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9.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8 23:01:21

文档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素养目标】
1.能够掌握辽朝的建立,结合相关史料分析探究辽朝实行的南北面官制,理解其特点和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识记西夏的建立,了解西夏对中原文化的学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理顺金朝的建立,探究猛安谋克制度对金朝的影响,分析“大定之治”的概况,结合前一课内容把握金与两宋的关系,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4.了解元朝统一的过程,理解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巩固了国家统一。(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辽与西夏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辽政权
(1)辽朝的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
(2)辽与北宋的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3)辽的统治:
①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2.西夏政权
(1)西夏的建立: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2)西夏的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0课P58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从图片及文字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图中契丹人服饰、发型及马匹均富有北方游牧民族特色;导语材料反映当时辽、西夏兼有农、牧两种经济,不同于汉唐时期单一经济的游牧民族。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辽的统治
【情境一】 辽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对辽国的统治,曾采取“南北面官制”,即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策。
【思维交互1】辽朝为什么实行“南北面官制”的政策 此政策有什么作用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提示:原因:辽朝统治的北方属于游牧经济,统治的中原地区属于农耕经济,两个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差异较大;中原地区是先进的封建文明。
作用:肯定和保护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文明,促进了契丹社会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
【情境二】 《宋朝诸臣奏议》说:“燕蓟之地陷于胡虏几百年,而民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麹俱贱,科役不烦故也。”
【思维交互2】材料认为燕蓟之地的汉人百年来“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还有什么原因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原因:统治者对此地的人民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其他原因:统治者尊重、保护此地汉民的先进文化;此地经济的不断发展;契丹族向封建制度的转化(封建化)等。
【史论生成】
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
  1.社会进程相同。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
  2.封建化的原因相同。都是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3.采取的措施相同。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4.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5.和宋朝的关系相同。都曾和宋朝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接受宋的钱物,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
【深化点拨】封建化就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主要是接受汉族先进的封建文化。
知识点二 金朝入主中原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金朝南侵
(1)金朝的建立: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
(2)辽与北宋的灭亡:1125年金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3)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2.金朝政制
(1)猛安谋克制:
①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
②女真人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
(2)“大定之治”: 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他被百姓誉为“小尧舜”。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0课P60“史料阅读”,根据史料指出女真人的生活方式。
提示:以耕凿为业,善骑射,从事渔猎生活,过着定居生活。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北京城址变迁
【情境】
【思维交互】依据上图及文字说明对金、元、明北京城变化趋势进行简要的阐释。(历史解释)
提示:从城市规划上看,北京城址在空间上的变化趋势是不断扩大;城区附近始终靠近水源,城市布局呈“凸”字轴线型,整个布局沿南北延伸的中轴线对称分布,给人一种整体感和稳定感。从文化传承上看,北京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很多王朝在此建都,体现了北京城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传承性。
探究2 辽夏金元时期的华夏认同
【情境】
内容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菴山,徙潢河之滨。” 《辽史·太祖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 ”“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 《金史·百官志》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提示:表现: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
作用:为其政权的合法地位提供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史论生成】
辽宋夏金时期的华夏认同表现
  (1)尊孔崇儒:各政权在思想上共尊儒家文化,强调儒家思想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2)官僚制度:辽夏金政权在官僚制度上与中原王朝保持一致,采用中原的官僚体系。
  (3)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人才,进一步融入中原的文化和教育体系。
  (4)行政和律法:在行政和律法方面,辽夏金也采用了中原的制度和法律,形成了统一的行政和法律体系。
【深化点拨】猛安谋克制度是女真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组织,这种建立在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低下的社会发展层次基础上的制度必然会衰败。
知识点三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及元朝的民族关系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元朝建立与统一
(1)蒙古的崛起: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2)扩张:蒙古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3)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
时间 过程
1260年 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位,兴建大都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
1276年 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
1279年 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坚拒劝降,后来在大都从容就义
2.元朝集权措施
(1)修建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
(2)实行行省制度:
(3)设置宣政院对吐蕃地区进行管理。
(4)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5)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3.元朝民族政策
(1)民族交融:
