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十一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19 18:34:10

内容文字预览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成就的是( )
A.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C.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D.启动了“希望工程”
2.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B.建立职称评定制度
C.实行三级学位制度
D.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
3.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高度重视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他
①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
④ 恢复了高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下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出台的科技、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其先后顺序是
①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③④②
5.建国之初,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由1949年的23.9%降至1952年的10.9%。一大批历史悠久的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地位,被改为工科院校。对这种情况比较合理的解释是( ) 21教育网
A.借鉴苏联的教育模式
B.降低门槛,以便更多人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C.适应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D.是对教育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6.下表是1949 一2000 年我国公民受教育程度的变化表。其中(成人)文盲率变化最大时期出现的原因是21cnjy.com
年份
1949
1964
1982
1990
1995
2000
文盲人口总数(亿)
3.2
2.33
2.3
1.82
1.45
0.83
文盲率(% )
80
52.4
34.49
22.22
16.5
9.08
A.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 B. “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C.政府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D.新时期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7.科技教育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读下图,同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重大举措是( )
A.高考制度的恢复
B.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C.教育“三个面向”的提出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8.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入场:考生年龄参差不齐,有的考生已三十六七岁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9.1950年-1963年,中国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其中,苏联8357人,东欧各国925人,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留学生的选派、培训到政治审查、专业选择、学习与生活费用,以及期满后的工作分配,均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这一时期的留学运动【出处:21教育名师】
A.全面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B.是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C.内容主要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
D.导致中国完全照搬了苏联模式
10.表1是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的统计表。结合所学,可以推断( )
A.在80年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明显减少
B.“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C.改革开放后我国才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教育改革和观念进步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11.1951年10月,中国的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同时对高等学校的院系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中国进行上述学制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引进“苏联模式”培养人才
C.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D.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2.下面是中国2000-2012年高校录取人数统计图(单位:万人),由此可知中国
A.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 B.高等教育正在向正规化迈进
C.在实践中逐步完成教育转型 D.正由精英较育走向大众教育
13.1935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一批简体字表》 ,同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但未能推行;1956年1月,新中国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前者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 后者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建立
C.二者都迎合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
D.二者都是为了扫除文盲,提升国民素质
14.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这一会议21*cnjy*com
A.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
C.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
D.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15.下表是1949-2000年我国公民受教育程度的变化表。其中(成人)文盲率变化最大时期出现的原因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年份
1949
1964
1982
1990
1995
2000
文盲人口总数(亿)
3.2
2.33
2.3
1.82
1.45
0.83
文盲率(%)
80
52.4
34.49
22.22
16.5
9.08
A.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
B.“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C.政府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D.新时期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6.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来源:21cnj*y.co*m】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17.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见下图)。“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A.教育的发展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B.教育的发展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C.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教育的发展
D.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18..此图摄于1993年11月,为云南省红河县浪堤乡浪堤村的“旁听生”,画面上的儿童可以以什么为武器,来保证当时自己最大梦想的实现(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19.“王玉明教授,1950年生,江西九江人,1967年高中毕业,作为知识青年到北大荒插队落户,1977年参加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考上厦门大学,1981年7月大学毕业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2-1-c-n-j-y
