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19 18:28:19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A 民主集中制原则
B公平、公开、公正原则
C人民当家作主原则
D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
2.《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指出:“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逐步推行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下列对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初步建立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③它适应中国的国情,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④在1954年前,中国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4.2005年3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下有关对该项政治制度的评说不正确的是(  )
A.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关系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形成
B.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正式行使其参政、议政的职权
C.1954年,政协会议停止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D.新时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之进一步完善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我国法制建设中涉及该制度的法律文献有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民族区域自治在新中国后才开始实行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7.有学者说:“建国初期的《共同纲领》地位特殊,按其性质应该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行动的一个纲要,是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成立的联合政府的共同政治基础。’,材料观点表明《共同纲领》是【出处:21教育名师】
A.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B.新政府的施政纲领
C. 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D.多党联合执政纲领
8.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www.21-cn-jy.com
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9.下图是北京王府井大街“四联”理发馆的场景图。图中对联是“剪刀不留情专截牛仔裤,推子要革命去你阿飞头。横批:兴无灭资”。这说明( )【来源:21cnj*y.co*m】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存在障碍
B.阶级斗争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
C.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D.“文革”期间仍存在个体私营
10.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特作决议:撤销中发(68)152号文件中加给刘少奇同志的罪名和对他的处理决议,恢复刘少奇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该决议
A.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表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
D.标志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开始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成就斐然,其中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A.确立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在各地普遍推行村民选举制度
C.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
D.恢复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
12.201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这一举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
A.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实现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委会事务
C.巩固家庭联产承包成果
D.探索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13. 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决定,把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此举表明( )
A. 我国建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B. “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我国宪法
C. 宪法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提高
D. “依法治国”被确定为政治体制改革重点
14.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我们认为(我 们)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这个制度”是指( )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15.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16.2015年11月7日下午,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会面。15时许,习近平、马英九相向而行,握手致意。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首次会面。“习马会”表明2-1-c-n-j-y
A.促进两岸交流,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华儿女共同心愿
B.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赞成“一国两制”的原则
C.两岸之间的和平交往是统一的基础,中国政府已放弃武力收台的方针
D.国共两党领导人在祖国统一的方针上达成共识
17.某同学构思撰写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拟定的标题没有史实错误的是( )
A.《共同纲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一国两制”: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保证
D.和平统一:《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18.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祖国统一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下列有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③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 ④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21cnjy.com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
19.2010年4月温家宝说:“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这段话不能表明( )
A.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B.热爱祖国的情感
C.大陆对改善两岸关系的最大诚意 D.坚持“一国两制”的原则
20.邓小平指出:所谓“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据此说明“一国两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祖国统一问题 B.香港问题
C.国际争端问题 D.台湾问题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权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文《同盟会宣言》
材料二:57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经过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已经初步地找到了一条适应中国现代化需要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
——陈红太谈我国60年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孙中山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为实现上述主张,孙中山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其结果怎样?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是什么?试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中国近代、现代民主政治进程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22.材料一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人处于今日的恶劣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许多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 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2·1·c·n·j·y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五 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之新中国指日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导报》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一,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
(4)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23.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版权所有:21教育】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21*cnjy*com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21·cn·jy·com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24.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21*cnjy*com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材料三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据材料二,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25.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回顾中国的法制历史可以更好地推进社会士义法治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www-2-1-cnjy-com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材料二 ……彼·又曰:中国人富于服从权势之性质,而非富于服从法律性之性质。试问无权势可以行法律乎?今日檀岛,若政府无权势以拘禁处罚犯法之人,其法律尚成法律乎?夫法律者,治之体也;权势者,治之用也,体用相因,不相判也。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高度注重法制建设,己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截止2010年)共237 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仅以1982~1992年为例,我国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修正)、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专利法、著作权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继承法、工会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矿山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庐资源法、水法、草原法、渔业法、森林法等。
