____《咸阳城东楼》];还有寄情山水,流连光景的田园雅趣,如“倚东风,____。小园几许,收尽春光”(秦观《行香子》)。
小州:让我们一同沉jìn____在诗歌的海洋中,____。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载体   璀璨    zhé   伏 沉jìn   
2.小语的串词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   ”应改为“   ” “   ”应改为“   ”
3.小文的串词中的画线句是一个病句,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请根据提示补全小苏串词中的名句,并填上相应的作家和篇名。
5.请将小州的总结词补充完整。
【答案】1.zài;cuǐ;蛰;浸
2.搏;博;炫;绚
3.阅读这些诗歌,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更能够增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4.江山如此多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客行悲故乡|商山早行|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豪兴徜徉
5.示例:品味诗歌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同音字字形辨析;理解性默写;作家作品;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字音。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2)本题考查字形。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可提取句子主干“主谓宾”,检查是否残缺或搭配不当。理清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词的关系,检查是否搭配得当。重点关注修饰性词语和关联词,检查是否滥用、错用或搭配不当。
(4)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与总结概括能力。结合前文对诗歌魅力、文化内涵的讨论,补充的内容需呼应“沉浸在诗歌的海洋中”,从品味诗歌、感受文化等角度总结,使语句通顺且贴合主题即可,如“品味诗歌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本题考查字音。
①载体:zài tǐ,科学技术上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泛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
②璀璨:cuǐ càn,形容光彩夺目,非常绚丽。
③蛰伏:zhé fú,指事物或情绪潜伏、隐蔽,暂时不显露。
④沉浸:chén jìn,比喻完全投入到某种境界、气氛或思想活动中,忽略外界干扰。
故答案为:zài;cuǐ;蛰;浸。
2.本题考查字形。
搏大精深——博大精深:bó dà jīng shēn,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
炫烂——绚烂:xuàn làn,意思是光彩耀眼。
故答案为:搏;博;炫;绚。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原句关联词"不仅……更……"表递进关系,但"增强认同感"与"提高修养"无明确递进逻辑,且"更"语气过强。
修改为:阅读这些诗歌,既能增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能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用"既……也……"表示并列关系,更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阅读这些诗歌,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更能够增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4.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本题中的“娇、帆、沧、渭、豪、徜徉”等字词容易写错。
第二、三空:根据李白《行路难》(其一)中“豪迈豁达、乐观自信的理想主义情操”的提示,应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故答案为:江山如此多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客行悲故乡|商山早行|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豪兴徜徉。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与总结概括能力。
小州的总结词需承接“沉浸在诗歌的海洋中”,从诗歌的价值、文化意义等角度进行升华。要做到语言简洁、表意明确,与前文对诗歌魅力、文化内涵的探讨相呼应。例如“品味诗歌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既体现了对诗歌的欣赏,又突出了诗歌承载的文化价值,使总结完整且有深度。
故答案为:示例:品味诗歌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阅读理解(52分)
(2025九上·期末)名著阅读
6.古典小说中往往会穿插一些诗词。《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引用了下面一首诗,请联系小说的相关内容,简析作者引用这首诗的用意。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
7.艾青倡导诗歌尽可能用口语写,做到“深入浅出”。如“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诗句中两个“看”的使用,明显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语气和语调微妙的差异都有暗示意味。你你觉得在朗读时应该如何处理两个“看”字的语气?
【答案】6.示例:揭示社会不公造成两极分化、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埋下伏笔,缓解紧张的故事节奏。
7.第一个“看”字可以处理为一种提示性的语气,带有一种邀请或引导的意味;第二个“看”字可以处理为一种强调的语气,带有一种感叹或强调的意味。
【知识点】作品的综合评价;《艾青诗选》;《水浒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和评价。结合诗歌内容“贫富对比”和小说情节“智取生辰纲”,分析其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情节的铺垫作用即可。
(2)本题考查语气和语调。根据两个“看”字的语境差异,分别判断其语气,第一个侧重引导,第二个侧重强调。
6.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和评价。
结合“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可知,展现了天气的酷热和庄稼的干枯,暗示了底层农民生活的艰难困苦,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阶级矛盾。
结合“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可知,将农民的痛苦煎熬与王孙贵族的悠闲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鲜明对比了不同阶级的生活状态。
同时为下文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的情节做铺垫。这种极端的社会状况促使一些人不得不采取极端的手段来改变自身命运,也让读者更能理解梁山好汉们的行为动机。
故答案为:示例:揭示社会不公造成两极分化、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埋下伏笔,缓解紧张的故事节奏。
7.本题考查语气和语调。
结合“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可知,此时是诗人初次引领读者去观察,语气相对平稳,为后续的描述做铺垫。故在朗读时,第一个“看”可以处理得较为平和、舒缓,语调稍低,像是在引导读者去留意某种景象,引起读者的注意。
结合“看!”可知,这里有一种强调、催促读者赶紧去看的感觉,增强情感的张力,突出所描述的景象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暗示着黎明之光必将来临。故在朗读时,第二个“看”可以处理得更加急促、有力,语调稍高。
故答案为:第一个“看”字可以处理为一种提示性的语气,带有一种邀请或引导的意味;第二个“看”字可以处理为一种强调的语气,带有一种感叹或强调的意味。
(2025九上·期末)古代诗文阅读
【甲】水调歌头·沧浪亭①
【宋】苏舜钦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②张翰③,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沙鸥④猜我,不肯傍青纶。刺棹⑤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乙】宿湖中⑥
【唐】白居易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
浸月冷波千顷练,苞⑦霜新橘万株金。
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⑧吟。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丙】宝界山居记
【明】归有光
太湖,东南巨浸⑨也。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坞,幽谷曲隈⑩,无非仙灵之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天下之水,得山而止。意惟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奔涌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自锡山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仲山王先生 居之。先生蚤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家庭间,日以诗画自娱。
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尽得湖滨诸山之景。昔王右丞辋川别墅 ,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岂减华子岗、欹湖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诘清思逸韵,出尘埃之外。而天宝之末 ,顾不能自引决,以濡羯胡之腥膻 。以此知士大夫进退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千载有遗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 于明时 ,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释】①此诗为苏舜钦被罢职后流寓苏州所作。②陶朱:春秋越国范蠡,号陶朱公,功成名就之后弃官。③张翰:西晋文学家,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④沙鸥:这里借指别有用心的人。⑤刺棹:即撑船。⑥此诗是作者在苏州任刺史泛舟太湖时所作。⑦苞:同“包”,裹之意。⑧废:停。⑨巨浸:大湖。⑩曲隈(wēi):水流弯曲之处。 王先生:即王问,其子王鉴,父子先后辞官归隐太湖。 辋川别墅: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 天宝之末:指天宝十四年,其年发生安史之乱。 濡羯胡之腥膻:安禄山军队攻进长安,王维被俘后接受了叛军授予的给事中官职。 嘉遁:合乎正道的退隐。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8.请根据相关知识,用斜线给甲词下片第一句划分朗读停顿。
丈 夫 志 当 景 盛 耻 疏 闲
9.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拟借寒潭垂钓 联系语境    
日以诗画自娱 成语联想:日新月异    
顾不能自引决 查阅词典:①回头看;②反而,却;③探望,拜访;④顾惜,考虑。(《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以此知士大夫进退有道 课内迁移:是进亦忧,退亦忧    
10.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仲山之居,岂减华子岗、欹湖诸奇胜?
11.对以上三篇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现了词人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寄抑郁之情于江湖,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惆怅之情。
B.乙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记事,表现了太湖夜色优美,令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心系政务,不敢懈怠,流露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
C.丙文综合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称赞仲山父子二人不慕荣利,进退有道,也反映出作者对气节、人格的看重。
D.在归有光的笔下,太湖诸山挟湖为胜,山水相互依托、相得益彰——山,有了水更有韵味;水,有了山更有灵性。
12.丙文的结尾,作者连用两句“何可及哉”,感慨仲山父子的人生志趣是王维所不及的。你认为苏舜钦和白居易是否“可及”?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8.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9.想要,打算;每天;②;在朝廷做官
10.仲山先生的住所,比起华子冈、欹湖那些奇妙美好的景象,难道有所逊色吗?
11.B
12.示例:苏舜钦和白居易是“可及”的。苏舜钦和白居易都是仕途失意后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苏舜钦被罢职后流寓苏州,修建了沧浪亭;白居易任职苏州后,寄情山水,写下《宿湖中》。他们二人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挫折,在逆境中保持高尚的情操和旷达的情怀。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和词牌知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确定方法有五个: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先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大意,再推断加点词含义,同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特殊用法。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逐一分析选项,结合三篇古诗文的内容、情感、表达方式判断。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见解阐述。结合苏舜钦、白居易的人生经历(仕途失意后寄情山水),分析他们与仲山父子在寄情山水、保持情操方面的共性,从而判断是否“可及”。
【点睛】参考译文:
[丙]太湖,是东南的大湖。方圆五百里,数以百计的山峦出现在湖波之间,而且山崖重重叠叠,山谷弯曲幽静,没有一处不是神灵仙子居住的地方。天下的山,因为有水而更加壮丽;天下的水,因为遇山而停止。(我)觉得只有海外仙岛能与之媲美,中原是没有(能与之相比的景观)的。因此凡是像屏风一样排列在湖水之滨的山,全是依仗湖水成为胜景的。
从锡山经过五里湖,就到了宝界山,它在洞庭的北面,王仲山先生住在那里。先生早年曾弃官不做,而他的儿子刚刚考中,也辞官回家了。他们在家中的庭院里每天吟诗作画,自娱自乐。
我没有到过宝界山,但曾经在万峰山读书,饱览过湖边各山的奇景。过去王维闲居的辋川别墅,将其入诗入画非常美妙,至今可以让人想象出那个地方。仲山先生的住所,比起华子冈、欹湖那些奇妙美好的景象,难道有所逊色吗?茫茫千里湖山一片,哪里是蓝田所能具有的呢?王维思想超逸脱俗,高于世人。但天宝末年却不能自杀殉国,结果接受了叛军的伪职。从这里可以看出士大夫当官退隐都有原则,一旦失足就不能再恢复清白。比如说王维,让人千年来还有遗憾。如今仲山父子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归隐,哪里比得上啊!哪里比得上啊!