A.《义务教育法》保障其顺利接受小学教育
B.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成为其人生转折点
C.“教育大革命”为其成才提供了机遇
D.中美关系正常化促成其成为教授
20.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1和1882年,法国总理兼教育部长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于1881年6月通过,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二项法案于1882年3月通过,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www.21-cn-jy.com
——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
材料二
1949—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
(1)根据材料一,归纳法国在教育平民化改革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有利政治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教育的主要成就。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
合计
工科
农科
林科
医科
师范
文科
理科
财经
政法
体育
艺术
解放前
最高年
100
17.8
6.6
——
7.7
13.5
10.5
6.4
11.4
24.4
0.4
1.6
1951年
100
31.6
6.2
1.6
13.9
11.9
7.8
5.1
16.5
2.8
0.1
2.5
1952年
100
34.8
6.9
1.1
13.0
16.5
7.1
5.0
11.5
2.0
0.2
1.9
1953年
100
37.7
6.1
1.2
13.7
18.8
6.7
5.8
6.4
1.8
0.5
1.3
1957年
100
37.0
7.7
1.4
11.1
26.0
4.4
6.5
2.7
1.9
0.7
0.6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表格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3.19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组织留学教育,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www-2-1-cnjy-com
材料一 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 2岁。在120名幼童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在120名学生中,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版权所有:21教育】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向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派出了第一批52名中青年学者留学生。他们是从当年14717名报名参加留学生选拔考试的人中遴选出来的。1981年底,清华大学首批派出的赴美留学学者全部归来,校方欣喜万分,将9位学者的留学简况制表记录,以志来者:
1978年清华大学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情况
系别
姓名
派往学校
所学专业
回国时间
化工系
曹小平
伯克利加州大学
理论固体物理
1981.4.11
无线电系
彭吉虎
圣地亚哥加州大学
波导光学
1981.1.3
工程物理系
张育曼
伯克利加州大学
反应堆物理计算
1981.10.19
工程物理系
赵南明
伯克利加州大学
生物物理
1981.4.14
计算机系
郑衍衡
普度大学
平行处理及多机系统
1981.3.6
自动化系
李衍达
MIT
地震波的信息处理
1981.4.11
水利系
张楚汉
伯克利加州大学
坝工抗震
1981.6.1
机械系
柳百成
威斯康星大学
铸工冶金学
1981.1.1
化工系
催国文
MIT
高温陶瓷
1981.1.1
——清华大学新闻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70年代和1978年两次赴美留学的异同。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简要分析两次赴美留学出现的原因,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产生的影响。2·1·c·n·j·y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即郡国申送18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 甲乙等分发。甲等在宫廷充皇帝恃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湖译、轮船驾牧、天文、 測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察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察元培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21*cnjy*com
——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材料三:一位78级学生曾描述说:“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当时那种情况,有点像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东西都看不见。 恢复高考这个消息,相当于前头突然冒出火光,当时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着赶快蹦到那儿去。”
——《商道》编辑部《1978年后的邓小平和他的中国》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从材料二看,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对推动近代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恢复高考”的社会影响。
25.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是在社会变革中不断演变和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学习外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另一方面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教育宗旨:“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不久又颁布了有关高等教育的《大学令》。《大学令》中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大学设预科及本科,预科修业三年,本科修业年限按各科性质,三年或四年不等。本科毕业称学士。大学另设大学院,培养研究生。大学设校长一人及各科学长一人;教师分教授、助教授及讲师三种;各科设讲座。大学设评议会,由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组成,负责评议大学的一切重大问题。从《大学令》的整个内容可以看到,这个高等教育体系完全抄袭自邻国日本。而日本的学制又是以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为蓝本。这个学制公布以后没有实行多久,就被美国式的学制所代替,称《壬子癸丑学制》,整个体系都是抄自美国。21·cn·jy·com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从1952年起,教育部规定大学从一年级开始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成立教研室。另外,批判了“通才”教育和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明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1952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院系调整。经过调整,综合大学由49所调整为14所,工业院校由28所增加到38所,农业院校由18所增加到29所,医药院校由22所增加到29所……1958年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工科院校。到1966年以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基础学科、技术学科、社会学科、艺术、体育、外语、师范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1953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中规定,高等教育部颁发的有关全国高等学校的建设计划、财务计划、财务制度、人事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产实习规程以及其他重要法规、指示或命令,全国高等学校均应执行。21·世纪*教育网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1)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背景。
(2)依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建立初期高等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
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成就的是( )
A.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C.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
