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崇德”的文化,这种文化精神是一种“道德的精神”,是“做人”的理想标准。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对工匠的生产活动进行制约,促进工匠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这就使得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的“以德为先”“德技兼求”的文化特征。
德行是中国古代评价工匠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工匠用以规范自身职业行为的首要准则。民间谚语说“艺无德不立”,人们认为,工匠的人品比工匠的技艺水平更为重要。在这种评价氛围中,工匠们将“德行”放在首位,不仅重视技艺的传授,更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以德为先”“德技兼求”意味着传统工匠不能单纯地追求技艺,不能一味地“尚巧”,“巧”受“德”的规约。“尚巧”要植根于民生,造福百姓,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利于百姓的事情上。如果不考虑实用,一味地追求精巧就是“奇技淫巧”,这是主流的传统思想极力反对的。因为“奇技淫巧”不利于民生,而且惑乱人心,败坏社会风气。“德技兼求”要求在技术活动中将“尚巧”与“尚实”辩证地统一起来。“重德”“崇德”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深蕴家国情怀。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基本含义是“规律”“事理”。作为“规律”“事理”的“道”与技艺的关系首先是“技合于道”。“技合于道”就是“技术的应用要合于自然物性、人类生存之道”,“就是使人为规定的程序合于自然的程序的过程”。任何技术活动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任何器物制作要符合自然规律。
优秀的工匠往往不会满足于“技合于道”,而是更进一步通过“技”实现对“道”的领悟,即“由技进道”。技术活动合乎操作者、工具、对象的自然本性,也就达到了“道”的境界。“由技进道”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道”的体悟与把握;二是在审美的意义上,“技”与“道”是相通的。
达到“道”的境界的工匠在劳作时常常会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表现为人与物的和谐通达,包括人与工具、人与产品、人与自然、身与心的和谐通达,从而实现“道技合一”。“道技合一”是一种身心不受束缚,超脱世俗牵绊,沉浸于自我追求和自我创造的理想境界。这是一种忘适之适、天人合一的状态,也是一种艺术的境界。
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工作价值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工匠精神不仅是一种工作价值观,也是一种人格理想的实现。
传统工匠在生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优秀品质,表面看来是工作态度和行为,实际则是传统工匠的工作理念和目的追求。首先,工匠精神是一种信念,无论是“专一坚守”,还是“敬业诚信”,都表明中国古代工匠个体是有信念作支撑的。其次,工匠精神反映了工匠追求的目标,这种目标能激发工匠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如激发个体在工作中表现出积极主动、专心专注、一丝不苟、追求品质等。再次,工匠精神可以作为一种准则,指导人们对与工作相关的行为、策略、事件等进行评估和做出选择。
作为一种价值观,工匠精神是特定的情境中显示出来的,也就是说,工匠精神是价值观在工作场所的具体表现,离开了工作场所,工匠精神就无从显现。因此,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工作价值观。这种工作价值观推动个体在内在动机的驱使下注重个人技能提升,追求工作本身的乐趣和在此过程中获得的声誉和影响力,享受全身心投入工作所带来的内心充实、平和与淡然。
