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针对港、澳问题说:“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这里“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意为( )
A.英国彻底结束殖民统治是顺应世界潮流之举
B.中国在香港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必须收回
C.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权收回香港
D.中国具备了收回香港的实力并提出了适宜的方针
2.“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香港和澳门,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主权归属 B.社会制度 C.经济制度 D.社会生活
3.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 )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C.反对国际反华势力和“台独”分子
D.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
4.台湾问题一直是举世瞩目的焦点,下列对台湾问题的现状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美国的霸权政策一直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B.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两国论”在台湾仍有一定的市场
C.“一个中国”的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不可动摇的基础
D.台湾与大陆始终是远亲近邻的关系
5.2014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5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6.从《告台湾同胞书》到邓小平的多次谈话,“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逐步形成。其基本内容就是( )www.21-cn-jy.com
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B.大陆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C.大陆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大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港、澳、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7.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8.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台湾事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被承认的,尤其在国民党为挽回面子宣称要反攻大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可以说台湾的自治直到今天仍使中国内战处于一个相持局面。”对“相持局面”的理解是( )2-1-c-n-j-y
A.海峡两岸渴望祖国的统一 B.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C.中共热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 D.美国不再干涉台湾问题
9.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表明( )21·世纪*教育网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发展完善
B.“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法律保障
C.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D.各地方可根据需要自行确定所行制度
10.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与现实设立了特区,与图中所示设立的两个特区最主要区别是 ( )21·cn·jy·com
A.社会制度 B.文化传承
C.经济模式 D.生活方式
11.2012年1月24日马英九再次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在此之前他就曾经认为:“(解决两岸关系)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马英九这一主张的实质是( )
A. 在维持两岸现状前提下,谋求两岸和平发展
B. 拒绝两岸统一,坚持“台独”立场
C. 反对台湾独立,促进国家统一
D. 积极开展两岸对话,谋求国家统一
12.“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恐怕是炎黄子孙最为熟悉的歌曲。Macao能够顺利回归,其因素包括( )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
③英国的积极配合
④回归是人心所向,符合历史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共同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回顾历史,海峡两岸具有政治意义的接触与会谈开始于
A.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江泽民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C.海协与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D.美国声明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的立场
14.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2·1·c·n·j·y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
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国民党不以地方性代表参谈
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15.1979年初,邓小平在访美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种态度( )
A.基于两岸经济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
B.有利于中美两国的关系实现正常化
C.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正式确立
D.体现了“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16.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于2014年6月25日至28日赴台湾访问,这是1949年以来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度踏上宝岛的土地。放在65年的时间长度、放在海峡两岸“战争与和平”、悲欢与离合的历史厚度去观照,此访意义相当重大,堪称“两岸关系的一大步”。这说明(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两岸的政治对话已获得实质性突破
B.“一国两制”受到台湾政府高层的认可
C.“九二共识”得到再次确认和全面体现
D.拓展交流渠道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17.台湾学者鲁凡之在《论中国一一神州巨变》中指出:“先进”而力量微弱的香港与“落后”而力量强大的大陆之间互相牵制,使“一国两制”得以实行。对于香港回归的主要原因,他认为是( ) 21*cnjy*com
A.“一国两制”政策的影响 B.香港人民的愿望
C.大陆综合国力的增强 D.香港经济的疲软
18.邓小平在(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文中讲到:“这些方针政策应该不仅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它投资者首先是英国也能够接受,因为对他们也有好处!”邓小平所指方针政策的目的在于( )www-2-1-cnjy-com
A.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施 B.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
C.换取英国在香港问题上妥协 D.争取香港同胞的广泛支持
19.1986年美国记者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问道:“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说:“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惑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总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其次,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这说明对于台湾问题,中央政府的出发点是
A.保障民族关系的稳定繁荣 B.充分尊重台湾历史和现状
C.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 D.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
20.阅读下表可知
A.两岸三地间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B.大陆为台湾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牺牲
C.香港在两岸经济交流中起决定作用
D.“三通”的实现促进了两岸经济交流
二、材料解析题
21.近年来,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1cnjy.com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来源:21cnj*y.co*m】
——宋廉《元史百官制》
材料三: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出处:21教育名师】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版权所有:21教育】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
(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3)中国政府颁布《反分裂国家法》的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性构想并分析提出这种战略构想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从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论断和思想,确立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方针。
材料三 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以上引自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1995年1月30日)
(1)一百年前,日本是通过什么侵华战争,什么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材料一中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指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
(3)据材料三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重视边疆问题,能够较好地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人民版必修一教材
材料二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21教育网
——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1981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初统治者采取的哪些措施符合上述原则?并指出清朝中央主管民族事务的机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国策形成的过程。
24.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时的《中华民国国歌》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时代精神。其中有这样的歌词:“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葆。”
(1)“旧邦新造”指的是什么?辛亥革命具有怎样的意义?
