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二上第五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体验思考的乐趣
——举办“智慧故事解谜会”,争当智慧小侦探
人文主题: 思考的乐趣
语文要素: ◎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体会句子不同的语气。
小学语文单元备课设计
年级 二年级 单元及主题 第五单元——思考的乐趣 主备人
教材内容 分析 1.依托四大实践活动进行教材梳理 本单元以“思考的乐趣”为主题,编排了《坐井观天》《寒号鸟》《我要的是葫芦》三篇课文,每篇课文都蕴含了一个关于思考的深刻道理。《坐井观天》以寓言对话的形式揭示了眼界对认知的影响,小鸟与青蛙因所处位置不同而展开了一场关于“天的大小”的争论。《寒号鸟》是一个经典的民间故事,将勤劳与懒惰的对比寓于生动的叙事之中,通过喜鹊和寒号鸟在冬天的不同结局,让学生感受到居安思危的重要性。《我要的是葫芦》则讲述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小故事,它通过种葫芦的人只关注果实却无视叶子生病的情节,巧妙展现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道理。 阅读要素1: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阅读要素2:体会句子不同的语气。 本组课文引导学生从有趣的故事出发,初步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联系地分析问题,感知思维方法,激发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兴趣,同时在生活中懂得全面看问题、勤劳做事、注意事物联系的道理。 单元内容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整本书阅读《坐井观天》1.一类字“答、观”等7个; 2.二类字“沿、渴”等9个。 3.记一记词语“回答、坐井观天”等。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 2.体会故事中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感受反问句“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的表达效果。借助课文插图或想象,说清楚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把故事续编完整。梳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 探究:他们为了什么事争论?为什么他们的说法会不一样?(从中明白认识事物不能目光短浅的道理。) 1.《中国寓言故事》(绘本或拼音版) 2.《小巴掌童话》 3.《伊索寓言》 (少儿插图拼音版) 《寒号鸟》1.一类字“阵、做”等8个。
2.二类字“鹊、寻”等17个。“号、当”2个多音字。3.记一记“当作、面对面”词语。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 2.积累并关注文中表示动作的词:“躺、伸、飞、衔、劝、说、冻、哀号”等,体会其作用。借助表示时间的词语:“几阵秋风—冬天说到就到—寒冬腊月”,说清楚故事的发展顺序和喜鹊与寒号鸟的不同结局。梳理喜鹊和寒号鸟在天气变化时的不同行为和语言; 探究: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而寒号鸟却冻死了?从中明白做事不能得过且过,要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我要的是葫芦》一类字“棵、以”等10个; 二类字“葫、芦、藤”等8个,读一读; 记一记“从前、以后、自言自语”等。1.朗读课文,读好种葫芦的人与邻居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2.通过对比朗读,体会感叹句与陈述句、反问句与陈述句在表达情感强烈程度上的不同。 借助课文插图,说清楚故事内容:那个人种的葫芦开始怎么样?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怎样?梳理葫芦生长变化(长叶、开花、结小葫芦、葫芦变黄落下); 探究:为什么葫芦,最后都变黄落掉了?从中明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不能只注重结果的道理。语文园地五 1.识字加油站:学写“货、科”2个生字,认读“轿、救、摩、托、防、渔、货、科、考、察”等10个二类字,学习与交通工具相关的8组词语; 2.字词句运用:“号、当、种、好、分、都、教、没、干、行”等10个多音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正确读音。 3.书写提示:左右结构字“观、吗、爬、如”的书写规律,注意左右部分的长短搭配。 1.准确朗读多音字组成的词语,能根据词义判断读音; 2.积累“不言不语、豪言壮语”等8个形容说话状态的成语,理解其含义; 3.背诵日积月累中关于勤奋读书的名言警句; 4.阅读寓言故事《刻舟求剑》,理解人物的做法,明白做事不能固守成规、不知变通的道理。 口语交际:学习用合适的语气(礼貌、诚恳)与人商量事情;能够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由;学会根据对方的回应(同意或拒绝)做出恰当的反应。 学习运用恰当的形容词把句子写具体,如“(蓝蓝的)天空飘着(五彩的)气球”。 1.梳理本单元学习的多音字,总结根据词义判断读音的方法; 2.探究左右结构汉字的书写规律,发现“左短右长”和“左长右短”两种结构特点;
2.教材结构化建构 (1)同一主题下的学段相关内容的分析 纵观统编教材,其编排体系呈螺旋上升式发展。在“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这一重点中,学生在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学习了“借助信息作简单推断”,开始进行初步的逻辑思考;本单元则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要通过阅读故事“初步体会道理”,这是从事实判断向价值判断的迈进;后续在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将要求“根据课文内容,谈谈简单看法”,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则需“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教材清晰地构建了从“推断”到“体会”再到“谈论看法”和“明确道理”的思维发展阶梯,为中高年级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把握文章主旨奠定坚实基础。 在“体会句子不同的语气”这一重点中,从一年级读好对话、读出不同句子的语气,到本单元系统性地关注并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在表达情感强烈程度上的差异,并尝试在口语交际中运用合适的语气;后续在三年级将深入学习“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并“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教材对语言表达的感知与运用要求层层递进,体现了语言积累与语感培养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2)同一主题下的学期相关单元的分析 在语文阅读能力发展上,各单元之间呈现“阅读思维的三级跳跃”的关联态势—— 第一级:信息提取与初步感知 (第一、二、三、八单元) 第一单元“借助图片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理解最基础的能力。第二、八单元“识字方法”为阅读扫清障碍。第三单元“说出感受和想法”引导学生对文本做出个性化的回应。 第二级:方法运用与深度理解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是阅读策略的核心能力,为下一阶段打下基础。 第三级:抽象思维与情感共鸣 (第五、六、七单元) 第五单元“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归纳与提升,是抽象思维的开端。第六单元“借助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去掉了“图片”这一脚手架是阅读能力的强化。第七单元“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是阅读体验的升华。 由此来看,第五单元是本册教材承上启下的“枢纽单元”,学生的阅读理解从形象感知(图片、感受)迈向抽象思维(道理、语气)。
单元大概念层级结构图及学科问题系统 1.单元大概念层级结构 2.学科问题系统
课标分析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 未来目标 学习障碍
1.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好问句和感叹句,通过读课文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运用学过的请别人帮忙时礼貌用语的选用和话语的表达,学着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 1.目标: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知思维方法,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想象,续编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2.学会分情况分析问题,注意不同场合要用的语气也不同,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1.能找出体现故事主角性格和思维的关键语句并进行分析,思考这种思维和最终结局的相关联性。 2.和别人商量事情的过程中能根据对方同意或不同意两种情况进行商量,并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
单元目标 1.在“智慧故事小侦探”的情境中,通过侦查生字线索、伙伴互助、教师范写等活动,能正确认读本单元42个二类生字、2个多音字,并工整书写27个一类生字及30个词语;初步养成独立识写、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2.通过自由朗读、角色扮演、案情分析会等形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抓住关键对话与情节,理解故事内容;能结合生活经验,初步体会课文蕴含的全面看问题、勤劳有计划、注意事物联系等道理,提升语言理解与思维水平。 3.在案情讨论、结案陈述与口语交际等活动中,能自信、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同伴发言,并尝试转述他人意见;学习使用合适的语气与人商量,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4.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续写故事、总结道理等方式,梳理三篇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与行为结果,理解“思维决定行动”的含义;能在生活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尝试联系经验与所学,表达自己的看法,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与反思能力。
单元驱动总任务(评价量规)及任务群
单元实施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