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十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19 18:38:32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某文件明确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台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这份文件应该是21cnjy.com
A.中共“一大”纲领 B.中共八大决议
C.《共同纲领》 D.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2.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 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21·世纪*教育网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3.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由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www.21-cn-jy.com
A.政协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D.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4.近些年来,明星逐渐成为两会召开期间的热点话题。成龙、周星她、姚明、巩俐等相继当选政协委员,这使得政治协商会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那么,政协委员能够行使的权力有( )【版权所有:21教育】
A.解释宪法、制定法律
B.选举国家主席、决定政府人选
C.修改党章、决定党的重大间题
D.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5.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B.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
C.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6.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7.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在各民族间增加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②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④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利于民族团结,利于社会稳定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8.中共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9.观察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基本确立
B.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
C.《共同纲领》是选举的法律依据
D.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0.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21*cnjy*com
A.毛泽东主张中国最终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B.《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D.毛泽东主张中国革命应该“毕其功于一役”
11.毛泽东指出:“有些人认为政协的作用不大了,政协是否还需要成了问题”,并强调“通过政协容纳许多人来商量事情很需要”。毛泽东此番言论
A.肯定了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作用
B.奠定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
C.背景是一届人大的顺利召开
D.不利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12.日记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以下是著名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它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十一届三中全会
13.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
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14.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
B.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D.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15.某中学考试有这样一道文字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在阅卷中似如你是历史老师,应该给满分的答案是两者( )
A.分别由临时政府和全国人大制定
B.分别为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
C.通过时间都是在新政权建立之后
D.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1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基本形成于( )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7.《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指出:“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21*cnjy*com
A.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逐步推行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8.“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www-2-1-cnjy-com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1951年12月25日,我国成立玉树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下辖玉树县(结古镇)等六县。它直接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完全自治的制度
20.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有( )
①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 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③实行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④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2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1·cn·jy·com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的构成表(单位:人)
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来源:21cnj*y.co*m】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哪项政治制度?该项制度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是如何“建设人民民主政治”的。
2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十二月)谕兵部: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蛮,尤复任意残害,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是以朕命各省督抚等悉心筹画,可否令其改土归流,各遵王化。
——《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六十四》
材料二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 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案。……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
(1)依据材料一,分析雍正帝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边疆政策的特点。(6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6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我国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4分)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2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3.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材料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根本原则和政体各是什么?此约法具有什么进步意义?21教育网
(2)根据材料二写出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三大政治制度。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哪一部宪法?这部宪法的性质和它所体现的两大原则分别是什么?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次全体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材料二
新疆人民庆祝自治区成立
维吾尔族老人歌颂幸福生活,歌颂共产党
材料三 我们今天的民主是从1949年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起步的。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在取得解放战争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以后,没有独霸政权,而是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起共商国是,采用政治协商的形式……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1·c·n·j·y
材料四 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点类似于西方一些国家的参议院。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政协与不少国家的参议院或议会上院有过交流与接触。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特点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依据。2-1-c-n-j-y
(2)综合材料一、二,你认为材料二中维吾尔族老人歌颂中国共产党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什么基础上确立的?