(2)为什么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谈谈你对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举措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1*cnjy*com
(3)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运用所学知识,阐述香港回归的条件及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与台湾关系大事记
1950年6,美国总统杜鲁门有关封锁台湾海峡的声明中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16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鲜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李庆山《志愿军援朝纪实》
材料二 1948年9月8日,蒋介石签署中华民国总统令,公布“修正国定纪念日日期表”。其中规定:“九月三日抗战胜利纪念是日全国一律悬旗庆祝,各级机关学校团体分别集会纪念,并由各该地地方政府召开各界纪念大会,同时致祭忠烈,抚慰遗族。”1951年8月,周恩来签署通告,宣布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定为9月3日,每年全国举行纪念。至此,海峡两岸抗日胜利纪念日保持一致,但纪念活动却各搞各的,自说自话。2008年,国民党再度执政,台湾当局恢复了对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纪念规模。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两岸表述虽各有侧重,但彼此照顾到对方的关切,互动意味明显加强。
——席志刚《胜利日:两岸,70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台湾地位认识的变化,结合史实分析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对台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从“各搞各的,自说自话”到 “互动意味明显加强”的有利因素。
人教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1982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撒切尔夫人时针对港、澳问题说:“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这里“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意为( )
A.英国彻底结束殖民统治是顺应世界潮流之举
B.中国在香港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必须收回
C.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权收回香港
D.中国具备了收回香港的实力并提出了适宜的方针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在1997年中国收回香港因为已经具有相应的实力和一国两制的方针,所以符合题意的是D项,中国收回香港和世界潮流没有什么关系,排除A项;B项是中国对香港的政策,C项中“联合国”和此没有关系。
2.“一国两制”基础上回归的香港和澳门,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主权归属 B.社会制度 C.经济制度 D.社会生活
【答案】A
【解析】根据教材知识,“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和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所以发生变化的只是主权归属,答案选
3.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 )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海峡两岸实现“三通”
C.反对国际反华势力和“台独”分子
D.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
【答案】A
【解析】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的重要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B不对,海峡两岸实现“三通”是在2008年;CD不属于“共识”的主要内容。故答案选A。21·cn·jy·com
4.台湾问题一直是举世瞩目的焦点,下列对台湾问题的现状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美国的霸权政策一直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
B.以李登辉、陈水扁为代表的“两国论”在台湾仍有一定的市场
C.“一个中国”的原则是解决台湾问题不可动摇的基础
D.台湾与大陆始终是远亲近邻的关系
【答案】D
【解析】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祖国大陆是血肉同胞的关系,不是远亲近邻的关系,故选D。2-1-c-n-j-y
5.2014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5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告台湾同胞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取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是1992年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6.从《告台湾同胞书》到邓小平的多次谈话,“一国两制”伟大构想逐步形成。其基本内容就是( )21*cnjy*com
A.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B.大陆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C.大陆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港、澳、台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大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港、澳、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A
【解析】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中的“两制”是指政治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所以A项正确。大陆与港澳台现在都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所以Bc两项错误。D项是错误项,港澳台不是民族自治区。
7.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两岸关系。A项,题干关键信息是1987年,台湾民众发动返乡活动表明台湾民众思念大陆亲人,渴望祖国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决定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受到各方面的欢迎,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同胞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故A项正确。B项,“九二共识”是1992年在“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上达成的共识;“和平统一”的口号在1979年提出;“三通”的实现是2008年12月。故B、C、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8.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台湾事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被承认的,尤其在国民党为挽回面子宣称要反攻大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可以说台湾的自治直到今天仍使中国内战处于一个相持局面。”对“相持局面”的理解是( )
A.海峡两岸渴望祖国的统一 B.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C.中共热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 D.美国不再干涉台湾问题
【答案】B