——摘编自赵借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以下问题: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需求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核心理论。
(2)概括材料二中孙中山的法制观点。纺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法制创新成果及其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法律建设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21教育网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实现“依法治国”谈谈你的看法。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A 民主集中制原则
B公平、公开、公正原则
C人民当家作主原则
D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
【答案】A
【解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的组织首先要保证民主,故人民代表和政府官员都是由人民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但我国作为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为了保证政策行之有效,而且能真正的贯彻,必须要有一定的集中。所以我们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2.《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指出:“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逐步推行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中“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可知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以A。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下列对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初步建立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③它适应中国的国情,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④在1954年前,中国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③项错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含有③的选项,即排除B、C、D三项。进一步可知①②④三项表述均符合史实,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4.2005年3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下有关对该项政治制度的评说不正确的是(  )
A.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关系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形成
B.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正式行使其参政、议政的职权
C.1954年,政协会议停止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D.新时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之进一步完善
【答案】B
【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多党派团结合作,共同为祖国复兴大业尽力,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政协代替人大行使国家最高权力,不是参政、议政权,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结束,但继续行使参政、议政的职权,故C项正确,符合题意;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在新时期推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我国法制建设中涉及该制度的法律文献有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属于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群众自己的事情,促进农村基层社会主义民主和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一部法律,不符合题意要求。其他三个都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涉及,故选C。
6.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在新中国后才开始实行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故D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在新中国前已经实行,故A项排除。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不包含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项排除。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大制度,故C项排除。
7.有学者说:“建国初期的《共同纲领》地位特殊,按其性质应该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行动的一个纲要,是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成立的联合政府的共同政治基础。’,材料观点表明《共同纲领》是
A.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B.新政府的施政纲领
C. 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D.多党联合执政纲领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按其性质应该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联合行动的一个纲要,是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成立的联合政府的共同政治基础”中可知,《共同纲领》是新政府的施政纲领;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故AC项不符合;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8.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C
【解析】“文革”对民主法制进行了无情的践踏,所以要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就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从制度上解决问题。BD项要遵循经济规律是指的经济建设方面;A项指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故选C。
9.下图是北京王府井大街“四联”理发馆的场景图。图中对联是“剪刀不留情专截牛仔裤,推子要革命去你阿飞头。横批:兴无灭资”。这说明(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存在障碍
B.阶级斗争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
C.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D.“文革”期间仍存在个体私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推子要革命”“兴无灭资”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夸大了阶级斗争,反映了政治环境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故B符合题意。A对此理解错误;C说法错误,题干中突出的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而没有涉及对国家政治的影响;D错在“个体私营”的说法所以应选B。21·cn·jy·com
10.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特作决议:撤销中发(68)152号文件中加给刘少奇同志的罪名和对他的处理决议,恢复刘少奇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该决议
A.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表明政治路线拨乱反正的完成
D.标志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开始
【答案】A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特作决议:撤销中发(68)152号文件中加给刘少奇同志的罪名和对他的处理决议,恢复刘少奇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成就斐然,其中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A.确立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在各地普遍推行村民选举制度
C.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
D.恢复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题干中的时间是改革开放以来即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A项排除;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是1954年,C项排除;恢复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是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到1978年之间,D项排除;只有B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B。
12.2010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在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这一举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 )
A.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实现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委会事务
C.巩固家庭联产承包成果
D.探索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及材料可知,本题涉及的是村委会的基层民主,村委会的改进,是基层民主的表现,是农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表现。村委会的相关内容是基层民主的体现,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探索。分析选项,D符合题意。A项与题干无关;B项中“所有村民”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基层民主发展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关。
