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课《捅马蜂窝》精品学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课《捅马蜂窝》精品学案 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8 15:3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授课时间
___周星期___需
课时
第一单元
第2课
捅马蜂窝
阅读评价
组别
组长


班级评价
教师评价
1
2
3
4
5
6
7
8
展示次数
终结评价
展示质量
核心目标精读细嚼
明确目标:逐条铭记
摄取关键;聚焦要点
定向导航。
能清晰复述课文故事,并能运用一定的方法理清课文思路。
二、目标链接梳理知识
吸纳积累:深度阅读
小组整合;建构知识
获取方法。
1.什么是文章的思路思路就是思考的条理脉络。文章的思路就是作者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贯地有条理地表达思想的路径和脉络。思路是文章结构的基础。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注意理清作者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理清记叙文总体思路的基本方法
(1)从划分层次来理清思路文体不同,划分层次的方法也有不同。记叙文可以根据事件的发生发展、情感的变化、地点的转换等来划分。概括段意可以从以下着手:找中心句——抓关键词——合并相邻段——概括段意。
记叙文段意的概括归纳: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结果。
(2)从捕捉“线索”来理清思路有的文章靠划分层次还不能理清思路。由于内容复杂,头绪众多,单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还不能抓住复杂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有必要在分析内容层次的基础上,捕捉串连复杂内容的“线索”。通常所讲的“线索”有这样几种: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⑤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3)注意语言标志很多文章有明显的语言标志,如“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文章的段内层次,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词语,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
(4)注意找出中心句一篇文章,找到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地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把握了文章的思路。一个段落,抓住了中心句,就意味着大致可以弄清这个段落的层次结构。文章中还有一些过渡句、提挈下文的句子,也是我们答题的重要依据,要充分利用。判断记叙顺序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序、倒叙、插叙和平叙。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经过叙述,把握顺叙,可以通过时间的推移,可以通过事情的发展,也可以按照认识的发展。顺叙的作用是: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清楚。倒叙,是将事情的结果放在前面,引发对往事的回忆。倒叙的作用是:可以形成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产生吸引力。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插叙的作用:插叙了……内容(概括插叙的内容),交代了……的原因,突出了人物的……性格,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使故事情节紧凑,文章主旨突出。
三、阅读过程
1.走近冯骥才及其作品
冯骥才(1942~)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2.导语设计与推荐如果人生是一本书,童年当属它的扉页;如果人生是一首诗,童年又是它的开头节;如果人生是一幅画,童年一定是颜色最鲜艳的那一笔!童年,是一首儿歌,在长大以后,仍被轻轻地哼起;童年,是一朵花儿,在阳光下,显得娇艳动人;童年,又是一份记忆,一份永不褪色的记忆。回忆童年,是一种美丽,是一种情感。追忆中,总带有一份留恋和一点儿执着。为了这份美丽和执着,冯骥才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捅马蜂窝》的故事,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一)结合“十注”
带疑初读(25分钟)
环节要求:细读默想
用心十注
提要勾玄
卒章反刍
学习活动设计
1.探究下面的问题,形成小组解读结果。找出自己尚不明白读音、意义、用法的字词在小组中交流,最后整理出小组生字词解读成果。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⑴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的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势。视死如归: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
⑵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然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风和日丽:
和风习习,阳光灿烂。形容晴朗暖和的天气。
⑶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大笑,笑得十分舒心。开颜:
露出微笑。
(4)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头。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当受到报应的罪恶。3.课文整体感知探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这是作者少年时代的故事: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一次冒失行动:活泼好动、好奇心极强的“我”不顾爷爷的反对
捅了马蜂窝
,结果遭到
马蜂的反击
,差点儿丢了性命,通过这件事,“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并获得了人生的启迪——要
关爱生命
,不做任何伤害生命的事情。
1.把自己当作文章中的“我”,对文章进行角色体验式阅读,能复述故事情节和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独学预习)2.运用“十注法”对本文进行圈点勾画和批注,对文章进行探究式的质疑阅读,有批注成果。(课前独学预习)3.对学: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等级评定;对子间解决自学时遇到的问题。4.
群学:小组长主持,深入探讨左边问题,将形成的展示方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规划。5.
展示单元一:全班展示,教师点评2、3题。
(二)小组合作
置疑探读(15分钟)
环节要求:我置我疑
疑义相析
解疑互进
献疑待诂
1.(1)各组按照“捅马蜂窝”的“原因――经过――结果――启迪”的思路,简要地复述课文?开篇交待地点是“爷爷的后院”,而后听了奶奶爷爷对话后决定去捅于是顺理成章的点出时间是“爷爷午睡的当儿”,同时也交待了人物是“我”和“妹妹”。故事的展开:奶奶抱怨后院的马蜂窝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要摘掉它,爷爷却不让捅,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莽撞地捅了马蜂窝,遭到了马蜂的“报复”。后来,“我”在和爷爷的对话中了解到了马蜂蜇“我”的缘由,萌生了罪孽感,以致盼望能弥补自己的过失。第三年马蜂重来做窝,“我”才开颜大笑。
(2)各组阅读课文第1至8自然段,根据下面的提示把“捅马蜂窝”分为三个小层次,并概括三个层级的内容。地点:爷爷窗檐下。时间:爷爷午睡的当儿。人物:我和妹妹。事件的起因:
奶奶的叨念和好奇心。
事件的经过:
“我”去捅马蜂窝,妹妹由于害怕忘了事先的约定,把“我”关在门外,我被蜂蜇了。
事件的结果:
“我”被马蜂蜇病了,并且因害怕马蜂而不敢去后院了。 2.
朗读品鉴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自由读、领读、齐读、组合读、情境读、角色读)分小组先独立朗读全文,再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2-5自然段或10-14自然段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
展示内容:自由朗读1或7自然段或分角色朗读2-5自然段或10-14自然段.其他小组自由矫正评价,教师作最后矫正评价并评选出最具有朗读才能的组(员)。(1)评选的结果是
(2)我对这次评选的看法是
3.新语文实践活动某班组织了一次“寻找标志词语,把握文章思路”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明白在划分文章结构时,要善于抓住标志性词语。一段文字,其结构的整合和思路的推进,往往由标志性词语连缀统一,抓住了这些词语,我们就能清晰明了地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使结构划分有章可循。(一)奇数组学生活动:乡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标志词语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层次划分
///理由阐释
从成长历程写乡愁(二)偶数组学生活动:将下列句子排列顺序,组成一段上下连贯的一段话。①首先设法安慰自己,树立信心,镇定情绪,消除心理障碍。②遇到无法下笔,思路阻塞,判断不清的难题时,不要着急。③心理平静后再冷静思考就不怕难题了。④这时候,你应该想:我难,别人也难,何必畏惧呢?
标志词语
首先
这时候
平静后


