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文革”时期,“民主”的主要方式是“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串联”,以下关于“文革”时期“民主”的判断,正确的是( )21cnjy.com
A.它歪曲了民主的含义 B.它符合民主的程序性原则
C.它是直接民主的体现 D.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探索
2.“‘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十年‘文革’遭遇磨难中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恢复发展,十八大以来制度日趋完善。如今您正充满生机活力,肩负着为人民当家做主的重托,迈着矫健步伐豪迈向前。”该诗赞颂的制度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版权所有:21教育】
A.中国出现了严重混乱 B.红卫兵运动导致打砸横行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文革”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4.“文革”结束后,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想,目的是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政府吸取“文革”教训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改进政治协商制度
③提出“依法治国”理念④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邓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2·1·c·n·j·y
A.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B.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
C.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
6.粉碎“四人帮”时,胡耀邦提出自己的治国建议:“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针对当时国情该主张侧重于
A.拥护邓小平的领导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拨乱反正,顺应民心 D.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7.学者高建等认为,它的实施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点推进的基础性工程。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时,在西安现场观看了与之相关的活动并和那里的村民们进行了座谈。“它”指的是( )
A.基层民主制度 B.“一国两制”方针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8.下列各项中,分别属于1954年和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的是( )
①“坚决避免内战,国内任何政治的、民族的纠纷,均应以政治方法寻求解决。”
②“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③“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④“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拓宽人民监督权力的渠道,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就需要( )
A.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B.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实行间接选举
10.截止到1998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任期结束前,除宪法及其两个修正案以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法律233件、做出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94件;国务院发布和批准发布行政法规795件;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根据法定权限制定规章约26000件。这些法制建设成就( )
A.目的是适应改革开放的发展潮流
B.是对“文革”以前的法津法规的重建
C.说明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明显增强
D.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人心的重要成果
11.1978年,邓小平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
A.法律至上原则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依法治国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12.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完善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3.新时期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成就有( )
①1982年修改了宪法
②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③中共八大提出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据统计,2014年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以坚决果断的态度依法纠正12起重大的冤假错案,原案犯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改判无罪。这从本质上表明新时期我国
A.坚决纠正冤假错案 B.法制建设日益完善
C.严格司法审判程序 D.司法过程贯彻民主
15.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内页印着“最高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6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体现出
A.阶级斗争决定国家政治生活
B.个人崇拜是十年动乱的主题
C.国家政治局势影响人民生活
D.意识形态制约社会价值取向
1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法律制度逐步健全的表现是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全面立法,建立法律体系
③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④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7.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其重大意义在于:通过制度的刚性和建设性力量,真正实现让党员干部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不少党建专家称其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党最严党纪”。与之最相应证的政洽制度应该是( )
A.代议民主制 B.分权制衡制 C.议会共和制 D.监察制
18.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带有司法独立意义的内容写入公报,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讨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下列对于中国民主法治的发展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21教育网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建立美国式的总统制共和制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开始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文革期间建立的“革委会”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中的一次大倒退
④1982年全面修订宪法,将“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③
19.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0.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关于“民告官”的新规:从2015年1月起,居民打行政官司,若担心所在区县地方保护,可以申请选择该辖区以外法院审理案件。为我国“民告官”提供法律保证的是2-1-c-n-j-y
A.《选举法》 B.《民事诉讼法》
C.《刑事诉讼法》 D.《行政诉讼法》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革命者,革除中央政府之专制政治、顽固人物,而易以新政治、新人物也。今则中央政府之已革去者,不过大清帝国四字而已。革命之起,起于地方。革命之终,亦终于地方。中央政府既未经事实上之改造,更未受思想上之淘汰,而遂标榜革命成功,是失败耳,何成功之有!故此次之革命,非能革去恶政治也,所革去者仅满洲皇室之主权耳,专制腐败犹旧也。呜呼!——戴季陶《失败之革命》
材料二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四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弊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自古以来政治建设的发展趋势。www.21-cn-jy.com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4)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目前中国的这种“特殊的民主”?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21·世纪*教育网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家宅、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迁徙、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的权利;承担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www-2-1-cnjy-com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1·cn·jy·com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请回答:
(1)明清两代为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人们对“民主”的认识存在什么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有何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回顾,建国初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3.90多年来中共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国家富强的中国梦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有两个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21*cnjy*com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
材料二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相互监督……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材料三 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所做的政治努力。 21*cnjy*com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创新?