D.启动了“希望工程”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成就,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学生解答此题注意题干中要求的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时间限制,其中形成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所以该项符合题意,BCD项表述符合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成就。
2.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具体是指( )
A.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B.建立职称评定制度
C.实行三级学位制度
D.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信息“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可知,这里的领导是邓小平,邓小平重新建立的“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是指的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BCD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排除。2·1·c·n·j·y
3.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后,高度重视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此他
①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
④ 恢复了高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联系所学可知,①提出了“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错误,排除;其余②恢复了高考、③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④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说法正确。故此题应选D项。
4.下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出台的科技、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其先后顺序是
①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③④②
【答案】B
【解析】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提出了教育要三个面向;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签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公布了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这一纲领明确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教育地位的基本定位;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故本题选择B。
5.建国之初,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高校中所占的比重,由1949年的23.9%降至1952年的10.9%。一大批历史悠久的优秀的综合性大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地位,被改为工科院校。对这种情况比较合理的解释是( ) 21cnjy.com
A.借鉴苏联的教育模式
B.降低门槛,以便更多人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C.适应工业化建设的要求
D.是对教育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C
【解析】A说法过于绝对化,B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根据材料信息“一大批历史悠久的优秀的综合性大学……被改为工科院校。”说明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选C。
6.下表是1949 一2000 年我国公民受教育程度的变化表。其中(成人)文盲率变化最大时期出现的原因是
年份
1949
1964
1982
1990
1995
2000
文盲人口总数(亿)
3.2
2.33
2.3
1.82
1.45
0.83
文盲率(% )
80
52.4
34.49
22.22
16.5
9.08
A.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 B. “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C.政府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D.新时期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状况,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图表进行分析比较的的能力。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可知,文盲率变化最大时期为1949年—1964年期间,B项是1966——1976年,C项是20世纪80年代,D项是1995年,这三项时间与此一时期不符,故排除。建国后我国大力发展教育,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国民文盲率大大下降,所以选A。
7.科技教育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读下图,同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重大举措是( )
A.高考制度的恢复
B.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C.教育“三个面向”的提出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时间“1983年”入手,A是1977年底;B是1978年;C是1983年;D是1995年;故本题答案选C项。
8.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来设计这场考试的场景可能出现的是
A.入场:考生年龄参差不齐,有的考生已三十六七岁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考生年龄参差不齐,有的考生已三十六七岁”说明高考恢复时候,考试年龄不一致,A正确;“改革开放送春风”是改革开放以后,B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提出的,C错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1978年提出,D错误。www.21-cn-jy.com
9.1950年-1963年,中国共派出留学生9594人,其中,苏联8357人,东欧各国925人,西欧和亚洲各国17人留学生的选派、培训到政治审查、专业选择、学习与生活费用,以及期满后的工作分配,均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这一时期的留学运动
A.全面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
B.是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C.内容主要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
D.导致中国完全照搬了苏联模式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计划经济体制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留学生的选派、培训到政治审查、专业选择、学习与生活费用,以及期满后的工作分配,均由政府相关部门负责。”,这体现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故选B。早在洋务运动我国就大量派遣留学生,所以A不当;材料没有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信息,排除C;我国是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说以照搬表述不当,排除D。故选B.
10.表1是1975~1995年我国各级学校中女生占学生总数比例(%)的统计表。结合所学,可以推断( )
A.在80年代,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出现明显减少
B.“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C.改革开放后我国才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教育改革和观念进步是我国女性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答案】D
【解析】A不符合表格内容,比例减少并不意味着人数减少。B错误,“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底。C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只有D符合表格内容。
11.1951年10月,中国的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同时对高等学校的院系也进行了调整,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中国进行上述学制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引进“苏联模式”培养人才
