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时备课
课题 13我要的是葫芦 课型 精读引领课 主备人 序号 1
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则篇幅短小、语言精炼的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只想要葫芦,却对叶子上的蚜虫置之不理,导致小葫芦都落光了的故事。利用课后题思考种葫芦的人一个葫芦都没得到的原因,促使学生从故事中得到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很好地契合本单元“思维方法”主题。 核心问题:如何将本单元学到的思维方法,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问题系统:
1.认知与积累:怎样认识和归类生活中的事物?怎样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对应任务一)
2.法与运用:怎样读准多音字、把事物说具体?怎样与人友好商量?(对应任务二)
3.思辨与传承:怎样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和古人关于学习的教诲?(对应任务三)
课标分析 维度 学段目标 任务群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
识字与写字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会写“邻、怪”,了解“盯着”的意思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阅读与鉴赏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能说出阅读内容的大意,能根据文中信息作简单推断。
表达与交流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能围绕话题进行简短对话,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梳理与探究 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感知汉字的构字规律,初步学习分类整理课内外认识的字。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能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学情分析 已知经验 困难障碍 突破措施
学生已学习本单元前两篇寓言,对故事内容有基本了解,能初步感知其中道理。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和朗读能力。对交通工具等生活常见事物有初步认知。 1.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 “棵、谢”等8个字,会写“从前、细长”等8个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表达特点。 3.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1. 提供“据意定音”的方法支架,在语境中练习。
2. 通过对比、讨论,搭建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桥梁。
3. 创设真实交际情境,提供表达范式。
4. 结合具体词语理解字义与读音的关系。
课时目标 1.会认“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想、盯”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3.学习课文第1、第4自然段,初步了解叶子的变化。 评价任务
1.能够认读“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想、盯”4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3.能够初步了解葫芦及叶子的变化。
课时任务 预设:解决“认知与积累”问题→如何联系生活解读题目?(任务一:谜语导入,聚焦葫芦)
解决“方法与运用”问题→如何读准、说好、读好句子?(任务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解决“思辨与传承”问题→如何理解语言与故事中的智慧?(任务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环节任务 学评任务 问题系统 学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 (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 评
环节1: 谜语导入,走进葫芦 任务一:谜语导入,聚焦葫芦 活动1: 谈话,猜谜语 青蛇满架爬,蛇身缀白花,花落结小瓜,卖药曾用它。(葫芦) 点拨:“芦”字是第二声,跟“葫”组词读轻声。学生齐读。 拓展读词语:像这样两个字部首相同,后一个字读轻声的词语还有很多。 孩子们,果然聪明,一下子就猜到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葫芦的小故事,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我要的是葫芦》。(板书:我要的是葫芦) 活动2.认识“葫芦”。 出示葫芦图片或实物,向同学们介绍葫芦。葫芦是爬藤植物,夏秋开白色花,果实被称为葫芦,可以在未成熟的时候收割作为蔬菜食用。古时候人们把葫芦晒干,掏空其内,做盛放东西的物件。 教师引导: 1.我们班的同学们是最聪明的小朋友,那这个谜语你们能猜出来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你还知道哪些词语也有这个特点?(课件出示“眼睛、葡萄、狐狸、胳膊、玻璃” ) 3.教师借助图片引导孩子认识葫芦。 评价标准1
能正确读题目☆
☆
能按要求认读词语 ☆ 评价标准2
能根据图片说出葫芦的样子。 ☆
环节2: 生字词我会认 任务二:初读正音,整体感知 活动1:读课文,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拼读。教师相机正音:“葫芦”中“芦”在这个词语中念轻声;“藤、盯”是后鼻音,“赛”是平舌音。 (2)全班齐读。 (3)以开火车的方式认读无音节生字。并请学生观察,交流识字的好方法。 熟字加偏旁记忆: 艹 + 胡 =葫 艹 + 户 =芦 咸 + 心 =感 虫 + 牙 =蚜 目 + 丁 =盯 (4)识字游戏。 活动2:借填空,了解课文大意。 (1)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种了一棵 ,叶子上爬满 ,他也没有管,不顾 和 的关系,只盯着葫芦,最后 的故事。 (2)文中两幅插图作比较,发现不同。 教师引导: 1.提出自读要求: (1)读一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一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4个自然段) 2.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填写下面的空白处,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观察图画发现不同。 预设: ①那个人的表情、动作不一样: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②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是叶子绿绿的,一是叶子枯黄的,有的叶子有小孔。 ③葫芦所在的位置不一样: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评价标准1
能根据词意读准词语 ☆
评价标准2
能借助填空,了解文章大意。☆
环节3: 课文我会读 任务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活动1:品读第1自然段。 (1)读课文第1段,说说小葫芦最开始是什么样子的?画出相关语句。 预设: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葫芦。 (2)出示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3)出示句子: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活动2:有感情地读句子 提问:课文第1段哪句话表达了对葫芦的喜爱? 课件出示: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
活动3:品读第4自然段。 (1)读课文第4段,说一说:不管叶子上虫子的后果是什么? 预设: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慢慢地”说明小葫芦不是一夜之间变黄、掉下的。 过渡:可爱的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实在是太可惜了! (2)小组交流:小葫芦为什么变黄了呢? 教师引导:1. 说说小葫芦最开始是什么样子的?画出相关语句。 联系上下文,明白“一棵葫芦”是包含: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 2.引导学生了解“葫芦藤”。提问:葫芦藤是葫芦又细又长的茎,你还知道什么植物有“藤”? 预设:丝瓜藤、西瓜藤、葡萄藤。 3.指名读句子,引导学生学习“谢”。启发思考:“谢”在生活中常用,当别人帮助我们后,我们都会说一声——“谢谢!”。但这里的“谢”可不表示感谢。 4.指导有感情朗读句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满意之情。 5.预设:蚜虫变多之后,叶子被虫蛀,变黄了,然后无法输送营养给小葫芦,小葫芦也变黄了,最后葫芦一个个落下了。 评价标准1
能自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说出葫芦的样子。☆
评价标准2
能有感情地读句子,表达喜爱之情。☆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会认读了一些生字。了解了故事是由一个人种葫芦开始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看看为什么好好的小葫芦都落了。
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1.认读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 【发展性作业】2. 思考:种葫芦的人想要得到葫芦,为什么最后一个也没得到?。 【拓展性作业】3.想一想还有没有见过类似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透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主角读、齐读、选取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