【解析】1949年以后,国民党撤退到台湾,在海峡两岸形成对峙,这意味着国共两党的内战并没有结束,海峡两岸仍然是一个中国,因此对“相持局面”的结论是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选B,其它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9.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一规定表明(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发展完善
B.“一国两制”的实践有了法律保障
C.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D.各地方可根据需要自行确定所行制度
【答案】B
【解析】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使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证。
10.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与现实设立了特区,与图中所示设立的两个特区最主要区别是 ( )
A.社会制度 B.文化传承
C.经济模式 D.生活方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设计了经济特区,这种“特”指的是经济上的“特”,而香港特别行政区指的是行政上的特,他们两个的区别最重要的就是社会制度上的不同,一个是社会主义制度,另一个是资本主义制度。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11.2012年1月24日马英九再次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在此之前他就曾经认为:“(解决两岸关系)我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争取足够长的历史阶段,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马英九这一主张的实质是( )
A. 在维持两岸现状前提下,谋求两岸和平发展
B. 拒绝两岸统一,坚持“台独”立场
C. 反对台湾独立,促进国家统一
D. 积极开展两岸对话,谋求国家统一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解决两岸关系)我觉得最好的办法”“让双方进行深度的交流,双方真正找出求同存异、共创双赢之路”中体现了马英九这一主张的实质是在维持两岸现状前提下,谋求两岸和平发展。所以答案选A。
12.“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在20世纪90年代末,这恐怕是炎黄子孙最为熟悉的歌曲。Macao能够顺利回归,其因素包括( )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
③英国的积极配合
④回归是人心所向,符合历史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完全可以使用排除法,因为“③英国的积极配合”是不符合事实的,所以本题凡是含③均是错误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13.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共同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回顾历史,海峡两岸具有政治意义的接触与会谈开始于
A.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B.江泽民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C.海协与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D.美国声明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的立场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统一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是大陆释放和平统一的信号,排除;B是关于领导人和平统一的讲话,不是海峡两岸政治接触,排除;D是美国的外交说明,不是两岸的政治接触,排除。C是19992年两岸的政治接触。故选C。2·1·c·n·j·y
14.邓小平说:“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
B.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
C.国民党不以地方性代表参谈
D.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平等
【答案】D
【解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举行两党平等会议,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宣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关于台湾问题的谈判是国共两党的平等会谈,故A项正确,排除。邓小平建议统一后国共两党要继续合作,故B项正确,排除。“不提中央与地方谈判”说明国民党不以地方性代表参谈,故C项正确,排除。统一后台湾与中央地位不是平等的,而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www.21-cn-jy.com
15.1979年初,邓小平在访美的一次演讲中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种态度( )
A.基于两岸经济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
B.有利于中美两国的关系实现正常化
C.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正式确立
D.体现了“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A错误,因为直至1987年后两岸才有了直接往来。而B出现于1972年,C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D则与题中“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相符合,故本题选D。【出处:21教育名师】
16.国台办主任张志军于2014年6月25日至28日赴台湾访问,这是1949年以来大陆对台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首度踏上宝岛的土地。放在65年的时间长度、放在海峡两岸“战争与和平”、悲欢与离合的历史厚度去观照,此访意义相当重大,堪称“两岸关系的一大步”。这说明( )
A.两岸的政治对话已获得实质性突破
B.“一国两制”受到台湾政府高层的认可
C.“九二共识”得到再次确认和全面体现
D.拓展交流渠道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答案】D
【解析】A项错误,早在九二共识时就已经有实质突破;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台湾高层对“一国两制”的态度;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九二共识”的内容。D 与“放在65年的时间长度、放在海峡两岸“战争与和平”、悲欢与离合的历史厚度去观照,此访意义相当重大,堪称“两岸关系的一大步””相符,故本题答案选D项。
17.台湾学者鲁凡之在《论中国一一神州巨变》中指出:“先进”而力量微弱的香港与“落后”而力量强大的大陆之间互相牵制,使“一国两制”得以实行。对于香港回归的主要原因,他认为是( )
A.“一国两制”政策的影响 B.香港人民的愿望
C.大陆综合国力的增强 D.香港经济的疲软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力量强大的大陆之间互相牵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能够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最主要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所以答案选C。AB也是香港回归的原因,但不符合题干,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
18.邓小平在(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文中讲到:“这些方针政策应该不仅是香港人民可以接受的,而且在香港的其它投资者首先是英国也能够接受,因为对他们也有好处!”邓小平所指方针政策的目的在于( )
A.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施 B.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
C.换取英国在香港问题上妥协 D.争取香港同胞的广泛支持