C.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 D.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完善学制改革,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目的是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选择C。
12.下面是中国2000-2012年高校录取人数统计图(单位:万人),由此可知中国
A.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 B.高等教育正在向正规化迈进
C.在实践中逐步完成教育转型 D.正由精英较育走向大众教育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只涉及到2000年到2012年中国高校录取人数的统计,没有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不能说明中国逐步跨入教育先进国家行列,故A项错误;题干只涉及到高校录取人数的变化,没有涉及到高等教育的规章制度等,不能得出高等教育正向正规化迈进,故B项错误;题干只涉及到高校录取人数的变化,没有涉及到教育的转型问题,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从2000年到2012年高校录取人数逐年增加,说明能进入高校学习的人越来越多,高等学校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故D项正确。
13.1935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一批简体字表》 ,同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但未能推行;1956年1月,新中国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前者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 后者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建立
C.二者都迎合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
D.二者都是为了扫除文盲,提升国民素质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教育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是在1927年,不是1935年,排除A项,1956年以后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逐渐建立,排除B项,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二战之后,不符合前者,排除C项,D项表述正确。
14.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这一会议
A.确立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
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
C.决定重点促进中学教学的发展
D.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内容“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结合“1953”的时间信息和所学内容可知,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是为一五计划展开培养人才,顺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所以选B。ACD内容与题意不符,排除。21·cn·jy·com
15.下表是1949-2000年我国公民受教育程度的变化表。其中(成人)文盲率变化最大时期出现的原因是
年份
1949
1964
1982
1990
1995
2000
文盲人口总数(亿)
3.2
2.33
2.3
1.82
1.45
0.83
文盲率(%)
80
52.4
34.49
22.22
16.5
9.08
A.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
B.“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
C.政府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D.新时期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现代教育的发展状况,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图表进行分析比较的的能力。根据表格中的内容可知,文盲率变化最大时期为1949年—1964年期间,BCD的时间与此一时期不符,故排除。建国后我国大力发展教育,建立了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国民文盲率大大下降,所以选A。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6.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21*cnjy*com
A.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C.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贯彻“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育的复兴。1977年,在邓小平等人的主持下,恢复了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与题干所述的时间、情景相符,这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A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B项排除;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底召开,C项排除;“三个面向”出现于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D项排除。
17.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见下图)。“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来源:21cnj*y.co*m】
A.教育的发展是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B.教育的发展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C.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教育的发展
D.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当今国际竞争是以科技和教育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要迎接科技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加快了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因此,“三个面向”的实质是通过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8.此图摄于1993年11月,为云南省红河县浪堤乡浪堤村的“旁听生”,画面上的儿童可以以什么为武器,来保证当时自己最大梦想的实现( )【出处:21教育名师】
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之一,义务教育有法可依。以图画材料题的方式出现,从图画中可汲取小孩十分渴望读书的信息,他可用《义务教育法》为武器来保卫自己受教育的权利。ACD三个选项都不足以保证小孩当时最大愿望的实现。故答案选B。
19.“王玉明教授,1950年生,江西九江人,1967年高中毕业,作为知识青年到北大荒插队落户,1977年参加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考上厦门大学,1981年7月大学毕业分配到统计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段个人履历反映了( )
A.《义务教育法》保障其顺利接受小学教育
B.恢复高考招生制度成为其人生转折点
C.“教育大革命”为其成才提供了机遇
D.中美关系正常化促成其成为教授
【答案】B
【解析】1977年恢复高考使其走上了成才之路。《义务教育法》是20世纪80年代制定的,故A项错误;“教育大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受到冲击,不可能为其成才提供机遇,故C项错误;由材料信息可知他成为教授与中美关系正常化无关,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B。
20.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A.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答案】A
【解析】材料提到,1977年,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故A项正确。当时还未改革开放,故B项错误。拨乱反正没有过度,故C项错误。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材料无法体现,故D项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81和1882年,法国总理兼教育部长费里提出两项教育法案。第一项法案于1881年6月通过,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二项法案于1882年3月通过,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
——刘新科《国外教育发展史纲》
材料二
1949—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
(1)根据材料一,归纳法国在教育平民化改革方面的特点。并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有利政治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中国教育的主要成就。