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和词牌知识。
句意为:大丈夫胸怀着干一番事业的大志,如今正当身强力壮的年华,耻于投闲置散隐居水乡。
在这句词中,“丈夫志”是主语,“当景盛”“耻疏闲”是两种态度的对比,中间要断开。
根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下阕开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可知,本词此处也应断作“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故答案为: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联系“又恐鸥鸟相猜”的意思:但是又担心鸥鸟猜疑妒忌。据此推断“拟借寒潭垂钓”意思是真想在寒冷的潭水中垂钓。拟,想要,打算。
(2)根据成语推断法:“日新月异”指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日:每天。据此推断“家庭间日以诗画自娱”的“日”理解为“每天”。“家庭间日以诗画自娱”句意:他们在家中的庭院里每天吟诗作画自娱自乐。
(3)根据查字典法确定选②,句意:却不能自杀殉国。
(4)联系课文解释:“是进亦忧,退亦忧”的意思是: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进:在朝廷做官。据此可知“以此知士大夫进退有道”的“进”理解为“在朝廷做官”。“以此知士大夫进退有道”句意:从这里可以看出士大夫当官退隐都有原则。
故答案为:想要,打算;每天;②;在朝廷做官。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有:居,住所;岂,难道;减,逊色;奇胜,奇妙美好的景象。
故答案为:仲山先生的住所,比起华子冈、欹湖那些奇妙美好的景象,难道有所逊色吗?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B.有误,“后四句记事”的说法不正确,后四句主要是抒情,主要是体现诗人的闲适之情。“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表明没有公文事务缠身,尽情享受沉醉的状态,即使有乐声也不耽误吟诗,体现诗人此时的悠然自得。最后两句写画船宿于洞庭山脚、太湖中心,是在进一步描绘自己在太湖游玩的惬意,没有体现出心系政务和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见解阐述。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丙文中,作者认为王仲山父子的人生志趣,是王维所不及的。甲词作者苏舜钦和乙诗作者白居易的人生志趣,与丙文中的王仲山父子,人各有志,无高下优劣之分,结合诗文内容和注释,言之有理即可。
先看他们从政为官的态度。
结合丙文中第二段“(王仲山)先生早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家庭间日以诗画自娱”第三段“以此知士大夫进退有道”可知,王仲山父子“进退有道”,主动辞官归隐,超然物外。结合甲词中“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可知,苏舜钦认为正当身强力壮的年华,应大干一番事业,以闲置隐居水乡为耻。结合乙诗中“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可知,白居易是在公务之余忙里偷闲,到自然山水间放松身心,可知他对事业还是非常勤勉的。由此可见,苏舜钦和白居易的想法和做法,体现了古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这一点是王仲山父子所“不及”的。
再看他们的人生态度。
结合丙文中“(王仲山)先生早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家庭间日以诗画自娱”“以此知士大夫进退有道”可知,王仲山父子在政治清明的时代主动辞官归隐,吟诗作画自娱自乐,这是率真洒脱、超然物外,坚守自己内心的追求。结合甲词注释“此诗为苏钦被保守派弹劾后流寓苏州所作”和“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可知,苏舜钦遭弹劾流寓苏州,希望像渔翁一样归隐山水,却又担心别有用心的人猜忌,内心十分矛盾。结合乙诗注释“此诗是作者在苏州任刺史泛舟太湖时所作”和“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可知,白居易泛舟太湖,沉醉于山水之间,但内心深处仍然牵挂着案牍公文政务,可见他摆脱不了世俗的羁绊。由此可见,王仲山父子的快乐隐居追求的是真正的自由境界,对尘世毫无挂念,在这一点上,苏舜钦和白居易是“不可及”的。
王仲山父子“进退有道”的为官之道,在清明之世选择归隐,坚守内心的选择,自由率真。苏舜钦被罢职后,流寓苏州,仍心怀国事,渴望为世所用。白居易任职苏州后,在公务之余寄情山水。苏舜钦和白居易二人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挫折,在逆境中保持高尚的情操和旷达的情怀。王仲山父子的人生追求与苏舜钦和白居易二人的人生追求各有千秋,并无高下之分。
结合以上分析,从具体一角度进行比较,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苏舜钦和白居易是“可及”的。苏舜钦和白居易都是仕途失意后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苏舜钦被罢职后流寓苏州,修建了沧浪亭;白居易任职苏州后,寄情山水,写下《宿湖中》。他们二人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挫折,在逆境中保持高尚的情操和旷达的情怀。
(2025九上·期末)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诗人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逝世,享年100岁。今推出2006年本报对叶嘉莹先生的专访,以怀故人。那一年采访时,叶嘉莹83岁高龄,61年教龄,但依然活跃在中国古典诗词普及、教育的第一线,享有“当代李清照”之美誉。
叶嘉莹: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医治唯利是图、浮躁病、空虚症的一剂良药,能够给人们的灵魂洗个澡。
解放周末:优秀的诗歌经过千百年来的淘汰,千百年来的历史冲刷,传诵至今的都是能够超越物质世界而抵达精神世界的表达。
叶嘉莹:那些作者,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人格,他们的品性,他们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感悟,都在他们的诗歌里体现出来了。诗是千古以下的心灵与那千古以上心灵的交流,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造访,穿过时光的旧路,两个灵魂碰撞着,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在这个交流、碰撞中,你能够提升自己,得到人生的启发。读诗歌,是一种绵延不已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的互相感发。
解放周末:您把这个交流描述得很美,那么如何才能达成这样的交流?这样的交流,又有什么现实意义?
叶嘉莹:现在有很多老师教诗,教的是作者、朝代、中心思想,这些都只是知识,是属于表面的价值,并不能让学生们走进诗歌的精神世界。我讲诗歌,注重的是诗歌中感发的生命,不光带着我的生命,还带着古人的生命,我以为,诗歌是“活的”,是生生不已的。
解放周末:诗歌可以洗涤灵魂,给蒙尘的灵魂洗个澡,进而影响人的言谈、举止、思想,引导人们去思索人生的价值。
叶嘉莹:我体会过诗歌里面生动、美好、高洁的世界,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我希望能把这扇门打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情。不过只听一堂课真的不够,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把这扇门打开。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AI(人工智能)搞诗歌创作并不是新鲜事。在这一领域,早期AI大多依赖于简单模式匹配和规则设定,生成的诗句缺乏内涵和情感。但随着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进步,新一代AI已能够通过学习大量诗歌数据来捕捉语言的细微差别和复杂结构,从而生成更加自然流畅、富有创意的诗句。更惊人的是,一项正式发表的研究称,读者已经无法可靠地区分AI生成的诗歌和人类创作的诗歌,而且人们可能更青睐AI的诗。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科学家设计了一系列精巧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首先,他们邀请了1634位志愿者参与测试,每位参与者都收到了一组精心挑选的10首诗歌,其中包括5首出自文学巨匠之手的经典之作,另外5首则是由先进的AI模型ChatGPT3.5模仿上述大师的风格创作而成。结果令人惊讶:许多参与者错误地认为AI的作品是由人类创作的,反而对真正的人类创作持怀疑态度。
科学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AI生成的诗歌往往更加直接明了,易于理解和感受,而这恰好迎合了现代读者寻求简单明快阅读体验的需求。同时,读者又错将人类创作诗句的复杂性,当作是AI写作的不连贯,并且低估了生成式AI表现出的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这个发现不仅展示了AI在模仿人类艺术创作方面取得的进步,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人们在评判艺术作品时可能存在的偏见。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风韵依然胜昔年,笑谈犹记在书毡。天南地北遥相望,欲寄平安一纸笺。
13.叶嘉莹认为古典诗词能给人的灵魂“洗个澡”,阅读材料一,概括她这样说的理由。
14.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I写作生成器功能强大,创作迅捷,读者很难区分AI生成的诗歌和人类创作的诗歌。
B.AI虽然能够通过大数据来捕捉语言的细微差别,但生成的诗句大多缺乏内涵和情感。
C.AI生成的诗歌往往指向明确,易于理解和感受,契合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心理需求。
D.AI在模仿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应反思在诗歌作品评价上的误区。
15.小苏想尝试用AI软件创作一首诗,可她不知道怎么操作,请你指导她借助“AI写作生成器”完成创作。
【答案】13.叶嘉莹认为古典诗词能给人的灵魂“洗个澡”,因为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够超越物质世界抵达精神世界,通过与古人的心灵交流得到人生的启发;诗歌是“活的”,具有生生不已的感发力量,能够洗涤灵魂,引导人们思索人生的价值。
14.B
15.首先打开AI写作生成器,选择你想要的诗歌类型(绝句、藏头诗、集句诗等),然后在输入框中输入关键词或诗题。最后点击“生成诗歌”按钮。在“生成结果”部分查看AI为你创作的诗歌。如果不满意,可以使用“重置”功能生成新的诗歌。
【知识点】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阅读材料一,找出叶嘉莹关于古典诗词对灵魂作用的表述,从文化属性、精神交流、生命感发等角度整合理由。
(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辨析。逐一分析选项,结合材料二对AI诗歌创作的描述,B选项中“生成的诗句大多缺乏内涵和情感”是早期AI的特点,新一代AI已能生成有内涵的诗句。
(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根据对AI写作生成器的一般操作逻辑,从打开软件、选择类型、输入关键词、生成与调整等步骤进行指导说明。
1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结合材料一中的“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医治唯利是图、浮躁病、空虚症的一剂良药,能够给人们的灵魂洗个澡”可概括出,古典诗词是医治唯利是图、浮躁病、空虚症的一剂良药;
结合“优秀的诗歌经过千百年来的淘汰,千百年来的历史冲刷,传诵至今的都是能够超越物质世界而抵达精神世界的表达”可概括出,传诵至今的古典诗词都是能够超越物质世界而抵达精神世界的表达;
结合“诗是千古以下的心灵与那千古以上心灵的交流……在这个交流、碰撞中,你能够提升自己,得到人生的启发”可概括出,阅读古典诗词能够提升自己,得到人生的启发;
结合“诗歌可以洗涤灵魂,给蒙尘的灵魂洗个澡,进而影响人的言谈、举止、思想,引导人们去思索人生的价值”可概括出,古典诗词能够影响人的言谈、举止、思想,引导人们去思索人生的价值。
故答案为:叶嘉莹认为古典诗词能给人的灵魂“洗个澡”,因为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够超越物质世界抵达精神世界,通过与古人的心灵交流得到人生的启发;诗歌是“活的”,具有生生不已的感发力量,能够洗涤灵魂,引导人们思索人生的价值。
14.本题考查材料内容辨析。
