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期中素养测评科学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期中素养测评科学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1-08 21:5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期中素养测评科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甲、乙两个相同的杯子里面装了相同多的水,甲杯子口用玻璃板盖住。一段时间后,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两个杯子里的水量没有变化
B.两个杯子里的水量明显少了
C.乙杯子里的水量明显少了,甲杯子里水量没有变化
2.电饭煲里的饭煮熟时,电饭锅上方有很多“白气”“,这些白气是( )。
A.水蒸气 B.沸水 C.小水珠
3.在生活中,气温在0℃以下时,我们要采取一些措施,如给水管穿“衣服”,来保护水管,这是可以( )水结冰。
A.减慢 B.加快 C.没有作用
4.小明买了满满的一杯果汁,果汁上面飘浮着几块冰块,回家后发现冰块不见了,但饮料并没有溢出来,这是因为( )。
A.冰变成水体积变小 B.冰变成了水蒸气 C.冰块沉到水底了
5.冬天的早晨,小红发现阳台的窗玻璃上有冰花,由此可知( )。
A.清晨的温度低于 0℃ B.清晨下过雨 C.清晨下过雪
6.冬季的一天杭州天气预报气温是-4~3℃,当天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西湖湖面结冰 B.清晨地面有霜 C.早上有露珠
7.月份学校组织“保冰大赛 ”,哪个小组让相同的冰块最慢融化,下列最不可能得冠军的是( )。
A.小刚组把冰块裹在棉花里 B.小明组将冰块装进塑料瓶中 C.小兰组把冰块捂在手里
8.美术课上,小明用纸剪出了很多可爱的小动物,经过这些改变,纸( )。
A.还是原来的物质
B.已经不是原来的物质了
C.有部分还是原来的物质,有部分已经不是原来的物质了
9.速溶咖啡、即冲奶茶、奶粉都是粉末状,这样都是为了( )。
A.方便包装 B.方便运输 C.加速溶解
10.大海里溶解了非常多的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水可以无限制的溶解盐
B.大海里有很多水所以可以溶解很多盐
C.50毫升的海水蒸发后留下了28克食盐左右
11.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
A.在两个透明杯子分别加入相同多的清水
B.两杯清水中加入同样多的食盐和小苏打
C.两杯清水的水温可以不一样
12.探究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每次向烧杯中加入的食盐量要相同
B.加食盐时不需要等前一份食盐完全溶解
C.用玻璃棒用力搅拌,洒出一点也没关系
13.在100毫升清水中溶解小苏打,第4份完全溶解后,加入第5份,充分搅拌后杯内还有不能溶解的小苏打,由此可判断100毫升水能溶解的小苏打有( )。
A.2份 B.4份 C.5份
14.家里有一袋稻谷, 里面的稻子有瘪的,也有饱满的, 爷爷说瘪的稻谷是空的只有壳,饱满的稻谷里面有大米, 下面( )方法可以帮爷爷把饱满的稻谷选 出来。
A.用筛网筛选 B.放进水里,沉下去的是饱满的稻谷 C.放进水里用滤布过滤
15.生活中,我们常常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气味,这是( )。
A.空气本身的气味 B.人们想象出来的气味 C.其他物体的气味和空气混合后的气味
16.将底部有孔的透明塑料杯竖直倒扣进水中,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是( )。
A. B. C.
17.小鱼在水中吐出一个泡泡,泡泡慢慢往上冒,这现象说明( )。
A.泡泡里面的气体比水轻 B.泡泡里面的气体比水重 C.泡泡里面是氧气
18.用打气筒往一个有气不瘪的皮球里打入10筒空气,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皮球变软 B.皮球变硬 C.皮球质量不变
19.小明用小天平测量一个充足气的篮球, 然后把篮球的气放掉一部分,再进行测量,两次相比( )。
A.第1次重 B.第2次重 C.没有变化
20.小明把注射器活塞拉至10毫升刻度处,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小孔后推压活塞,活塞被压缩到1毫升处,松开活塞的手,活塞又会弹回来,这说明( )。
A.空气有固定的体积
B.空气可以被压缩,也会扩散
C.空气有质量
21.制作空气压缩枪时,用橙子皮堵住注射器口,用力压活塞,管口的橙子皮会像子弹一样发射出去,这是因为( )。
A.管内空气压缩后产生弹性 B.管内空气压缩后变得更轻 C.橙子皮有发射的力量
22.关于水蒸气的特征,说法错误的是( )。
A.无色 B.无味 C.有固定形状
23.如下图,在做压缩和拉伸空气实验时,我们看到空气的体积会变化,这是因为( )。
A.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变了 B.空气微粒减少了 C.空气微粒增多了
24.压缩空气与压缩水相比,比较容易压缩的是( )。
A.水 B.空气 C.两者一样
25.如果要用实验来检验“搅拌能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是否正确,那么实验中应当____。
A.把食盐放入水中后,有的开始搅拌,有的一直不搅拌
B.把不同多少的食盐同时放到不同杯子内相同多少的水中,同时进行搅拌
