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教育、科技与文学艺术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教育、科技与文学艺术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3.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19 18:22:15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教育、科技与文学艺术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
1.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当时使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2.毛泽东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即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这主要说明了21*cnjy*com
A.“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国内外形势所需的结果
B.“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
C.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
D.应该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
3.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下列选项,最准确的一组是
A.“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平”赎买
B.“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下乡”、“载人航天工程”
C.“上山下乡”、“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处”
D.“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程”
4.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其说明了(  )
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B.“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C.改革开放的实践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5.据西方主要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
C.“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D.“银河—Ⅰ号”研制成功
6.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别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这说明中国科技( )
A.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B.符合中国国情实际
C.攻坚重点始终不变 D.苏联模式影响较大
7.20世纪初科学技术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到10%,现在已达50%,有的发达国家甚至达到80%以上,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这说明( )
①我国已开始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②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我国科技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成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以下类型的文学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21教育网
A、理性王国的建立催生了浪漫主义作品
B、现实主义作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的尖锐
C、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产生了现代主义
D、在苏联卫国战争的背景下,诞生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9.“它是20世纪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对当时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这一文艺形式( )
A.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落实
B.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
C.是当时中国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
D.被奉为文艺工作者占领舞台的典范
10.“文革”时期,中国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革”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 )
A.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
B.文学艺术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文革”对文艺有重大的影响
11.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中断言:“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国内阶级关系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12.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讲话中指出:“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该讲话
A.反映了科学文化工作政治化的方向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C.打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
D.促使“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13.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电影同时展出,新中国的电影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l959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高涨
B.“双百”方针的提出
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14.“从1977年开始,台湾歌星邓丽君的磁带通过走私进入大陆,经过转录,在民间广泛流行。1980年中国音协召开西山会议,焦点是‘邓丽君歌曲是靡靡之音、黄色音乐’的讨论与批判。这时的舆论,尤其是老音乐家们认为邓丽君的一些歌曲内容比较灰暗、颓废。”这反映了( )
A.大陆双百方针在恢复中受到“左”的思想干扰
B.虽然一国两制已经写进宪法,但两岸关系依然紧张
C.邓丽君的歌曲格调不高,不符合大陆双百方针的精神
D.邓丽君作为台独势力的代表遭到大陆的抵制
15.下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A.进行“全面整顿” B.试点创办“特区”
C.提出“三个面向” D.发表“南方谈话”
16.2014年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对人才选拔、培养的需要,教育和招生制度的改革推进迅速。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的是在
A.建国初期 B.“文革”前夕
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后
17.报载: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这说明(  )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
C.“双百”方针全面贯彻         D.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
18.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公式表述是: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美国1984年以后,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4%)+科技、教育(66%)。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6%~80%。在此背景下我国
A.提出“双百”方针 B.颁布《义务教育法》
C.恢复高考制度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9.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1949—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单位:所)
时间
类别
1949
1957
1965
1978
1985
1990
2000
2008
普通中学
41
249
346
2699
1607
1620
2736
2693
职业中学
116
123
183