【答案】(1)特点:由政府主导;普及免费教育;立法强制执行。原因:①政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推动,代议民主制得到发展。②经济:两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物质每件。(4分)
(2)①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招生人数的极大提高,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②21世纪初,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4分)
【解析】(1)据材料一“第一项法案于1881年6月通过,规定母亲学校(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一律免收学费。第二项法案于1882年3月通过,规定对6—13岁的所有儿童实施强迫的、义务的初等教育,……对不送孩子入学的父母处以罚款、监禁等处分”即可归纳法国在教育平民化改革方面的特点。至于原因,结合1881和1882年,及所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两次工业革命知识即可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有利政治经济因素。
(2)据材料二可知,1949年到200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现代中国教育的主要成就: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招生人数的极大提高,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1世纪初,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51~1957年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同学科学生数量的构成比重情况表(%)。
合计
工科
农科
林科
医科
师范
文科
理科
财经
政法
体育
艺术
解放前
最高年
100
17.8
6.6
——
7.7
13.5
10.5
6.4
11.4
24.4
0.4
1.6
1951年
100
31.6
6.2
1.6
13.9
11.9
7.8
5.1
16.5
2.8
0.1
2.5
1952年
100
34.8
6.9
1.1
13.0
16.5
7.1
5.0
11.5
2.0
0.2
1.9
1953年
100
37.7
6.1
1.2
13.7
18.8
6.7
5.8
6.4
1.8
0.5
1.3
1957年
100
37.0
7.7
1.4
11.1
26.0
4.4
6.5
2.7
1.9
0.7
0.6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表格中的一种或多种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
特征:高等教育服务于工业化建设。
探讨: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一五”计划重点开展工业化建设,国家需要大批专业化的工科技术人员,因而高等院校中1952年后工科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这反映了高等教育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服务的特征。21·世纪*教育网
示例二
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原因:建国初期,我国国民文化素质水平普遍较低,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的教师队伍来推动全民教育的发展,因而此时期为落实“全民教育”的方针,高等院校中师范类学生的数量增加相对较多。www-2-1-cnjy-com
示例三
特征:高等教育发展注重改善国民生活。
原因:建国初期,我国医疗条件极差,广大百姓得不到医疗保证,国家需要大批的医护人员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状况,因而高等院校中医科学生数量相对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教育。解题时首先需审清设问,明确题目要求是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进行探讨”;其次是归纳材料的核心观点,归纳材料时需注意图表提示的时间背景是“解放前”与“1951-1957”(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后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提示的教育内容是“工科、农科、林科、医科、师范、文科、理科、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等学科门类比例的变化;再次,论述时注意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发展的史实与国家经济建设、国民文化素质、国民生活的关系;最后,注意文字表述的科学性。
23.19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先后两次组织留学教育,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材料一 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最幼者10岁,最长者16岁,平均年龄1 2岁。在120名幼童中,绝大多数是从广东、江浙等地选拔出来的。……在120名学生中,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21*cnjy*com
——张岂之等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 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向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派出了第一批52名中青年学者留学生。他们是从当年14717名报名参加留学生选拔考试的人中遴选出来的。1981年底,清华大学首批派出的赴美留学学者全部归来,校方欣喜万分,将9位学者的留学简况制表记录,以志来者:
1978年清华大学第一批赴美留学人员情况
系别
姓名
派往学校
所学专业
回国时间
化工系
曹小平
伯克利加州大学
理论固体物理
1981.4.11
无线电系
彭吉虎
圣地亚哥加州大学
波导光学
1981.1.3
工程物理系
张育曼
伯克利加州大学
反应堆物理计算
1981.10.19
工程物理系
赵南明
伯克利加州大学
生物物理
1981.4.14
计算机系
郑衍衡
普度大学
平行处理及多机系统
1981.3.6
自动化系
李衍达
MIT
地震波的信息处理
1981.4.11
水利系
张楚汉
伯克利加州大学
坝工抗震
1981.6.1
机械系
柳百成
威斯康星大学
铸工冶金学
1981.1.1
化工系
催国文
MIT
高温陶瓷
1981.1.1
——清华大学新闻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比较19世纪70年代和1978年两次赴美留学的异同。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简要分析两次赴美留学出现的原因,评价留学教育对我国现代化产生的影响。21教育网
【答案】(1)同:都是向美国学习;以科学技术为主;目的都是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国家强大;都是国家推动的结果;留学生回国取得了较大成绩。(6分)异:清政府组织的留学生以幼童为主,新中国的留学生是中青年学者;清朝留学生以广东、江浙为主,而新中国以各大高校为主;清朝赴美留学竞争不激烈,新中国的留学竞争激烈。(6分)
(2)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为了培养科技、法律和翻译人才;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9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影响: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中外交流,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4分)【版权所有:21教育】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归纳相同点,从材料一中“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元年(1875年),按照计划先后派遣4批幼童赴美留学”和材料二中“1978年12月26日,新中国向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派出了第一批52名中青年学者留学生”,从材料一“在120名学生中,专修法律的约占1/3,专修路矿工机等工科者约占2/3”、材料二的图表等信息从学习的国家、内容、目的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其次不同点可以根据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年龄、来源等不同,以及材料二中“他们是从当年14717名报名参加留学生选拔考试的人中遴选出来的”留学的竞争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评价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结合时代背景,从近代的民族危机、新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两个方面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根据所学可以分析得出,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培养了人才。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即郡国申送18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 甲乙等分发。甲等在宫廷充皇帝恃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湖译、轮船驾牧、天文、 測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察元培就任教育总长,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在察元培领导下,北京大学在1920年秋季起即正式招收女生,开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之先例。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努力服务于社会。
