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7 18:07: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江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们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这个关系网络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儒家最考究的“人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而后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群己界线从来也是不清不楚的,国也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所以,可以着手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推出来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重新审视费孝通水波纹比喻之后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费孝通心目中的“差序格局”是一种立体多维的结构,既包括横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远近亲疏的“差”,也包含纵向的等级化的“序”。依我看,这个讲究尊卑上下的差序格局靠四个基本机制来维系。
第一,通过权利与义务的失衡来维系尊卑大小的差别,而这种不平衡不对称又经由一系列伦理规范而加以合法化。在这个机制下,位在上者比位在下者享有更多的权利,也因此而可以对位在下者施行权力;而位在下者则对位在上者负有更多的义务,特别是服从或听话的义务,同时在权利和权力两方面则处于劣势。例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四伦都体现着这种权利与义务不对称不平衡的特点。而当朋友关系发展到结义兄弟时,上尊下卑的不对称机制便会通过“兄弟”一伦的规范而发挥作用。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后的关系模式以及梁山泊众好汉之间的等级差别便是这方面的例子。
第二,通过对资源的控制来维系尊卑大小的差别。以家庭生活为例,家长通过“家产共有”的方式而使其他成员依附于自己。根据同一逻辑,在帝国时期,皇帝可以随意剥夺其臣民的私有财产,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第三,通过非正式的礼俗和正式的法律来惩罚敢于向尊卑上下差序提出挑战的社会成员,并因此而进一步巩固建立在差等之上的秩序。前者如位于下者不可以对位在上者直呼其名;后者如《大清律》规定,杀夫罪要重于杀妻罪,伤害兄长之罪重于伤害幼弟之罪,而辱骂父母的逆子甚至可以判处绞刑。这里,罪行和惩罚之轻重取决于罪犯与受害者之间的等级关系。以下犯上,自然要罪加一等,因为在私人生活中的犯上往往会埋下在公共生活中作乱的种子。这便是孔子说的:“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第四,通过某种制度化的社会流动渠道使许多人得以逐渐或突然提升自己的社会位置,从而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尊严。这种流动机制在改变个人位置的同时强化了尊卑上下的等级结构本身,因为每一个历尽艰辛爬到上层的人都自然会尽力维护尊卑之差等,以便自己可以充分享受苦尽甜来的满足。这在私人生活中便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的变本加厉;在科举制度中是“十年寒窗苦,终为人上人”式的踌躇满志;在官场上则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迫不及待。
(摘编自阎云翔《差序格局与中国文化的等级观》)
材料三:
当社会急剧转型、农村迅猛发展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从《乡土中国》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
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
明白了“传统”的这一层面的意义,我们便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用不同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的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但是局限于乡土社会的层面,在此书中的“差序格局”仅主要适用于亲属关系及其投影的地缘关系。这一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黄光国在其书《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继承发展了“差序格局”理论,将人际关系分成工具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情感性关系,三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则分别适用着不同的交际法则——公平法则、人情法则以及需求法则,以此来分析中国人情关系中的游戏规则及其思考过程。这种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是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并延续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的一种很好的例证。