(4)综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述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性和艰难性。
24.2014 年功月23 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全而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 14 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材料一 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 临时约法》 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主编《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共同纲领》 是“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是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施政准则.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放的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三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四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二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 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请回答: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共同纲领》 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点。
(3)据材料四,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的治国方略.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的中国政府是如何实现该治国方略的?
(4)综合上述材料,真正做到依法治国,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25.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例一:雅典民主制 图例二:美国三权分立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的本质区别和相互关系。
材料二
下面是山东省选出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类别统计分析图表,
(2)分析图表概括出山东省全国人大代表所具有的特点,并说明这些特点反映出什么本质?
材料三:据报道,2012年11月,孝感市某行政村在该村委会“两委”换届选举中,存在着贿赂选民、恐吓选民等现象,而且被选举人是等额选举等行为,部分村民对此很有意见,大多数村民默认这些行为。随后,在上级驻该村“三万”工作组对村民一次走访中,听到村民无意中说出此事,“三万”工作组迅速向上级人大部门反映此事,后经过上级部门对该村选举违法违规事件查证属实,随即宣布选举无效,经村民重新自由选举,村民终于选出了大家满意和拥戴的村委会领导班子。【来源:21cnj*y.co*m】
(3)材料三并反映出什么问题说说你对基层民主建设有哪些好的建议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得到什么认识或者启示?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文革”时期,“民主”的主要方式是“大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串联”,以下关于“文革”时期“民主”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它歪曲了民主的含义 B.它符合民主的程序性原则
C.它是直接民主的体现 D.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探索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革”的评价。
A项,“文革”时期民主遭到践踏和破坏,“文革”实行的“民主”是激进的、歪曲的民主。故A项正确。B项,“文革”时期的民主不是社会主义民主,不符合民主的程序性原则。故B项错误。C项,“文革”时期的民主实际上是一种歪曲的民主,不是直接民主的体现。故C项错误。D项,“文革”时期的民主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践踏和破坏,并不是有益探索。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2.“‘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十年‘文革’遭遇磨难中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恢复发展,十八大以来制度日趋完善。如今您正充满生机活力,肩负着为人民当家做主的重托,迈着矫健步伐豪迈向前。”该诗赞颂的制度是( )
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题眼是“‘五四’宪法”。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冲击,但并未“中断”,故A、B两项错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出现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的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于1954年,“文化大革命”时期中断,新时期得以发展完善,故D项正确。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3.“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国出现了严重混乱 B.红卫兵运动导致打砸横行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文革”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答案】D
【解析】“文革”期间的这些口号反映了个人崇拜、政治混乱、法制机关被破坏,注意题干信息“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因此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ABC三项都是表面现象。所以D项正确。
4.“文革”结束后,巴金第一个提出建立“文革”博物馆的构想,目的是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政府吸取“文革”教训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有( )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改进政治协商制度
③提出“依法治国”理念④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十年“文革”的惨痛教训,属于容易题。解题关键是由于民主法制遭到破坏,“文革”的教训太深刻。本题只要结合“文革”的历史教训分析,完善民主建设与加强法制建设,提出“依法治国”,新时期又提出了城乡基层民主建设,全部符合题意,选A。
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1978年宪法进行了两次部分修改。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按邓小平同志批示的原则修改了宪法和地方组织法等,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宣布取消1978年宪法中关于公民有“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权利的规定,由此可见当时
A.宪法至高地位得到真正确立 B.1978年宪法迭经修改已臻完善
C.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 D.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已建立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的宪法修改取消了公民的享有的带有阶级斗争色彩的“四大”的权利,说明我国的宪法中还存在着不完善之处,社会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亟待加强,故选C项。ABD项题意没有体现。
6.粉碎“四人帮”时,胡耀邦提出自己的治国建议:“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针对当时国情该主张侧重于
A.拥护邓小平的领导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拨乱反正,顺应民心 D.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答案】C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我以为当前有三大事特别重要:一、停止批邓,人心大顺;二、冤狱一理,人心大喜;三、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针对当时国情该主张侧重于拨乱反正,顺应民心,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7.学者高建等认为,它的实施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点推进的基础性工程。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时,在西安现场观看了与之相关的活动并和那里的村民们进行了座谈。“它”指的是( )
A.基层民主制度 B.“一国两制”方针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主政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在西安现场观看了与之相关的活动并和那里的村民们进行了座谈”可知是指基层民主建设,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
8.下列各项中,分别属于1954年和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的是( )
①“坚决避免内战,国内任何政治的、民族的纠纷,均应以政治方法寻求解决。”
②“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③“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④“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①③分别出现于抗战结束后的《双十协定》和1949年建国前期的《共同纲领》。②中的社会主义改造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故它与1954年宪法相关,而④与文革后的法律相关,故 ④与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关,故本题选C。
9.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拓宽人民监督权力的渠道,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就需要( )