——张卫民《中国教育纪元的断代工程》
材料三:一位78级学生曾描述说:“当时一个同学特别兴奋地骑车来告诉我,说要恢复高考了。我一下子就惊呆了,眼泪一涌而出。我跟同学反反复复地说一句话:这下有希望了!当时那种情况,有点像在黑夜里走路,四面全是黑的,什么东西都看不见。 恢复高考这个消息,相当于前头突然冒出火光,当时没有别的念头,只想着赶快蹦到那儿去。”
——《商道》编辑部《1978年后的邓小平和他的中国》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从材料二看,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对推动近代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恢复高考”的社会影响。
【答案】
(1)特点:把教育和选拔管理人才结合起来;把读书和做官结合起来。(2分,答出1点即可)
影响: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政府官员;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有助于加强思想一统,加强中央集权。(4分,答出2点即可)
(2)变化: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主要培养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实行男女同校;开办平民学校和夜校。(4分,4点各1分)
影响:培养了一批人才;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推动男女在受教育权上平等或促进妇女解放;有利于提高中下层民众文化水平;有利于民主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4分,答出2点即可)
(3)影响: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保证了国家建设人才的供应;在社会上掀起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2分,答出2点且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经考试,以 甲乙等分发。甲等在宫廷充皇帝恃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可归纳特点。结合所学总结太学的影响。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变化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理解材料的内容,材料“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北大还开办了不少平民学校和夜校等”可归纳出其特点。第二小问要结合推动近代化来回答即可。
(3)文革期间,教育被冲击导致人才断层,文革后急需人才以便更好的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即可,教育的发展不仅能改变人的命运,还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推动了重学风气的形成。
25.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是在社会变革中不断演变和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学习外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另一方面又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教育宗旨:“注意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不久又颁布了有关高等教育的《大学令》。《大学令》中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分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大学设预科及本科,预科修业三年,本科修业年限按各科性质,三年或四年不等。本科毕业称学士。大学另设大学院,培养研究生。大学设校长一人及各科学长一人;教师分教授、助教授及讲师三种;各科设讲座。大学设评议会,由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组成,负责评议大学的一切重大问题。从《大学令》的整个内容可以看到,这个高等教育体系完全抄袭自邻国日本。而日本的学制又是以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为蓝本。这个学制公布以后没有实行多久,就被美国式的学制所代替,称《壬子癸丑学制》,整个体系都是抄自美国。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开设了马列主义课程,明确了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从1952年起,教育部规定大学从一年级开始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教师翻译苏联教材,成立教研室。另外,批判了“通才”教育和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明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1952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院系调整。经过调整,综合大学由49所调整为14所,工业院校由28所增加到38所,农业院校由18所增加到29所,医药院校由22所增加到29所……1958年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工科院校。到1966年以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基础学科、技术学科、社会学科、艺术、体育、外语、师范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1953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高等学校领导关系的决定》中规定,高等教育部颁发的有关全国高等学校的建设计划、财务计划、财务制度、人事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产实习规程以及其他重要法规、指示或命令,全国高等学校均应执行。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
(1)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高等教育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背景。
(2)依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建立初期高等教育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1)特点:道德教育和功利性教育并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和西方文化教育并举);强调综合人才培养并适应国家需要;仿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学具备教育自主权。(回答任意三点给6分)
背景:辛亥革命时期思想启蒙不足,对封建文化批判不彻底,民国初期国民教育水平低下;西方文化和高等教育制度不断传人并深刻影响中国;19世纪末以来,日本、美国发展迅速,成为中国学习西方高等教育的重要对象。(7分)2-1-c-n-j-y
(2)变化:中国共产党确立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权;高等教育面向工农,为社会服务;借鉴苏联经验,专才教育逐渐取代了通才教育;重理轻文,理工科院校大幅度增加;教育权集中于教育部门。(回答任意四点给8分)
原因:新中国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外交上实行一边倒,强调学习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展开,急需相关建设人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回答任意2点给4分)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注意道德教育……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教育’,‘……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设评议会……负责评议大学的一切重大问题。这个高等教育体系完全抄袭自邻国日本……被美国式的学制所代替”等关键信息,可从教育宗旨、教育管理、教育体制渊源等方面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缺陷、西学东渐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高等教育为工农开门,为生产服务的方向。……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明确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工业院校由28所增加到38所……1958年又建立了一批新的工科院校。高等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均应执行”等关键信息,从教育领导权、教育方向、学校类别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