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赤壁赋》导学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1《赤壁赋》导学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7 18:2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1《赤壁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品读赏析作品精当的语言,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根据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作品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知人论世】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20岁进士及第,少年成名。43岁时,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死后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二)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年)秋冬,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三)文体知识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有时虚设主客,通过“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方式阐述观点。
【课堂探究】
一、课前预习
1、壬戌( ) 10、酾酒( shī )
2、桂棹( zhào ) 11、横槊( shuò )
3、余音袅袅( niǎo ) 12、渔樵( qiáo )
4、幽壑( hè ) 13、扁舟( piān )
5、嫠妇( lí ) 14、匏樽( páo )
6、愀然( qiǎo ) 15、蜉蝣( fúyóu)
7、山川相缪( liáo) 16、无尽藏( zàng )
8、舳舻千里( zhúlú ) 17、狼籍( jí )
9、旌旗( jīng ) 18、枕藉( jiè)
二、研读文本
《跟着书本去旅行》节目组在制作《赤壁赋》这期节目事,将本期节目主题定位“水月含理·人生突围”。让我们一起探究《赤壁赋》中的“水月之理”。
学习任务一:赏自然水月
1.请同学细读文本,品读写景的语句,为节目组拍摄自然风物提供依据。
赤壁水月图
原文语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景物特点:清新柔美,空阔朦胧
学习任务二:品诗中水月
2.文人眼中的山水胜景均已烙上了他们的心境和个人的情感体验。“水月”不仅是自然风物,更在文中以诗歌呈现。请同学们阅读文中与“水月”相关的诗句,分析作者情感,为节目制作撰写文案。
(1)诗中水月: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诗歌出处:《诗经 陈风 月出》
文案设计:《陈风 月出》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早写月下怀人的诗篇。皎皎明月下,苏轼吟诵着《月出》。在他眼中,那美丽而遥远的月亮啊,仿佛具有了人的情感,徘徊不去,轻柔地抚慰着他的哀愁。
(2)诗中水月: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诗歌出处:苏轼所作
文案设计:苏轼所作的诗,与《诗经》中的《月出》意思相近。根据苏轼当时被贬的处境,可以推知所怀之“美人”,应该是君王、朝廷。诗中流露出作者对仕途困顿的哀怨,和对朝廷的企慕。
(3)诗中水月: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诗歌出处:曹操《短歌行》
文案设计:“水月”曾经见证过英雄曹操的辉煌功绩。 “水月”仍在,“一世之雄”却已烟消云散。这不仅是 “客”之悲,更是是中国文人集体之悲:一悲“人生苦短”,二悲“个人渺小”。
言为心声,所诵之诗,所歌之章,就是他内心情感的呈现。月下美景,或许让作者感受到,一份暂别世俗烦恼的轻松愉悦,但现实的苦闷和忧愁,是始终挥之不去的。
学习任务三:析哲理水月
苏轼由水月生欢愉之情,客由水月生苦闷之意。苏轼是如何劝慰客人的?《跟着课本去旅行》节目组认为这是苏轼精神突围的重点所在,请同学们结合文本,梳理苏轼精神突围的过程。
苏子扣住近在眼前的水和月下笔,借水的流逝、月的盈缺来说明人的一生与万物一样,总在变化,但正是其变化的常态,构筑了人存在的意义价值的永恒。更何况个体生命虽短暂,人类却代代相承无穷已,因此,物与我皆无尽也。
对人生意义理解的豁然开朗,进而引出作者对自我人生选择的阐述,提出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有在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中,享受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江水秋月,由此转化为作者精神的寄托,与美好品格的象征,成为其摆脱现实痛苦的良药。
“变”与“不变”之间,既看到生命流逝,又看到其永恒存在,故无所欣羡,也无所遗恨。以超然世外之哲思慨然怀古,以厚重之生命意识反观贬谪。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临皋闲题》
苏轼破解人生困境的思维方式,其实并不是首创,早在战国时期,庄子曾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张若虚也在在《春江花月夜》中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给出了这样的回答。他重新定义了“功业”二字,高度评价了人生“三起三落”中的“三落”。如他诗词所描述的,他被贬惠州爱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被贬儋州爱儋州:“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兴修水利,造福百姓;肃贪倡廉,整顿官场;兴办教育,引领后学……这样的苏轼又何尝不是建功立业呢!
三、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他们在寂寞和悲哀中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表现出了积极的人生态度。苏轼更是如此,可以说,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从苏轼面对人生挫折的态度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明确:启示1: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启示2: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