294
普通高等学校
3
11
16
40
62
61
221
608
A.1949—1956年,我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改革开放后,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高等教育迅猛发展
C.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D.21世纪以来,由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职业中学日益萎缩
20.导致下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应是( )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
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二、材料解析题
21.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www-2-1-cnjy-com
材料一 1900年至1930年是中国在世博会上得奖的黄金期。其中,在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张裕白兰地、苏绣、上海“葛德和”陶器、上海美华利插屏钟、北京鼻烟壶、浙江湖笔、浙江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等就获得金银奖项多个。在1926年的费城世博会上,杭州都锦生织品、常州梳篦和重庆天橱味精等也都获得金奖。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材料二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我国成为能制造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3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在这一时期世博会上获奖产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你如何看待这些产品的获奖?21cnjy.com
(2)材料二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材料三却告诉我们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矛盾吗?请说明。【来源:21cnj*y.co*m】
22.1952年,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题。【版权所有:21教育】
材料一 院系调整前后著名理、工科教授在高校(以原著名大学为中心)的分布表
大学名称
调整前总人数
调出人数
留校人数
调进人数
调整后总人数
清华大学
65
52
13
1
14
北京大学
52
41
11
20
31
南京大学
27
18
9
3
12
浙江大学
26
24
2
0
2
私立岭南大学
6
6
0
0
取消
武汉大学
5
3
2
0
2
金陵大学(私立教会大学)
5
5
0
0
取消
北方交通大学
5
4
1
0
1
小计(所/人)
17所/271人
17所/200人
14所/71人
10所/36人
15所/107人
其他大学(所/人)
32所/43人
25所/32人
8所/11人
53所/139人
58所/150人
总计(所/人)
49所/314人
42所/232人
22所/82人
63所/175人
73所/257人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科学出版社,1991~1994年
材料二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2·1·c·n·j·y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材料三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摘编自百度百科“钱学森之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文盲率状况
材料二 中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表
时间
录取数
录取率%
时间
录取数
录取率%
时间
录取数
录取率%
1949
21000
1984
480000
28.7
2005
5040000
58.1
1952
66000
1988
670000
24.6
2007
5670000
50
1965
164000
1998
1080000
2008
5900000
57
1977
270000
4.8
1999
1600000
2009
6290000
1978
402000
6.6
2001
2600000
2010
6570000
1979
284000
6.1
2003
3820000
2011
6750000
72.3
阅读上述材料,提取两项有关新中国教育发展的信息,并分析原因。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中国、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表
姓名
生卒年代
著作
中国
李时珍
1518~1593
《本草纲目》
徐光启
1562~1633
《农政全书》
宋应星
1587~1666
《天工开物》
欧洲
哥白尼
1473~1543
提出“太阳中心说”
布鲁诺
1548~1600
提出宇宙无限论
培根
1561~1628
初创近代实验科学
伽利略
1564~1642
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太阳中心说
牛顿
1643~1717
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恩格斯说:“自然研究用来宣布其独立……的一个革命行动,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21·cn·jy·com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差异。并结合近代物理学和生物学领域的主要表现说明“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这一评论。www.21-cn-jy.com
材料二 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2012年9月25日正式列入中国海军。“辽宁号”的启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拥有现役航母的国家,也是最后一个拥有航母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材料二中,中国拥有航空母舰的事实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辽宁号”列入中国海军的重要因素有哪些?21·世纪*教育网
25.发明、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1)请对应写出图1、图2所示生产装置或生产工具的名称。它们分别开始出现于中国历史上的什么朝代?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应用于生产的意义。(5分)2-1-c-n-j-y
材料二
18世纪80年代初,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只有棉纺厂两家,但后来由于有了瓦特蒸汽机这种动力装置,棉纺厂发展很快,1830年达到99家。1776年,“钢铁大王”约翰·威尔金森在自己的工厂中首次使用瓦特蒸汽机给炼铁炉鼓风。1788-1806年平均每个鼓风炉产量从800吨增加到1130吨。1825年,乔治·史蒂芬孙设计的“旅行”号蒸汽机车在英国第一条商用铁路上运行成功。  21*cnjy*com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简述“瓦特蒸汽机”的应用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作用。(4分)
材料三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重大成就(部分)
1980年
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1984年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90年
中国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2003年
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科书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哪些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取得这些成就的重要意义。(4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教育、科技与文学艺术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
1.1964年10月16日,寓居美国的李宗仁向来访者说:“西方人终于将我们视为一个智慧的民族了。”当时使西方人观念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中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D.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B项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C项是在2003年,D项是在1970年。
2.毛泽东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即使当时中国开发上述技术的环境还十分落后和艰苦,但不少科学家还是开始投入这些开发计划。这主要说明了
A.“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国内外形势所需的结果
B.“大跃进”运动有利于我国国防现代化的发展
C.我国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内实现国防现代化