【答案】B
【解析】确保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A;CD两项理解不全面;推行一国两制的根本目的是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答案选D。21·世纪*教育网
19.1986年美国记者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问道:“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说:“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惑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总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其次,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这说明对于台湾问题,中央政府的出发点是
A.保障民族关系的稳定繁荣 B.充分尊重台湾历史和现状
C.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 D.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说明台湾问题涉及到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故选D项。大陆与台湾关系不仅是民族关系更重要的是统一的问题;B项没有看到本质;国际国内发展状况材料没有体现,C不选。
20.阅读下表可知
A.两岸三地间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B.大陆为台湾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牺牲
C.香港在两岸经济交流中起决定作用
D.“三通”的实现促进了两岸经济交流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两岸关系的发展。由图可知,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台湾大陆贸易额有较大增加,这说明两岸三地间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故本题选A。B、C说法错误,2008年,“三通”实现,故不选D。【版权所有:21教育】
二、材料解析题
21.近年来,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宋廉《元史百官制》
材料三: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
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
(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
(3)中国政府颁布《反分裂国家法》的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性构想并分析提出这种战略构想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答案】(1)影响: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西汉的推动:解决郡国并行制问题,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文化“一统”加强政治“一统”。(2)传承:元朝中央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中书省负责民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事;创新:中央设置宣政院;地方设置行省; 意义: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3)宗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战略性构想:一国两制。历史基础: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现实基础:两岸长期分离,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影响”可从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西汉推进”可从“推恩令”的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等角度思考作答。
(2)本题主要考查元代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传承与创新”,“传承”由材料二中的信息“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即可得出“中央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中书省负责民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事”的结论,“创新”可从宣政院和行省的设置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第二小问“积极意义”可从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行省的设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等角度思考作答。
(3)本题主要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第一小问“宗旨”由材料三中的信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即可得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的结论;第二小问“战略性构想”由材料三中的信息“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即可得出“一国两制”的结论;第三小问“历史和现实基础”,“历史基础”可从台湾自古是中国的领土这一角度思考作答,“现实基础”可从两岸长期分离,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一角度思考作答。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10月25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从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论断和思想,确立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方针。
材料三 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以上引自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1995年1月30日)
(1)一百年前,日本是通过什么侵华战争,什么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材料一中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指什么?21cnjy.com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
(3)据材料三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2)一国两制。1997年收复香港,1999年收复澳门;
(3)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上的台湾问题,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1)本题考查的是台湾问题,第一问学生从材料中“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可知是指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第二问学生从材料中“1949年以后”可知是指解放战争之后蒋介石败退台湾的原因造成的;(2)第一问学生根据所学可知邓小平为祖国统一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第二问学生可以写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即可;(3)学生从材料中“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概括得出即可。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较好的基础和概括能力。【来源:21cnj*y.co*m】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重视边疆问题,能够较好地处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人民版必修一教材