(4)你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西方国家的参议院是否类似,请说明理由。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1952年,新中国在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工业总产值公私比重,已由1949年的43.87%与56.2%之比,变为1952年的67.3%与32.7%之比。私营商业在全国商品中的经营比重,已由1950年的55.6%降为1952年的37.1%。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应当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和地方的人民政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还有通过宪法和国家建设计划。1952年斯大林对刘少奇说:“你们不制定宪法,不进行选举,敌人可以用两种方式向工农群众宣传你们,一是说,你们的政府不是选举的;二是说,你们国家没有宪法。”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人口普查、选民登记。选出了各级人民代表。在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出处:21教育名师】
——根据金冲及著作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一届人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某文件明确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台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这份文件应该是21·cn·jy·com
A.中共“一大”纲领 B.中共八大决议
C.《共同纲领》 D.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可知该文献颁布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此时,我国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党和政府的主要工作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A、B两项都没有涉及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可排除。十一届三中召开时,我国已经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D项与题目中的“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不符,可排除。《共同纲领》颁布于新中国成立前夕,为新中国建设制订了纲领。故C项符合题意。www.21-cn-jy.com
2.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 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妇女有了选举权,故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在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确立起来的,故B项错误;政治协商制度是处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党派关系的制度,李长凤老大娘并不代表某个党派,故C项错误;题中材料并没有出现相关民主政治建设的各项法律,故D项错。
3.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由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政协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D.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答案】A
【解析】材料提到,1954年,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反映了政协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即政治协商、民主监督,故A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在1949年,故B项错误。当时人大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故C项错误。当时各党派没有联合执政,而是政治协商,故D项错误。
4.近些年来,明星逐渐成为两会召开期间的热点话题。成龙、周星她、姚明、巩俐等相继当选政协委员,这使得政治协商会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那么,政协委员能够行使的权力有( )
A.解释宪法、制定法律
B.选举国家主席、决定政府人选
C.修改党章、决定党的重大间题
D.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答案】D
【解析】解释宪法、制定法律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故A项错误;政协委员并不能选举国家主席、决定政府人选,故B项错误;政协委员也不能修改党章、决定党的重大问题,故C项错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民主党派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权力,故D项正确。  21*cnjy*com
5.面对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而这一句话也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间开始了”是指
A.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B.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
C.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开始了”指我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都是从1956年开始,故A和B都不符合题意;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是在1956年;新中国成立开始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故选C。
6.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建国之后中国社会是各阶级联合的政府,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1954年宪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这是《共同纲领》所不具备的,正确的答案是C项。
7.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谈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说:“中国如果采取联邦制,就在各民族间增加墙,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有些地区……汉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我们……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联邦制不利于各个国家的民族团结与发展
②在民族聚居区都要实现民族区域自治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
④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利于民族团结,利于社会稳定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解题关键是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全面掌握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内容。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由历史因素决定的,联邦制对中国来说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①的观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题意;民族区域自治只是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而言,并不是所有民族都如此,②不符合史实,所有带①②的选项都不正确,即ABC三项均排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国历史与国情决定的,③符合题意。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④符合史实。只有③④正确,故选D。
8.中共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形式,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如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代表大会就具有广泛的代表性,A项中的“都”表述过于绝对;土地革命时期的制度就是学习苏联的体制的结果,排除B项;采用民主集中且代表广泛性在建国之前的人民政治形式中已经显现,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涉及人民政协,排除D项。
9.观察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基本确立
B.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
C.《共同纲领》是选举的法律依据
D.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给出的1953年可以判断当时民主政治的法律依据是《共同纲领》,但是基层民主建设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表述正确。
10.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2·1·c·n·j·y
A.毛泽东主张中国最终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B.《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C.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D.毛泽东主张中国革命应该“毕其功于一役”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是空想”可知此应为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的主张,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A、D两项,选择C项;B项应为1945年中共七大的召开,晚于题目中“《新民主主义论》”发表的时间“1940年”,故排除。【出处:21教育名师】
11.毛泽东指出:“有些人认为政协的作用不大了,政协是否还需要成了问题”,并强调“通过政协容纳许多人来商量事情很需要”。毛泽东此番言论
A.肯定了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作用
B.奠定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
C.背景是一届人大的顺利召开
D.不利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1954年12月第一届人大已经召开,排除A项;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不同于西方式的多党制,C项说法不确切;在第一届人大召开后,政协的主要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但是不参与国家立法,从而扩大了民主的基础.G故选B。
12.日记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以下是著名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它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政协组织法”、“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949年新政协会议的史实,故B项正确;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在1946年,故A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4年,没有定都北平内容,故C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未涉及“政协组织法”、“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故D项错误。