C.把相同多少的食盐同时放到不同杯子内冷热不同的水中,保持不动
二、判断题
26.在水果店里我们会看到柚子等水果会用类似保鲜袋的袋子包住,主要是防止果肉水分蒸发。( )
27.食盐、白糖、面粉都能溶解于水。( )
28.白糖在一杯水中充分溶解后,杯底部分的溶液是最甜的。( )
29.夏天吃冰棍时,拿在手里的冰棍会不断融化,是因为它吸收了周围的热量。( )
30.充气后的救生圈可以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同体积的救生圈比水轻。( )
31.抱一抱充满空气的塑料袋,可以感到空气很软,重量很轻。( )
32.人骑上自行车后,自行车的轮胎会比之前瘪一点,是因为空气被压缩了。( )
33.夏天太阳下的汽车晒得很烫,爸爸打开四个车门可以更快把里面热空气赶出去。( )
34.温度计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
35.我们要用酒精灯的焰心给物体加热,因为焰心温度最高。( )
三、实验题
36.下图是“给水加热”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用到了三脚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等仪器,请把实验仪器的名称填入相应位置 。
(2)加热前A中水的状态是 。(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
(3)要想知道A里面的水温,可以借助工具 。
(4)在开始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会 (选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会 (选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如果水沸腾时把酒精灯撤去,沸腾现象会 (选填“继续”或“停止”)。等实验结束后熄灭酒精灯我们需要用 盖灭。
四、综合题
如图,为了观察和研究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实验中会将装有四分之一水的试管放入盛满碎冰(加入了食盐)的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
37.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其正确的方法是( )
A. B. C.
38.往碎冰中加入食盐的目的是( )
A.让碎冰结成块 B.为了获得更低的温度 C.让碎冰变得更多
五、实验题
39.为了观察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把结了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进行观察。
(1)在实验中,橡皮筋的作用是( )。
A.方便拿住试管
B.方便看清冰
C.方便观察冰面和水面的高度
(2)实验中发现冰块融化所需的时间( )。
A.非常短暂 B.比较漫长 C.需要1分钟
(3)当冰块完全融化成水时,冰面和水面的高度相比( )。
A.冰面低些 B.水面低些 C.没有变化
(4)观察冰融化成水发生的变化,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了 B.冰融化成水时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C.冰在融化成水的过程中,形态由固态变成液态 D.以上都是
40.在探究空气会占据空间吗的实验中,小明做了下面三组实验,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丙
(1)在这三个实验中,杯子都需要( )。
A.斜着放入水中,让杯子全部浸没
B.竖直放入水中,让杯子全部浸没
C.放入水中即可,不需要全部浸没
(2)在实验甲中,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 )。
A.纸团湿了 B.纸团没湿 C.纸团掉到水里
(3)在实验乙中,杯底打了个洞以后,我们发现占据了杯子里的主要空间的是( )。
A.空气 B.水 C.纸团
(4)在实验丙中,我们发现用打气筒打好一会儿气后,占据了杯子里的主要空间的是( )。
A.空气 B.水 C.纸团
(5)根据以上实验现象推测:如图,利用空气将水从瓶中挤出来,可以采用( )。
A.往吸管吹气 B.往吸管吹气 C.往或吹气都可以
41.木头有质量,水有质量,空气有质量吗?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小科利用如图的装置研究空气是否有质量。
(1)如图实验装置的名称是( )。
A.三脚架 B.天平 C.铁架台
(2)称量空气前,在简易天平两端分别放入刚好充满空气的小皮球和若干绿豆。此时,小科应该把天平调试成( )的状态。
A.左端下沉 B.右端下沉 C.平衡
(3)小科再打入20筒空气后,他发现了( )的现象,初步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A.皮球端往上翘 B.皮球端往下沉 C.平衡
(4)往小皮球内打入20筒空气后,还可以再打入10筒空气,这主要是利用了空气可以( )的性质。
A.占据空间 B.被压缩 C.流动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期中素养测评科学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A A C C A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B B C C A B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C A B A
