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导学案(含答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7 18:2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导学案使用说明】
1.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独立完成导学案。
2.在规定时间内,相互交流答案,然后积极展示成果。
3.书写要认真规范。
4.教师讲解时,务必使用红丝笔修正答案。
【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郭沫若诗歌特点,体会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略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学习目标】
1、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精神,理解当时青年的理想与奋斗。
2、结合五四运动对青年郭沫若的影响,深入理解本诗的内容。
3、感受诗歌中对“力”的赞美,体会本诗的浪漫主义风格和自由的句式。
4、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担当意识。
【重点难点】
诗歌主旨的理解。
【学习方法】
思(自学)、议(群学)、展(展示表达)、评(质疑互动)、测(检验巩固)
【知识链接】
背景资料
“五四运动”是爱国运动,具体是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精神”追求“民主”“科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受“五四精神”影响,《女神》这部诗集诞生了,它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他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
知人论世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诗人、学者。他少年时代接触了大量古典文学,喜欢屈原、李白、苏轼等人的诗,受到浪漫主义影响。
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到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深受影响。1928年起旅居日本,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
郭沫若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代表诗集有《女神》《星空》等。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而且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
【学习过程】
整体感知
思考
1.朗读诗歌,这首诗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用简短的词语概括。
2.诗人立在地球边上,看到了什么景物?
3.哪些词语点明诗人对这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文本分析
思考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
1.这两行诗中的意象有何特点?展现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第三、四行诗运用了什么手法?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3.毁坏和创造分别指什么?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4.阅读五、六、七行,找出中心意象。并说说选用这个意象有什么深意。
5.最后一行诗从哪些方面歌颂了“力”?最后三行诗在句式和节奏上与前文有何不同?
讨论
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为什么要把诗歌的题目命名为“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何新意?
【课后检测】
1.下列各项中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燃烧(nán)   宇宙(zhòu)   狂叫(kuánɡ)
B.食肉(shí) 神经(sén) 脑筋(jīn)
C.剥皮(bō) 总量(zǒnɡ) 吸血(xuè)
D.飞奔(bēn) 脊髓(shuí) 啮心肝(niè)
2.下列语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B.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C.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
D.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歌,完成5--6题。
天  狗
郭沫若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的光,
我是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X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3.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以“我是一条天狗呀!”开始,“天狗”的形象脱颖而出,紧接着,诗人连续用四个“吞”字,展示了“天狗”无比豪放的气概。
B.第一节的末尾“我便是我了”是诗人充满自信的自我肯定,代表了“五四”时期革命青年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强烈的革命意识。
C.诗的第二节连续用四个“光”和“Energy的总量”,凸显了“天狗”的穿透力和生命活力,进一步强化了“天狗”的气势。
D.第二节的“月”“日”“星球”“全宇宙”四个词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层递关系,从范围和气势上来说是逐步升级的。
4.“天狗”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 参考答案:雄浑、壮阔、豪迈、充满力量等。
2. 参考答案:诗人看到了无数白云在空中怒涌,北冰洋的壮丽情景,滚滚的洪涛,以及太平洋提起全身力量要把地球推倒的景象。
3. 参考答案:“壮丽”“怒涌”“滚滚”“提起”“推倒”等词语点明诗人对这些景物的独特感受,展现出景物的宏大、磅礴与力量感。
二、文本分析
1. 参考答案:意象特点:“白云”数量众多且“怒涌”,展现出动态、磅礴的特点;“北冰洋”给人广阔、壮观之感。景象:描绘出一幅白云汹涌、北冰洋壮阔的画面,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与壮丽。作用:营造出宏大、壮阔的意境,为下文对“力”的歌颂做铺垫,也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澎湃与激情。
2.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太平洋以人的“提起”“推倒”动作,将太平洋人格化。在结构上,承接上文对白云、北冰洋景象的描写,进一步拓展了画面,引出下文对“力”的歌颂,使诗歌内容更加连贯,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3. 参考答案:毁坏指破坏旧世界、旧秩序,打破束缚人们思想和社会发展的桎梏;创造指建立新的世界、新的秩序,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与未来,体现出诗人对新社会、新思想的追求。
4. 参考答案:中心意象是“力”。深意:“力”是诗人对“五四”时期那种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体现出诗人对这种强大力量的赞美与歌颂,也表达了诗人渴望借助这种力量推动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
5. 参考答案:从绘画、舞蹈、音乐、诗歌、律吕(音乐的律动)等方面歌颂了“力”。最后三行诗句式简短,节奏急促,与前文相比,更加强化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力量感,将诗人对“力”的赞美之情推向高潮。
讨论
1. 参考答案:滚滚洪涛象征着“五四”时期汹涌澎湃的革命浪潮,它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冲垮一切旧的、腐朽的事物,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在诗中,洪涛的滚滚而来、不可阻挡,与当时青年学生追求“民主”“科学”,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相契合,体现了诗人对革命力量的赞美和对新时代到来的热切期盼。
2. 参考答案:“立在地球边上”点明了诗人所处的位置,这个位置具有广阔的视野,能让诗人看到地球的宏大景象,如白云、北冰洋、太平洋等,为诗歌营造出宏大的背景。“放号”则体现出诗人向世界发出呼喊,表达自己对旧世界的批判、对新世界的渴望以及对“力”的赞美。这样的命名富有新意,突破了传统的视角,将个人的情感与对时代的思考置于广阔的地球背景之下,展现出诗人胸怀天下的豪情壮志,也使诗歌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
【课后检测】
1. 答案:C。A项,“燃烧”的“燃”应读“rán”;B项,“神经”的“神”应读“shén”;D项,“脊髓”的“髓”应读“suǐ”。
2. 答案:B。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好幅”是数量词,不能分开读。
3. 答案:B。“我便是我了”代表的是“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精神,强调自我意识的觉醒,并非强烈的革命意识,B选项理解错误。
4. 参考答案:“天狗”是一个充满力量、具有强烈叛逆精神和无限创造力的形象。从“我把月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可以看出它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吞噬一切,展现出其豪放的气概;“我便是我了”体现出它对自我的肯定,追求个性解放,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我是月的光……我是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以及后面一系列如“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等描写,展示了它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一个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