B.结合材料二中的“早期AI……新一代AI已能够通过学习大量诗歌数据来捕捉语言的细微差别和复杂结构,从而生成更加自然流畅、富有创意的诗句。更惊人的是……”可以看出,AI通过大数据来捕捉语言的细微差别,生成的诗句“更加自然流畅、富有创意”,而不是“大多缺乏内涵和情感”;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由材料三中的“AI写作生成器”可以看出,要想写成一首诗,首先要打开这个软件,然后点击中间的各种体裁,想写什么就点击什么,再然后输入关键词或诗歌的题目后,点击“生成诗歌”按钮,就会自动生成要写的诗作。如果对结果不满意,还可以选择“重置”,生成新的诗歌。据此指导小苏即可。
故答案为:首先打开AI写作生成器,选择你想要的诗歌类型(绝句、藏头诗、集句诗等),然后在输入框中输入关键词或诗题。最后点击“生成诗歌”按钮。在“生成结果”部分查看AI为你创作的诗歌。如果不满意,可以使用“重置”功能生成新的诗歌。
(2025九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江南可采莲
费振钟
①忽然想起一句不平常的话,优美是不可拒绝的沉溺。
②对那些在江南走过的人来说,太容易遭遇优美了。如在江南采莲的六月,到处都流动着一种令人心旌摇荡的优美,请问谁可以躲避,谁可以拒绝?只有沉溺。是的,优美在江南采莲的六月确实是不可拒绝的沉溺。
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④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⑤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⑥所有人似乎在整个六月里,都为这种优美所诱惑而伫立在江南的莲塘边。他们用无比倾慕的眼神和姿态,为六月江南优美的采莲写歌作词。他们的这些歌和词,表明他们沉溺之深,以至于千年之后仍然看到他们在江南莲塘边无法自拔。
⑦其实,采莲不过是江南民间俗事。什么时候,采莲成为江南民间盛大的审美活动,只怕难以断定。总因为江南的莲塘太多,荷叶太盛,莲花太艳,就让民间凭借他们朴素的想象造出了一个称作荷花娘娘的女性偶像,她一出现,就获得了江南的少女少妇们的热情拥戴。她们决定把荷花娘娘的生日定在六月,因为六月实在是个热烈喜乐的季节。于是,六月里,荷花娘娘生日的喜庆日子,少女少妇们十分精致地打扮起来,然后集中到荷塘,在这里为庆祝荷花娘娘的生日,她们要进行一场采莲比赛。
⑧说起来是采莲,可后来采莲已经不重要了,在这样美丽的荷塘里,采莲显然成为一个美丽的谎言。她们仅仅是为采莲吗?不是!她们是要到这儿唱歌。还有比在荷塘里一边荡舟,一边唱歌更合适她们的吗?没有!她们要唱情歌,情歌是要有环境唱的,情歌是要唱得含蓄的,情歌是要用比兴的,这一切要求都能在荷塘里实现。所以,她们的歌就唱得大胆起来了,就唱得深情起来了,而且也唱得“乐而不淫”了。“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还有什么,假借了眼前的莲叶莲花莲子,把心中对于情人的爱恋,亲近和想念,热望和怅惘,都唱出来了。她们唱得那么冲动热切,又那么委婉缠绵,如同吹过荷塘上的阵阵夏风,又如同在荷叶下面潺潺流淌的河水。连那些鱼儿,听她们的歌声都听得晕乎乎的,游来游去不知方向,而做出“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傻样子。
⑨这就是江南的少女少妇们,由于她们,江南似乎进入了一个歌唱的时代。这个歌唱的时代,标志就是《采莲曲》。六月江南采莲的日子里,不绝如缕的《采莲曲》,足以与《诗经》媲美了。她们只是出于本能的情感而略带放肆地歌唱,无意之中却让她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艺术升华,并由此创造出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世俗之美。由于这种世俗之美中包含了江南女性充沛的生命气息,所以它格外动人,格外富于感染力和诱惑力。难怪那些在六月里伫立在江南荷塘边的人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荷塘,不仅仅因为这些采莲少女少妇们的美丽颜色,更因为女性生命激情的歌声,才会使他们沉溺如斯。
⑩也许,江南的采莲到这里已经充分显示出了它全部优美的特点,因为它不只是写实,它更富于诗意的想象。它的优美因为想象的作用而被放大,占据了整个江南生活的审美中心。在江南诸多堪称经典性的审美事件中,还有比采莲更突出醒目的吗?
然而不知从哪天开始,江南采莲这种世俗性的优美活动场面逐渐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文人们的赏荷。文人们似乎觉得采莲这样风雅的事情,应该归他们所有,他们自以为比乡村里的少女少妇更有高尚的情趣。于是文人为了他们的风雅和高尚,离开那些自然散布于大泽深水之间的荷塘,跑到自家的小花园里挖了一块属于他们的荷塘。这样的荷塘大也不过一二亩,开放的荷花多也不过十数枝,文人就在这儿整天地顾盼流连了,他们喋喋不休吟诗作画,只不过为了说明他们自己怎样与荷花莲叶一样,心志清远,性格高洁。与江南民间那采莲的热烈场面相比,文人的赏荷,显得多么无趣,多么装腔作势,而他们孤芳自赏的心理,与江南少女少妇们的欢歌,又显得多么无聊,多么狭隘自私。
世风日变,如江河日下,由于文人们审美上的利己主义产生的不良影响,江南可采莲的优美日子一去不复回了。 (选自《散文》,有删改)
16.文章第②段中说“优美在江南采莲的六月确实是不可拒绝的沉溺”,联系全文来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17.第③段到第⑤段连续引用了与“江南采莲”相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18.第⑧段画线句中把少女少妇们的歌声比作“夏风”和“河水”,你觉得是否恰当?为什么?
19.有同学认为,最后两段写“文人赏荷”,与文章的标题《江南可采莲》无关,可以删去。对此,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6.作者说“优美在江南采莲的六月确实是不可拒绝的沉溺”,是因为江南六月的莲塘自然景色优美,民俗活动热闹,生命气息充沛,且充满诗意想象,这些共同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审美体验,让人无法抗拒并沉溺其中。
17.第③段到第⑤段连续引用与“江南采莲”相关的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韵味,烘托了主题氛围,丰富了文章内容,并深化了作者对江南采莲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18.恰当。因为这样比喻既符合歌声的情感表达,又营造了和谐的意境,同时增强了修辞手法的生动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歌声的魅力和情感。
19.不应该删去。因为这两段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通过对比民间采莲与文人赏荷的不同,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表达了作者对采莲的优美日子“一去不复回”的感伤和惆怅。同时,它们也作为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升华,使得文章在结构上更加完整和立体。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梳理概括文章内容。从江南采莲六月的自然景色、民俗活动、生命气息、诗意想象等方面,整合其构成的审美体验,说明让人沉溺的原因。
(2)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从文学韵味、氛围烘托、内容丰富、情感深化等角度,分析引用诗句对表现江南采莲的作用。
(3)本题考查赏析语句。从情感表达、意境营造、修辞生动性等方面,判断比喻的恰当性并说明理由。
(4)本题考查理解段落作用。从主题深化、情感表达、结构完整等角度,分析“文人赏荷”段落的必要性,说明不可删去的理由。
16.本题考查梳理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⑥段“所有这些人似乎在整个六月里,都为这种优美所诱惑而伫立在江南的莲塘边”,第⑦段“总因为江南的莲塘太多,荷叶太盛,莲花太艳,就让民间凭借他们朴素的想象造出了一个称做荷花娘娘的女性偶像”可知,江南六月的莲塘,莲叶茂盛、莲花艳丽,构成了一幅令人心动的自然画卷。这种自然之美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让人无法抗拒其魅力,仿佛被深深吸引并沉溺其中;
结合第⑦段“其实,采莲不过是江南民间俗事。什么时候,采莲成为江南民间盛大的审美活动,只怕难以断定。总因为江南的莲塘太多,荷叶太盛,莲花太艳,就让民间凭借他们朴素的想象造出了一个称做荷花娘娘的女性偶像,她一出现,就获得了江南的少女少妇们的热情拥戴”“于是,六月里,荷花娘娘生日的喜庆日子,少女少妇们十分精致地打扮起来,然后集中到了荷塘,在这里为庆祝荷花娘娘的生日,她们要进行一场采莲比赛”,第⑧段“她们仅仅是为采莲吗?不是!她们是要到这儿唱歌。还有哪里比在荷塘里一边荡舟,一边唱歌更合适她们的地方吗?没有!她们要唱情歌,情歌是要有环境唱的,情歌是要唱得含蓄的,情歌是要用比兴的,这一切要求都能在荷塘里实现。所以,她们的歌就唱得大胆起来了,就唱得深情起来了,而且也唱得‘乐而不淫’了”可知,在江南六月,采莲不仅是一项民间俗事,更成为了一场盛大的审美活动。少女少妇们精心打扮,集中到荷塘进行采莲比赛,唱歌传情,形成了独特而热烈的民俗风情。这种热烈的民俗活动的人文之美同样令人难以抗拒;
结合第⑨段“这就是江南的少女少妇们,由于她们,江南似乎进入了一个歌唱的时代”“她们只是出于本能的情感和欲望而略带放肆地歌唱,无意之中却让她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艺术升华,并由此创造出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世俗之美。由于这种世俗之美中包含了江南女性充沛的生命气息,所以它格外动人,格外富于感染力和诱惑力。难怪那些在六月里伫立在江南荷塘边的人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荷塘,不仅仅因为这些采莲少女少妇们的美丽颜色,更因为女性生命激情的歌声,才会使他们沉溺如斯”可知,江南少女少妇们在采莲过程中展现出的生命活力和情感表达,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激情。这种充沛的生命之美不仅令人动容,更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结合第⑩段“也许,江南的采莲到这里已经充分显示出了它全部优美的特点,因为它不只是写实,它更富于诗意的想象。它的优美因为想象的作用而被放大,以至占据了整个江南生活的审美中心”可知,江南采莲不仅仅是一种写实的生活场景,更富于诗意的想象。这种想象不仅放大了优美的特点,更占据了整个江南生活的审美中心,使得江南采莲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综上所述,作者之所以说“优美在江南采莲的六月确实是不可拒绝的沉溺”,是因为江南六月的莲塘自然之美、民俗活动的人文之美、生命气息的充沛之美以及诗意想象的丰富之美共同构成了一种难以抗拒的沉溺体验。
故答案为:作者说“优美在江南采莲的六月确实是不可拒绝的沉溺”,是因为江南六月的莲塘自然景色优美,民俗活动热闹,生命气息充沛,且充满诗意想象,这些共同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审美体验,让人无法抗拒并沉溺其中。
17.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
在散文中,连续引用与主题相关的诗句,通常具有多重作用。结合第③段“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第④段“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第⑤段“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可知,第③段到第⑤段,连续引用的都是与“江南采莲”相关的诗句,且独立的诗句成段,从自然美到人情美,展现了江南六月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句的引用为散文增添了古典文化的气息,使得文章在表达上更加文雅、含蓄,提升了整体的文学品位,引用它们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深度和历史感;这些诗句都与“江南采莲”这一主题紧密相关,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美丽景象,通过引用,作者能够更生动地展现江南采莲的优美和诗意,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诗意的江南世界;这些诗句是读者可能熟悉的经典作品,引用它们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使读者更容易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结合第⑥段“所有这些人似乎在整个六月里,都为这种优美所诱惑而伫立在江南的莲塘边。他们用无比倾慕的眼神和姿态,当场为六月江南优美的采莲写歌作词。他们的这些歌和词,表明他们沉溺之深,以至于千年之后仍然看到他们在江南莲塘边无以自拔”可知,
诗句的引用不仅是对主题的直接表达,也是对文章内容的一种丰富和补充。它们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展现了江南采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暗示采莲诗句之多,江南六月的诗意之盛;诗句往往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引用这些诗句,诠释了“优美在江南采莲的六月确实是不可拒绝的沉溺”,表达了人们对江南六月的审美感受之深,间接地传达出作者对江南采莲的热爱和怀念之情,使得文章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动人,也为后文对江南采莲活动的深入描写和分析做了铺垫,使文章的论述更具说服力。