1.C
【详解】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甲乙两个杯子里装着同样多的水,甲杯子口用玻璃板盖住。放置一段时间后,可能看到的现象是乙里的水明显少了,因为水会蒸发变成水蒸气到空气中;而甲里的水没有明显变化,玻璃板下出现了水滴。故选C。
2.C
【详解】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水这种现象叫凝结。电饭煲里的饭煮熟时,电饭锅上方有很多“白气”“,这些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的小水珠。故选C。
3.A
【详解】当温度降到0°C以下时,水就会结成冰。自来水管里的水在寒冷的冬天容易结冰,造成自来水管破裂,为了防止水管被冻裂,我们需要给水管穿上外衣,在气温较低的北方,在对室外裸露的供水管防冻的时候,正规的可以用保温材料,比如海绵对水管进行包裹,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减慢水结冰的速度。
4.A
【详解】冰在熔化过程中会持续吸收热量,水是从固态变为液态,体积减小。满满的一杯果汁,由于冰块熔化后体积变小,因此饮料并没有溢出来。故选A。
5.A
【详解】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直接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水蒸气能够凝华成冰花,说明外界环境温度足够低,清晨的温度低于0℃是合理的。故选A。
6.C
【详解】A.水的凝固点是0℃,当气温低于0℃时,水会放热凝固成冰。杭州冬季某天气温是-4~3℃,有低于0℃的时候,西湖湖面有可能结冰。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在气温较低(如-4~3℃这种低温环境)的清晨,空气中的水蒸气容易变成霜附着在地面等物体上。
C.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其形成需要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相对较低的物体表面。而题目中给出的气温范围是-4~3℃,整体温度较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相对较少,且没有明显的降温过程使水蒸气大量凝结,所以早上不太可能有露珠。
故选C。
7.C
【详解】A.棉花是热的不良导体,且蓬松多孔,其中包含大量的空气,空气也是热的不良导体。把冰块裹在棉花里,能起到较好的隔热作用,减缓冰块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从而使冰块融化得较慢。
B.塑料瓶本身是热的不良导体,将冰块装进塑料瓶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外界热量快速传递给冰块,使冰块融化速度相对较慢。
C.人体的温度一般高于冰块的熔点(0℃),把冰块捂在手里,手会不断地向冰块传递热量,这会加速冰块的融化,所以小兰组的冰块是最不可能慢融化的,也就最不可能得冠军。
故选C。
8.A
【详解】物理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美术课上,小明用纸剪出了很多可爱的小动物,经过这些改变,纸只是改变了形状、大小,还是原来的物质。
9.C
【详解】速溶咖啡、即冲奶茶、奶粉制成粉末状,主要是为了加速溶解。粉末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在与水接触时,能够更快地与水分子充分接触并发生溶解反应,从而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均匀的溶液,方便消费者快速冲调饮用。所以加速溶解是它们制成粉末状的主要原因。故选C。
10.B
【详解】A.海水可以无限制的溶解盐,错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海水溶解盐的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是可以无限制地溶解盐;
B.大海里有很多水所以可以溶解很多盐,正确;
C.50毫升的海水蒸发后留下了28克食盐左右,错误;一般来说,海水的盐度约为3.5%,即1000毫升的海水中大约含有35克盐,则50毫升海水蒸发后留下的食盐大约是1.75克左右。
故选B。
11.A
【详解】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对比实验只有一个变量,由于研究的是比较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所以唯一的变量是溶解物,其他条件比如水量、水温等都要保持不变。故选A。
12.A
【详解】在做“探究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的实验时,正确的实验步骤为:1.在烧杯中盛50毫升水。2.用天平把食盐分成两克一份。3.加入一份食盐,用搅拌棒搅拌。4.等待杯中的食盐全部溶解,再加一包食盐,用筷子搅拌,反复操作一直加到食盐不溶解,搅拌时要小心,不要将水洒出来。5.统计杯中的50毫升水溶解食盐的克数。
A.每次向烧杯中加入食盐量要相同,说法正确。
B.加食盐时不需要等前一份食盐完全溶解,说法错误,应该等前一份充分溶解后再加入。
C.用搅拌棒用力搅拌,洒出一点没有关系,说法错误,不能让溶液洒出。
故选A。
13.B