A.坚持依法治国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B.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实行间接选举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可以看出,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才能实现上述要求,故答案为A。B项说法本身错误,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并非与共产党联合执政;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基层民主应当实行直接选举,排除。
10.截止到1998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任期结束前,除宪法及其两个修正案以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法律233件、做出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94件;国务院发布和批准发布行政法规795件;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根据法定权限制定规章约26000件。这些法制建设成就( )
A.目的是适应改革开放的发展潮流
B.是对“文革”以前的法津法规的重建
C.说明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明显增强
D.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人心的重要成果
【答案】A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是将改革开放的成果法制化,适应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因此A项符合史实。B项错在“重建”的表述上,建国以来,我国在民主法制上还是取得了很多成就的。C项与题干材料无关。D项不正确,“依法治国”方略提出于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21cnjy.com
11.1978年,邓小平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
A.法律至上原则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依法治国原则 D.人民主权原则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强调的是法制的重要性,不能体现法律至上,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人人平等”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可知,材料强调制度化、法律化是为了治理国家时,不会因为领导人的变更而出现国家的政局动荡,故C项正确;材料“为了保障人民民主”是为了强调加强法制的目的,而非强调人民主权原则,故D项错误。
12.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完善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材料中时间“1986年”“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可知,这是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属于直接选举,只有C选项符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建国初期确立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间接选举,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制度,所以ABD项都不能选。
13.新时期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成就有( )
①1982年修改了宪法
②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③中共八大提出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中共“八大”是1956年秋,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在1978年后,因此所有带③的选项的不正确,即ABD三项均排除;①②④都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所取得的民主法治建设的成就,C项正确。故选C。
14.据统计,2014年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以坚决果断的态度依法纠正12起重大的冤假错案,原案犯多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改判无罪。这从本质上表明新时期我国
A.坚决纠正冤假错案 B.法制建设日益完善
C.严格司法审判程序 D.司法过程贯彻民主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2014年人民法院和检察院......依法纠正......冤假错案,原案犯多......改判无罪”可知新时期的法制建设日益完善,故本题应选B项;A项发生于“文革”结束后,早于题目中的时间“2014年”,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司法审判程序和司法过程,故排除C、D两项。
15.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内页印着“最高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6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体现出
A.阶级斗争决定国家政治生活
B.个人崇拜是十年动乱的主题
C.国家政治局势影响人民生活
D.意识形态制约社会价值取向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阶级斗争的影响,故A项错误;文革时期主要内容是开展各领域的阶级斗争,个人崇拜是文革运动出现的重要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中结婚证有国家领导人和指示等内容,体现出人民日常生活受文革运动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中结婚证的内容是当时政治局势决定的,不是意识形态或社会价值取向影响的结果,故D项错误。
1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法律制度逐步健全的表现是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②全面立法,建立法律体系
③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④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中“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故①,②,③,④正确,应选D项。
17.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其重大意义在于:通过制度的刚性和建设性力量,真正实现让党员干部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不少党建专家称其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党最严党纪”。与之最相应证的政洽制度应该是( )
A.代议民主制 B.分权制衡制 C.议会共和制 D.监察制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体现的是通过制度的约束来限制腐败的发生,主要就是一种监察机制。A选项是民主的实行形式;B选项是西方的一种政治制约形式;C选项错在中国没有议会。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21*cnjy*com
18.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带有司法独立意义的内容写入公报,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讨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下列对于中国民主法治的发展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建立美国式的总统制共和制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民开始成为国家的主人。
③文革期间建立的“革委会”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中的一次大倒退
④1982年全面修订宪法,将“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材料中“登上国际舞台第一次唱”“几个兄弟国家”的信息可知参加的是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我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国际会议,第二日内瓦会议是为了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所以几个兄弟国家参加,故C项正确;ABD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9.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5和1978均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宪法内容破坏了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故不能以其为基础进行修订,故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
20.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关于“民告官”的新规:从2015年1月起,居民打行政官司,若担心所在区县地方保护,可以申请选择该辖区以外法院审理案件。为我国“民告官”提供法律保证的是
A.《选举法》 B.《民事诉讼法》
C.《刑事诉讼法》 D.《行政诉讼法》
【答案】D
【解析】《行政诉讼法》是为了规范和保障人民法院能够正确、及时的审理行政案件,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所以为我国“民告官”提供法律保证的是《行政诉讼法》。其他选项不涉及民告官的官司。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革命者,革除中央政府之专制政治、顽固人物,而易以新政治、新人物也。今则中央政府之已革去者,不过大清帝国四字而已。革命之起,起于地方。革命之终,亦终于地方。中央政府既未经事实上之改造,更未受思想上之淘汰,而遂标榜革命成功,是失败耳,何成功之有!故此次之革命,非能革去恶政治也,所革去者仅满洲皇室之主权耳,专制腐败犹旧也。呜呼!——戴季陶《失败之革命》www-2-1-cnjy-com
材料二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1*cnjy*com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材料四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弊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自古以来政治建设的发展趋势。【出处:21教育名师】
(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思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4)综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认识目前中国的这种“特殊的民主”?