工匠的人生追求使其人生境界得以提升。传统工匠在工作中不畏劳苦,不计较物质利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劳作,这是一种安贫乐道的境界。同时,传统工匠在劳作中心无旁骛,高度专注,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也是一种自由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就没有功利毁誉之心,宠辱不惊,淡泊宁静,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当工匠的劳作摆脱了外在的功利目的及其束缚,进入一种自由状态的时候,工匠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就能获得精神的充实与愉悦,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获得人生意义的满足。
(摘编自《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基本内涵、文化特征与本质》)
材料二:
随着通信技术的升级换代,各种电子元器件电路信号交联数目庞大,系统复杂度呈指数式增加,主板维修集成度高、修理难度大,多件产品故障排除,一度成为业界拦路虎。
在联想工作16年的刘元刚主动挑起这份重担,他告诉记者,如果把主板维修比作给病人治病,那么如何能快速地判断“患者”生了什么病,而且能马上把“病灶”切除是制胜的关键;一旦没有发现,就只能“盲目”换料,维修成本高,且效率低。刘元刚通过对电路原理图的仔细研究摸索,自创了电流倒灌与压差性技术,并搭配红外热成像设备,极大程度提升了故障主板的诊断准确率,降低主板报废及物料成本,攻克了板件测试难题。
而这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的。从主板维修“门外汉”变身质量控制“把关人”,除了刘元刚对业务的熟练程度外,也与他参与武汉工厂的学历提升计划有着紧密的关系。早在2018年,他所在的单位就和武汉知名高等院校合作,给工厂员工提供一个学历提升平台,刘元刚顺利取得了华中科技大学的继续教育学历。此后的岁月里,他潜心学习扎根生产线,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认识各种类型的产品开始到精通主板上的元器件,熟悉工作原理,变身质量控制“把关人”,如今成为行业内标杆式维修技术人才。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制约着工匠的生产活动,使传统工匠精神具备了“崇德”的特征,促进了工匠职业道德规范的形成。
B.中国传统思想反对不利民生、惑乱人心、败坏风气的“奇技淫巧”,认为技艺精巧也需服务百姓。
C.“技合于道”“由技进道”“道技合一”是中国优秀工匠追求的三种境界,三者缺一不可。
D.刘元刚一切从零开始,潜心学习扎根生产线,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成为行业内标杆式维修技术人才,是中国工匠的杰出代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匠培养弟子时,非常重视技艺的传授与道德品质的培养,但相较于技艺而言,工匠们更重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B.说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作价值观,是因为它是价值观在工作场所中的具体表现,它只有在工作场所中才能显现出来。
C.传统工匠为了在工作中获得精神的充实与愉悦,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放弃安稳的生活,而选择在清贫和劳苦中度日。
D.刘元刚从主板维修“门外汉”变身质量控制“把关人”,符合材料一中“工作价值观推动个体在内在动机的驱使下注重个人技能提升”的观点。
3.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新时代工匠学历提升计划
B.电流倒灌与压差性技术攻克电脑主板测试难题
C.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来自一线工匠的故事
D.如何降低电脑维修成本
4.新闻报道的用语不仅要求准确客观,也要求鲜活生动。请结合材料二举例分析。
