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怀疑与学问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9 怀疑与学问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7 20:05: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怀疑与学问:探寻真理的起点
九年级上学期
第五单元第19课
目录
01
课程导入与目标
02
作者与文体背景
03
初读感知与结构梳理
04
精细研读:论证与语言
05
探究与拓展运用
CONTENTS
课程导入与目标
01
天空是蓝色的吗?
我们在《逍遥游》中学过:“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经常听到有人说——“天空是蓝色的”。请问,你们相信这个说法吗?
物理学告诉我们,天空的蓝色是因为太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容易被大气层散射。如果我们能看见紫外线,天空可能就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颜色了。甚至,在火星上,由于大气成分不同,天空在日落时是蓝色的。
天空是蓝色的吗?
同学们,面对习以为常的结论,是不是也值得我们去怀疑和追问一下它背后的真相呢?
看似毋庸置疑的常识,背后也藏着深刻的科学原理。由此可见,“怀疑”并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探寻真理的第一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看看他是如何精辟地论述“怀疑”对于做学问的极端重要性的。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情感三维共振
深入理解“怀疑精神”,掌握议论文核心,培养科学求真的价值观。
1、知识与能力 理解“怀疑精神”的实质内涵。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梳理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品味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并学以致用
作者与文体背景
02
顾颉刚
以怀疑为刃的史学拓荒者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他的一生,是践行怀疑精神的典范。
生平坐标 (1893-1980)
身处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20世纪,以史学为战场,向传统古史体系发起挑战。
核心观点:“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认为古史是历代层累叠加的神话传说,必须用 怀疑和批判的眼光 重新审视。
学术人格:考据 + 实证 + 怀疑
强调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不盲从、不轻信 ,注重证据与逻辑。
文体与时代背景
一篇议论文,回应一个时代的思想诉求
文体:议论文
论点: 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 证明论点的材料(事实、道理)。
论证: 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时代背景:20世纪初
中国社会与思想界剧烈变革,新旧思想激烈交锋。打破对传统经典的盲目迷信,用 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成为一代学人的使命。本文正是对此时代精神的学术回应。
初读感知与结构梳理
03
扫除阅读障碍
程颐(yí) 张载( zài) 凶险(xiōng)
腐草为萤(yíng) 视察( chá) 虚妄(wàng)
盲从(máng) 三皇五帝(dì) 折扣( zhé)
譬如(pì) 懒惰(duò) 辨伪去妄( wěi)
墨守(mò) 停滞( zhì) 塾师( shú)
不攻自破(pò)
初读感知:寻找中心论点
作者如何提出?
作者采用 名言铺垫 → 简要分析 → 亮明观点 的方式,在引用程颐、张载的话后,顺势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水到渠成,富有说服力。
中心论点是什么?
原文:“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概括: 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论证结构梳理 (一)
分论点一: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1、提出问题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但证据有亲见和传说两种。
2、分析问题 传说不一定可靠,因此 不能随便轻信 。
3、得出结论 不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精神,是做学问的基本条件。
4、具体论证 以“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为例,破除虚妄。
论证结构梳理 (二)
分论点二: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现的基本条件
反面论证 → 正面论证
不怀疑
思想懒惰
怀疑
发现问题
举例论证
戴震: 读《大学章句》时连环发问,展现幼时即具备的怀疑精神。
笛卡儿: “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以世界级哲学家的观点佐证。
道理论证:一切新发明、新理论、新作风都源于对旧学说的 怀疑、辩论、评判与修正
精细研读:论证与语言
04
精细研读
1、作者是从哪两个大的方面来论证中心论点的?这两个方面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作者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分论点一(消极方面): 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分论点二(积极方面): 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现的基本条件。
关系: 这两方面构成了递进关系。“辨伪去妄”是破除谬误,是“破”;“建设新学说”是创造新知,是“立”。由“破”到“立”,层层深入,完整地阐述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全面价值