材料二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1981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清初统治者采取的哪些措施符合上述原则?并指出清朝中央主管民族事务的机构名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国策形成的过程。
【答案】
(1)加强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接受臣服;在蒙藏地区特封四大活佛,掌握喇嘛教务;改土归流(3分,任意三点即可,符合题意也可给分)机构:理藩院(1分)
(2)一国两制;(1分)过程: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主张国共对等谈判,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1984年,全国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的构想,具有了法律效力。(4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明确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符合这些原则的有加强蒙藏民族的团结,特别尊重喇嘛教;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接受臣服;在蒙藏地区特封四大活佛,掌握喇嘛教务;改土归流。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台湾问题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国两制的制度;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1979年、1981年、20世纪80年代初、1984年几个重大历史事件回答即可。
24.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时的《中华民国国歌》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时代精神。其中有这样的歌词:“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葆。”
(1)“旧邦新造”指的是什么?辛亥革命具有怎样的意义?
(2)为什么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谈谈你对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这一举措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运用所学知识,阐述香港回归的条件及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答案】(1)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原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激发了民族自信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认识:(4分,言之有理即可)
(3)条件:改革开放,国力增强;“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3分)影响: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3分)
【解析】(1)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并从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答题的能力。可从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在政治方面的举措作答;第二小问回答影响即可: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主要考查中国的抗日战争相关史实,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胜利的历史意义为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激发了民族自信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第二小问为开放性试题。
(3)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条件主要从国家政策,综合国力等来回答。影响结合书本知识即可得出答案: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和平解决国际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 21*cnjy*com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与台湾关系大事记
1950年6,美国总统杜鲁门有关封锁台湾海峡的声明中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16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中国的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鲜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21教育网
——李庆山《志愿军援朝纪实》
材料二 1948年9月8日,蒋介石签署中华民国总统令,公布“修正国定纪念日日期表”。其中规定:“九月三日抗战胜利纪念是日全国一律悬旗庆祝,各级机关学校团体分别集会纪念,并由各该地地方政府召开各界纪念大会,同时致祭忠烈,抚慰遗族。”1951年8月,周恩来签署通告,宣布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定为9月3日,每年全国举行纪念。至此,海峡两岸抗日胜利纪念日保持一致,但纪念活动却各搞各的,自说自话。2008年,国民党再度执政,台湾当局恢复了对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纪念规模。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两岸表述虽各有侧重,但彼此照顾到对方的关切,互动意味明显加强。
——席志刚《胜利日:两岸,70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台湾地位认识的变化,结合史实分析20世纪50—70年代美国对台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从“各搞各的,自说自话”到 “互动意味明显加强”的有利因素。
【答案】
(1)变化:从台湾地位“未定”(不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到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2分)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美国对中国新政权采取孤立、敌视、包围、封锁政策;美苏对抗;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4分)
(2)因素: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和缓的政策措施;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晤,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与努力。(6分)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一“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
恢复”到“在台湾海鲜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可以得出:从台湾地位“未定”(不承认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到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第二小问背景,考虑的国际关系下的中美关系:冷战,朝鲜战争,美国对中国的态度,70年代中国外交成就的影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这个以“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为表象,实际考察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的政策与措施,长期经济互动往来,两岸人民的夙愿等。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