5.当今时代,智能化生产已成为新趋势,为什么还需要“工匠精神”?请结合材料一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文本二:
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
[宋]范成大
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①响到明。
【注】①连枷:一种农具,用来拍打谷物、小麦等,使籽粒掉下来。
文本三:
每年的麦收时节,在我的故乡——小麦产区南阳盆地的乡间,最热闹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一个个堆着麦秸垛的麦场。麦场是种麦人一季忙碌的终点,是乡下人清点劳动果实的场所,是农家展示得意自豪和抛洒欢笑的舞台,它的热闹是应当的。
麦场上的热闹常从早上开始。天刚一发亮,人们便披衣来到麦场上摊场了。所谓摊场,就是在没有脱粒机的情况下,先用雪亮的铡刀把一捆一捆的麦子拦腰铡断,把下半部的麦秆扔开,把上半部的麦穗在场上平摊开以便碾压脱粒。摊场时小伙子们总是手按铡刀,中、老年汉子们则负责把麦捆送到铡刀下。常常是小伙子赤了上身把长长的铡刀从铡槽里哗啦一下拉起来,喊一声:来吧!就有人“嗨”地一声送上麦捆,①执铡的小伙此刻先往两个手掌心各吐一口唾沫,再对掌一搓,便“嗷”地一声抓住铡把按下去,随着嚓啦一声,比人腰还粗的麦捆当腰两断。麦秆被抛扔场边,麦穗则被女人们用桑叉挑起在麦场上摊好。早先有生产队时,队里的麦场很大,摊场时常要十几口铡一齐开铡,那时嚓啦嚓啦的响声此起彼伏极是好听。有那爱唱的小伙,也会在掀开铡等待续麦捆的当儿,高声来一句豫剧:老包我把铡猛一推,要铡尽天下陈世美——摊完场人们回去吃早饭,饭后就开始打麦了。过去是牛拉石磙打麦,通常是男人们牵了牛套上石磙在麦场上转着圈地碾压,女人们则坐在场边的树荫下做针线活。隔上一阵,牵牛打场的男人吆喝一声:翻场了!场边树荫下的女人就扔下手中的针线,拿上桑叉进麦场将碾压过的麦穗翻弄一遍。打场人手中的鞭子在空中的炸响与吆牛的声音,和着石磙在麦场上滚动引发的呼隆声,构成一曲颇耐听的合奏。
起场通常是在后半晌。这时场上的麦子多已经过五六遍的碾压,麦粒大多已脱落下来,麦秆也都已变成柔软发白的麦秸草,空气中开始漾着一种新麦的香味。场边附近人家的鸡们,也知道此时场上有美食可吃,开始悄悄地向场边运动,趁人们不注意时忙啄食几口新麦解馋。接着,伴随“起场了”的一声高喊,男男女女开始涌入麦场中,有的拿桑叉挑走麦草,有的拿木锨归拢夹有麦草屑和麦壳的麦粒,一时间场上草屑乱飞,木锨齐响,场尘飘荡。呼喊声此起彼伏,一片忙碌景象。人们会弯腰抓起一把带麦壳、麦草的麦粒在手上看麦子的成色,去感叹今年的收成终于到了手中。也有的小伙子会在此刻搞恶作剧,悄悄抓了一把带有麦草屑的麦粒突然放进哪位同伴的后领,麦粒顺着脖子向脊梁上滚去,麦草屑和断麦芒会扎得人嗷嗷乱叫,这自然会引发一场更加嘹亮的笑声。
起完场之后就是扬场了。扬场是男人们干的活儿,女人们这时开始相继撤出麦场回家做晚饭。男人们在测试了风向后,用木锨铲起带有麦草屑、麦壳、麦芒的麦粒向空中扔去,风把麦草屑、麦壳和麦芒吹向一边,只让黄澄澄的麦粒雨一样落到打扫干净的场上。一些光屁股娃娃见到那些澄黄的麦粒,常会嬉笑着扑上去,那麦粒在光滑的场上不住地滚动,偶尔会让一个娃娃摔倒在地,从而使其汗湿了的身子沾满了麦粒。
扬完场就是打麦的最后一道工序了:把麦子运回仓房。人们先用簸箕把麦子灌进麻袋,然后开始过秤,过完秤便由赤膊的小伙子“嗨”的一声扛走。最后一袋麦扛走之后,人们开始计算斤数,算出今年的总产和亩产,之后才让一个满足的笑容在脸上浮现。②月亮也就在这时悄无声息地升起来,让银色的光辉把刚刚变得空旷的麦场一下子铺满。离麦场近些的人家,女主人这时会把做好的晚饭——面条或稀粥、白馍端到场里,一家人席地而坐围在饭盆四周开始响亮地吃喝起来。夏夜,也就在不知不觉间正式开始了。这阵子,有人家会拎了竹席来到麦场上准备露天而睡,同来的孩子们先是聚在一起在光滑的麦场上玩着各种游戏:扯羊逮、踢鞋楼、跳皮筋;后来当困倦袭来时,便个个回到自家的大人身边,一边打着哈欠听大人们笑谈着今年麦子的售价,一边慢慢向渺远而美丽的梦乡沉去。最后,大人们的议论也终于被倦意打断,满场里就都是鼾声了,热闹了一天的麦场这才归于安静。
今后,随着联合收割机的逐渐普及,麦子不需要在场上碾打,打麦场自然会渐渐消失,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我想,农家的人们也将因此看不到麦场上的热闹景致,会失去不少乐趣。我写下这些场景的目的,便是备忘,供今后的农人们了解过去的种麦人经历的东西。历史不是有许多劳动情景,已经永远脱离了人类的记忆么?