展示单元二:全班展示,教师点评1、3题。5.
展示单元三:
朗读小百灵我是小小诵读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我能做到激情饱满、自信大方。(形式:竞读、范读、开火车读等)
(三)交流展示
释疑导读(15分钟)
环节要求:小组交流
陈述己见
组间论辩
教师点拨
学生学习后的认识与收获(或教师对学案的修订意见)
2.学生学习后还存在的问题(或教师的教学反思与小结)
(四)紧扣目标
发展扩读(10分钟)
环节要求:对应目标
方法迁移
扩读增量
发展能力

物李淑云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酣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一万元,建校费,一万元呀,到哪去弄呢?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一万元人民币。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踌躇过多次。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学生个性化解读“发展扩读”材料,可进行角色体验式阅读,也可进行探究式的质疑阅读,也可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开放式的阅读,实现扩读增量,发展能力。
(五)矫正评价
能力测读(15分钟)
环节要求:自我作答
组内小结
准确表述
待师验证
目标测评与拓展延伸(50分)1.基础知识堂清检测(25分)(1)给下面加点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5分)罪niè( 孽 )  xī戏( 嬉 ) 颤动( chàn
 )
告诫(jiè
 )
蜇人( zhē ) 
胆怯( 
qiè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比喻句( BD
)。(5分)A、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上买来的大。B、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莲蓬。C、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D、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直撞的战斗机。E、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3)“捅马蜂窝”这个词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意思是什么呢?(5分)
比喻自己给自己招惹麻烦。
(4)“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一句表达了“我”什么感情?(5分)
愧疚与“罪孽感”
(5)“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直撞的战斗机。”这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本体是
“马蜂”
,喻体是
“战斗机”
,其作用是
用“战斗机”来比喻“马蜂”,突出了马蜂复仇时的那种高速度,那种追击人时的凶猛,那种拼死一搏、决不后退的气势。
。(5分)2.细读《礼物》一文,回答下列问题。(25分)(1)本文记叙了女儿送给母亲一座“雕像”的故事,请写出故事的梗概。(5分)故事梗概:①女儿送给母亲礼物,②不被母亲接受(理解),③雕像破碎。(2)填空。(4分)文中两次写到女儿流泪,第一次因为__感激_而流泪。第二次因为__委屈_而流泪。(3)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2分)①“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焦灼”表现了女儿怎样的心情?答:表现女儿既盼望上学,又担心家里生活困难,凑不够学费的那种复杂、矛盾的心情。②“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一万元人民币。”“小山似的”这个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答:a.一万元来之不易,b.凝聚着母亲的心血。③“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说说母亲为什么“失望”。答:a.嫌女儿浪费钱,b.认为女儿所送礼物不健康。(4)文章结尾写饱含着女儿爱与深情的“雕像”破碎了,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_①母亲对女儿不理解,②女儿伤心失望。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1.独学:独立完成“能力测读”问题。2.
组内小结。3.
抢答,展示问题。4.
待师验证,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