D.应该将发展国防高科技作为一切工作的重心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在1958年先后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并结合1958年,美国对中国敌视,中苏关系不友好,说明“两弹一星”的开展是国内外形势所需的结果,故A项正确;B不是材料主旨;C中说法不符合史实;D错在一切工作重心。
3.若要写一篇集中反映新中国教科文发展的专稿,需要确定一组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下列选项,最准确的一组是
A.“双百”方针、“教育大革命”、“三个面向”、“和平”赎买
B.“两弹一星”、“科教兴国”、“三下乡”、“载人航天工程”
C.“上山下乡”、“东方魔稻”、“三步走”、“和平共处”
D.“863”计划、“样板戏”、“三个世界”、“希望工程”
【答案】B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新中国教科文发展的专稿”可知,“和平”赎买是经济政策,所以排除A;“三步走”是属于经济领域,“和平共处”是外交领域,所以排除C;“三个世界”是毛泽东关于世界的划分,是属于政治领域,所以排除D。由此可知,答案选B。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4.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其说明了(  )
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B.“双百”方针的执行情况
C.改革开放的实践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庆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反映的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工业化设备落后人们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凸显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时代精神,他们共同折射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这一宏大历史主题,所以答案选D,A项表述不够准确,B、 C两项说法过于片面。
5.据西方主要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
C.“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D.“银河—Ⅰ号”研制成功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 ,A出现于1964年,B出现于1970年,D出现于1984年,而C出现于21世纪初,这与题中的“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相符,故正确答案为C。
6.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分别经过了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科教兴国”和“科学发展自主创新”战略,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这说明中国科技( )
A.违背历史发展规律 B.符合中国国情实际
C.攻坚重点始终不变 D.苏联模式影响较大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科技发展在半个多世纪里完成了西方科技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保障以及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高度重视,建国后科技发展的每一次重要转向均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需要紧密相关并且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所以总体而言科技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实际,故答案选B,A C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 D项表述错误,中国科技发展遵循自主创新之道路。21·cn·jy·com
7.20世纪初科学技术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到10%,现在已达50%,有的发达国家甚至达到80%以上,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这说明( )
①我国已开始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②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我国科技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有的发达国家甚至达到80%以上,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②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我国科技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选B。①我国已开始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8.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成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以下类型的文学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理性王国的建立催生了浪漫主义作品
B、现实主义作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社会矛盾的尖锐
C、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社会变化产生了现代主义
D、在苏联卫国战争的背景下,诞生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作品相关内容——文学流派。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能够准确体现材料意思,符合题意,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9.“它是20世纪流行于中国的八个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和中央文革小组的领导和推动有直接关系,并对当时的文艺创作风格有很大影响。”这一文艺形式( )
A.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落实
B.推动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
C.是当时中国民众的主要精神食粮
D.被奉为文艺工作者占领舞台的典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提取关键词“ 中央文革小组”,因此可迅速联想到这是文革时期流行的样板戏,这使1956年底提出的双百方针遭到了破坏,阻碍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因此A、B错误。因为此时样板戏是左倾错误思想的产物,因此不可能是典范。所以本题选C。
10.“文革”时期,中国文艺界处于万马齐喑的局面,而“文革”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 )
A.文艺的繁荣有其自身规律,不会持久
B.文学艺术有一个兴衰交替的反复过程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D.“文革”对文艺有重大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活动中的相互作用。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从根本上讲是为经济基础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文革前后文艺形式的变化正体现出文学艺术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11.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中断言:“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国内阶级关系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国内阶级关系发生这样的变化”等,本题实际上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生产关系的相关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D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其余ABC三项的表述明显与题干材料内容无关,属于无关项,排除ABC。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12.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讲话中指出:“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就是错误的。”“(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该讲话
A.反映了科学文化工作政治化的方向
B.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C.打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