①元朝时,各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形成了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②元朝灭亡后,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2)“四等人制”:元朝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①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②汉人主要指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③南人指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0课P60“萨班灵骨塔遗址”图及文字说明,从图片及文字说明你能得出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对研究藏族和蒙古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元朝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实行行政管辖、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
【以图解史】
元朝的中枢机构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元朝的地方行政治理
【情境】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宋濂、王祎《元史·地理志》
【思维交互】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变与不变”的视角简要评价元朝地方行政治理。(历史解释)
提示:观点:元朝在维护大一统的同时,也注重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背景:元朝版图辽阔,为了巩固统一的需要。变:开创了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必须点出行省制);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在云南、东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边疆管理更多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不变:加强了中央集权(或实现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控制,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或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史论生成】
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的原因
  1.行省是中书省派出机构,具有二元化特点。
  2.中央政府对行省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行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
  3.行省内部权力的相互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行省大权的归属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行省的划分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课堂学业达标
1.(2024·山东合格考)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期。这一时期,在职官设置上体现出“南北分治,因俗而治”特色的民族政权是 (  )
A.辽 B.西夏 C.金 D.元
【解析】选A。材料讲述的是南北面官制度,这是辽实行的制度,故A正确。
2.西夏有汉式官称和蕃号官称,西夏的两套官称 (  )
A.本质上是两套政治制度 B.实际是一套官职的不同称呼
C.基本没有关系 D.不利于民族交融
【解析】选B。结合所学可知,西夏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故B正确,A、C错误;西夏的两套官称有利于民族交融,排除D。
3.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情况的是 (  )
【解析】选B。南宋建立于1127年,而此时西北是建立于1038年的西夏,东北是建立于1115年的金,故答案为B;南宋处于南方,首先排除A、D;辽在1125年被北宋和金联合所灭,故C错误。
4.(2025·威海高一检测)金世宗大定九年十月,“诏宗庙之祭,以鹿代牛,著为令”。元世祖至元三年十二月规定,“申严屠杀牛马之禁”。上述规定 (  )
A.凸显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B.反映了牛耕技术的提高
C.导致了土地兼并的加剧 D.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
【解析】选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牛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畜力,金朝和元朝的祭祀中禁止使用牛,体现了农耕文明对国家统治的影响,D正确;禁止屠杀牛马体现的是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并不能凸显因俗而治和牛耕技术提高,排除A、B;禁止屠宰牛马并不能导致土地兼并加剧,排除C。
5.(2023·江苏合格考)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D.抑制了民族交融趋向
【解析】选A。行省制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管辖,故A符合题意;在边疆地区,元朝设立宣慰司等机构进行管理,故B不符合题意;行省制不能改变南北经济格局,故C不符合题意;行省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有利于民族交融,故D不符合题意。
6.(2023·广东合格考)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以经略 (  )
A.西藏 B.新疆 C.台湾 D.云南
【解析】选C。根据所学可知,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以经略台湾,C正确;西藏、新疆、云南与澎湖巡检司无关,排除A、B、D。
7.(2024·北京合格考)元朝在边疆地区设立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反映了元朝 (  )
A.对不同民族设置不同职官 B.沿用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
C.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D.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
【解析】选C。通过在边疆设立行省,并按照内地的方式征收赋役,充分体现出元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C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在这些行省中针对不同民族设置不同职官的相关内容,排除A;材料中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元朝沿用了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排除B;材料所描述的是对边疆地区采取与内地一样的管理方式,并非差别对待,排除D。
8.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全盘照搬了唐宋的政治制度 B.导致了民族关系的日益紧张
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都有多个民族,“南、北面官”“猛安谋克”等一系列制度都是为了迎合各个民族发展的不同水平而采取的具有特色的管理措施,这些制度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故D正确;“南、北面官”“猛安谋克”等一系列制度并不是唐朝实行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也没有实现各民族平等,排除A、C;辽建国后,按照“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原则,对契丹人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关系的缓和,排除B。
课时巩固 请使用 课时素养检测 十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素养目标】
1.能够掌握辽朝的建立,结合相关史料分析探究辽朝实行的南北面官制,理解其特点和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识记西夏的建立,了解西夏对中原文化的学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理顺金朝的建立,探究猛安谋克制度对金朝的影响,分析“大定之治”的概况,结合前一课内容把握金与两宋的关系,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4.了解元朝统一的过程,理解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巩固了国家统一。(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辽与西夏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辽政权
(1)辽朝的建立:916年,契丹族首领 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
(2)辽与北宋的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3)辽的统治:
①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 ,北面官负责 。
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
2.西夏政权
(1)西夏的建立:1038年,党项首领 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2)西夏的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0课P58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从图片及文字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历史信息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辽的统治