(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结构的格局是“差序格局”,是从自己这个中心向外推出去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
B.阎云翔认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不仅有横向上的亲疏远近的关系,而且有着纵向上的讲究尊卑上下的等级化特征。
C.阎云翔认为,差序格局中不同等级的权利与义务是失衡的,这种失衡性会经由一定的伦理规范调整加以均衡化。
D.梁治平与费孝通观点相似,他认为传统不只是曾经的过去,也是当下的存在,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发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用形象化的比喻,阐述“差序格局”同心圆波纹的性质,接着论述了这一社会结构格局“推己及人”的联系方式,强调了“克己”成为重要德性的原因。
B.材料二从伦理规范、资源控制、惩罚机制以及社会流动诸方面,阐明讲究尊卑上下等级差异的传统社会结构“差序格局”得以维系的原因。
C.材料三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索了《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虽然作者否认“差序格局”理论在当代的适用性,但是也有人延续发展了这一理论。
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3.下列说法中,和“差序格局”中“推己及人”的特征表述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C.“其身正,不令而行。”
D.“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4.材料二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说明。
5.如何有效避免“差序格局”在现代生活中产生消极影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儿子在远方
彭荆风
火塘里的火燃得正旺,把这景颇人的矮竹楼内烤得暖洋洋的,把母子俩的影子也扩大了好几倍,映到竹篾墙上。
玛土大娘一边捏弄着白线团,一边用她那慈祥的眼光,默默地注视着儿子。儿子正在用刀削一个木头和竹筒制的东西,一边削着,一边还不时放在耳边比一比。
“你又在干什么?”过了好半天,玛土大娘才问了一声。她发现,儿子自从去了一次山下的县城后,变了很多。
“做电话机。”儿子头也不抬地答道。仍然细心地削制着那个“电话”。
“又是电话。这么大的人了,还这么爱玩。”玛土大娘不满意地叨念着。儿子已经不止一次向她比画过这奇怪的电话的形状和作用,她都听得有些厌烦了。
“我以后也要下山去做打电话的人。”儿子突然说。
“不准乱说,你走了,我这个老人怎么办?”她真的生气了,她只有这一个儿子,她最害怕儿子远远离开她。
寨子里突然来了一伙陌生人,这些人背的、带的,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当寨子里的景颇人惊诧地望着这些人时,玛土大娘的儿子突然高兴地从竹楼里跳下来:“是架电话的来了。”
很快,儿子就和这些架电话线的工人要好起来了。他告诉寨子里的景颇人,这些人是要从山下拉一条电话线经过这里,架到寨头的文化站去。
白天,他也不管地里的活了,整天挎着腰刀跟着那些工人在山里转,帮他们做向导,帮他们在密荫的森林里砍出架线的路来。他的腰刀是那样的锋利,砍树的技术是那样熟练,工人们都称赞他:要是好好训练一下,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架线工人呢!听了这话,他就更得意了,索性晚上也不回去了。吃了夜饭,工人们照例点起汽灯学文化,他虽然不懂汉文,也拿了一只破笔杆在纸上乱画着,好像他已经成了架线队中的一员。
第三天,架线队收拾东西离开。儿子抹着眼泪跑了好远去送他们。回来以后,他就若有所失地整天呆坐在火塘边,饭也不吃、觉也不睡,只是拿着架线工人送他的半截铅笔和一本小笔记本玩弄着。
又过了几天,儿子突然振奋起来。山谷里浓厚的白雾还没散,他就带着腰刀拿起绳索砍柴去了。看到儿子每天累得满头大汗地回来,玛土大娘又高兴又心疼,她劝儿子道:“雨天还没来,你忙什么嘛!歇两天再砍吧!”
儿子仍是每天早出晚归,直到竹楼外堆起了一座又长又高的柴墙,才歇下来,笑着对母亲说,“这够我们家烧两年了。”
这天早上,儿子背起长刀和背篓悄悄出去了。可到了黄昏,别家的都回来了,她的儿子却迟迟不见回来,她有些急了,只好去问那些景颇人:“你们见了我儿子么?”
人们摇头:“没看见。”小伙子们还埋怨:“他好久没和我们一起砍柴打猎了。”
她慌忙往竹楼上跑,这才发现儿子常用的那床破毯子和几件衣服不见了。显然,儿子是瞒着她下山去了,那几天砍柴都是为了准备走才做的呵!她痛苦极了,跌跌撞撞追了出去…”
天完全黑了,她哭着、骂着,希望儿子能听到她的声音回来,可夜是这样静,只有那高悬在半空中的电话线孤独地在夜风中发出“呜呜”的响声。她随手拾起一块石头,狠力向身旁的电线杆扔了过去……
雨季到了,儿子依然没有捎信回来,他到底往哪里去了呢?玛土大娘想呵,想呵!夜里,雨水敲打着竹楼,她的眼泪也像雨水一样淌下来。
一天,一个去山下赶街子的景颇汉子来到竹楼上,告诉了一个使她非常高兴的消息:他在坝子里看见她儿子了。她的儿子和政府的架线队在一起,已吃得又红又胖的了,还学会了架线本领……说着,他又拿出了一串镀金的项链和一匹青布包头。告诉她,这是她儿子特意买给她的。
望着闪闪发光的项链,这个头发斑白的老母亲不断流着眼泪。儿子虽然在远方,还是没有忘记母亲啊!