13.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
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
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54年宪法的修订,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为制定1954年宪法中国政府参看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宪法,包括不同社会制度的宪法作为依据,所以该宪法具有世界眼光和历史视野,正确的选项是B项,A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的政治特点,题干在借鉴参考资本主义宪法,也不只是学习苏联宪法,排除CD项
14.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21教育网
A.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
B.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D.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具有宪法的职能,显然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替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从而为新中国的民主化和向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宪法保障,因此答案为C。根据所学知识,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排除A;新中国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排除B;D项发生在1982年,排除D。
15.某中学考试有这样一道文字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在阅卷中似如你是历史老师,应该给满分的答案是两者( )【来源:21cnj*y.co*m】
A.分别由临时政府和全国人大制定
B.分别为资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性质
C.通过时间都是在新政权建立之后
D.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答案】D
【解析】《共同纲领》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责,第一届人大是1954年召开,故A项错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是1954年宪法,故B项错误;《共同纲领》是由1949.9.21~9.30号筹备新中国成立的事宜而召开的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故C项错误;法制是民主的保障,民主是法制的基础,所以这两部法律的颁布推动近现代民主化程,故D项正确。
1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基本形成于( )
A.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C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标志着政协制度的形成,七大、八大和政治制度的形成无关,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17.《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指出:“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逐步推行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中“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可知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以A。
18.“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建国初期确立了三大民主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排除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党派之间的民主,排除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少数民族当家作主。题干强调民族关系问题,因此B符合题意。题干中提到苏联,表明不是在苏联解体后实行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排除C。所以答案选B。
19.1951年12月25日,我国成立玉树藏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自治州,下辖玉树县(结古镇)等六县。它直接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完全自治的制度
【答案】B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自治区、自治州指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制度,其实建国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的也正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20.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有( )
①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 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③实行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④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限制“新中国成立初期”,而村民自治是在1982年以后才出现的,故排除含有③的选项ACD,故本题答案选B项。
二、材料解析题
2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 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的构成表(单位:人)
材料三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哪项政治制度?该项制度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是如何“建设人民民主政治”的。
【答案】
(1)1954年宪法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1·世纪*教育网
(2)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的构成”体现的制度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得出该制度的作用: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3)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实际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建设的成就,即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十二月)谕兵部: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蛮,尤复任意残害,草菅民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是以朕命各省督抚等悉心筹画,可否令其改土归流,各遵王化。
——《世宗宪皇帝实录·卷六十四》
材料二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 2001年2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修改案。……对于一贯积极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利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能够在基本法中鲜明地提出民族自治区域要对内实行各族居民在政治权利上的平等、对外加入全国统一的经济体系和市场,并且提出促使少数民族吸收国家主流文化的主张,不啻为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王柯《国民国家与民族问题》
(1)依据材料一,分析雍正帝实行“改土归流”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边疆政策的特点。(6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6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我国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4分)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2分)
【答案】(1)原因:土司残害所辖人民,扰乱地方秩序;为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中央政令;(4分)
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回答出两点即可 2分)
(2)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对外。(2分) 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内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4分)
(3)经济上有利于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上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文化上有利于加强对多元一体文化的认同。(回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www-2-1-cnjy-com
认识:言之有理即可(如: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正确的民族政策,不仅用于民族间和睦相处,也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民族和谐,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等,回答一条即得2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改土归流”是一种历史的趋势,也是当时中国政府所必然采取的措施,这是一个政府强大与否的标志。对于基本原则与特点可以结合材料加以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中国政府对于民族问题的重视程度相当高,在经济上遵循各民族发展的原则,在政治上以民族区域自治为基本政治制度。这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以及国家的政治稳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民族问题关系到政治关系到外交,所以深受中国共产党的重视。
(3)本题是一道非常开放的问题。第一小问比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所给的内容来回答即可。针对第二问要提出自己的明确观点,紧接着就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一定要有理有据,做到言之有物。
23.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材料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根本原则和政体各是什么?此约法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写出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三大政治制度。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哪一部宪法?这部宪法的性质和它所体现的两大原则分别是什么?