13. 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决定,把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此举表明( )
A. 我国建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B. “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我国宪法
C. 宪法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提高
D. “依法治国”被确定为政治体制改革重点
【答案】C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宪法的认识。根据教材知识,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我国社会宪法日是为了加强对宪法的宣传、弘扬、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所以正确答案选C。
14.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制度,……我们认为(我 们)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这个制度”是指( )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解决民族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15.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在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所以答案选D。
16.2015年11月7日下午,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会面。15时许,习近平、马英九相向而行,握手致意。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首次会面。“习马会”表明
A.促进两岸交流,实现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华儿女共同心愿
B.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赞成“一国两制”的原则
C.两岸之间的和平交往是统一的基础,中国政府已放弃武力收台的方针
D.国共两党领导人在祖国统一的方针上达成共识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习近平、马英九相向而行,握手致意”说明两岸领导人为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交流,奠定基础,故A正确;台湾地区并不是一致同意“一国两制”的主张,故B错误;中国政府并没有放弃武力收台的方针,故C错误;国共两党领导人在祖国统一的方针上并没有达成共识,故D错误。
17.某同学构思撰写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拟定的标题没有史实错误的是( )
A.《共同纲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一国两制”: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保证
D.和平统一:《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错误,《共同纲领》是一部临时性宪法;B项错误,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项错误,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保证是对外开放;D项正确,故本题选D项。【版权所有:21教育】
18.20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祖国统一大业取得了重大进展。下列有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③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 ④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③①②
【答案】B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表明准备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然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最后是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19.2010年4月温家宝说:“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这段话不能表明( )
A.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B.热爱祖国的情感
C.大陆对改善两岸关系的最大诚意 D.坚持“一国两制”的原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祖国统一问题,在材料中温家宝表现出来的是对祖国统一的信念的坚定,对两岸关系的期盼,渗透出爱国主义思想,但是没有涉及到国家的制度问题,所以排除D项,BCA正确。
20.邓小平指出:所谓“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据此说明“一国两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21*cnjy*com
A.祖国统一问题 B.香港问题
C.国际争端问题 D.台湾问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邓小平“一国两制”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目的是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据此排除D项,A项符合题意。B项是“一国两制”具体实践的成功运用,排除。故正确答案选A。【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权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文《同盟会宣言》
材料二:57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2006年4月21日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60周年,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经过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已经初步地找到了一条适应中国现代化需要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来源:21cnj*y.co*m】
——陈红太谈我国60年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孙中山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为实现上述主张,孙中山进行了哪些实践活动?其结果怎样?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是什么?试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中国近代、现代民主政治进程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
【答案】(1)政治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践活动: 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制定《临时约法》。结果: 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但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2)成就: 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成就: 找到了一条适应中国现代化需要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原因:政治上,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经济上,中国贫穷落后,民主政治建设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现代,政治上,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民族独立。经济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及其实践,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核心内容”由材料一中的信息“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即可得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结论;第二小问“实践活动”可从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角度思考作答;第三小问“结果”可从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但未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等角度思考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可从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角度思考作答。
(3)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旨在考查比较分析相关史实的能力。第一小问“主要成就”由材料三中的信息“已经初步地找到了一条适应中国现代化需要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即可得出“ 找到了一条适应中国现代化需要的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结论;第二小问“原因”,“近代”可从政治上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的民主革命、经济上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等角度思考作答,“现代”可从政治上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上迅速发展等角度思考作答。
22.材料一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后,以台湾为依托,把海南岛和金门、马祖作为两翼,依恃其海、空军的所谓优势,不仅要保住流亡的政权,更要准备“反攻大陆”。蒋介石提出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是“反共抗战,复国建国”。他的如意算盘是“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二 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并希望台湾当局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机,派遣代表到北京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同我们开始这种商谈。
——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三 1976年11月,蒋经国说:“吾人处于今日的恶劣环境之中,不得不以忍辱负重之苦心,来处理许多难以忍受的事。”“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
——刘建武《国共关系七十年》
材料四 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样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www-2-1-cnjy-com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五 鉴于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之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之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之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之新中国指日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导报》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解决台湾和大陆关系问题上的办法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一,蒋经国的政策与蒋介石的打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是什么?后来又有何发展?