(选自《人民日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文本一选自《诗经》,诗中“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
B.文本二中描绘了农民丰收的欢乐场面,农民欢笑着歌唱着,场院内声音如轻雷鸣响,农民挥舞连枷打稻子一直到天亮。
C.文本三中小伙子们在劳动时搞恶作剧、唱豫剧,展现了农人的精神面貌;孩子们在麦场上嬉闹,他们的出现,为本来就热闹的麦场增添了乐趣。
D.文本三中作者对打麦场“渐渐消失”这一现象具有复杂的情感,既肯定了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也因会“失去不少乐趣”而感伤。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重章叠唱,回环往复,节奏明朗、轻快;文本二运用口语,明白晓畅。两首诗都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示了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B.文本二描绘的是秋季农村丰收的场景,其中第三句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打稻时连枷声响之大,仿佛轻雷滚动,既展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又暗含了他们劳作的艰辛。
C.文本三中句子①是细节描写,小伙子“吐一口唾沫”“对掌一搓”的动作具有典型性,符合农人的劳动习惯,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劳动场景。
D.文本三中句子②是景物描写,月亮银色的光辉渲染了空旷的麦场上热闹、繁忙的氛围,为乡村的麦场增添了诗情画意。
8.文本三颇具“层次感”,请结合文本,从叙事和情感两个角度简析。
9.三个文本虽出自不同时代,但都赞颂了劳动之美。请简要分析它们蕴含了哪些相似的“劳动之美”。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和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追和陶渊明诗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材料二: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并引①
苏轼
三月四日,游白水山佛迹岩,沐浴于汤泉,晞发于悬瀑之下,浩歌而归,肩舆却行。以与客言,不觉至水北荔支浦上。晚日葱昽,竹阴萧然,时荔子累累如芡实矣。有父老年八十五,指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归卧既觉,闻儿子过②诵渊明《归园田居》诗六首,乃悉次其韵。始,余在广陵和渊明《饮酒二十首》,今复为此,要当尽和其诗乃已耳。今书以寄妙总大士参寥子③。
其一
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周公与管蔡④,恨不茅三间。我饱一饭足,薇蕨补食前。
门生馈薪米,救我厨无烟。斗酒与只鸡,酣歌饯华颠⑤。
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
【注】①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②过:即苏过,苏轼第三子。③参寥子:即僧人道潜,字参寥,苏轼好友。④周公与管蔡:西周初,管叔、蔡叔叛,周公率兵平叛。⑤华颠:头发花白。
材料三:
跋子瞻和陶诗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负担,意为承受压力,与《短歌行》“人生几何”中的“几何”均为古今异义词。
B.为,介词,与《短歌行》“但为君故”中的“为”用法相同。
C.作,创作,与《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作”意义不同。
D.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与《短歌行》“食野之苹”中的“之”用法不同。
1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辙不仅仅把苏轼看作兄长,还看作师长,从同在贬谪的苏轼身上感受到精神激励。
B.苏辙认为陶渊明作诗不多,但陶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却很绮丽,看上去清瘦而实际上却很丰腴,曹植、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都比不上陶渊明。
C.苏辙说到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陷于大难,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气。
D.苏轼被贬惠州时,按照陶渊明《归园田居》六首的声韵全部依序写了和诗,并把这些诗写下来寄给友人参寥子。
12.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中诗歌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诗效仿陶渊明,在抒写田园美好生活时,还表达了对劳作的热爱。
B.黄诗以“饱吃饭”“细和诗”呈现了苏轼在百无聊赖中消磨时光的处境。
C.黄诗中五、六两句将陶苏二人相互映衬,表达了对苏轼人格的赞誉。
D.苏诗与陶诗都反映出诗人远离官场归隐田园后的恬淡心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2)指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
14.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苏轼“要当尽和其诗”(见材料二画曲线句)的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江亭别裴饶
罗隐
行杯且待怨歌终,多病怜君事事同。
衰鬓别来光景里,故乡归去乱罹中。
乾坤垫裂三分在,井邑摧残一半空。
日晚长亭问西使,不堪车马尚萍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描绘了离别时行杯饮酒的场景,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哀怨。
B.颈联从小处入笔,以点带面地表现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
C.尾联以萍蓬为喻,表达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D.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
16.本诗“多病怜君事事同”和杜甫《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独登台”都有“多病”的说法,二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 , ”正面阐释了教师的职责。
(2)《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形象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心情的诗句是:“ , 。”
(3)杜甫《登高》中运用密集意象表现夔州秋天特征的句子是:“ , 。”前人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4)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发生了严重饥荒。此前,国外有一些科学家已经在研究杂交水稻,但是由于种种问题,( ① )。国内也有多人 A 研究杂交水稻,但效果亦不佳。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国内外研究杂交水稻处于迷茫之际,袁隆平来了!