【情境一】 辽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对辽国的统治,曾采取“南北面官制”,即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政策。
【思维交互1】辽朝为什么实行“南北面官制”的政策 此政策有什么作用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情境二】 《宋朝诸臣奏议》说:“燕蓟之地陷于胡虏几百年,而民忘南顾之心者,戎狄之法大率简易,盐麹俱贱,科役不烦故也。”
【思维交互2】材料认为燕蓟之地的汉人百年来“忘南顾之心”的原因是什么 你认为还有什么原因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契丹、党项封建化进程的相同点
  1.社会进程相同。兴起之初社会形态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
  2.封建化的原因相同。都是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3.采取的措施相同。仿效中原王朝建立各项制度,仿照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4.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同。都采取“蕃汉分治”的办法来分别管理不同民族地区。
  5.和宋朝的关系相同。都曾和宋朝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后又都与宋朝议和,接受宋的钱物,议和后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彼此间官方和民间经济文化往来频繁,进一步推动封建化进程。
【深化点拨】封建化就是指处于奴隶社会或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转化。主要是接受汉族先进的封建文化。
知识点二 金朝入主中原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金朝南侵
(1)金朝的建立:1115年,女真族首领 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
(2)辽与北宋的灭亡:1125年金灭辽, 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形成对峙局面。
(3)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
2.金朝政制
(1)猛安谋克制:
①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
②女真人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 。
(2)“大定之治”: 12世纪后期 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大定之治”,他被百姓誉为“小尧舜”。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0课P60“史料阅读”,根据史料指出女真人的生活方式。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北京城址变迁
【情境】
【思维交互】依据上图及文字说明对金、元、明北京城变化趋势进行简要的阐释。(历史解释)
探究2 辽夏金元时期的华夏认同
【情境】
内容 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菴山,徙潢河之滨。” 《辽史·太祖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 ”“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 《辽史》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 《金史·百官志》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史论生成】
辽宋夏金时期的华夏认同表现
  (1)尊孔崇儒:各政权在思想上共尊儒家文化,强调儒家思想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2)官僚制度:辽夏金政权在官僚制度上与中原王朝保持一致,采用中原的官僚体系。
  (3)科举制度:通过科举选拔人才,进一步融入中原的文化和教育体系。
  (4)行政和律法:在行政和律法方面,辽夏金也采用了中原的制度和法律,形成了统一的行政和法律体系。
【深化点拨】猛安谋克制度是女真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组织,这种建立在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低下的社会发展层次基础上的制度必然会衰败。
知识点三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及元朝的民族关系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元朝建立与统一
(1)蒙古的崛起: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 统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2)扩张:蒙古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
(3)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
时间 过程
1260年 成吉思汗的孙子 即位,兴建大都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
1276年 元军占领南宋都城
1279年 元军在崖山海域击败南宋余部,完成统一。南宋宰相 被俘,坚拒劝降,后来在大都从容就义
2.元朝集权措施
(1)修建驿道,设立驿站,分设急递铺。
(2)实行行省制度:
(3)设置 对吐蕃地区进行管理。
(4)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5)在澎湖设置 ,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
3.元朝民族政策
(1)民族交融:
①元朝时,各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形成了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②元朝灭亡后,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渐与汉族相融合。
(2)“四等人制”:元朝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政策,被后人概括为“四等人制”,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①色目人指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②汉人主要指 。
③南人指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0课P60“萨班灵骨塔遗址”图及文字说明,从图片及文字说明你能得出什么历史信息
【以图解史】
元朝的中枢机构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元朝的地方行政治理
【情境】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宋濂、王祎《元史·地理志》
【思维交互】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变与不变”的视角简要评价元朝地方行政治理。(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的原因
  1.行省是中书省派出机构,具有二元化特点。
  2.中央政府对行省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行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
  3.行省内部权力的相互牵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4.行省大权的归属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行省的划分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课堂学业达标
1.(2024·山东合格考)辽宋夏金元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期。这一时期,在职官设置上体现出“南北分治,因俗而治”特色的民族政权是 (  )
A.辽 B.西夏 C.金 D.元
2.西夏有汉式官称和蕃号官称,西夏的两套官称 (  )
A.本质上是两套政治制度 B.实际是一套官职的不同称呼
C.基本没有关系 D.不利于民族交融
3.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情况的是 (  )
4.(2025·威海高一检测)金世宗大定九年十月,“诏宗庙之祭,以鹿代牛,著为令”。元世祖至元三年十二月规定,“申严屠杀牛马之禁”。上述规定 (  )
A.凸显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B.反映了牛耕技术的提高
C.导致了土地兼并的加剧 D.体现了农耕文明的影响
5.(2023·江苏合格考)元代开始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D.抑制了民族交融趋向
6.(2023·广东合格考)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以经略 (  )
A.西藏 B.新疆 C.台湾 D.云南
7.(2024·北京合格考)元朝在边疆地区设立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反映了元朝 (  )
A.对不同民族设置不同职官 B.沿用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
C.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D.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
8.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全盘照搬了唐宋的政治制度 B.导致了民族关系的日益紧张
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