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时备课
课题 13我要的是葫芦 课型 精读引领课第2课时 主备人 序号 2
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则篇幅短小、语言精炼的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只想要葫芦,却对叶子上的蚜虫置之不理,导致小葫芦都落光了的故事。利用课后题思考种葫芦的人一个葫芦都没得到的原因,促使学生从故事中得到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很好地契合本单元“思维方法”主题。 核心问题:如何将本单元学到的思维方法,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问题系统:
1.认知与积累:怎样认识和归类生活中的事物?怎样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对应任务一)
2.法与运用:怎样读准多音字、把事物说具体?怎样与人友好商量?(对应任务二)
3.思辨与传承:怎样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和古人关于学习的教诲?(对应任务三)
课标分析 维度 学段目标 任务群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
识字与写字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会写“邻、怪”,了解“盯着”的意思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阅读与鉴赏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能说出阅读内容的大意,能根据文中信息作简单推断。
表达与交流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能围绕话题进行简短对话,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梳理与探究 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感知汉字的构字规律,初步学习分类整理课内外认识的字。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能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学情分析 已知经验 困难障碍 突破措施
学生已学习本单元前两篇寓言,对故事内容有基本了解,能初步感知其中道理。具备一定的识字量和朗读能力。 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寻找依据,阐述理由,言之有理。 多读文章,联系生活实际,敢于表达观点。
课时目标 1.会写“邻、怪”,了解“盯着”的意思,通过对比朗读,初步感受反问句的特点。 2.初步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借助文本找到依据,尝试阐述自己的理由。 3.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食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 评价任务
1.能够认读“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邻、怪”,了解“盯着”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并能借助文本找到依据,尝试阐述自己的理由。 3.能够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 。
课时任务 预设:解决“认知与积累”问题→如何根据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词语,导入新课?(任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解决“方法与运用”问题→如何根据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任务二:明确观点,寻找依据) 解决“思辨与传承”问题→如何理解语言与故事中的智慧?(任务三:分队辩论,揭示寓意)
环节任务 学评任务 问题系统 学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 (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 评
环节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任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词语。 2.引出质疑:那个人到底喜不喜欢葫芦? 教师引导: 1. 谁愿意把大屏幕上的词语读给大家听? 2.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评价标准1
能正确读准词语☆ 评价标准2
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看法。 ☆
环节2: 明观点,找依据。 任务二:明确观点,寻找依据 活动1:随机提问,唤起新知 1.明确观点:你认为那个人喜不喜欢葫芦? 2.示范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把能说明喜欢或者不喜欢的重要信息划出来。 (2)交流,阐述理由。指导朗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这句话还能换个说法吗?自己读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3)小结。 活动2:迁移运用,找依据 1.按照刚才的方法,读读课文的第一、第三、第四自然段,找到依据,想想怎么讲好理由。 2.交流。 3.师生合作,角色对话:请你当当邻居,再来劝劝那个人。 教师引导: 1.认为喜欢的在胸前贴上红色贴纸,认为不喜欢的在胸前贴上绿色贴纸 2.①自主尝试讲明观点,阐述理由。教师引导示例:我认为……因为…… 随机教学“盯着”。 3.①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关注“每天”“看几次”。指导朗读。 ②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给句子换个说法。(叶子上的虫不用治。)男女生对比朗读,发现反问句的语气更加强烈。 ③厘清蚜虫和葫芦的关系:这个人要的是葫芦,那到底要不要治蚜虫呢?(播放微课) 评价标准1
能根据课文内容,表达自己的想法。 ☆
评价标准2
能借助提示,迁移运用,验证自己的观点。☆
环节3: 揭示课文寓意 任务三:分队辩论,揭示寓意 活动1:分队辩论,互相交流。 1.学生重新选择。 2.学生分队辩论,互相阐述理由。 3.体会课文寓意:那个人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忽略了事物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但同样的错误相信他不会犯第二次。 教师引导:1.结合学生们讨论的过程,教师做相机指导。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事物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寓意。 评价标准1
能够小组合作交流,表达观点。☆
评价标准2
能够体会事物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
课堂小结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人种葫芦,不顾叶子和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最后一个葫芦叶没有得到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关系,不能片面地看问题,否则会适得其反,让事情变坏。
作业设计 【基础性作业】1.认读本节课学习的词语。 【发展性作业】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句子。 【拓展性作业】3. 第二年春天,他又种下了一株葫芦,请你继续往下编故事。 。
板书设计 14.我要的是葫芦 喜欢? 葫芦可爱 全都落了
课后反思 1.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潜力,最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这样不仅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也进一步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2.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