1961年,袁隆平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为研究杂交水稻带来了新的可能性。此后,袁隆平十年如一日地“钻”进去进行田间实验和科学研究。但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三系”配套的努力,前八年都失败了。一直到1972年,也就是被视为研究突破口的“野败”发现两年后,还有人质疑甚至反对他的杂交水稻培育方案。
1973年10月,①袁隆平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论文标志着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②因此,③中国成为第一个世界上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④“一粒种子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⑤少时经历过战争与饥荒的袁隆平郑重地告诫人们。⑥然而,偏见与讥讽却依旧仍在。⑦1994年9月,美国人莱斯特·布朗写了一本书——《谁来养活中国?》。⑧在书本封面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显得格外刺眼。
袁隆平清楚,( ② )。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攻克了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单产纪录。中国杂交水稻的突破,让世界惊叹并开始奋力追赶。然而,在袁隆平的领军研发下,这样的奇迹只出现在中国。
2021年1月29日,病床上的袁隆平对他定下来的产量攻关目标依然 B 。身体短暂好转时的袁隆平挥笔写下了牛年心愿:牛气冲天,亩产三千。不料,4个月之后,袁隆平却永远地离开了。“巨星已经陨落,但种子却已经在大地上发芽。”
18.请在文中横线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第三段中“钻”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
B.你看,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
C.钟扬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了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D.“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20.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巨星已经陨落”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B.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C.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浪花。
D.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21.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第四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袁隆平勇立潮头,引领创新,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是创造性的劳动;钟扬在不同领域对“生命的高度和广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是创造性的劳动;张秉贵竭尽心智把服务工作做到完美,同样是创造性的劳动……
创造性劳动提高了劳动的效率和质量,使劳动在新时代更加光荣、崇高、伟大和美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D 2.C 3.C 4.①准确客观:材料中使用“一旦……就”“除了……也”等关联词,使句子表达逻辑严密,表述客观;“一度”“极大程度”等修饰语让语言更为准确。②鲜活生动:材料中使用“拦路虎”“门外汉”等通俗词汇,鲜活生动地描述了主板维修的难题和刘元刚起初的状态;运用比喻手法,将主板维修比作医生治病,使用“患者”“病灶”等词语,让专业知识变得通俗易懂,表达鲜活生动。 5.①智能化生产只提供技能服务,而工匠精神还有道德品质的培养与传承。②智能化生产只能按照既定程序工作,而工匠精神可以激发个体内在动力,提升个人技能,进而达到“道技合一”的境界。③工匠精神还可以使人获得精神的充实与愉悦,从而实现人生自我价值,获得人生意义的满足。
6.A 7.D 8.①叙事具有层次感:文章按从摊场到运麦的打麦顺序、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叙述麦场的热闹,叙述层次清晰。②情感具有层次感:文章通过回忆打麦表达劳动之乐、丰收之悦,通过想象未来表达感伤,情感层次清晰。 9.①劳动氛围热烈之美:文本一是劳动欢歌;文本二写“家家打稻”,劳动氛围浓厚;文本三写农家热闹喧腾。②劳动过程欢愉之美:文本一写欢欢喜喜的采摘过程;文本二写“笑歌声里轻雷动”,充满欢乐;文本三写劳动过程富有乐趣。
10.A 11.B 12.C 13.(1)这就是我十分佩服陶渊明,想在晚年学习到他万分之一长处的原因。
(2)(老人)指着荔枝树告诉我说:“等到这些荔枝可以吃的时候,您能带着酒再来游玩吗?” 14.①对陶渊明才华的推崇。
②对陶渊明人品的敬佩。
③两人都有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对精神家园的坚守。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追和陶渊明诗引