也许是人老了,有天半夜,玛土大娘全身忽而发冷忽而发热,病中她更加思念在远方的儿子,可是,她儿子现在哪里呢?寨子里的人商量了一下后,决定到文化站找政府工作同志,他们也许会知道他的消息。
她整夜都在痛苦地呻吟着,只在天快亮的时候,才昏睡了一会。但,医生的到来很快惊醒了她。
“不要紧,是恶性疟疾。吃了药,打了针,睡一觉很快就会好的。”
果然,等她再醒来时,神志已经比较清楚,头也没有先前那样沉重疼痛了。看到医生还在旁边守着,她不由问道:“同志,你怎么知道我病了?”
“是你儿子从西山打电话告诉我的。”医生笑着说道。
“我儿子?他在那里干什么?”玛土大娘几乎想坐起来了。
“他在西山架电话线呢!”
“西山?”她微摆了摆头。西山离这里有三四天路呢!儿子在那远远的地方怎么知道母亲病了?
医生知道她不相信,就向她解释:“你儿子接到这里文化站的电话,知道你病了,就打电话到医院找我们,医院就派我连夜赶上山来……”
玛土大娘还是微微摇着头,她不相信这种名叫“电话”的东西会有这样的作用。
“不要说这隔三四天路的地方,就是隔几万里也可以在电话机里说话呢!等你病好了,就到文化站打电话给你儿子。”
不久,玛土大娘的病痊愈了,她一清早就来到文化站。虽然,她还是初次拿起这微微有些沉重的电话听筒,手也有些发抖,但她的确听到了儿子那熟悉的声音……
她完全相信这电话的作用了,大笑着说道:“好,好,就像我儿子在身边和我说话一样。”
“这下不怕你儿子走远了吧?”
“不怕了,再远也不怕了。”她笑着走了出去。
1957年3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景颇族生活场景,火塘旺燃、竹楼暖洋,都烘托出母子相依的温馨氛围。
B.小说中的儿子拿着破笔杆在纸上乱画,表明他不仅将会掌握现代技术,而且能在精神生活上获得进步。
C.小说中“电话”的意义远超通讯工具本身,电话既是现代文明的具象,也是青年走向远方的催化剂。
D.小说结构安排精妙,玛土大娘的儿子最终成为架线工人,这与前文来到寨子的工人称赞其潜力相照应。
7.关于小说中玛土大娘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玛土大娘是传统景颇母亲的典型代表,她对山外的现代文明充满了疑虑,生怕儿子因此远离自己。
B.玛土大娘怒掷石头、雨季流泪等细节,生动展现出景颇族一位传统母亲对儿子远行的不舍与焦虑。
C.看着儿子从远方捎来的镀金项链,玛土大娘不由泪水涟涟,这表明她直至此时才真正理解了儿子。
D.结尾写玛土大娘病愈到文化站与儿子通话,既表现对儿子的思念,也表明接纳了儿子远行的选择。
8.小说中的“儿子”没有具体的姓名,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9.小说与《哦,香雪!》都体现了青年与“远方”的关系,请根据文本分析其异同。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尊贤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仇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仇之;怨仇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有改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B.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C.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D.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跽:跪姿的一种。跪时两膝着地,挺直上身。
B.乡: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所辖范围,历代不同。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春秋齐制,十邑为乡。
C.士: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如士大夫。旧时也指读书人,如学士。
D.国:士大夫的封地。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家”,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国”。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第一段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了尊贤而下士的重要性。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像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范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师说》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14.从全文来看,作者主要阐述了怎样的观点?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杂感四首·其二
黄景仁〔清代〕
岁岁吹箫江上城,西园桃梗托浮生。
马因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
长铗依人游未已,短衣射虎气难平。
剧怜对酒听歌夜,绝似中年以后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极有沉郁之气,诗人压抑而愁苦,郁愤之情溢于言表,不可遏制。
