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8 23:00:59

文档简介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素养目标】
1.能够掌握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并辩证地评价其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分析北宋出现边疆危机和财政危机的原因,理解边疆危机和财政危机对北宋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结合北宋面临的社会危机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结合史料探究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影响,并对王安石变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唯物史观)
4.掌握两宋的更替情况,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角度理解南宋与金的关系。(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北宋加强专制集权措施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中央派 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 ,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分散机构的权力:
①在中央: 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
②在地方: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州一级增设 ,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①目的: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②表现: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 ,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2. 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
(1)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 。
(2)局限: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宋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情境一】下图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思维交互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中央权力制衡的表现及影响。(历史解释)
【情境二】 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由于矫枉过正,后继者又不知变通,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后果。如地方权力太弱,在反侵略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于弱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思维交互2】依据材料分析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有何消极影响。(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特点
  1.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利用“杯酒释兵权”削弱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枢密院与将帅互相牵制。
  2.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建立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禁军,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并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绝对优势。
  3.分化事权,相互牵制。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
  4.重文轻武,加强监督。建立文官体制,派文臣做州郡长官;削弱武将权力,以免武将拥兵自重。
【深化点拨】宋代加强专制集权的最主要特点是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最终集权于中央或者皇帝。但是“分化事权”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异常庞大,从而使财政负担过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知识点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及王安石变法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北宋边患
(1)宋与辽朝的关系:
①背景: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崛起;辽朝占领了 ,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②概况:北宋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后来辽军大举南下,兵临黄河北岸,双方签订协议,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 ”。
(2)宋与西夏的关系:
①战争:北宋与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
②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 ”。
2.北宋财政危机
(1)分别送给辽和西夏的“岁币”和“岁赐”。
(2)养兵: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3)养官: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 不断膨胀。
3.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北宋中期,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②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③“ ”的失败。
(2)时间:1069年, 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概况:
范围 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
基本原则 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 的目的
内容 富国方面 官府通过向 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方面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 ,取代募兵制
(4)影响:
①积极性:
a.达到了富国的目的。
b.增加了大笔收入。
②消极性:
a.强兵的效果不明显。
b.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c.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核心概念】
澶渊之盟  
(1)1004年,辽军承萧太后和耶律隆绪的指令大举进攻北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附近,威胁到宋朝的都城东京。(2)宋朝的大臣王钦若等人主张迁都,唯有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3)宋军在澶州射死辽将萧挞凛,辽军士气受挫,同意与宋军议和。(4)宋真宗不惜代价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于是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与辽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1 北宋的统治危机
【情境】
时间 影响较大的农民起义
仁宗庆历三年五月 王伦领导的沂州(今山东)起义
仁宗庆历三年八月 张海、郭邈山等领导的京西路、陕南农民起义
仁宗庆历三年十月 邵兴领导京西路光化军农民起义
仁宗庆历七年十一月 王则领导河北东路贝州士兵和农民起义
——摘编自赵继颜《北宋仁宗时期的农民起义》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指出北宋中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探究2 王安石变法
【情境】朱熹尝论安石“……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摘自《宋史·王安石传》
【思维交互】阅读材料,在朱熹看来,王安石变法为何令人失望
知识点三 南宋的偏安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南宋抗金
(1)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 称帝,定都临安,是为南宋。
(2)南宋初期的抗金斗争:南宋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抗金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3)绍兴和议:
①时间: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②内容: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 ”。
(4)岳飞被害:岳飞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2.宋金关系:宋金关系变化: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 。
【易错点拨】
“岁币”“岁赐”“岁贡”的区别
(1)岁币,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送的财物,也指地方每年向朝廷缴纳的钱财。宋辽是兄弟之国,所以叫“岁币”。