精细研读
2、作者是如何论证“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的?请梳理其论证思路。
① 提出前提: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证据有亲见和传说两种,传说必须审查。
② 确立原则: 不论信不信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这种态度就是怀疑精神。
③ 点明地位: 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④ 举例证明: 用“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具体说明如何通过一连串的追问来揭露传说的虚妄,从而证明怀疑的有效性。
精细研读
3、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时,作者提出了“怀疑→思索→辨别”的三步过程。这三步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颠倒。这是一个严谨的逻辑链条:
怀疑是起点: 先对事物产生疑问,才能启动思考。
思索是过程: 有了疑问,然后才会去深入地分析、探究。
辨别是结果: 经过深入思考,最终才能明辨是非真伪。 这个顺序符合人类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
精细研读
4、找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关键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现的基本条件。”
作用: 这句话总结了上文关于怀疑“辨伪去妄”(消极作用)的论述,同时引出了下文关于怀疑“建设新学说”(积极作用)的论述,使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紧密衔接,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精细研读
5、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1)反面论证: 指出不怀疑的危害——“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不能治学”。
(2)正面说理: 阐述怀疑的积极作用——“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从而推动学问发展。
(3)举例论证:①戴震事例: 具体生动地展现大学问家从小是如何质疑书本和权威的。②笛卡儿事例: 引用西方哲学家的名言及其哲学体系,证明怀疑是思想进步的基石。
(4)道理论证: 最后一段深入论述一切新发明、新理论都源于对旧学说的怀疑、辩论、评判和修正。
论证方法:举例与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证明观点,使论证 具体、生动、有力 。
“三皇五帝”的传说
“腐草为萤”的说法
戴震质疑《大学章句》
笛卡儿的“我疑故我在”
道理论证
引用名言警句、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增强论证的 说服力和权威性 。
引用程颐、张载、孟子名言。
逻辑推理:怀疑→发问→求解→学问发展。
精细研读
6、文中“这是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的“基本”一词能否换成“重要”?为什么?
不能。“重要”只强调了程度深,而“基本”一词意味着根本的、基础的、不可或缺的。它强调怀疑精神不是学问的“锦上添花”,而是其“根基”所在。换掉后,语气和程度都会被削弱。
精细研读
7、如何理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文中的含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完全相信书上的话,还不如不读书。在文中,它是为了强调“不要盲从和迷信书本”,要与前文“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相呼应,是怀疑精神在对待书本知识时的具体体现。
精细研读
8、作者连用四个“常常”(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它们的顺序可以打乱吗?为什么?
顺序不能打乱。这四个“常常”描绘了学术研究的完整且递进的过程:
抱态度(怀疑): 是一切的开始。
进行交锋(辩论): 与学说思想碰撞。
做出判断(评判): 在交锋后形成自己的看法。
推动发展(修正): 最终结果是完善或创新理论。
这是一个从起始到发展,再到结果的逻辑顺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
探究与拓展运用
05
思考探究:怀疑精神的内涵与意义
内涵:它是什么?
它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经过一番 思考 。
它的对象包括 流俗传说 和 学者学说 。
它的过程包括 怀疑、思索、辨别 三步。
它的目的是为了 辨伪去妄 和 建设新知 。
意义:它为何重要?
对个人:使学问成为自己的学问,避免盲从。
对学术: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
对人类文化:推动一切学术发展,促进人类文化进步。
思考探究
文中的“怀疑”与我们平时所说的“猜疑”有什么本质区别?
文中的“怀疑”: 是理性的、建设性的。它以事实和逻辑为基础,目的是为了辨伪去妄、寻求真理。它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包含思索和辨别。
平时的“猜疑”: 往往是感性的、消极的。它可能源于不信任或臆测,缺乏充分的证据和理性的分析,容易导致误解和隔阂。
思考探究
结合本文观点,谈谈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网络上的各种信息?
我们应该运用课文所倡导的怀疑精神:
第一步:怀疑(不轻信): 对耸人听闻的消息、来源不明的信息保持警惕,不立即转发或采信。
第二步:思索(多追问): 这条信息来自哪里?发布者的目的是什么?有无官方或权威信源证实?是否符合常理和逻辑?
第三步:辨别(去求证): 利用多方信息进行交叉验证,查阅权威媒体或机构的通报,最终做出自己的判断。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搜集2-3条中外思想家关于“怀疑”“提问”或“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
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