故答案为:第③段到第⑤段连续引用与“江南采莲”相关的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韵味,烘托了主题氛围,丰富了文章内容,并深化了作者对江南采莲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18.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结合第⑧段画线句“她们唱得那么冲动热切,又那么委婉缠绵,如同吹过荷塘上的阵阵夏风,又如同在荷叶下面潺潺流淌的河水”分析,句中将少女少妇们的歌声比作“夏风”和“河水”,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少女少妇们的歌声充满了冲动热切与委婉缠绵的情感,这与夏风的热烈和河水的柔情在情感表达上具有相似性。夏风往往带来热烈的气息,与歌声中的冲动热切相呼应;而河水则流淌着柔情与细腻,与歌声中的委婉缠绵相契合。将歌声比作夏风和河水,不仅符合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也营造了一种和谐而美妙的意境。荷塘、夏风、河水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画面,使得歌声与周围的景物融为一体,更加生动地展现了江南采莲的优美场景;“同吹过荷塘上的阵阵夏风”是从触觉表现少女少妇的歌声的冲动热切,“又如同在荷叶下面潺潺流淌的河水”是从视觉表现少女少妇的歌声的委婉缠绵,这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歌声转化为具体的自然景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歌声的魅力和情感,表现了作者对江南采莲的六月“优美”的热爱和沉溺。这种生动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得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聆听那些动人的歌声。故把少女少妇们的歌声比作“夏风”和“河水”是恰当的。
故答案为:恰当。因为这样比喻既符合歌声的情感表达,又营造了和谐的意境,同时增强了修辞手法的生动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歌声的魅力和情感。
19.本题考查理解段落作用。
结合第 段“然而不知从哪天开始,江南采莲这种世俗性的优美活动场面,逐渐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文人们的赏荷”“与江南民间那采莲的盛大热烈场面相比,文人的赏荷,显得多么寒酸,多么装腔作势,而他们孤芳自赏的心理,与江南少女少妇们的欢歌,又显得多么无聊,多么狭隘自私”,第 段“世风日变,如江河日下,由于文人们审美上的利己主义所产生不良影响,江南可采莲的优美日子,便一去不复回了”可知,从内容上看,最后两段通过对比民间采莲与文人赏荷的不同,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民间采莲的纯真与热烈,也批判了文人赏荷的狭隘与自私,使得文章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和立体。虽然文章的标题是《江南可采莲》,但全文并非仅仅局限于描述采莲的场景。通过引入“文人赏荷”的内容,文章在主题上得到了深化,从民间采莲的热烈与自由,转向了对文人审美趣味和世风变化的思考;
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来看,最后两段作为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它们不仅回应了前文对民间采莲的赞美,也引出了对世风日变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如果删去这两段,文章的结构将显得不完整,主题也将变得单一和片面。故不能删去。
故答案为:不应该删去。因为这两段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通过对比民间采莲与文人赏荷的不同,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表达了作者对采莲的优美日子“一去不复回”的感伤和惆怅。同时,它们也作为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升华,使得文章在结构上更加完整和立体。
三、作文(60分)
20.(2025九上·期末)作文。叶嘉莹先生认为,通过读诗词产生感动,并结合自己的境遇而联想,以真实之诗笔记录下自己的所遭所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生命中遇到的人和事——这,就是“感发的生命”。
阅读艾青的《镜子》一诗,会引发你怎样的共鸣?请以《这,也是一面镜子》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可以阐述道理,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套作、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这,也是一面镜子》
墙角的那株爬山虎,在我眼里,也是一面镜子。
去年夏天,我因一次考试失利,整日闷闷不乐。偶然间,我注意到了院角那株爬山虎。它的藤蔓被一块凸起的砖头压住,叶片蔫蔫的,似乎快要枯萎。我心想,它和我一样,都是被命运捉弄的“失败者”。
可没过几天,我再去看时,却愣住了。那藤蔓竟绕开了砖头,沿着墙壁向上爬了一截,新长出的叶片翠绿翠绿的,在阳光下闪着光。我凑近细看,它的茎上还留着被砖头压过的痕迹,可那痕迹丝毫没有阻碍它生长的决心。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爬山虎就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我面对挫折时的怯懦。我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垂头丧气,而它被砖头压迫,却能顽强地找到新的生长方向。
之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去看这株爬山虎。它的藤蔓越爬越高,叶片越来越繁密,把整面墙壁都染成了绿色。我也开始重新振作,制定学习计划,遇到难题时不再轻易放弃。每当我想偷懒时,就去看看那株爬山虎,它仿佛在无声地提醒我:要像它一样,在困境中寻找生机。
期末考试后,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再次站在爬山虎前,我轻轻抚摸着它的叶片,心里充满了感激。它这面“镜子”,照见了我的不足,也照见了我成长的模样。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镜子”,或许是一株植物,或许是一件小事,它们让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也让我们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就像这株爬山虎,它不仅是一面镜子,更是我生命里的一位无声导师,让我懂得了在挫折面前,要像它一样倔强生长,永不言弃.
【知识点】记叙文;议论文;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一、审题立意。“这,也是一面镜子”这个题目,核心在于理解“这”与“镜子”之间的联系。艾青诗中的镜子具有如实反映、不隐瞒缺点的特质。而题目里的“这”,它可以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物,像具体的物件、某段难忘的经历、他人的某种行为,甚至是一种社会现象等。该题目旨在引导我们挖掘生活中那些能像镜子般映照出自我、社会、人性等层面的事物,引发思考与感悟。 立意:(1)自我反思与成长。通过“镜子”发现自身的不足或优点,促使自己在认识自我中实现成长蜕变,比如从一次失败的比赛经历中,看到自己的怯懦,从而学会勇敢面对挑战。 (2)对社会现象的洞察。以“镜子”为视角,审视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或美好品质,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像以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现象为“镜子”,反思公民素质与公共意识。
二、思路点拨。记叙文思路:首先确定“镜子”。选取一个与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事物作为“镜子”,例如一次和家人的争吵经历。 其次描述过程。详细讲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着重刻画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绪变化。比如,争吵后自己的委屈、愤怒,以及冷静后对自己行为的反思。然后表达感悟。结尾点明这次争吵就像一面镜子,让自己看到了在处理家庭关系时的任性和冲动,意识到要学会理解和包容家人,从而实现了自我成长。
议论文思路:首先提出论点。开篇表明“这,也是一面镜子”,并阐述“镜子”所象征的意义,进而提出论点,如“他人的批评是一面镜子,能帮助我们修正自身的行为”。其次 论证过程。运用举例论证,列举唐太宗虚心纳谏,以魏征的批评为镜开创贞观之治的事例,说明他人批评这面镜子的重要性;再用道理论证,引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强调要正确对待他人批评这面镜子。 然后总结升华,结尾总结全文,呼吁大家要善于把他人的批评当作镜子,从中汲取经验,完善自我,实现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注意抓住“镜子”的比喻义与“也”的特殊限定,从生活中选取具有映照作用的人、事、物,结合“感发的生命”理念,体现真诚感悟与成长。
例文从选材(爬山虎为镜)、结构(失利—观察—振作—成长)、细节(爬山虎的生长与“我”的转变)和主题(挫折中成长)角度,通过爬山虎这一独特“镜子”,生动展现了自我反思与成长的过程,情感真挚。
1 /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期末综合提优卷(B)
一、基础知识(18分)
(2025九上·期末)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小语:“诗言志,歌永言。”诗歌,自古以来便是抒发情感、表达心志的重要载体____。在中华文化搏大精深的宝库中,诗歌作为一颗璀璨____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绽放出炫烂无比的光彩。
小文:是啊,每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zhé____伏着诗意。每一首诗歌都蕴含着作者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独到见解和感悟。阅读这些诗歌,不仅能够增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更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小苏:诗歌可以抒情,更可以言志。诗歌中有壮怀激烈、荡气回肠的爱国主义情怀,如“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有豪迈豁达、乐观自信的理想主义情操,如“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有漂泊无依、故土难舍的羁旅之愁,如“晨起动征铎,____”[温庭筠《____》];有咏叹史实、凭吊古迹的怀古之思,如“行人莫问当年事,____”[____《咸阳城东楼》];还有寄情山水,流连光景的田园雅趣,如“倚东风,____。小园几许,收尽春光”(秦观《行香子》)。
小州:让我们一同沉jìn____在诗歌的海洋中,____。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载体   璀璨    zhé   伏 沉jìn   
2.小语的串词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   ”应改为“   ” “   ”应改为“   ”
3.小文的串词中的画线句是一个病句,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4.请根据提示补全小苏串词中的名句,并填上相应的作家和篇名。
5.请将小州的总结词补充完整。
二、阅读理解(52分)
(2025九上·期末)名著阅读
6.古典小说中往往会穿插一些诗词。《水浒传》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中引用了下面一首诗,请联系小说的相关内容,简析作者引用这首诗的用意。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
7.艾青倡导诗歌尽可能用口语写,做到“深入浅出”。如“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看!”诗句中两个“看”的使用,明显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语气和语调微妙的差异都有暗示意味。你你觉得在朗读时应该如何处理两个“看”字的语气?
