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四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20 09:06:28

文档简介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里的“长技”指的是( )www.21-cn-jy.com
A.汽车制造技术 B.蒸汽机车制造技术
C.电话制造技术 D.内燃机制造技术
2.“它因模仿一部分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此评论适用于(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林则徐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B.洪仁?岢鲋泄?谝桓龇⒄棺时局饕宓姆桨?
C.李鸿章等“师夷长技以自强”
D.维新派第一次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3.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2-1-c-n-j-y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4.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思潮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三民主义” ②“师夷长技以自强”③“师夷长技以制夷”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 )
A.②③①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④① D.④③①②
5.“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迈出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第一步,但从称西方国家为“夷”这一角度看,其思想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2·1·c·n·j·y
A.藐视西方科学技术
B.藐视西方思想成就
C.主张全盘西化
D.未放弃天朝大国的观念
6.魏源《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载:“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世袭),且不四载即受代。”“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材料反映出魏源( )
A.肯定英国政治制度的优点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开始探索西体中用的途径 D.传统夏夷观念发生变化
7.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②仍以天朝上国自居③“技”重点是军事技术④已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8.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意在说明( )
A.只有“中体西用”,才能解决内忧外患
B.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是必然选择
C.“中体西用”有利于洋务运动顺利推行
D.洋务运动变革不彻底无法实现目的
9.“中体西用”是晚清时期流行一时的思想观点,它主要阐述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也涉及政治思想领域。下面哪一主张不能明确体现这一思想( )【出处:21教育名师】
A.“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
B.“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10.假如要给“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思想”“走向共和”加个主题的话,以下最恰当的是( )
A.走进近代社会 B.开启民主政治
C.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D.地主阶级的探索救国之路
11.洋务运动最大的历史局限是( )
A.一心“曲全邻好”,不敢轻言战事
B.“中体西用”限制了西风东渐向政治领域的扩展
C.没有通过长期努力,争取修改和废除不平等条约
D.热衷于“以夷制夷”,缺乏将中国融入世界的远大目光
12.先进中国人在近代化的探索中,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中国式道路”。以下对应顺序正确的是( )
A.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C.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
D.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土地革命
13.之所以说维新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原因是( )
A、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
B、变法涉及我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维新派与顼固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14.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其主要原因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维新派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维新变法的思想主张与救亡图存的民族要求结合起来
D.维新派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
15.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符合材料中两种“爱国主义”定义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www-2-1-cnjy-com
A.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 B.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C.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和维新变法
16.1897年,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其主要意图是( )
A.介绍西方科学技术
B. 论证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C.阐述维新变法的策略
D. 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
17.维新变法运动时,康有为说:“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指政治上实行( )
A.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
C.联邦制 D.共和制
18.维新变法时期的梁启超曾说:“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此两学所以终不能合,徒互相诟病,若水火不相入也。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体用不备,安能成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梁启超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
B.梁启超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末
C.维新派与洋务派的观点基本一致
D.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根本目的相同
19.维新变法初期,康有为曾倡导民权说.但到光绪帝召见时,“即变其说,谓非尊君权不可”“今日开国会,尚非其时,民智不开,邃用民权,则举闰聋瞽”,前后态度转变说明康有为( )【版权所有:21教育】
A.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较大 B.已经彻底放弃君主立宪主张
C.维新与守旧思想的矛盾 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
20.“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初版)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下列说法最符合当时社会条件的是( )
A.康有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康有为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理论根据,减少变法阻力
C.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具有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
D.康有为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
二、材料解析题
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的启蒙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古代儒家文明为其思想前提的。如启蒙思潮中的秦斗伏尔秦,他的政治理想21·cn·jy·com
是清除现存的“神示宗教”,建立一个崇尚理性、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在伏尔秦心中,中国儒教就是这种理性宗教的楷模。他推崇孔子,称赞中国哲学“既无迷信,亦无荒谬的传说,更没有诅咒理性和自然的教条。”……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浅谈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1)西方的启蒙者对中国传统儒学认识有何不同?两者的目的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6分)