【详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度的,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就不能继续溶解了。在100毫升清水中溶解小苏打,第4份完全溶解后,加入第5份,充分搅拌后杯内还有不能溶解的小苏打,说明最大溶解量也只有4份。故选B。
14.B
【详解】A.用筛网筛选一般是根据颗粒大小等外形特征进行分离,瘪稻谷和饱满稻谷在外形大小上可能差异不明显,所以用筛网筛选不能很好地将饱满稻谷筛选出来。
B.将稻谷放进水里,沉下去的是饱满的稻谷,该方法可行。
C.放进水里用滤布过滤,由于稻谷都会被滤布拦截,无法通过这种方式区分饱满和瘪的稻谷。
故选B。
15.C
【详解】A.空气本身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存在本身的气味,该选项错误。
B.空气中能闻到的气味是真实存在的,是由其他有气味的物体散发出来的,并非人们想象出来的,该选项错误。
C.生活中,像花香、饭菜香等,是其他物体(花、饭菜等)散发的有气味的物质扩散到空气中,与空气混合后,我们就能闻到这些混合后的气味,该选项正确。
故选C。
16.C
【详解】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并且空气和水、石头等物体一样,可以占据空间。当把底部有孔的透明塑料杯竖直倒扣进水时,随着水不断挤压空气,空气从杯子底部的孔逐渐流出,最终水会把空气挤压出去,占据整个杯子。故选C。
17.A
【详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量有关。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同小鱼在水中吐出一个泡泡,泡泡慢慢往上冒,这现象说明泡泡里面的气体比水轻。故选A。
18.B
【详解】往有气不瘪的皮球里打入空气,皮球内部气体增多,皮球应该是变硬而不是变软。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往皮球里打入空气,相当于增加了皮球内物质的量,所以皮球质量会增加。故选B。
19.A
【详解】空气有重量(质量)。篮球充足气时,里面包含更多空气,所以总质量较大;放掉部分气后,空气减少,总质量变小。故选A。
20.B
【详解】空气易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把注射器活塞拉至10毫升刻度处,用手指堵住注射器小孔后推压活塞,活塞被压缩到1毫升处,手松开活塞,活塞又会弹回来,这说明空气可以被压缩,也会扩散,故B正确,AC错误。
21.A
【详解】空气的体积可以被压缩,也可以恢复,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空气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比如制作空气压缩枪时,用橙子皮堵住注射器口,用力压活塞,管内空气压缩后产生弹性,管口的橙子皮会像子弹一样发射出去。故选A。
22.C
【详解】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蒸气无色无味,没有固定的形状。故选C。
23.A
【详解】空气有质量,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空气占据空间、容易被压缩、压缩的空气有弹性。一定量的空气受到压力时,空气微粒之间的距离会变小,那么占据的空间会缩小,当压力消失后,它们之间的距离又恢复成原样:如果给它一个更大的空间,微粒之间的距离会变大,占据的空间会变大。
24.B
【详解】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能流动、具有质量并占据一定的空间、没有固定的体积,空气的体积可以被压缩,也可以恢复,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水是液体,无色无味能流动,有质量能占据空间,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一定的形状。所以,空气和水相比,空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则不容易被压缩。故选B。
25.A
【详解】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加快或减慢某种物质的溶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研碎、增加水的温度等。
A、对比实验中,把食盐放入水中后,有的开始搅拌,有的一直不搅拌,是正确的实验方法,故A正确;
B、把不同多少的食盐同时放到不同杯子内相同多少的水中,同时进行搅拌,不符合对比实验要求,故B错误;
C、把相同多少的食盐同时放到不同杯子内冷热不同的水中,保持不动,不能用来检验“搅拌能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故C错误。
26.√
【详解】液态水变成气态水散失到空气中去的过程叫做蒸发,温度的高低、水的表面大小、水表面空气流动得快慢都影响蒸发的快慢。在水果店里我们会看到柚子等水果会用类似保鲜袋的袋子包住,主要是防止果肉水分蒸发。
27.×
【详解】食盐、白糖放入水中能够形成均匀稳定的溶液,说明它们能够溶解在水中,面粉放入水中沉淀,能够过滤的方法分离,说明面粉不能溶解在水中。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
28.×
【详解】白糖在一杯水中充分溶解后,会均匀分布在水的各个部分,因此水的各个部分一样甜。
29.√