(2025九上·期末)古代诗文阅读
【甲】水调歌头·沧浪亭①
【宋】苏舜钦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②张翰③,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沙鸥④猜我,不肯傍青纶。刺棹⑤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乙】宿湖中⑥
【唐】白居易
水天向晚碧沉沉,树影霞光重叠深。
浸月冷波千顷练,苞⑦霜新橘万株金。
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⑧吟。
十只画船何处宿?洞庭山脚太湖心。
【丙】宝界山居记
【明】归有光
太湖,东南巨浸⑨也。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坞,幽谷曲隈⑩,无非仙灵之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天下之水,得山而止。意惟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奔涌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自锡山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仲山王先生 居之。先生蚤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家庭间,日以诗画自娱。
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尽得湖滨诸山之景。昔王右丞辋川别墅 ,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岂减华子岗、欹湖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诘清思逸韵,出尘埃之外。而天宝之末 ,顾不能自引决,以濡羯胡之腥膻 。以此知士大夫进退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千载有遗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 于明时 ,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注释】①此诗为苏舜钦被罢职后流寓苏州所作。②陶朱:春秋越国范蠡,号陶朱公,功成名就之后弃官。③张翰:西晋文学家,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④沙鸥:这里借指别有用心的人。⑤刺棹:即撑船。⑥此诗是作者在苏州任刺史泛舟太湖时所作。⑦苞:同“包”,裹之意。⑧废:停。⑨巨浸:大湖。⑩曲隈(wēi):水流弯曲之处。 王先生:即王问,其子王鉴,父子先后辞官归隐太湖。 辋川别墅: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 天宝之末:指天宝十四年,其年发生安史之乱。 濡羯胡之腥膻:安禄山军队攻进长安,王维被俘后接受了叛军授予的给事中官职。 嘉遁:合乎正道的退隐。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8.请根据相关知识,用斜线给甲词下片第一句划分朗读停顿。
丈 夫 志 当 景 盛 耻 疏 闲
9.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拟借寒潭垂钓 联系语境    
日以诗画自娱 成语联想:日新月异    
顾不能自引决 查阅词典:①回头看;②反而,却;③探望,拜访;④顾惜,考虑。(《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
以此知士大夫进退有道 课内迁移:是进亦忧,退亦忧    
10.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仲山之居,岂减华子岗、欹湖诸奇胜?
11.对以上三篇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现了词人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寄抑郁之情于江湖,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惆怅之情。
B.乙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记事,表现了太湖夜色优美,令人赏心悦目,但诗人心系政务,不敢懈怠,流露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
C.丙文综合运用了描写、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称赞仲山父子二人不慕荣利,进退有道,也反映出作者对气节、人格的看重。
D.在归有光的笔下,太湖诸山挟湖为胜,山水相互依托、相得益彰——山,有了水更有韵味;水,有了山更有灵性。
12.丙文的结尾,作者连用两句“何可及哉”,感慨仲山父子的人生志趣是王维所不及的。你认为苏舜钦和白居易是否“可及”?说说你的理由。
(2025九上·期末)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诗人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逝世,享年100岁。今推出2006年本报对叶嘉莹先生的专访,以怀故人。那一年采访时,叶嘉莹83岁高龄,61年教龄,但依然活跃在中国古典诗词普及、教育的第一线,享有“当代李清照”之美誉。
叶嘉莹: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医治唯利是图、浮躁病、空虚症的一剂良药,能够给人们的灵魂洗个澡。
解放周末:优秀的诗歌经过千百年来的淘汰,千百年来的历史冲刷,传诵至今的都是能够超越物质世界而抵达精神世界的表达。
叶嘉莹:那些作者,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人格,他们的品性,他们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感悟,都在他们的诗歌里体现出来了。诗是千古以下的心灵与那千古以上心灵的交流,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造访,穿过时光的旧路,两个灵魂碰撞着,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在这个交流、碰撞中,你能够提升自己,得到人生的启发。读诗歌,是一种绵延不已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的互相感发。
解放周末:您把这个交流描述得很美,那么如何才能达成这样的交流?这样的交流,又有什么现实意义?
叶嘉莹:现在有很多老师教诗,教的是作者、朝代、中心思想,这些都只是知识,是属于表面的价值,并不能让学生们走进诗歌的精神世界。我讲诗歌,注重的是诗歌中感发的生命,不光带着我的生命,还带着古人的生命,我以为,诗歌是“活的”,是生生不已的。
解放周末:诗歌可以洗涤灵魂,给蒙尘的灵魂洗个澡,进而影响人的言谈、举止、思想,引导人们去思索人生的价值。
叶嘉莹:我体会过诗歌里面生动、美好、高洁的世界,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我希望能把这扇门打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情。不过只听一堂课真的不够,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把这扇门打开。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AI(人工智能)搞诗歌创作并不是新鲜事。在这一领域,早期AI大多依赖于简单模式匹配和规则设定,生成的诗句缺乏内涵和情感。但随着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进步,新一代AI已能够通过学习大量诗歌数据来捕捉语言的细微差别和复杂结构,从而生成更加自然流畅、富有创意的诗句。更惊人的是,一项正式发表的研究称,读者已经无法可靠地区分AI生成的诗歌和人类创作的诗歌,而且人们可能更青睐AI的诗。
美国匹兹堡大学的科学家设计了一系列精巧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首先,他们邀请了1634位志愿者参与测试,每位参与者都收到了一组精心挑选的10首诗歌,其中包括5首出自文学巨匠之手的经典之作,另外5首则是由先进的AI模型ChatGPT3.5模仿上述大师的风格创作而成。结果令人惊讶:许多参与者错误地认为AI的作品是由人类创作的,反而对真正的人类创作持怀疑态度。
科学家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AI生成的诗歌往往更加直接明了,易于理解和感受,而这恰好迎合了现代读者寻求简单明快阅读体验的需求。同时,读者又错将人类创作诗句的复杂性,当作是AI写作的不连贯,并且低估了生成式AI表现出的与人类的相似程度。这个发现不仅展示了AI在模仿人类艺术创作方面取得的进步,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人们在评判艺术作品时可能存在的偏见。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风韵依然胜昔年,笑谈犹记在书毡。天南地北遥相望,欲寄平安一纸笺。
13.叶嘉莹认为古典诗词能给人的灵魂“洗个澡”,阅读材料一,概括她这样说的理由。
14.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AI写作生成器功能强大,创作迅捷,读者很难区分AI生成的诗歌和人类创作的诗歌。
B.AI虽然能够通过大数据来捕捉语言的细微差别,但生成的诗句大多缺乏内涵和情感。
C.AI生成的诗歌往往指向明确,易于理解和感受,契合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心理需求。
D.AI在模仿诗歌创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应反思在诗歌作品评价上的误区。
15.小苏想尝试用AI软件创作一首诗,可她不知道怎么操作,请你指导她借助“AI写作生成器”完成创作。
(2025九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江南可采莲
费振钟
①忽然想起一句不平常的话,优美是不可拒绝的沉溺。
②对那些在江南走过的人来说,太容易遭遇优美了。如在江南采莲的六月,到处都流动着一种令人心旌摇荡的优美,请问谁可以躲避,谁可以拒绝?只有沉溺。是的,优美在江南采莲的六月确实是不可拒绝的沉溺。
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④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⑤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⑥所有人似乎在整个六月里,都为这种优美所诱惑而伫立在江南的莲塘边。他们用无比倾慕的眼神和姿态,为六月江南优美的采莲写歌作词。他们的这些歌和词,表明他们沉溺之深,以至于千年之后仍然看到他们在江南莲塘边无法自拔。
⑦其实,采莲不过是江南民间俗事。什么时候,采莲成为江南民间盛大的审美活动,只怕难以断定。总因为江南的莲塘太多,荷叶太盛,莲花太艳,就让民间凭借他们朴素的想象造出了一个称作荷花娘娘的女性偶像,她一出现,就获得了江南的少女少妇们的热情拥戴。她们决定把荷花娘娘的生日定在六月,因为六月实在是个热烈喜乐的季节。于是,六月里,荷花娘娘生日的喜庆日子,少女少妇们十分精致地打扮起来,然后集中到荷塘,在这里为庆祝荷花娘娘的生日,她们要进行一场采莲比赛。
⑧说起来是采莲,可后来采莲已经不重要了,在这样美丽的荷塘里,采莲显然成为一个美丽的谎言。她们仅仅是为采莲吗?不是!她们是要到这儿唱歌。还有比在荷塘里一边荡舟,一边唱歌更合适她们的吗?没有!她们要唱情歌,情歌是要有环境唱的,情歌是要唱得含蓄的,情歌是要用比兴的,这一切要求都能在荷塘里实现。所以,她们的歌就唱得大胆起来了,就唱得深情起来了,而且也唱得“乐而不淫”了。“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还有什么,假借了眼前的莲叶莲花莲子,把心中对于情人的爱恋,亲近和想念,热望和怅惘,都唱出来了。她们唱得那么冲动热切,又那么委婉缠绵,如同吹过荷塘上的阵阵夏风,又如同在荷叶下面潺潺流淌的河水。连那些鱼儿,听她们的歌声都听得晕乎乎的,游来游去不知方向,而做出“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傻样子。
⑨这就是江南的少女少妇们,由于她们,江南似乎进入了一个歌唱的时代。这个歌唱的时代,标志就是《采莲曲》。六月江南采莲的日子里,不绝如缕的《采莲曲》,足以与《诗经》媲美了。她们只是出于本能的情感而略带放肆地歌唱,无意之中却让她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艺术升华,并由此创造出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世俗之美。由于这种世俗之美中包含了江南女性充沛的生命气息,所以它格外动人,格外富于感染力和诱惑力。难怪那些在六月里伫立在江南荷塘边的人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荷塘,不仅仅因为这些采莲少女少妇们的美丽颜色,更因为女性生命激情的歌声,才会使他们沉溺如斯。
⑩也许,江南的采莲到这里已经充分显示出了它全部优美的特点,因为它不只是写实,它更富于诗意的想象。它的优美因为想象的作用而被放大,占据了整个江南生活的审美中心。在江南诸多堪称经典性的审美事件中,还有比采莲更突出醒目的吗?