D.促使“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关键词是“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可见是学术上,“贴…标签是错误”可见不允许扣帽子,体现双百方针。恰恰与1956年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时间上一致。A、C、D三项时间不符。故选B项。
13.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电影同时展出,新中国的电影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l959年”。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21教育网
A.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高涨
B.“双百”方针的提出
C.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D.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正是“双百”方针的提出才使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高涨,才使文艺界出现繁荣局面,才出现了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l959年”,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只能是“双百”方针的提出。另外,文艺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是不能选的。
14.“从1977年开始,台湾歌星邓丽君的磁带通过走私进入大陆,经过转录,在民间广泛流行。1980年中国音协召开西山会议,焦点是‘邓丽君歌曲是靡靡之音、黄色音乐’的讨论与批判。这时的舆论,尤其是老音乐家们认为邓丽君的一些歌曲内容比较灰暗、颓废。”这反映了( )
A.大陆双百方针在恢复中受到“左”的思想干扰
B.虽然一国两制已经写进宪法,但两岸关系依然紧张
C.邓丽君的歌曲格调不高,不符合大陆双百方针的精神
D.邓丽君作为台独势力的代表遭到大陆的抵制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从1977年开始,1980年”、“老音乐家们认为邓丽君的一些歌曲内容比较灰暗、颓废”等,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不符和史实,此时期“一国两制”尚未提出,更谈不上写进宪法;C项表述错误,是对邓丽君歌曲不受欢迎的片面理解;D项错误,题干材料无从体现“邓丽君是台独势力的代表”。进一步分析,可知,A项表述符合史实,表述客观,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15.下图为李岚清同志篆刻的一方印。下列邓小平的活动,发生在“文革”后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A.进行“全面整顿” B.试点创办“特区”
C.提出“三个面向” D.发表“南方谈话”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片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中“文革后”与篆刻中“科教”信息可以推断出是邓小平的教育措施,故本题选择C项;A是在文革期间;B、D均属于经济改革,不符合篆刻中信息。
16.2014年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对人才选拔、培养的需要,教育和招生制度的改革推进迅速。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的是在
A.建国初期 B.“文革”前夕
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后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的是在“文革”前夕
17.报载: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一点的一颗。这说明(  )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
C.“双百”方针全面贯彻         D.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
【答案】B
【解析】“一五”计划是从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早在1957年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根据“1958年……经过……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可知有夸大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8年中国开始在各行业中掀起大跃进运动,材料反映的就是教育领域的大跃进,故B项正确;“双百”方针是指艺术领域百花齐放,学术领域百家争鸣,材料中用极短时间编出字典显然有夸张的成分,不是在贯彻“双百”方针,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科技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18.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公式表述是: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美国1984年以后,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资本增长(34%)+科技、教育(66%)。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6%~80%。在此背景下我国2·1·c·n·j·y
A.提出“双百”方针 B.颁布《义务教育法》
C.恢复高考制度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的发展相关知识。根据所学,A出现于1956年三大改造之后。C出现于1977年,这与题中的1984年以后不符。B出现于1986年,但是它只提及到了普及义务教育,且没有提到科技的作用。而D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它强调了发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故本题选D。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9.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1949—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单位:所)
时间
类别
1949
1957
1965
1978
1985
1990
2000
2008
普通中学
41
249
346
2699
1607
1620
2736
2693
职业中学
116
123
183
294
普通高等学校
3
11
16
40
62
61
221
608
A.1949—1956年,我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改革开放后,教育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高等教育迅猛发展
C.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D.21世纪以来,由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职业中学日益萎缩
【答案】C
【解析】1949—1956年,职业中学为零,说明当时教育体系不够完整,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表格中的数据,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是在90年代以后,而不是在改革开放后,故B项错误;1995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教育的全面发展,符合材料信息,故C项正确;按照表格材料,进入21世纪后,职业教育继续发展,故D项错误。
20.导致下图中数据变化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应是( )
A.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B.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C.“双百”方针的顺利实施
D.《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注意题干中时间限制及比例逐渐变小的变化情况。上图反映了基本扫除 了青壮年文盲的情况。这是由于全方位教育改革的展开,尤其是教育立法取得进展的结果。所以答案选D。【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材料解析题
21.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推动文明演进的主要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一 1900年至1930年是中国在世博会上得奖的黄金期。其中,在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张裕白兰地、苏绣、上海“葛德和”陶器、上海美华利插屏钟、北京鼻烟壶、浙江湖笔、浙江乐清黄杨木雕、青田石雕等就获得金银奖项多个。在1926年的费城世博会上,杭州都锦生织品、常州梳篦和重庆天橱味精等也都获得金奖。【出处:21教育名师】
材料二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我国成为能制造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3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在这一时期世博会上获奖产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你如何看待这些产品的获奖?