【详解】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夏天环境温度较高,拿在手里的冰棍温度相对较低,周围空气中的热量会传递给冰棍,冰棍吸收热量后,由固态的冰变为液态的水,从而发生熔化现象。所以该说法正确。
30.√
【详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量有关。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同体积的救生圈比水轻,所以会充气后的救生圈可以浮在水面上。
31.√
【解析】略
32.√
【详解】当人骑上自行车后,人的体重会对自行车轮胎产生压力。轮胎内的空气分子间存在间隔,在压力作用下,空气分子间的间隔变小,空气被压缩,从而使轮胎的体积变小,看起来比之前瘪一点,所以该说法正确。
33.√
【详解】打开四个车门,增大了车内的空气流通空间,使得车内热空气能够更顺畅地与外界较冷空气进行对流交换,从而可以更快地把里面热空气赶出去,使车内温度下降得更快,该说法正确。
34.√
【解析】略
35.×
【详解】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加热时要用外焰加热。
36.(1)烧杯、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2)液态
(3)温度计
(4) 升高 不变 停止 灯帽
【详解】(1)根据常见实验仪器的用途和位置可知,A是用来盛水的容器,为烧杯;B是铺在铁圈上用于使烧杯受热均匀的石棉网;C是用于加热的酒精灯;D是支撑整个装置的铁制三脚架。
(2)在常温常压下,我们日常所见的水是液态,所以在加热前A里水的状态是液态。
(3)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所以要知道A里面的水温,可以借助温度计。
(4)在开始加热过程中,水吸收热量,在开始加热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水沸腾的特点是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变。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撤去酒精灯后,水不再吸热,沸腾现象就会停止。酒精灯使用完后,为了防止酒精挥发和保证安全,需要用灯帽盖灭。
37.C 38.B
【解析】略
39.(1)C
(2)A
(3)B
(4)D
【详解】(1)A.橡皮筋的作用不是方便拿住试管,所以A错误。
B.橡皮筋和看清冰没有关系,所以B错误。
C.如前面分析,橡皮筋方便观察冰面和水面的高度,所以C正确。
故选C。
(2)A.热水提供的热量能快速让冰块吸收并融化,过程非常短暂,该选项正确。
B.冰块在热水中融化,热量供给充足,不会花费漫长时间,该选项错误。
C.“需要1分钟”表述过于绝对,融化时间会受冰块大小、热水温度等因素影响,并非固定为1分钟,该选项错误。
故选A。
(3)A.冰面低些不符合实际,冰的体积更大,冰面应更高,该选项错误。
B.冰块融化后体积变小,水面会比原来的冰面低,该选项正确。
C.冰融化后体积有变化,水面高度也会随之改变,该选项错误。
故选B。
(4)A.结合第三小题,冰完全融化后水面比冰面低,说明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该说法正确。
B.实验中冰放入热水才会融化,说明冰融化需要从周围(热水)吸收热量,该说法正确。
C.冰是固态,融化后成为液态的水,形态发生“固态→液态”的变化,该说法正确。
D.因A、B、C三项说法均正确,所以“以上都是”符合结论,该选项正确。
故选D。
40.(1)B
(2)B
(3)B
(4)A
(5)B
【详解】(1)在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实验中,杯子需要竖直放入水中且全部浸没,这样才能保证杯子内部的空间与外界相对独立,便于观察空气是否占据空间以及其对水进入杯子的影响。如果斜着放或不全浸没,就无法准确判断是空气还是其他因素导致的现象,所以选B。
(2)在实验甲中,杯子竖直且全部浸没在水中,由于杯子里有空气占据了空间,水无法进入杯子,所以纸团不会湿,选B。
(3)实验乙中杯底打了洞后,空气可以通过洞与外界相通,水会进入杯子,此时占据杯子里主要空间的是水,选B。
(4)实验丙中用打气筒往杯子里打气,更多的空气进入杯子,把水挤出,此时占据杯子里主要空间的是空气,选A。
(5)要利用空气将水从瓶中挤出来,应该往吸管②吹气,这样瓶内上方的空气增多,空气占据空间,就会把水从吸管①中挤出。如果往吸管①吹气,水会从①中流出,但无法将瓶内的大部分水挤出,所以选B。
41.(1)B
(2)C
(3)B
(4)B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该装置有横梁、托盘等结构,是典型的天平的结构特征,所以实验装置名称是天平,答案选B。
(2)在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的实验中,要保证初始状态下天平两端的质量相等,这样才能通过后续操作观察质量的变化,所以应该把天平调试成平衡的状态,答案选C。
(3)小科再打入20筒空气后,小皮球一端空气的质量增加了,根据天平的原理,质量大的一端会下沉,所以会发现皮球端往下沉的现象,初步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答案选B。
(4)往小皮球内打入20筒空气后,还可以再打入10筒空气,说明在一定的空间内,空气可以被压缩进小皮球这个有限的空间里,这主要利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答案选B。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