【答案】
(1)规定了“主权在民”的立国原则(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体。(4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否定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合理性,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4分)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分)。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2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4分)【版权所有:21教育】
【解析】(1)根据题干“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知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再根据题干“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可知体现了三权分立的体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2)本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三幅图片可知,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之一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除此之外,还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同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再认再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性质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的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次全体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材料二
新疆人民庆祝自治区成立
维吾尔族老人歌颂幸福生活,歌颂共产党
材料三 我们今天的民主是从1949年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起步的。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在取得解放战争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以后,没有独霸政权,而是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起共商国是,采用政治协商的形式……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1*cnjy*com
材料四 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点类似于西方一些国家的参议院。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政协与不少国家的参议院或议会上院有过交流与接触。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特点对少数民族聚居区所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的法律依据。
(2)综合材料一、二,你认为材料二中维吾尔族老人歌颂中国共产党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什么基础上确立的?
(4)你认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与西方国家的参议院是否类似,请说明理由。
【答案】(1)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先后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如答出《民族区域自治法》也可)21cnjy.com
(2)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享有民主自治权利,开始当家作主。
(3)是在协商民主与选举(票决)民主相结合的基础上确立的。(如答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或“解放战争胜利”也可)2-1-c-n-j-y
(4)不类似。前者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政府机构;后者属于议会(或国会),是政府机构。前者没有立法权力;后者拥有立法等权力。前者接受中共领导,多党合作;后者不受执政党领导,不同党派议员经常抗衡。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两幅图片起提示作用,相应的有两个法律文件:图一是1949年《共同纲领》和图二是1954年宪法,这两部法律先后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可从新疆政治经济方面的变化找原因: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先后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材料二中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建立,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享有民主自治权利,开始当家作主。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国共产党在取得解放战争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以后,没有独霸政权,而是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起共商国是,采用政治协商的形式”可以得出答案。
(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概括比较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二者的比较主要是不同,西方是资本主义民主,中国是社会主义民主。从性质、权力、地位来看都有很大不同:前者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政府机构;后者属于议会(或国会),是政府机构。前者没有立法权力;后者拥有立法等权力。前者接受中共领导,多党合作;后者不受执政党领导,不同党派议员经常抗衡。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1952年,新中国在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工业总产值公私比重,已由1949年的43.87%与56.2%之比,变为1952年的67.3%与32.7%之比。私营商业在全国商品中的经营比重,已由1950年的55.6%降为1952年的37.1%。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应当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和地方的人民政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还有通过宪法和国家建设计划。1952年斯大林对刘少奇说:“你们不制定宪法,不进行选举,敌人可以用两种方式向工农群众宣传你们,一是说,你们的政府不是选举的;二是说,你们国家没有宪法。”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人口普查、选民登记。选出了各级人民代表。在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根据金冲及著作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一届人大召开的历史意义。
【答案】(1)原因:
经济:农村土地改革已经完成;城市中公有制经济比重大幅提高;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4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4分。)
政治: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应当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人大制定宪法是赢得民心、使政权合法化和赢得外交主动权的必要的政治举措;我国基层选举工作已经完成。
(每点2分,共3点。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6分。若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6分。)
(2)意义:
标志着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建立;
表明我国的一切国家权力开始由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集中行使,这是我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
适应了当时生产关系的变化,配合了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进行。
(答满2点即可得满分5分. 若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也可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5分)
【解析】(1)从材料“1949—1952年,新中国在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工业总产值公私比重,已由1949年的43.87%与56.2%之比,变为1952年的67.3%与32.7%之比”,“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可知经济原因是农村土地改革已经完成;城市中公有制经济比重大幅提高;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我国基层选举工作已经完成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应当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和地方的人民政府”,可知政治原因是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应当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1952年斯大林对刘少奇说:‘你们不制定宪法,不进行选举,敌人可以用两种方式向工农群众宣传你们,一是说,你们的政府不是选举的;二是说,你们国家没有宪法。’”,可知政治原因是召开人大制定宪法是赢得民心、使政权合法化和赢得外交主动权的必要的政治举措;从“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人口普查、选民登记。选出了各级人民代表”,可知政治原因是我国基层选举工作已经完成。
(2)结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总结一届人大召开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历史意义。政治方面,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这是我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经济方面,适应了当时生产关系的变化,配合了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