(2)材料二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材料三却告诉我们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矛盾吗?请说明。
【答案】
(1)产品特点:主要为传统手工业品和一些近代轻工业品。原因:中国传统手工业发达,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成果;近代民族工业,主要是轻工业有所发展。看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优秀文明成果(或传统文明成果和近代民族工业的进步);但也显示出与近代工业化国家的巨大差距。(10分)www-2-1-cnjy-com
(2)不矛盾。由于西方国家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文革”动乱,我国错失第三次科技革命转移的机遇;但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卓绝努力,独立自主地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6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在这一时期世博会上获奖产品的特点”既要突出有传统的手工业品又有近代的轻工业品,有传统的手工业品是因为中国传统的手工业本来就发达,“有近代的轻工业品”则是因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已经有所发展。既要看到产品获奖的积极之处,更应该看到中国与国外的巨大的差距。
(2)首先一定要明确两者肯定是不相互矛盾的,这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前者主要从外交角度分析西方国家敌视、封锁、威胁中国,而不对中国转移技术,后者主要从建国之后中国自力更生,也取得了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关的的很多成果,例如两弹一星等代表性成果,此类问题意在强化考生们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22.1952年,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形成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院系调整前后著名理、工科教授在高校(以原著名大学为中心)的分布表
大学名称
调整前总人数
调出人数
留校人数
调进人数
调整后总人数
清华大学
65
52
13
1
14
北京大学
52
41
11
20
31
南京大学
27
18
9
3
12
浙江大学
26
24
2
0
2
私立岭南大学
6
6
0
0
取消
武汉大学
5
3
2
0
2
金陵大学(私立教会大学)
5
5
0
0
取消
北方交通大学
5
4
1
0
1
小计(所/人)
17所/271人
17所/200人
14所/71人
10所/36人
15所/107人
其他大学(所/人)
32所/43人
25所/32人
8所/11人
53所/139人
58所/150人
总计(所/人)
49所/314人
42所/232人
22所/82人
63所/175人
73所/257人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科学出版社,1991~1994年
材料二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21*cnjy*com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材料三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摘编自百度百科“钱学森之问”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答案】
(1)综合性院校(或者著名大学)中理工科教授人数急剧下降;取消私立大学,偏重工科,严重削弱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创建了许多专业工学院等。(4分,任意答对两点均得满分)【来源:21cnj*y.co*m】
(2)背景:政治上,人民政府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从列强手中收回了教育事业的自主权;经济上,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计划经济体制即将展开,需要大量工业建设人才;思想上,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方针。(6分,任意答对三点均得满分)
影响: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严重削弱了人文社会学科和综合性大学;大学由“通才教育”变为“专才教育”,人才培养过于专门狭窄,阻断了培养大师级人才的可能性。(5分)
【解析】(1)从材料一中理工科教授的变化来看,整体理工科教授人数下降,特别是如清华北大等著名大学下降最多,而私立岭南大学、金陵大学等私立大学则被取消;从材料二分析可知,政法系科在校生急剧下降,而理工科在校生则呈现上升趋势,以及产生许多专门院校;结合50年代初国内建设的背景来分析归纳。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时间信息联想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时代背景与相关重大历史事件,从政治、经济、外交和思想等四个方面归纳背景;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的知识以及材料三中“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从人才结构上的问题对国家经济、教育事业发展等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次人口普查文盲率状况
材料二 中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表
时间
录取数
录取率%
时间
录取数
录取率%
时间
录取数
录取率%
1949
21000
1984
480000
28.7
2005
5040000
58.1
1952
66000
1988
670000
24.6
2007
5670000
50
1965
164000
1998
1080000
2008
5900000
57
1977
270000
4.8
1999
1600000
2009
6290000
1978
402000
6.6
2001
2600000
2010
6570000
1979
284000
6.1
2003
3820000
2011
6750000
72.3
阅读上述材料,提取两项有关新中国教育发展的信息,并分析原因。
【答案】(回答两个信息即可)信息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扫盲教育和初等教育发展迅速,成就大。原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人民政府特别重视文化教育;教育向广大工农敞开大门,给占人口大多数的工农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
信息二:20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录取人数和录取率日益增加,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原因:人民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大提高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多种方式兴办高等教育,通过多种途径筹集资金投入高等教育,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从图一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扫盲教育和初等教育发展迅速,成就大;从“中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表”可以看出20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录取人数和录取率日益增加,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两者的原因。www.21-cn-jy.com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中国、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表
姓名
生卒年代
著作
中国
李时珍
1518~1593
《本草纲目》
徐光启
1562~1633
《农政全书》
宋应星
1587~1666
《天工开物》
欧洲
哥白尼
1473~1543
提出“太阳中心说”
布鲁诺
1548~1600
提出宇宙无限论
培根
1561~1628
初创近代实验科学