【答案】(1)弊端:仅推翻清王朝,没有根除封建思想。
看法:出现这一弊端是由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的;表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仅局限于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而未能从思想上进行革新。
(2)特点: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趋势:由专制统治逐渐走向民主政治
(3)思想: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实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通过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4)认识: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主的合理成分;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社会主义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内涵;社会主义民主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每点1分,任意答出3点即可)
【解析】第(1)问要紧扣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如依据材料“……今则中央政府之已革去者,不过大清帝国四字而已。……中央政府既未经事实上之改造,更未受思想上之淘汰……”回答特点。联系所学革命失败的原因回答看法。
第(2)问结合材料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体现了其特点。自古以来我国就一个专制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局面,真正地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第(3)问,第一小问,其实就是要回答依法治国的思想,要用法制来保障人民民主。第二小问,其实就是完整回答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应该包括:1982年通过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入宪法等等。
第(4)问,“特殊民主”是指由国特色的民主制度,是指适合国国情的民主制度。关于评价可以从“特殊的民主”的特点来展开,可得出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主的合理成分;还可从“特殊的民主”的意义来展开,如社会主义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内涵;社会主义民主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等。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家宅、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迁徙、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的权利;承担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请回答:
(1)明清两代为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人们对“民主”的认识存在什么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有何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回顾,建国初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答案】
(1)措施: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2分)
(2)问题:当时人们没有真正理解“民主”的内涵。(2分) 原因: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对西方国家了解不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任答两项,共4分)
(3)进步性:明确提出主权在民。(2分) 意义: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2分)【来源:21cnj*y.co*m】
(4)特点:扩大了基层民主;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标志着中国民主法制建
设达到新的高度(或是中国法制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每点2 分,共4分)成果:颁布《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分)
【解析】(1)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措施,即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联系课本知识从废丞相、设内阁、设军机处等方面来归纳即可。2-1-c-n-j-y
(2)第一小问问题从材料二中“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的信息可以得出人们没有真正理解“民主”的内涵;第二小问原因可从近代中国的经济、思想特征来分析,根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可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从对民主的认识总是同“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可知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另外还可从对西方的认识不够深入的角度来分析。
(3)第一小问进步性可从材料三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民主原则来分析,从“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等信息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提出主权在民,并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第二小问意义直接联系教材知识回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即可,主要围绕推动近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来展开。
(4)新特点直接从材料四中的信息来归纳即可,从“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的信息可归纳出扩大了基层民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可归纳出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标志中国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即可。
23.90多年来中共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国家富强的中国梦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有两个前途。……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这是个光明的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
材料二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相互监督……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www.21-cn-jy.com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材料三 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中共为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所做的政治努力。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方针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新时期以来党和政府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和创新?
(4)综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论述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性和艰难性。
【答案】
(1)努力:①1945年8月参加重庆谈判,和国民党政府签订《双十协定》;②1946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和民主党派合作,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③1949年为迅速结束战争和国民党代表在北平举行谈判;④1949年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做了重要准备;⑤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等,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2)目的:①扩大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巩固人民民主政权;②调动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③组成爱国统一战线,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3)探索: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建设;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成为治国方针。
(4)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言之成理
等次
论述
第一等
认识全面,思路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密切,表达通顺
第二等
认识不够全面,有基本思路,史实基本准确,史论结合不够密切,表达较通顺
第三等
认识模糊,缺乏条理性,未能结合史实,表达欠通顺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1)结合内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的一系列努力,以及解放战争胜利后为筹备新中国成立而召开的会议和有关决定。(2)结合当时(1956年)的时代背景分析。(3)回忆教材知识,从基层民主建设、依法治国等方面归纳即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4.2014 年功月23 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全而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 14 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材料一 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 临时约法》 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主编《 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共同纲领》 是“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是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的施政准则.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放的人民民主专政。”21·cn·jy·com
材料三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材料四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二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 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请回答:
(l)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共同纲领》 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点。
(3)据材料四,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的治国方略.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的中国政府是如何实现该治国方略的?