苏辙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用茅草、竹子修房屋居住。每天吃的是山药,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他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古书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老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他来信对我说道:“古代的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开始。我对诗人没有特别喜爱的,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却很华美,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很肥美。即使是曹植、刘桢、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多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替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是单单喜爱他的诗呢?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子女)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却自己没有早早知道。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万分之一的长处的原因。”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狱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即使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老彭。”孟子说:“曾子和子思在道义上是一致的。”从一些表面的小事做出评断,是不足以对人作出正确评价的。
我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认为自己赶不上。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如同河水奔流般充沛盛大。他的诗和李太白、杜子美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拿他和陶渊明相提并论。我虽然疾驰着追随子瞻,(但)常常落在他的后面,他追和陶渊明(的诗),我也跟着写了一些和诗。
材料二: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并引
苏轼
三月四日这一天,我去游览白水山佛迹岩,在汤泉中沐浴,又在高悬的瀑布下晾干头发,然后放声高歌踏上归程,坐着轿子倒行着(欣赏沿途风景)。我和同行的客人一路交谈,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水北的荔支浦上。当时,傍晚的阳光绚烂多彩,竹林的荫凉清幽寂静,这时荔枝树上果实累累,就如同芡实一样(挂满了枝头)。有一位八十五岁的老人,指着荔枝树告诉我说:“等到这些荔枝可以吃的时候,您能带着酒再来游玩吗?”我心里欣然答应了他。回家躺下睡了一觉醒来后,听到儿子苏过在诵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六首,于是我就依照它们的韵脚全部依次和了一遍诗。起初,我在广陵的时候曾经和过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如今又写了这些和诗,总觉得应当把陶渊明所有的诗都和一遍才罢休呢。现在把这些诗写下来寄给妙总大士参寥子。
其一
环绕着惠州城的大多是清澈的河水,它临海的那一面都是苍翠的山。因为那里有着无穷无尽的美景,我可以将有生之年寓居在这里。这里的人们家家都有着孔子、颜渊那样的品德,集市上买卖东西一直都是价格恒定,童叟无欺,农民种地从来不会为田地发生争吵。即便是周公和管叔蔡叔这样有矛盾的人,也遗憾不能来这里建几间茅屋居住。尽管我的俸禄仅能保证每天吃饱一顿饭,但这里有充足的薇菜、蕨菜在我用餐前就能补足。拜我为师的年轻人,总是送给我柴草和粮食,在我揭不开锅的时候帮助我。在我外出的时候,人们都用斗酒只鸡和酒后欢歌为我这个老头饯行,这是何等的融洽啊!自然界的禽鸟游鱼等万物难道懂得道理吗?但是我能适应这里的环境,所以自然感到悠闲自在。这里的一草一木不一定像别处美好和谐,但对我这样一个超然的人来说,我还是感到很快乐的!材料三:
跋子瞻和陶诗
黄庭坚
苏子瞻被贬官到岭南,当时宰相想要把他杀死。他饱吃了惠州的饭,又认真地和了渊明的诗。陶彭泽是千古不朽的人物,苏东坡也是百代传名的贤士。苏子瞻的出仕与陶的归隐,情况虽有不同,但两人的风格和情味,却是多么相似啊。
15.B 16.①前者侧重于与友人的共鸣,表达出诗人与友人同病相怜之感,在离别之际,更多了一份对彼此命运的叹息和无奈。
②后者更多是个人身世之悲与家国之忧的交织,着重体现诗人年老多病、孤独漂泊的凄凉心境,充满了对人生沧桑、壮志未酬的悲怆感慨。
17.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8.A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夜以继日
B念念不忘/念兹在兹 19.B 20.D 21.①杂交水稻研究始终无法取得成果
②行动是最好的反击 22.①句,应改为:袁隆平发表《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标志着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袁隆平发表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这标志着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③句,应改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
⑥句,应改为:然而,偏见与讥讽却依旧存在。/然而,偏见与讥讽却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