伽利略
1564~1642
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太阳中心说
牛顿
1643~1717
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恩格斯说:“自然研究用来宣布其独立……的一个革命行动,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21cnjy.com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6-17世纪中国与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差异。并结合近代物理学和生物学领域的主要表现说明“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这一评论。2-1-c-n-j-y
材料二 中国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2012年9月25日正式列入中国海军。“辽宁号”的启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十个拥有现役航母的国家,也是最后一个拥有航母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版权所有:21教育】
(2)材料二中,中国拥有航空母舰的事实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为什么?“辽宁号”列入中国海军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1)差异:中国古代科技主要体现较强的应用性(应用科技),重视对生产技术经验的总结,
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的方法;西方科技主要体现在理论科学上,采用观察、实验以及逻辑推理的研究方法,并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说明:牛顿创立经典力学,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对人类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牛顿力学把上帝从无生命领域驱逐出去。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地挑战神创说;使生物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2)原因:新中国科技落后;新中国遭到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中苏关系走向恶化;
近海防御战略思想的局限。
原因: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863计划的实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中国海军(国防)现代化的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国防安全和国家发展利益的需要;两极格局瓦解,国际局势走向缓和。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差异,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图表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从材料的内容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出二者的根本差异,即西方是以自然科学为主的近代科学而中国则是沿袭传统以服务农业生产为中心的传统科学。第二小问说明,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以牛顿的经典力学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主要的代表。从生物学上和物理学上冲击了神学对人的控制。
第(2)问,本题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考查。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四从当时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政治、经济及外交等角度分析不可想象的原因。第二小问原因,从新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国际局势的特点等方面综合分析原因。
25.发明、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1)请对应写出图1、图2所示生产装置或生产工具的名称。它们分别开始出现于中国历史上的什么朝代?用一句话概括它们应用于生产的意义。(5分)
材料二
18世纪80年代初,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只有棉纺厂两家,但后来由于有了瓦特蒸汽机这种动力装置,棉纺厂发展很快,1830年达到99家。1776年,“钢铁大王”约翰·威尔金森在自己的工厂中首次使用瓦特蒸汽机给炼铁炉鼓风。1788-1806年平均每个鼓风炉产量从800吨增加到1130吨。1825年,乔治·史蒂芬孙设计的“旅行”号蒸汽机车在英国第一条商用铁路上运行成功。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2)根据材料二,简述“瓦特蒸汽机”的应用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作用。(4分)
材料三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重大成就(部分)
1980年
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1984年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90年
中国开始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2003年
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科书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在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哪些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取得这些成就的重要意义。(4分)  21*cnjy*com
【答案】(1)水排、曲辕犁。(2分)汉代(或东汉)、唐代。(2分)提高了生产效率。(1分)
(2)促进棉纺织业、炼铁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加快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4分)
(3)空间技术、航天技术、运载火箭技术等方面。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4分)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为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属于鼓风装置,其发明有利于炉温的提高,促进了冶铸业的发展,图二为唐代的曲辕犁,可以随意调节深浅,是我国传统耕犁技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二者都大大的提高了该行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了该行业的大发展。
(2)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了蒸汽机,解决了机器发展所需要的动力问题,促进了机器的推广与普及,依据材料可知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棉纺织业、冶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欧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依据表格信息可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科技迅猛发展,在空间技术、航天技术、运载火箭技术等尖端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某些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的发展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等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