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现的全民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热闹气氛。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1.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热闹气氛。2.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教学课时
两课时
[1] 元 日
(宋)王安石
[2] 爆竹声中一岁除,[①第一句诗有什么作用 ]
春风送暖入屠苏。[②第二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
诗意:在鞭炮声中,旧的一年已过去,在春风送暖的时候,人们喝着屠苏酒进入了新的一年。
千门万户曈(tóng)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③这两句诗有什么象征意义 第四句诗又有什么作用 ]
诗意:千家万户喜迎新年明亮的朝阳,都用新桃符换掉陈年的旧符,盼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万事吉祥。
1.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2.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现的全民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热闹气氛。
3.朗读课文。
课件、与这首诗相关的资料。
一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课件展示学习步骤。
1.熟读古诗。
2.理解诗意。
3.想象意境。
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关春节的古诗。(板书课文题目)
二 初读古诗,交流资料
1.自己轻声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爆 苏 桃 符 曈曈
3.交流查找到的资料。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远大抱负。
4.解题。
元日,本义为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这是一年的第一天。
三 指导自学
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提出不懂的问题,通过查字典或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四 小组合作学习
1.汇报各自自学的情况。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课前查阅的资料共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的意境。
五 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汇报第一句。
(1)从第一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甲:我读懂了爆竹声一响,旧的一年就过去了。
学生乙:我读懂了新年钟声、爆竹声迎来新年。
(2)提出不懂的问题:什么叫“屠苏”
(屠苏,古代的一种酒,相传农历正月初一饮此酒,可避邪,不染瘟疫。)
(3)这两句诗的意思。
(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家家欢饮屠苏美酒。)
3.汇报第二句。
(1)从第二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甲:我知道“曈曈”是指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曈曈日”指初升的太阳。
学生乙:我知道“新桃”指上面画着门神的新的桃木板。
(2)这句诗的意思。
(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换去旧符。)
4.朗读这首诗。
学生试读,评读。
六 体会诗人的心情及诗歌的意境
1.结合诗句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诗句变成画,说说眼前呈现出怎样的情景。
学生甲:在午夜子时,孩子们举起一串串爆竹。人们举起酒杯,开怀畅饮屠苏酒。
学生乙:人们满脸笑容,正忙着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
2.这首诗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这首诗描绘了全民欢度春节、辞旧迎新的喜庆情景。)
七 总结全文
这首诗描绘了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表达了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元 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古代用屠苏草泡制的一种酒。
千门万户日,
: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
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画着门神的新的桃木板。
1.
《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世人传颂的诗歌。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教学。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知道的对联,例如:“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
这些脍炙人口的春联可以把学生带入那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当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春联的内容去感受《元日》中所描绘的欢乐喜庆的氛围。
2.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提到春节,人们的头脑中总是会浮现出许许多多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古诗时,教师提问:你们放过鞭炮吗 谁来说说你们当时放鞭炮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学生们畅所欲言。生动的生活场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感受到那份欢乐,并很好地理解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学生对新年到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3.在教学“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时,许多同学都不明白“屠苏”是什么 大部分人都认为这里的“屠苏”肯定是一个地名。面对学生的这个回答,教师可以随势导入对“屠苏”一词的理解。告诉学生,“屠苏”是一种草名,用这种草泡制的酒,称为屠苏酒。古代的习俗是每年元日,一家老小都要一起饮屠苏酒,庆贺新春。学生在理解这个词语之后,也就掌握了这句诗的意思。
1.把这首古诗的意思讲给你的小伙伴听,比一比谁讲得最好。
2.阅读古诗,配彩画。
观
书
有
感
宋·朱 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鉴:镜子。 渠:它,指方塘。
徘徊:本诗中指来回闪动。
1.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生字卡片。
一 检查复习
1.齐读古诗。
2.说说古诗的意思。
二 指导背诵课文
1.逐句读,依据诗句意思来背。
2.请能背诵古诗的学生背给大家听听。
3.老师邀请没背过的学生和自己一起试背。
三 自主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2.识记字形。
爆:左右结构。右下是“”,不要写成“水”。
苏:上下结构。“办”上边加“艹”,就是“苏”。
桃:左右结构。右边是“”。
符:上下结构。“付”加“”,就是“符”。
四 扩词练习
符:符合 符号 桃符 音符
爆:爆炸 爆发 爆竹
1.在教学时,教师将“语文天地”中的《过年》作为本节课的一个内容,因为此阅读内容讲到了“年”以及相关的风俗习惯的来历,非常有利于对古诗的理解。对这篇文章的处理,可以完全交给学生来完成。由于《过年》写的是个传说故事,学生读起来会兴趣盎然,对内容的把握也会很好,完全能按照预设自主学习。通过朗读、默读,学生能很好地把握“年”的特点,爆竹、桃符、拜年的来历。这样,再学习古诗后两句容易多了。
2.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当古诗学完之后,师生一起交流另外几首描写欢度佳节的情景的古诗,如:“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这样的诗句又扩大了学生们的理解视野,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
看拼音,写出同音字并组词。
2.默写这首古诗。
1.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神宗时任宰相,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2.桃符的神话传说
相传,在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干弯曲伸展三千里,枝杈一直伸向东北方的鬼门,鬼门下山洞里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门进出。树下有两位神将神荼、郁垒把守。这两位神将只要发现害人的恶鬼,就捆住他们丢去喂老虎。周朝起,每逢年节,百姓就用两块长六寸、宽三寸的桃木板,画上这两位神将的图像或题上他们的名字,悬挂在大门或卧房门的两侧,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这就是桃符。
3.元日
元日,本指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为一年的第一天。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废除了夏历,中国始采用公历,每年以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这样,为了区别农历和公历,现在则大多将元旦和新年作为公历的一年之首使用,而旧历的元旦则专门称之为春节,或者以大年初一区别之,而不再称元日了。
^1
知识点详解
^2
①首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②次句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③第三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末句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