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二___年级课时备课
课题 “理解故事道理,收获思维宝藏”分享会——《我要的是葫芦》 课型 精读引领课 主备人 序号
教材分析 文本位置 文本内容 资源链接 核心问题及问题系统
课标分析 维度 学段目标 任务群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
识字与写字 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要求学生在识字写字过程中,积累汉字知识,梳理汉字的构字规律(如形声字、会意字等),培养识字写字的兴趣和能力。 能认识课文中的8个生字,正确书写10个生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能借助多种方法(如形声字特点、生活经验等)独立识字。
阅读与鉴赏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要求学生阅读寓言故事,体会故事的语言特点,感受其中的道理;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句式(感叹句、反问句等)的语气;能结合上下文理解“细长”“雪白”等词语以及“叶子上的虫还用治?”等句子的意思;能对故事中的人物(种葫芦的人)和事件(葫芦掉落的原因)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寓言蕴含的“事物之间有联系”的道理。
表达与交流 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能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述简短的故事;学习使用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提高表达的准确性和连贯性。 能完整、清晰地说出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以及自己从故事中明白的道理;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小练笔(如续写故事),做到语句通顺,表意明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梳理与探究 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发现汉字的一些构字规律;尝试整理自己认识的汉字;对课文内容能提出疑问,并尝试解决。 要求学生梳理汉字的构字特点,探究课文内容的逻辑关系(如叶子与葫芦的联系),培养梳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能梳理课文中形声字(如“葫、芦、藤”)的构字特点;能探究种葫芦的人失败的原因,梳理出“蚜虫→叶子受损→葫芦掉落”的逻辑关系;能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叶子上的蚜虫会导致葫芦掉落?”)并尝试解答。
学情分析 已知经验 困难障碍 突破措施
学生读过寓言,知道故事里有道理;有过“只想要结果,不愿付出”的类似体验;能读懂基本情节。 难点是理解“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一抽象寓意;不明白叶子与葫芦的内在关系;觉得种葫芦人的行为只是固执,难以理解其思维错误。 为什么叶子生了虫,葫芦就一定会掉呢?虫子只吃叶子,跟葫芦又没关系? 用图画画出叶子与葫芦的关系,让道理“看得见”;联系“想要好成绩却不学习”等生活实例来类比;通过朗读和表演深入体会人物心理。
课时目标 认识“葫、芦”等8个生字,会写“棵、谢”等10个字,会写“从前、细长”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表达的强烈语气。 3.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道理。
课时任务 本单元我们一同筹备“理解故事道理,收获思维宝藏”分享会,同学们在《坐井观天》和《寒号鸟》中品味了故事里的智慧。今天,我们的故事会迎来一位特别的讲述者——一棵曾经挂满可爱小葫芦的藤蔓。它想通过自己的经历,讲述一个关于“一个全都落了”的故事。请你化身故事评论员,通过推理,揭开藏在“葫芦叹息”背后的真相,并将你的发现与思考分享给大家。你们准备好了吗? 故事中,种葫芦的人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任务一:梳理言行) 为什么他的想法和做法会导致这样的结果?(任务二:探究因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任务三:领悟道理)
环节任务 学评任务 问题系统 学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 (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 评
字词闯关 完成“字词组一组”和“书写展示”活动。 1. 这些生字可以按什么规律分类? 2. 如何把字写得正确、端正? 提出问题:“治”和“怪”的偏旁和意思有什么关系? 解决问题:按偏旁归类生字。观察字形结构并正确书写。 1. 组织分类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规律。 2. 范写重点字,指导关键笔画的占格。 通过课堂巡视和书写展示,评价生字归类的准确性与书写的规范性。
原因推理 完成故事流程图和表格,理解变化过程。 1. 葫芦的生长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 在每个阶段,种葫芦的人分别有什么表现? 提出问题:为什么叶子黄了,葫芦就落了? 解决问题:提取关键词,梳理情节发展。对比人物表现与结果。 1. 提供表格支架,引导学生提取信息。 2. 【预设补救】:对理解因果链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图片卡片进行排序游戏。 3. 引入“光合作用”小资料,科学解释叶与果的联系。 能独立或合作完成流程图,清晰陈述变化过程与简单因果。
故事创编 创编新故事《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 1. 如果种葫芦的人认识到错误,他会怎么做? 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提出问题: 怎样才能避免同样的错误? 解决问题: 基于道理,想象合理的新情节。联系生活,分享自己的启示。 1. 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2. 链接对比阅读《鱼钩、鱼线和钓竿》,深化认知。 3. 【总结迁移】:引导学生总结“事物有联系”的道理,并鼓励其在生活场景中举例说明。 能创编出体现正确做法的故事,并能准确说出道理、联系生活实例。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侦破了‘葫芦掉落’这起案件。起初,种葫芦的人眼中只有可爱的结果(葫芦),却忽视了重要的过程(治叶子上的蚜虫)。通过辩论和分析,我们发现,正因为叶子与葫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所以他‘我要的是葫芦’这个美好的愿望,最后才落空了。” “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记住这个故事的智慧:做事不能只看结果,更要关注事物之间的联系,做好过程中的每一步。”
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1.指读课文2遍。2.书空一类字。 【发展性作业】给爸爸妈妈讲讲这个故事。 【拓展性作业】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第二年这个人又种了葫芦,他会怎么做,会有怎样不同的结局。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有学生问题解决的问题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