B.“岁岁”二字,意为年年如此,意含幽怨,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C.颔联以“马”和“蝉”隐喻自己对仕途不懈的追求,决不放弃的精神。
D.颈联用典抒情,表达了对长期游幕生活的厌倦,以及内心的不平。
16.本诗尾联“对酒听歌”与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二者情景相似,但作用不同,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教授在南山旅游时,忍不住吟诵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示躬耕自食的两句:“ , 。”
(2)看到下图,让人容易想到《劝学》中的“ , ”这两句话。
(3)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择师的标准与年龄、地位无关,应该“ , ”。
(4)《短歌行》中“ , ”两句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五、文言小题
18.下列文言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游水)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B.而闻者彰(清楚) 士大夫之族(类)
C.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而绝江河(横渡)
D.吾尝跂而望矣(踮起脚后跟) 今之众人(许多人)
19.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犹且从师而问焉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而耻学于师
六、语言文字运用
20.下列分析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第三段运用三组对比,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恶劣习气。
B.韩愈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解惑之师”是有区别的,前者“小”而后者“大”。
C.《劝学》第三段中用比喻论证法论证了要学习更要思考的道理,而《师说》第三段用了对比法论证“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现象和原因。
D.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家浜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何意义深远?是什么让革命青年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芦苇丛中时隐时现的“后方医院”究竟藏着什么秘密?“春来茶馆”那杯茶下的四颗豆子又代表什么暗语?答案,就藏在常熟沙家浜。
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春来茶馆”里,游客们换上民国时期的服装,变身“送信的百姓”,通过游戏获取线索,寻找“接头人”,并把重要情报传递给新四军。这是沙家浜革命纪念馆推出的沉浸式互动项目《春来谜局》。
1939年5月,新四军六团进入苏南地区,在辙离时,一批伤病员因行动不便留在了当地。这批留守人员重新组建了“江南抗日义勇军”,长期在常熟一带战斗,与当地人民谛结了鱼水深情。《春来谜局》正是以这段抗战历史为蓝本设计的。
除了《春来谜局》,沙家浜风景区还开发了《芦荡烽火》《暗战沙家浜》等实景剧,利用数字化手段,艺术再现沙家浜的革命历史,让游客在跌宕起伏的剧情里感受军民挟手抗击日伪武装的英勇与智慧。
①在沉浸式体验中,②让游客们得以穿越百年时空,③与先辈们展开一场历史对话。④这不仅满足了游客对红色文化创新性表达的渴求,⑤而且更深入地让他们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⑥红色旅游正在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
21.下列引号用法与文中“送信的百姓”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
B.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C.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
22.文中第三、四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23.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七、作文
2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光”,是生活里常见却又饱含深意的存在。它可以是物理层面的,如暮色中为晚归者亮着的窗灯,雪后初晴时洒在肩头的暖阳;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如困境中陌生人递来的微笑,祖辈传下的一句朴素教诲,典籍中古人的信念……
请结合材料,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出发,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少于800字。
1.C 2.C 3.D 4.①举例论证:用刘关张桃园结义后的关系模式,具体形象地阐释“上下尊卑不对称机制会经由伦理规范发挥作用”这一理论;
②引用论证:“这便是孔子说的:‘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引用孔子的话,有力地论证了私人生活中的伦理关系和公共生活秩序的因果关系。 5.①完善权利和义务的均衡化;