(4)综合上述材料,真正做到依法治国,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案】 (1)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具有封建人治主义色彩,首开因人立法之风。(3 分)2·1·c·n·j·y
(2)不同点:① 所处地位:《 共同纲领》 为临时宪法,1954 年宪法为正式宪法.② 体现原则:《 共同纲领》 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1954 年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③ 国家性质:《 共同纲领》 体现了新民主土义性质;1 954年宪法体现社会主义性质。(4 分)
(3)治国方略:依法治国.( 2 分)措施: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 年全国人人通过了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和法律化。(3 分)
(4)法律要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具备有效监督和制约机制: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2 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 临时约法》 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注意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同时还要注意消极方面。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消极方面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变化可知,具有封建人治主义色彩,首开因人立法之风。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分析比较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共同纲领》具有新在民主主义宪法的性质,在建国初期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意义:这是我过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中可以得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的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4)该题属于开放式的文字题,学生在作答这类题目时,一定不要脱离本题的材料去随意性叙述,而是要结合材料,围绕主旨去谈自己的见解,依据本题所体现的内容来看,法律的制定与完善一定要代表极大多数人的利益;要保证公平、公正、公开;要有监督和制约等方面,其它的言之有理即可。
25.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例一:雅典民主制 图例二:美国三权分立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的本质区别和相互关系。
材料二
下面是山东省选出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类别统计分析图表,
(2)分析图表概括出山东省全国人大代表所具有的特点,并说明这些特点反映出什么本质?
材料三:据报道,2012年11月,孝感市某行政村在该村委会“两委”换届选举中,存在着贿赂选民、恐吓选民等现象,而且被选举人是等额选举等行为,部分村民对此很有意见,大多数村民默认这些行为。随后,在上级驻该村“三万”工作组对村民一次走访中,听到村民无意中说出此事,“三万”工作组迅速向上级人大部门反映此事,后经过上级部门对该村选举违法违规事件查证属实,随即宣布选举无效,经村民重新自由选举,村民终于选出了大家满意和拥戴的村委会领导班子。21·世纪*教育网
(3)材料三反映出什么问题?说说你对基层民主建设有哪些好的建议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你得到什么认识或者启示?
【答案】1)本质区别:前者奴隶制直接民主;后者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二者关系:
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思想渊源,如法律平等、分权思想、少数服从多数、任期制等原则
(2)特点:(5分)人大代表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程度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或者民主党派代表和妇女代表比例高;出现新经济成分代表和新社会阶层代表。)答出任意三点即可给满分21教育网
本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与参政议政制度在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不断完善。
(3)问题: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仍存在着有法不依,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现象;村民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薄弱,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民主权利。
建议: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增强村民的法制观念、主人公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有关部门要强化对基层民主建设的监督,切实保护村民的民主权利。
(4)认识或者启示人类政治民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渐进性。(答出每点给1分)[
【解析】(1)第一问,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与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关系。回答时要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要正确的阐述雅典民主制度的内容与特点。回答区别时要从二者的实质上进行分析整理。回答不同点时要抓住它们各自的特点进行阐述,阐述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与正确性。
(2)第二问,有关于分析图表概括出山东省全国人大代表所具有的特点的问题,分析两组图片,对比后发现并得出相关的结论,只要依据图片上的各项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即可。有关于并说明这些特点反映出什么本质的问题,应该依据前一问题的答案进行分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所以它的代表应该更多的体现人民群众的社会基础性,依据这个原则进行分析其实质即可。
(3)第三问,有关于材料三并反映出什么问题的问题,依据材料中的“2012年11月,孝感市某行政村在该村委会“两委”换届选举中,存在着贿赂选民、恐吓选民等现象,而且被选举人是等额选举等行为,”可以得出相关的结论。有关于说说你对基层民主建设有哪些好的建议的问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回答时只要依据不违反我国基本的政治原则的原则,围绕着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成文即可。
(4)第四问题,本题也是开放性试题,但它的开放性是有一定的限定性,需要依据上述的三则材料内容进行分析整理答案。材料一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也有借鉴性,也有共性。中国的基层民主制度的的建立与发展也是借鉴了雅典的民主制度,由此得出民主发展具有普遍性。由于国情的不同,每个国家的民主又都具有其个性,所以可得出世界民主发展的多样性特点。中国基层民主制度的弊端又表明民主发展具有渐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