然而不知从哪天开始,江南采莲这种世俗性的优美活动场面逐渐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文人们的赏荷。文人们似乎觉得采莲这样风雅的事情,应该归他们所有,他们自以为比乡村里的少女少妇更有高尚的情趣。于是文人为了他们的风雅和高尚,离开那些自然散布于大泽深水之间的荷塘,跑到自家的小花园里挖了一块属于他们的荷塘。这样的荷塘大也不过一二亩,开放的荷花多也不过十数枝,文人就在这儿整天地顾盼流连了,他们喋喋不休吟诗作画,只不过为了说明他们自己怎样与荷花莲叶一样,心志清远,性格高洁。与江南民间那采莲的热烈场面相比,文人的赏荷,显得多么无趣,多么装腔作势,而他们孤芳自赏的心理,与江南少女少妇们的欢歌,又显得多么无聊,多么狭隘自私。
世风日变,如江河日下,由于文人们审美上的利己主义产生的不良影响,江南可采莲的优美日子一去不复回了。 (选自《散文》,有删改)
16.文章第②段中说“优美在江南采莲的六月确实是不可拒绝的沉溺”,联系全文来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17.第③段到第⑤段连续引用了与“江南采莲”相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18.第⑧段画线句中把少女少妇们的歌声比作“夏风”和“河水”,你觉得是否恰当?为什么?
19.有同学认为,最后两段写“文人赏荷”,与文章的标题《江南可采莲》无关,可以删去。对此,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由。
三、作文(60分)
20.(2025九上·期末)作文。叶嘉莹先生认为,通过读诗词产生感动,并结合自己的境遇而联想,以真实之诗笔记录下自己的所遭所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生命中遇到的人和事——这,就是“感发的生命”。
阅读艾青的《镜子》一诗,会引发你怎样的共鸣?请以《这,也是一面镜子》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可以阐述道理,可以进行文学创作……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套作、抄袭;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zài;cuǐ;蛰;浸
2.搏;博;炫;绚
3.阅读这些诗歌,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更能够增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4.江山如此多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客行悲故乡|商山早行|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豪兴徜徉
5.示例:品味诗歌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知识点】汉字的部首与偏旁;同音字字形辨析;理解性默写;作家作品;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字音。准确识记字音,要掌握常用多音多义字的正确读音,注意纠正方言中跟普通话读音不一致的字音,可以根据意思来记住不同的音节。
(2)本题考查字形。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可提取句子主干“主谓宾”,检查是否残缺或搭配不当。理清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词的关系,检查是否搭配得当。重点关注修饰性词语和关联词,检查是否滥用、错用或搭配不当。
(4)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与总结概括能力。结合前文对诗歌魅力、文化内涵的讨论,补充的内容需呼应“沉浸在诗歌的海洋中”,从品味诗歌、感受文化等角度总结,使语句通顺且贴合主题即可,如“品味诗歌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本题考查字音。
①载体:zài tǐ,科学技术上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泛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
②璀璨:cuǐ càn,形容光彩夺目,非常绚丽。
③蛰伏:zhé fú,指事物或情绪潜伏、隐蔽,暂时不显露。
④沉浸:chén jìn,比喻完全投入到某种境界、气氛或思想活动中,忽略外界干扰。
故答案为:zài;cuǐ;蛰;浸。
2.本题考查字形。
搏大精深——博大精深:bó dà jīng shēn,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
炫烂——绚烂:xuàn làn,意思是光彩耀眼。
故答案为:搏;博;炫;绚。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原句关联词"不仅……更……"表递进关系,但"增强认同感"与"提高修养"无明确递进逻辑,且"更"语气过强。
修改为:阅读这些诗歌,既能增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能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用"既……也……"表示并列关系,更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阅读这些诗歌,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更能够增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4.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本题中的“娇、帆、沧、渭、豪、徜徉”等字词容易写错。
第二、三空:根据李白《行路难》(其一)中“豪迈豁达、乐观自信的理想主义情操”的提示,应填“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故答案为:江山如此多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客行悲故乡|商山早行|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豪兴徜徉。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与总结概括能力。
小州的总结词需承接“沉浸在诗歌的海洋中”,从诗歌的价值、文化意义等角度进行升华。要做到语言简洁、表意明确,与前文对诗歌魅力、文化内涵的探讨相呼应。例如“品味诗歌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既体现了对诗歌的欣赏,又突出了诗歌承载的文化价值,使总结完整且有深度。
故答案为:示例:品味诗歌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答案】6.示例:揭示社会不公造成两极分化、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埋下伏笔,缓解紧张的故事节奏。
7.第一个“看”字可以处理为一种提示性的语气,带有一种邀请或引导的意味;第二个“看”字可以处理为一种强调的语气,带有一种感叹或强调的意味。
【知识点】作品的综合评价;《艾青诗选》;《水浒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和评价。结合诗歌内容“贫富对比”和小说情节“智取生辰纲”,分析其对社会现实的揭示、情节的铺垫作用即可。
(2)本题考查语气和语调。根据两个“看”字的语境差异,分别判断其语气,第一个侧重引导,第二个侧重强调。
6.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和评价。
结合“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可知,展现了天气的酷热和庄稼的干枯,暗示了底层农民生活的艰难困苦,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阶级矛盾。
结合“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可知,将农民的痛苦煎熬与王孙贵族的悠闲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鲜明对比了不同阶级的生活状态。
同时为下文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的情节做铺垫。这种极端的社会状况促使一些人不得不采取极端的手段来改变自身命运,也让读者更能理解梁山好汉们的行为动机。
故答案为:示例:揭示社会不公造成两极分化、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为下文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埋下伏笔,缓解紧张的故事节奏。
7.本题考查语气和语调。
结合“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可知,此时是诗人初次引领读者去观察,语气相对平稳,为后续的描述做铺垫。故在朗读时,第一个“看”可以处理得较为平和、舒缓,语调稍低,像是在引导读者去留意某种景象,引起读者的注意。
结合“看!”可知,这里有一种强调、催促读者赶紧去看的感觉,增强情感的张力,突出所描述的景象的重要性和紧迫感,暗示着黎明之光必将来临。故在朗读时,第二个“看”可以处理得更加急促、有力,语调稍高。
故答案为:第一个“看”字可以处理为一种提示性的语气,带有一种邀请或引导的意味;第二个“看”字可以处理为一种强调的语气,带有一种感叹或强调的意味。
【答案】8.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9.想要,打算;每天;②;在朝廷做官
10.仲山先生的住所,比起华子冈、欹湖那些奇妙美好的景象,难道有所逊色吗?
11.B
12.示例:苏舜钦和白居易是“可及”的。苏舜钦和白居易都是仕途失意后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苏舜钦被罢职后流寓苏州,修建了沧浪亭;白居易任职苏州后,寄情山水,写下《宿湖中》。他们二人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挫折,在逆境中保持高尚的情操和旷达的情怀。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根据文言文中某一内容谈观点;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和词牌知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确定方法有五个: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先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大意,再推断加点词含义,同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特殊用法。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逐一分析选项,结合三篇古诗文的内容、情感、表达方式判断。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见解阐述。结合苏舜钦、白居易的人生经历(仕途失意后寄情山水),分析他们与仲山父子在寄情山水、保持情操方面的共性,从而判断是否“可及”。
【点睛】参考译文:
[丙]太湖,是东南的大湖。方圆五百里,数以百计的山峦出现在湖波之间,而且山崖重重叠叠,山谷弯曲幽静,没有一处不是神灵仙子居住的地方。天下的山,因为有水而更加壮丽;天下的水,因为遇山而停止。(我)觉得只有海外仙岛能与之媲美,中原是没有(能与之相比的景观)的。因此凡是像屏风一样排列在湖水之滨的山,全是依仗湖水成为胜景的。
从锡山经过五里湖,就到了宝界山,它在洞庭的北面,王仲山先生住在那里。先生早年曾弃官不做,而他的儿子刚刚考中,也辞官回家了。他们在家中的庭院里每天吟诗作画,自娱自乐。
我没有到过宝界山,但曾经在万峰山读书,饱览过湖边各山的奇景。过去王维闲居的辋川别墅,将其入诗入画非常美妙,至今可以让人想象出那个地方。仲山先生的住所,比起华子冈、欹湖那些奇妙美好的景象,难道有所逊色吗?茫茫千里湖山一片,哪里是蓝田所能具有的呢?王维思想超逸脱俗,高于世人。但天宝末年却不能自杀殉国,结果接受了叛军的伪职。从这里可以看出士大夫当官退隐都有原则,一旦失足就不能再恢复清白。比如说王维,让人千年来还有遗憾。如今仲山父子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归隐,哪里比得上啊!哪里比得上啊!
