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高一上册《我与地坛》预习学案
【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统编教材高一上册第七单元,是本单元的第三篇散文。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直面苦难,感受母亲无私的爱。学习时需掌握相关文本知识,学会鉴赏现代抒情散文的常见技法,更好地体悟人生,感受史铁生顽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鉴赏抒情类散文的常见方法,体悟史铁生在文本中所表达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感知散文的魅力。
2、突出文本的阅读,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感受抒情类散文的魅力。
3、品味文中重点文句,感受史铁生直面人生困境的抗争精神,不断提升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重视字词积累,了解抒情类散文的文体特征。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史铁生在文中所表达的直面苦难的精神以及她对母亲深厚的理解和愧疚。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品味文中重点文句,感受史铁生独特的文风,通过分析文本,掌握散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史铁生对生命的独特感知与思考,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情怀。
【课前预习案】
预习清单
阅读课文,请画出《我与地坛》节选第一、二部分思维导图。
2.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并从文中找出答案。
作者为什么要逃避?“一个世界”指什么?“另一个世界”又指什么?
“一个世界”指嘈杂纷乱、充斥着异样眼光、冷嘲热讽的世界,“我”在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找不到。
“另一个世界”指可以躲避残酷现实的世界,地坛正是这样一个世界。
史铁生思考了三个问题,如何回答的?
①为什么生?“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②要不要死?“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③怎样活?“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最终“我”找到了答案:出生是事实,死不必急于求成,要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课堂探究案】
任务一:地坛之缘
1.地坛是明清时期皇帝祭祀的重要场所,如今是一个公园。请阅读第2、3自然段,结合相关句子谈谈作者为何选择地坛,而非“天坛”、“日坛”、“月坛”?简要分析“我”和地坛有怎样的关系?
原因:①地坛离我家很近。②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故园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可以说,作者与地坛相遇是偶然中的必然,是一种缘分。
关系:①地坛在耐心等待,“我”终究到来。“我”家离地坛越来越近,“我”与“地坛”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近。
②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我”身残但不颓废,“我”走进了地坛,就慢慢走出了自己,按自己的方式活了下去。
③地坛给予“我”生命的启示,“我”与地坛有着隐秘的精神默契。
任务二:地坛之景
1.本文第一部分有三处集中的景物描写,这三处景物描写对于作者获得生命启示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1)第一处:“四百多年里.....自在坦荡。”
作用:曾经富丽堂皇,如今沉寂、荒凉、萧瑟、幽深的地坛,与“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的作者,成了“同病相怜”的“难友”。只有在这里,他才得以静静舔舐自己的伤口;只有在这里,他才能与地坛有物我交融、同呼共吸的精神默契。
(2)第二处:“蜂儿......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片刻不息。”
作用:“蜂儿”“蚂蚁”“瓢虫”等用自己的方式向作者展示缤纷的生命世界,这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给了作者深深的启迪:如此小的生命都在努力地活着,更何况人呢?(“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应积极乐观面对生活和人生。)
(3)第三处:“譬如祭坛......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作用:每种景物描写中都包含着对比,每种看似感伤的景物背后都有一道亮丽的风景,每次磨难其实都是人生的一次历练,作者终于明白了,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任务三:地坛之情
1.本文第二部分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请据此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①隐忍宽容。忍让儿子,自己承受痛苦;理解儿子,委屈自己,眼看自己的儿子遭遇人生一大挫折,母亲想要安慰,却害怕触碰到儿子那颗敏感又脆弱的心灵。
②坚忍聪慧。母亲总是默默注视着儿子,默默承受着苦难,她充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态,懂得运用一种智慧的方式去呵护儿子。母亲用坚韧的意志,不悲观不失望的态度,用自身的行为告诉儿子:承受苦难、顽强生活。
③体贴关怀。母亲心思细腻,注重每个细节;对儿子关怀备至,每次儿子消失在她的视线之外时,她总是一遍又一遍地不停寻找。
任务四:品味散文语言
1.请试着赏析下面句子
①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
明确:运用动作及语言描写,写出了母亲的深沉及对我的期望。
②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明确:运用虚写及心理描写,写出母亲承受的艰难及作者对母亲的理解。
③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乌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明确:运用环境描写及神情描写,写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④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明确:这句话将“我”的“车辙”和母亲的“脚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勾勒了“我”与公园的密切关系,表现了自己与地坛的特殊情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母亲来公园寻找“我”的艰难历程。“我”的残疾给母亲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她不得不以“我”的行踪为她魂牵梦绕的线索,为她全部生活的焦点,这是一曲母子相依相怜、共度患难、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人间颂歌。
【课后拓展案】
人为什么活着?史铁生没有把自己悟得的答案昭告于世人。其实,离开了每个人特定的生活轨迹,离开了每个人独具的人生感悟,这样的答案近于废话。他只是说了,园神告诉他,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与福祉。而我想说,生与死之间有段距离,这就叫人生;怎样走过这段距离,这就叫生活。仅此而已!史铁生在文章的最后说:“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我说:要是有话我没说,史铁生,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话只适合收藏。
1.根据要求在横线上写对联。
著名作家史铁生未能走过2010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凌晨3时多,59岁的史铁生去世。从21岁起就坐轮椅的史铁生,一生都用生命在写作,这样的作家太值得人们敬重,太值得人们怀念。
请你为史铁生写一副挽联,表达哀思之情或敬仰之情。要求:嵌进作家的名字,或嵌进作家的作品名;上下联均不得超过12个字。
上联:史一样的作品 下联:提铁一样的生命
上联:病隙碎笔写人生点滴 下联:命若琴弦拨金铁之声
解析:
2.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等都是有自我风格的作家,请选择一位,侧重从语言运用方面为他拟写颁奖词。下面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予余光中先生“2003年度散文家”的颁奖词的一部分,可做参照。
[示例]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代元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注重散文的容量与弹性,他探索散文变革的丰富可能性,同时也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