(4)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答案】(1)材料一蒋坚持反共,准备反攻大陆;材料二中周主张平等协商,和平统一。因为蒋代表反动腐朽的国民党政府,周代表人民政府。21教育网
(2)蒋介石打算反攻大陆而蒋经国竭力保台。
(3)平等会谈。后又提出“一国两制”。
(4)中华民族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只要双方都捐弃前嫌,以民族利益为重,总能达成共识。两岸关系的改善,祖国的完全统一和民族的全面振兴,一定能够实现。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一中的“反攻大陆”、“反共抗战,复国建国”可以得出蒋介石对台海关系的态度是坚持反共,准备反攻大陆;由材料二中的“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协商和平解放台湾”可以得出周恩来主张平等协商,和平统一。第二小问原因,则需要考虑双方所代表的利益,蒋代表反动腐朽的国民党政府,周代表人民政府。
第(2)问变化,由材料一的“反攻大陆”、“反共抗战,复国建国”可以得出蒋介石对台海关系的态度是坚持反共,准备反攻大陆;由材料三中的“吾人如不积极建设台湾,不但无法自卫,而且无法生存”可以推知蒋经国的打算是保护台湾,自卫和生存。其变化自然就可以得出了。21cnjy.com
第(3)问,第一小问“适当方式”,由材料四中的“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可以得出。第二小问发展,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只要基础知识比较熟悉,不难得出在前边所述基础之上,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之初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出处:21教育名师】
第(4)问认识,由材料四可以看出大陆政府主张“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在此基础之上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而材料五选自台湾《中国导报》,其中的“只要我们能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之新中国指日可期,因此中国需要统一”则体现了台湾媒体的愿望与主张。综合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相关认识。所以回答需要紧扣材料。
23.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2·1·c·n·j·y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21*cnjy*com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综上,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答案】
(1)雅典城邦由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阶段: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已实现全民普选。
特点: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3)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2分,任答两点)
【解析】(1)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雅典“公民”: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纯属本邦血统),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因此雅典民主仅限于占城邦人口小部分的_男性公民_。对妇女、外邦人、广大奴隶而言,民主却是遥不可及。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二的文字内容中可以看出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 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前夕实现全民普选;从发展阶段中可以直接总结出其发展规律的特点: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新中国建立后人大制度的发展背景即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上述材料可以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角度回答。
24.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21·世纪*教育网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材料三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据材料二,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1)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
批驳: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2)原因: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任答2点,共2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策略:依法治国。
(3)制度: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特点:广泛性、直接选举等特点。(任答1点,共1分)
(4)特征:初建;曲折;发展完善。
认识: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建设依据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等言之有理即可。(任答1点,共1分)2-1-c-n-j-y
【解析】(1)本题要紧扣材料,将材料依据标点符号分成不同的段落,形成不同的中心,概括即可答出答案。第一小问,由“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可知,“前提”应是新中国的成立;第二小问“成就”,旨在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施民主政治建设的三大制度。
(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可依据“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等信息进行归纳;第二小问“策略”,由材料信息不难判断应为“依法治国”。
(3)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由“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可知应是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第二小问,可从民主范围和民主形式的角度来概括具有广泛性、直接选举等特点。
(4)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可结合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发展的历程进行归纳;第二小问为开放型题目, 认识要从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必然性等方面分析也可结合自身认知特点概括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25.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回顾中国的法制历史可以更好地推进社会士义法治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摘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材料二 ……彼·又曰:中国人富于服从权势之性质,而非富于服从法律性之性质。试问无权势可以行法律乎?今日檀岛,若政府无权势以拘禁处罚犯法之人,其法律尚成法律乎?夫法律者,治之体也;权势者,治之用也,体用相因,不相判也。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高度注重法制建设,己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截止2010年)共237 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仅以1982~1992年为例,我国颁布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修正)、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专利法、著作权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继承法、工会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矿山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庐资源法、水法、草原法、渔业法、森林法等。
——摘编自赵借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以下问题: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需求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核心理论。
(2)概括材料二中孙中山的法制观点。纺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的法制创新成果及其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法律建设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实现“依法治国”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韩非子,法治理论(以法治国)
(2)观点:法律是治国之“体”。成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君主制度的进步意义。
(3)特点:高度重视;基本形成以宪法为中心的法律体系;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原因: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与推功;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国力增强,各种保障条件逐渐具备。www.21-cn-jy.com
(4)看法:借鉴其他国家的法治经验,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加强立法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法治监督机制和法治保障体系;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使群众知法、守法。(任一点)
【解析】(1)本题材料提到,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需求的学派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其核心理论实法治理论(以法治国)。
(2)本题材料提到,今日檀岛,若政府无权势以拘禁处罚犯法之人,其法律尚成法律乎?夫法律者,治之体也;权势者,治之用也,体用相因,不相判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法制观点是法律是治国之“体”。 孙中山的法制创新成果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重要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君主制度的进步意义。
(3)本题材料提到,我国高度注重法制建设,己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截止2010年)共237 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法律建设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重视;基本形成以宪法为中心的法律体系;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形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与推功;党和政府的有力领导;国力增强。言之有理,条理清晰即可。
(4)本题设问如何实现“依法治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借鉴其他国家的法治经验,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加强立法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法治监督机制和法治保障体系;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使群众知法、守法。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