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和词牌知识。
句意为:大丈夫胸怀着干一番事业的大志,如今正当身强力壮的年华,耻于投闲置散隐居水乡。
在这句词中,“丈夫志”是主语,“当景盛”“耻疏闲”是两种态度的对比,中间要断开。
根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下阕开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可知,本词此处也应断作“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故答案为: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联系“又恐鸥鸟相猜”的意思:但是又担心鸥鸟猜疑妒忌。据此推断“拟借寒潭垂钓”意思是真想在寒冷的潭水中垂钓。拟,想要,打算。
(2)根据成语推断法:“日新月异”指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日:每天。据此推断“家庭间日以诗画自娱”的“日”理解为“每天”。“家庭间日以诗画自娱”句意:他们在家中的庭院里每天吟诗作画自娱自乐。
(3)根据查字典法确定选②,句意:却不能自杀殉国。
(4)联系课文解释:“是进亦忧,退亦忧”的意思是: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进:在朝廷做官。据此可知“以此知士大夫进退有道”的“进”理解为“在朝廷做官”。“以此知士大夫进退有道”句意:从这里可以看出士大夫当官退隐都有原则。
故答案为:想要,打算;每天;②;在朝廷做官。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有:居,住所;岂,难道;减,逊色;奇胜,奇妙美好的景象。
故答案为:仲山先生的住所,比起华子冈、欹湖那些奇妙美好的景象,难道有所逊色吗?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B.有误,“后四句记事”的说法不正确,后四句主要是抒情,主要是体现诗人的闲适之情。“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表明没有公文事务缠身,尽情享受沉醉的状态,即使有乐声也不耽误吟诗,体现诗人此时的悠然自得。最后两句写画船宿于洞庭山脚、太湖中心,是在进一步描绘自己在太湖游玩的惬意,没有体现出心系政务和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见解阐述。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丙文中,作者认为王仲山父子的人生志趣,是王维所不及的。甲词作者苏舜钦和乙诗作者白居易的人生志趣,与丙文中的王仲山父子,人各有志,无高下优劣之分,结合诗文内容和注释,言之有理即可。
先看他们从政为官的态度。
结合丙文中第二段“(王仲山)先生早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家庭间日以诗画自娱”第三段“以此知士大夫进退有道”可知,王仲山父子“进退有道”,主动辞官归隐,超然物外。结合甲词中“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可知,苏舜钦认为正当身强力壮的年华,应大干一番事业,以闲置隐居水乡为耻。结合乙诗中“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可知,白居易是在公务之余忙里偷闲,到自然山水间放松身心,可知他对事业还是非常勤勉的。由此可见,苏舜钦和白居易的想法和做法,体现了古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这一点是王仲山父子所“不及”的。
再看他们的人生态度。
结合丙文中“(王仲山)先生早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家庭间日以诗画自娱”“以此知士大夫进退有道”可知,王仲山父子在政治清明的时代主动辞官归隐,吟诗作画自娱自乐,这是率真洒脱、超然物外,坚守自己内心的追求。结合甲词注释“此诗为苏钦被保守派弹劾后流寓苏州所作”和“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可知,苏舜钦遭弹劾流寓苏州,希望像渔翁一样归隐山水,却又担心别有用心的人猜忌,内心十分矛盾。结合乙诗注释“此诗是作者在苏州任刺史泛舟太湖时所作”和“幸无案牍何妨醉,纵有笙歌不废吟”可知,白居易泛舟太湖,沉醉于山水之间,但内心深处仍然牵挂着案牍公文政务,可见他摆脱不了世俗的羁绊。由此可见,王仲山父子的快乐隐居追求的是真正的自由境界,对尘世毫无挂念,在这一点上,苏舜钦和白居易是“不可及”的。
王仲山父子“进退有道”的为官之道,在清明之世选择归隐,坚守内心的选择,自由率真。苏舜钦被罢职后,流寓苏州,仍心怀国事,渴望为世所用。白居易任职苏州后,在公务之余寄情山水。苏舜钦和白居易二人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挫折,在逆境中保持高尚的情操和旷达的情怀。王仲山父子的人生追求与苏舜钦和白居易二人的人生追求各有千秋,并无高下之分。
结合以上分析,从具体一角度进行比较,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苏舜钦和白居易是“可及”的。苏舜钦和白居易都是仕途失意后寄情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苏舜钦被罢职后流寓苏州,修建了沧浪亭;白居易任职苏州后,寄情山水,写下《宿湖中》。他们二人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挫折,在逆境中保持高尚的情操和旷达的情怀。
【答案】13.叶嘉莹认为古典诗词能给人的灵魂“洗个澡”,因为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够超越物质世界抵达精神世界,通过与古人的心灵交流得到人生的启发;诗歌是“活的”,具有生生不已的感发力量,能够洗涤灵魂,引导人们思索人生的价值。
14.B
15.首先打开AI写作生成器,选择你想要的诗歌类型(绝句、藏头诗、集句诗等),然后在输入框中输入关键词或诗题。最后点击“生成诗歌”按钮。在“生成结果”部分查看AI为你创作的诗歌。如果不满意,可以使用“重置”功能生成新的诗歌。
【知识点】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阅读材料一,找出叶嘉莹关于古典诗词对灵魂作用的表述,从文化属性、精神交流、生命感发等角度整合理由。
(2)本题考查材料内容辨析。逐一分析选项,结合材料二对AI诗歌创作的描述,B选项中“生成的诗句大多缺乏内涵和情感”是早期AI的特点,新一代AI已能生成有内涵的诗句。
(3)本题考查图文转换。根据对AI写作生成器的一般操作逻辑,从打开软件、选择类型、输入关键词、生成与调整等步骤进行指导说明。
1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概括。结合材料一中的“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医治唯利是图、浮躁病、空虚症的一剂良药,能够给人们的灵魂洗个澡”可概括出,古典诗词是医治唯利是图、浮躁病、空虚症的一剂良药;
结合“优秀的诗歌经过千百年来的淘汰,千百年来的历史冲刷,传诵至今的都是能够超越物质世界而抵达精神世界的表达”可概括出,传诵至今的古典诗词都是能够超越物质世界而抵达精神世界的表达;
结合“诗是千古以下的心灵与那千古以上心灵的交流……在这个交流、碰撞中,你能够提升自己,得到人生的启发”可概括出,阅读古典诗词能够提升自己,得到人生的启发;
结合“诗歌可以洗涤灵魂,给蒙尘的灵魂洗个澡,进而影响人的言谈、举止、思想,引导人们去思索人生的价值”可概括出,古典诗词能够影响人的言谈、举止、思想,引导人们去思索人生的价值。
故答案为:叶嘉莹认为古典诗词能给人的灵魂“洗个澡”,因为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够超越物质世界抵达精神世界,通过与古人的心灵交流得到人生的启发;诗歌是“活的”,具有生生不已的感发力量,能够洗涤灵魂,引导人们思索人生的价值。
14.本题考查材料内容辨析。
B.结合材料二中的“早期AI……新一代AI已能够通过学习大量诗歌数据来捕捉语言的细微差别和复杂结构,从而生成更加自然流畅、富有创意的诗句。更惊人的是……”可以看出,AI通过大数据来捕捉语言的细微差别,生成的诗句“更加自然流畅、富有创意”,而不是“大多缺乏内涵和情感”;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由材料三中的“AI写作生成器”可以看出,要想写成一首诗,首先要打开这个软件,然后点击中间的各种体裁,想写什么就点击什么,再然后输入关键词或诗歌的题目后,点击“生成诗歌”按钮,就会自动生成要写的诗作。如果对结果不满意,还可以选择“重置”,生成新的诗歌。据此指导小苏即可。
故答案为:首先打开AI写作生成器,选择你想要的诗歌类型(绝句、藏头诗、集句诗等),然后在输入框中输入关键词或诗题。最后点击“生成诗歌”按钮。在“生成结果”部分查看AI为你创作的诗歌。如果不满意,可以使用“重置”功能生成新的诗歌。
【答案】16.作者说“优美在江南采莲的六月确实是不可拒绝的沉溺”,是因为江南六月的莲塘自然景色优美,民俗活动热闹,生命气息充沛,且充满诗意想象,这些共同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审美体验,让人无法抗拒并沉溺其中。
17.第③段到第⑤段连续引用与“江南采莲”相关的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韵味,烘托了主题氛围,丰富了文章内容,并深化了作者对江南采莲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18.恰当。因为这样比喻既符合歌声的情感表达,又营造了和谐的意境,同时增强了修辞手法的生动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歌声的魅力和情感。
19.不应该删去。因为这两段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通过对比民间采莲与文人赏荷的不同,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表达了作者对采莲的优美日子“一去不复回”的感伤和惆怅。同时,它们也作为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升华,使得文章在结构上更加完整和立体。
【知识点】抒情性(写景)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梳理概括文章内容。从江南采莲六月的自然景色、民俗活动、生命气息、诗意想象等方面,整合其构成的审美体验,说明让人沉溺的原因。
(2)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从文学韵味、氛围烘托、内容丰富、情感深化等角度,分析引用诗句对表现江南采莲的作用。
(3)本题考查赏析语句。从情感表达、意境营造、修辞生动性等方面,判断比喻的恰当性并说明理由。
(4)本题考查理解段落作用。从主题深化、情感表达、结构完整等角度,分析“文人赏荷”段落的必要性,说明不可删去的理由。
16.本题考查梳理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⑥段“所有这些人似乎在整个六月里,都为这种优美所诱惑而伫立在江南的莲塘边”,第⑦段“总因为江南的莲塘太多,荷叶太盛,莲花太艳,就让民间凭借他们朴素的想象造出了一个称做荷花娘娘的女性偶像”可知,江南六月的莲塘,莲叶茂盛、莲花艳丽,构成了一幅令人心动的自然画卷。这种自然之美是如此强烈,以至于让人无法抗拒其魅力,仿佛被深深吸引并沉溺其中;
结合第⑦段“其实,采莲不过是江南民间俗事。什么时候,采莲成为江南民间盛大的审美活动,只怕难以断定。总因为江南的莲塘太多,荷叶太盛,莲花太艳,就让民间凭借他们朴素的想象造出了一个称做荷花娘娘的女性偶像,她一出现,就获得了江南的少女少妇们的热情拥戴”“于是,六月里,荷花娘娘生日的喜庆日子,少女少妇们十分精致地打扮起来,然后集中到了荷塘,在这里为庆祝荷花娘娘的生日,她们要进行一场采莲比赛”,第⑧段“她们仅仅是为采莲吗?不是!她们是要到这儿唱歌。还有哪里比在荷塘里一边荡舟,一边唱歌更合适她们的地方吗?没有!她们要唱情歌,情歌是要有环境唱的,情歌是要唱得含蓄的,情歌是要用比兴的,这一切要求都能在荷塘里实现。所以,她们的歌就唱得大胆起来了,就唱得深情起来了,而且也唱得‘乐而不淫’了”可知,在江南六月,采莲不仅是一项民间俗事,更成为了一场盛大的审美活动。少女少妇们精心打扮,集中到荷塘进行采莲比赛,唱歌传情,形成了独特而热烈的民俗风情。这种热烈的民俗活动的人文之美同样令人难以抗拒;