(2)岁赐,指皇帝或朝廷每年给地方或个人的赏赐。宋是西夏的宗主国,所以叫“岁赐”。
(3)岁贡,指地方或诸侯属国每年向朝廷的进贡。南宋对金称臣,所以叫“岁贡”。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南宋人民的抗金斗争及南宋的偏安
【情境】 在一次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提出南宋和金的绍兴和议是以牺牲抗金英雄岳飞等人的努力而达成的一次屈辱、苟且偷安的和议,在历史上是没有任何进步意义的。
【思维交互】请你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说明你是如何看待以上说法的。说明你的理由。(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深化点拨】南宋和金的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矛盾,不是反击外来侵略,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而没有侵略和反侵略之分。
课堂学业达标
1.(2024·北京合格考)有人描述某朝制度时指出:“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宋朝
2.(2023·江苏合格考)鉴于唐末五代“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充足),名曰留使、留州,其上供殊鲜(少)”,北宋统治者为保证各地赋税上交朝廷,采取的措施是 (  )
A.用文官担任枢密使 B.设置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
C.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D.设置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3.(2024·北京合格考)宋太祖接受赵普的建议,“数遣使者分诣诸道,选择精兵。凡其才力伎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聚之京师,以备宿卫”。这一做法 (  )
A.造成了藩镇割据 B.抬高了文官地位
C.增强了禁军实力 D.提高了行政效率
4.如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  )
A.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  B.加速了各阶层人才流动
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5.(2024·天津高一检测)下面材料是史书记载的时人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看法,该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A.引起了社会的骚动不安 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D.导致了北宋的迅速灭亡
6.岳飞《满江红》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其中的“匈奴”指的是 (  )
A.匈奴统治者 B.女真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素养目标】
1.能够掌握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并辩证地评价其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分析北宋出现边疆危机和财政危机的原因,理解边疆危机和财政危机对北宋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结合北宋面临的社会危机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结合史料探究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影响,并对王安石变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唯物史观)
4.掌握两宋的更替情况,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角度理解南宋与金的关系。(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北宋加强专制集权措施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分散机构的权力:
①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
②在地方: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①目的: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②表现: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录取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2. 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
(1)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局限: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宋朝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及影响
【情境一】下图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思维交互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中央权力制衡的表现及影响。(历史解释)
提示:表现:由枢密院专掌军政,设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三司专掌财政,设三司使;枢密院、三司与宰相分权,并设立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宰相行政权;设立台谏机构负责监察。
影响:积极: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消极: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造成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
【情境二】 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由于矫枉过正,后继者又不知变通,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后果。如地方权力太弱,在反侵略战争中无力抵抗;对军队防范过甚,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外战争中居于弱势;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不当,造成机构重叠、官员队伍庞大、效率低下等问题。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
【思维交互2】依据材料分析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有何消极影响。(历史解释)
提示:(1)造成地方权力太弱,军队战斗力不强,在抵抗外族入侵时居于弱势。(2)官僚机构分化事权和互相牵制,造成“冗官”“冗费”现象,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史论生成】
北宋加强专制集权的特点
  1.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利用“杯酒释兵权”削弱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枢密院与将帅互相牵制。
  2.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建立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禁军,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并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绝对优势。
  3.分化事权,相互牵制。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
  4.重文轻武,加强监督。建立文官体制,派文臣做州郡长官;削弱武将权力,以免武将拥兵自重。
【深化点拨】宋代加强专制集权的最主要特点是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最终集权于中央或者皇帝。但是“分化事权”也造成了官僚队伍的异常庞大,从而使财政负担过重,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知识点二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及王安石变法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北宋边患
(1)宋与辽朝的关系:
①背景: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崛起;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②概况:北宋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后来辽军大举南下,兵临黄河北岸,双方签订协议,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2)宋与西夏的关系:
①战争:北宋与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
②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2.北宋财政危机
(1)分别送给辽和西夏的“岁币”和“岁赐”。
(2)养兵: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3)养官: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3.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北宋中期,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
②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③“庆历新政”的失败。
(2)时间: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3)概况:
范围 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