②完善对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化分配;
③推进社会法治体系建设,确保司法公正,杜绝人情、礼俗对司法的干扰;
④完善公正、开放的社会治理体系,避免因血缘、地缘等关系造成社会不公。
6.B 7.C 8.①“儿子”无具体姓名,使其成为一类人的代表,象征渴望走出大山、拥抱现代文明的少数民族青年群体,扩大人物形象的普遍性;
②弱化个体特征,更能聚焦“青年与现代文明”“亲情与成长”的主题,避免因个体特殊性分散读者对核心主题的关注;
③增强故事的代入感与共鸣感,让不同读者都能从“儿子”的经历中联想到身边类似的青年,感受其追求与抉择。 9.相同点:
①都体现青年对“远方”(现代文明、外部世界)的向往与追求,“儿子”渴望下山成为架线工人,香雪渴望拥有铅笔盒、了解山外世界;
②“远方”都对青年产生积极影响,促使他们突破传统局限,实现个人成长(“儿子”掌握架线技能,香雪变得更勇敢、有见识)。
不同点:
①“远方”的内涵不同:本文中“远方”是现代工业文明(架线、电话等),青年走向远方是主动投身现代建设,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哦,香雪!》中“远方”更多是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象征(如铅笔盒、火车带来的外部信息),青年对远方的追求更多是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
②青年与“远方”的关系不同:本文中“儿子”走向远方后,通过电话与家乡保持联系,实现了“远方”与“家乡”的情感联结;《哦,香雪!》中香雪对远方的追求更多是单向的探索,尚未形成与家乡的深度互动与融合;
③主题侧重不同:本文侧重青年在现代文明推动下的成长与对家乡的反哺(如儿子关注母亲病情),《哦,香雪!》侧重青年在接触现代文明过程中的心灵蜕变与对尊严的坚守。
10.D 11.D 12.B 13.(1)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
(2)不知道断开句子的知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 14.作者认为人君建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家破亡国、身败名裂,根本原因在于是否尊贤而下士。
参考译文:
君王要想使天下安定太平,把光荣的名声流传到后世,一定要尊重贤臣,谦虚地对待士人。朝廷没有贤臣,就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然有飞翔千里的愿望,还是不能到达自己心中想要到达的地方;所以横渡江海的人要依靠船只,到达远方的人要依靠车马,想要称霸称王的人要依靠贤士。因此,吕尚被聘用,天下人就知道商将要灭亡,周将要称王了;管仲、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一定会称霸了。纣王任用恶来,齐王任用苏秦,秦王任用赵高,天下人就知道他们将要灭亡了。
齐景公攻打宋国,来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长叹道:“过去我的先父桓公,只有八百辆兵车,就能在诸侯中称霸。如今我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长久地待在这里,难道是没有管仲的缘故吗?”弦章回答说:“我听说,水面宽广,鱼儿就长得大,君王圣明,臣子就忠诚。从前因为有桓公,所以才有管仲;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就全都是管仲了。”
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所以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侍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被人指出八次过失了。”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乱世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因此大治。
子路问孔子说:“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子路说:“范中行氏尊重贤能的人,轻视那些不贤的人,他的灭亡是什么缘故?”孔子说:“范中行氏尊重贤人却不能重用他们,轻视不贤之人却不能罢免他们;贤能的人知道他不重用自己而埋怨他,不贤的人知道他轻视自己而仇恨他。贤能的人埋怨他,不贤的人仇恨他,埋怨和仇恨一同摆在他面前,中行氏即使想不遭灭亡,能够办得到吗?”
15.C 16.①曹操《短歌行》中“对酒当歌”,是借酒抒发自己渴望贤才、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以“对酒当歌”引出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天下的抱负。
②本诗尾联“对酒听歌”,则是诗人借对酒听歌的情景,抒发自己中年以后的愁苦、无奈和郁愤之情,以乐景写哀情,更显悲哀。
二者情景虽相似,但表达的情感和作用截然不同。
17.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18.D
19.A
20.C
21.B 22.“辙”改为“撤”;“谛”改为“缔”;“挟”改为“携”。 23.第②句,修改为:游客们得以穿越百年时空(或:“第①句,修改为:沉浸式体验”)。
第⑤句,修改为:而且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