结合第⑨段“这就是江南的少女少妇们,由于她们,江南似乎进入了一个歌唱的时代”“她们只是出于本能的情感和欲望而略带放肆地歌唱,无意之中却让她们的日常生活得到了艺术升华,并由此创造出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世俗之美。由于这种世俗之美中包含了江南女性充沛的生命气息,所以它格外动人,格外富于感染力和诱惑力。难怪那些在六月里伫立在江南荷塘边的人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荷塘,不仅仅因为这些采莲少女少妇们的美丽颜色,更因为女性生命激情的歌声,才会使他们沉溺如斯”可知,江南少女少妇们在采莲过程中展现出的生命活力和情感表达,使得整个场景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激情。这种充沛的生命之美不仅令人动容,更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结合第⑩段“也许,江南的采莲到这里已经充分显示出了它全部优美的特点,因为它不只是写实,它更富于诗意的想象。它的优美因为想象的作用而被放大,以至占据了整个江南生活的审美中心”可知,江南采莲不仅仅是一种写实的生活场景,更富于诗意的想象。这种想象不仅放大了优美的特点,更占据了整个江南生活的审美中心,使得江南采莲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综上所述,作者之所以说“优美在江南采莲的六月确实是不可拒绝的沉溺”,是因为江南六月的莲塘自然之美、民俗活动的人文之美、生命气息的充沛之美以及诗意想象的丰富之美共同构成了一种难以抗拒的沉溺体验。
故答案为:作者说“优美在江南采莲的六月确实是不可拒绝的沉溺”,是因为江南六月的莲塘自然景色优美,民俗活动热闹,生命气息充沛,且充满诗意想象,这些共同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审美体验,让人无法抗拒并沉溺其中。
17.本题考查理解句段作用。
在散文中,连续引用与主题相关的诗句,通常具有多重作用。结合第③段“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第④段“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第⑤段“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可知,第③段到第⑤段,连续引用的都是与“江南采莲”相关的诗句,且独立的诗句成段,从自然美到人情美,展现了江南六月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句的引用为散文增添了古典文化的气息,使得文章在表达上更加文雅、含蓄,提升了整体的文学品位,引用它们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深度和历史感;这些诗句都与“江南采莲”这一主题紧密相关,描绘了江南采莲的美丽景象,通过引用,作者能够更生动地展现江南采莲的优美和诗意,营造出一种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诗意的江南世界;这些诗句是读者可能熟悉的经典作品,引用它们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使读者更容易进入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结合第⑥段“所有这些人似乎在整个六月里,都为这种优美所诱惑而伫立在江南的莲塘边。他们用无比倾慕的眼神和姿态,当场为六月江南优美的采莲写歌作词。他们的这些歌和词,表明他们沉溺之深,以至于千年之后仍然看到他们在江南莲塘边无以自拔”可知,
诗句的引用不仅是对主题的直接表达,也是对文章内容的一种丰富和补充。它们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展现了江南采莲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暗示采莲诗句之多,江南六月的诗意之盛;诗句往往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情感和思想,通过引用这些诗句,诠释了“优美在江南采莲的六月确实是不可拒绝的沉溺”,表达了人们对江南六月的审美感受之深,间接地传达出作者对江南采莲的热爱和怀念之情,使得文章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动人,也为后文对江南采莲活动的深入描写和分析做了铺垫,使文章的论述更具说服力。
故答案为:第③段到第⑤段连续引用与“江南采莲”相关的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韵味,烘托了主题氛围,丰富了文章内容,并深化了作者对江南采莲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18.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结合第⑧段画线句“她们唱得那么冲动热切,又那么委婉缠绵,如同吹过荷塘上的阵阵夏风,又如同在荷叶下面潺潺流淌的河水”分析,句中将少女少妇们的歌声比作“夏风”和“河水”,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少女少妇们的歌声充满了冲动热切与委婉缠绵的情感,这与夏风的热烈和河水的柔情在情感表达上具有相似性。夏风往往带来热烈的气息,与歌声中的冲动热切相呼应;而河水则流淌着柔情与细腻,与歌声中的委婉缠绵相契合。将歌声比作夏风和河水,不仅符合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也营造了一种和谐而美妙的意境。荷塘、夏风、河水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画面,使得歌声与周围的景物融为一体,更加生动地展现了江南采莲的优美场景;“同吹过荷塘上的阵阵夏风”是从触觉表现少女少妇的歌声的冲动热切,“又如同在荷叶下面潺潺流淌的河水”是从视觉表现少女少妇的歌声的委婉缠绵,这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歌声转化为具体的自然景象,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歌声的魅力和情感,表现了作者对江南采莲的六月“优美”的热爱和沉溺。这种生动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得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聆听那些动人的歌声。故把少女少妇们的歌声比作“夏风”和“河水”是恰当的。
故答案为:恰当。因为这样比喻既符合歌声的情感表达,又营造了和谐的意境,同时增强了修辞手法的生动性,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歌声的魅力和情感。
19.本题考查理解段落作用。
结合第 段“然而不知从哪天开始,江南采莲这种世俗性的优美活动场面,逐渐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文人们的赏荷”“与江南民间那采莲的盛大热烈场面相比,文人的赏荷,显得多么寒酸,多么装腔作势,而他们孤芳自赏的心理,与江南少女少妇们的欢歌,又显得多么无聊,多么狭隘自私”,第 段“世风日变,如江河日下,由于文人们审美上的利己主义所产生不良影响,江南可采莲的优美日子,便一去不复回了”可知,从内容上看,最后两段通过对比民间采莲与文人赏荷的不同,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民间采莲的纯真与热烈,也批判了文人赏荷的狭隘与自私,使得文章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和立体。虽然文章的标题是《江南可采莲》,但全文并非仅仅局限于描述采莲的场景。通过引入“文人赏荷”的内容,文章在主题上得到了深化,从民间采莲的热烈与自由,转向了对文人审美趣味和世风变化的思考;
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来看,最后两段作为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升华。它们不仅回应了前文对民间采莲的赞美,也引出了对世风日变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如果删去这两段,文章的结构将显得不完整,主题也将变得单一和片面。故不能删去。
故答案为:不应该删去。因为这两段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通过对比民间采莲与文人赏荷的不同,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表达了作者对采莲的优美日子“一去不复回”的感伤和惆怅。同时,它们也作为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升华,使得文章在结构上更加完整和立体。
20.【答案】例文:
《这,也是一面镜子》
墙角的那株爬山虎,在我眼里,也是一面镜子。
去年夏天,我因一次考试失利,整日闷闷不乐。偶然间,我注意到了院角那株爬山虎。它的藤蔓被一块凸起的砖头压住,叶片蔫蔫的,似乎快要枯萎。我心想,它和我一样,都是被命运捉弄的“失败者”。
可没过几天,我再去看时,却愣住了。那藤蔓竟绕开了砖头,沿着墙壁向上爬了一截,新长出的叶片翠绿翠绿的,在阳光下闪着光。我凑近细看,它的茎上还留着被砖头压过的痕迹,可那痕迹丝毫没有阻碍它生长的决心。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爬山虎就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我面对挫折时的怯懦。我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垂头丧气,而它被砖头压迫,却能顽强地找到新的生长方向。
之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去看这株爬山虎。它的藤蔓越爬越高,叶片越来越繁密,把整面墙壁都染成了绿色。我也开始重新振作,制定学习计划,遇到难题时不再轻易放弃。每当我想偷懒时,就去看看那株爬山虎,它仿佛在无声地提醒我:要像它一样,在困境中寻找生机。
期末考试后,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再次站在爬山虎前,我轻轻抚摸着它的叶片,心里充满了感激。它这面“镜子”,照见了我的不足,也照见了我成长的模样。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镜子”,或许是一株植物,或许是一件小事,它们让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也让我们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就像这株爬山虎,它不仅是一面镜子,更是我生命里的一位无声导师,让我懂得了在挫折面前,要像它一样倔强生长,永不言弃.
【知识点】记叙文;议论文;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
一、审题立意。“这,也是一面镜子”这个题目,核心在于理解“这”与“镜子”之间的联系。艾青诗中的镜子具有如实反映、不隐瞒缺点的特质。而题目里的“这”,它可以是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事物,像具体的物件、某段难忘的经历、他人的某种行为,甚至是一种社会现象等。该题目旨在引导我们挖掘生活中那些能像镜子般映照出自我、社会、人性等层面的事物,引发思考与感悟。 立意:(1)自我反思与成长。通过“镜子”发现自身的不足或优点,促使自己在认识自我中实现成长蜕变,比如从一次失败的比赛经历中,看到自己的怯懦,从而学会勇敢面对挑战。 (2)对社会现象的洞察。以“镜子”为视角,审视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或美好品质,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像以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现象为“镜子”,反思公民素质与公共意识。
二、思路点拨。记叙文思路:首先确定“镜子”。选取一个与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事物作为“镜子”,例如一次和家人的争吵经历。 其次描述过程。详细讲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着重刻画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情绪变化。比如,争吵后自己的委屈、愤怒,以及冷静后对自己行为的反思。然后表达感悟。结尾点明这次争吵就像一面镜子,让自己看到了在处理家庭关系时的任性和冲动,意识到要学会理解和包容家人,从而实现了自我成长。
议论文思路:首先提出论点。开篇表明“这,也是一面镜子”,并阐述“镜子”所象征的意义,进而提出论点,如“他人的批评是一面镜子,能帮助我们修正自身的行为”。其次 论证过程。运用举例论证,列举唐太宗虚心纳谏,以魏征的批评为镜开创贞观之治的事例,说明他人批评这面镜子的重要性;再用道理论证,引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强调要正确对待他人批评这面镜子。 然后总结升华,结尾总结全文,呼吁大家要善于把他人的批评当作镜子,从中汲取经验,完善自我,实现进步。
【点评】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注意抓住“镜子”的比喻义与“也”的特殊限定,从生活中选取具有映照作用的人、事、物,结合“感发的生命”理念,体现真诚感悟与成长。
例文从选材(爬山虎为镜)、结构(失利—观察—振作—成长)、细节(爬山虎的生长与“我”的转变)和主题(挫折中成长)角度,通过爬山虎这一独特“镜子”,生动展现了自我反思与成长的过程,情感真挚。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