基本原则 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内容 富国方面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方面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4)影响:
①积极性:
a.达到了富国的目的。
b.增加了大笔收入。
②消极性:
a.强兵的效果不明显。
b.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c.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核心概念】
澶渊之盟  
(1)1004年,辽军承萧太后和耶律隆绪的指令大举进攻北宋,一直打到黄河北岸的澶州附近,威胁到宋朝的都城东京。(2)宋朝的大臣王钦若等人主张迁都,唯有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3)宋军在澶州射死辽将萧挞凛,辽军士气受挫,同意与宋军议和。(4)宋真宗不惜代价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于是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与辽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1 北宋的统治危机
【情境】
时间 影响较大的农民起义
仁宗庆历三年五月 王伦领导的沂州(今山东)起义
仁宗庆历三年八月 张海、郭邈山等领导的京西路、陕南农民起义
仁宗庆历三年十月 邵兴领导京西路光化军农民起义
仁宗庆历七年十一月 王则领导河北东路贝州士兵和农民起义
——摘编自赵继颜《北宋仁宗时期的农民起义》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指出北宋中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问题:农民起义频繁;阶级矛盾尖锐或官民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原因:政治腐败;冗官、冗兵、冗费使农民负担沉重;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农民生活贫苦。
探究2 王安石变法
【情境】朱熹尝论安石“……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摘自《宋史·王安石传》
【思维交互】阅读材料,在朱熹看来,王安石变法为何令人失望
提示: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使社会动荡。
【深化点拨】(1)改革的实质就是政治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因此也必然遇到阻力。(2)改革要想成功,除了需要变革的决心勇气外,还需要统治者的支持、措施的配套、用人恰当等。
知识点三 南宋的偏安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南宋抗金
(1)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赵构称帝,定都临安,是为南宋。
(2)南宋初期的抗金斗争:南宋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抗金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3)绍兴和议:
①时间: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②内容: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4)岳飞被害:岳飞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2.宋金关系:宋金关系变化: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易错点拨】
“岁币”“岁赐”“岁贡”的区别
(1)岁币,指朝廷每年向外族输送的财物,也指地方每年向朝廷缴纳的钱财。宋辽是兄弟之国,所以叫“岁币”。
(2)岁赐,指皇帝或朝廷每年给地方或个人的赏赐。宋是西夏的宗主国,所以叫“岁赐”。
(3)岁贡,指地方或诸侯属国每年向朝廷的进贡。南宋对金称臣,所以叫“岁贡”。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南宋人民的抗金斗争及南宋的偏安
【情境】 在一次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提出南宋和金的绍兴和议是以牺牲抗金英雄岳飞等人的努力而达成的一次屈辱、苟且偷安的和议,在历史上是没有任何进步意义的。
【思维交互】请你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说明你是如何看待以上说法的。说明你的理由。(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提示:我不完全同意以上的说法。和议是牺牲了岳飞等人的努力,是有苟且偷安的成分,但更是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均衡的产物。和议后,和平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利于南方的经济发展,从民族交融的角度看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深化点拨】南宋和金的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矛盾,不是反击外来侵略,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而没有侵略和反侵略之分。
课堂学业达标
1.(2024·北京合格考)有人描述某朝制度时指出:“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宋朝
【解析】选D。根据材料“有转运使”和所学可知,宋代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把地方税赋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可知这一历史时期是宋代,D正确;秦朝、汉朝、隋朝没有转运使这一级官吏,排除A、B、C。
2.(2023·江苏合格考)鉴于唐末五代“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充足),名曰留使、留州,其上供殊鲜(少)”,北宋统治者为保证各地赋税上交朝廷,采取的措施是 (  )
A.用文官担任枢密使 B.设置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
C.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D.设置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统治者鉴于唐末以来地方割据的教训,从不同方面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包括设置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D正确;枢密使是中央掌管军事的官员,排除A;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直属中央政府的管理佛教事宜和吐蕃地区的机构,排除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以分割宰相权力,排除C。
3.(2024·北京合格考)宋太祖接受赵普的建议,“数遣使者分诣诸道,选择精兵。凡其才力伎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聚之京师,以备宿卫”。这一做法 (  )
A.造成了藩镇割据 B.抬高了文官地位
C.增强了禁军实力 D.提高了行政效率
【解析】选C。根据材料“凡其才力伎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聚之京师,以备宿卫”和所学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宋朝充实中央禁军实力,强干弱枝的做法,这对于增强禁军实力,加强中央集权具有积极作用,C正确;宋朝时期并未出现藩镇割据现象,排除A;材料未涉及崇文抑武政策,与提高文官地位无关,排除B;材料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
4.如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 (  )
A.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  B.加速了各阶层人才流动
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D.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都在上升,这必然会导致国家军费开支增加,增加国家财政负担,D正确;材料内容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A;材料仅仅列举了军队人数,不能得出加速了各阶层人才流动,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军队人数的变化,不能看出崇文抑武观念的改变,排除C。
5.(2024·天津高一检测)下面材料是史书记载的时人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看法,该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  )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A.引起了社会的骚动不安 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
C.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D.导致了北宋的迅速灭亡
【解析】选A。材料“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说明王安石变法急功近利,急躁冒进,扰乱百姓,加重了百姓负担,引起了社会的骚动不安,A正确;材料反映王安石变法扰乱百姓,并非王安石和反对派之间的斗争, “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提及的是王安石变法的消极影响,C是积极影响,排除;北宋灭亡和王安石变法无直接关系,排除D。
6.岳飞《满江红》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其中的“匈奴”指的是 (  )
A.匈奴统治者 B.女真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
【解析】选B。岳飞一生主要是从事抗金斗争,诗中的“匈奴”不是指历史上的匈奴统治者,而是指金的建立者女真贵族,此处“匈奴”一词用于贬义。
课时巩固 请使用 课时素养检测 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