材料二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但“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21*cnjy*com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并分析这种思想是如何迎合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需要而在中国“进门落户”的。(8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21教育网
——严复《原强》(1895年)
材料三: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21*cnjy*com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事件
观点
戊戌变法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辛亥革命
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概括材料三中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按照这一原则,任选材料三表中的二种观点进行评价。21·世纪*教育网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西学中源”说与“中体西用”,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乃至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来源:21cnj*y.co*m】
材料一 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人发现他们带来的很多东西是中国很早就有的。另一方面,当时中国人需要改革,但是不能通过直接否认自己来学习西方,而承认西方是进步的、但源头来自中国,因而提出了“西学中源”说。被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的清初科学家梅文鼎,也是最早提出这一观点者。他生于明代官宦之家又受教于明朝遗老,后又受到清朝皇帝的宠爱,潜心钻研西学却又有“奉耶稣”而“弃儒先”之虞,这种矛盾的境遇促成了他积极地鼓吹“西学中源”说。在天文学领域,他宣称西方的地球五带源于《周髀算经》,又说《黄帝内经》“地之为下”是地圆说得肇端。在数学领域,论证了几何学即始于勾股的理论。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学中源”说被日益放大,最后变成什么都源于中国了。许多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乃至顽固守旧派,在涉及中西文化交流时,都从各自的文化观念出发,不同程度地利用“西学中源”说。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不仅大力主张“西学中源”说,还将其改造成为“中体西用”说。梁启超于1902年写《古议院考》,论证中国古代“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早已有了类似议院的机构。康有为等都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章太炎、梁启超还试图证明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和均田制具有社会主义的成分。顽固派、保守派认为西学在中国既然古已有之,就没必要再去学习西方了。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材料三 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人引进西学的阻力越来越小。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觉得“西学中源”说没有道理,此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从而放弃“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便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梅文鼎等人倡导“西学中源”说的主要观点和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各派倡导“西学中源”的观点,简析“西学中源”在近代引起广泛共鸣的社会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后“西学中源”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24.维新变法需要理论依托,康有为为了说服光绪帝,费了很多心思,促成了清末一场重要的变革。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给光绪的上书中说:“诚以守旧者不欲变法,实为便其私图,而往往陈义甚高,动引孔孟程朱,以箝人口。……臣故博征往籍,发明孔子变法大义,使守旧者无所借口,庶于变法自强,能正其本,区区之意,窃在于是。”
——康有为《恭谢天恩并陈编篡群书以助变法请速筹全局者》
材料二 夫今日欲自强唯有译书而已。……臣于变法之事,尝辑考各国变法之故,曲折之宜,择其可施行于中国者,斟酌而损益之,令其可施行章程条理皆以备具,若皇上决议变法,可备采择,但待推行耳。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材料三 过去学术界一般认为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发动维新运动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手法是托古改制。笔者依据故宫新发现的资料,断定康有为另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武器,即仿洋改制。 21cnjy.com
——王晓秋《康有为的仿洋改制与戊戌维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发明孔子变法大义”的目的。(2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变法的原因与思路。(3分)
(3)综合参考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三中“托古改制”和“仿洋改制”的具体含义。(2分)评价康有为为了推动维新变法,在思想宣传中采取的主要策略。(3分)
25.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历史贡献或不在政治方面,而在文化方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维新运动期间,新派人士已有很明确的认识: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戊戌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多由国人自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时务报》,销量逾万,“此报名贵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则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维新人士的教育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主要政治背景。
(2)据材料一、二,概括维新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并分析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以维新变法为例,简要说说文化教育与政治变革的关系。
人教新课标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 “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里的“长技”指的是( )
A.汽车制造技术 B.蒸汽机车制造技术
C.电话制造技术 D.内燃机制造技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长技”指的是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当时处于“蒸汽”时代,所以“长技”是蒸汽机车制造技术;A C D三项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选B项。21cnjy.com
2.“它因模仿一部分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此评论适用于( )21·世纪*教育网
A.林则徐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B.洪仁?岢鲋泄?谝桓龇⒄棺时局饕宓姆桨?
C.李鸿章等“师夷长技以自强”
D.维新派第一次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的“它因模仿一部分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信息体现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3.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答案】C
【解析】19世纪末,为挽救民族危机必须进行改革自救,洋务派 的实践证明,“中体西用”不能挽救中国,必须改革政治体制,不能单纯学习西方技术。C项是维新派的主张,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从制度上学习西方。
4.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下列思潮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三民主义” ②“师夷长技以自强”③“师夷长技以制夷”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 )
A.②③①④ B.②④③① C.③②④① D.④③①②
【答案】C
【解析】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世纪末,进化论传入中国,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震动。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C项。
5.“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迈出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第一步,但从称西方国家为“夷”这一角度看,其思想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
A.藐视西方科学技术
B.藐视西方思想成就
C.主张全盘西化
D.未放弃天朝大国的观念
【答案】D
【解析】称西方为“夷”,实际上是对西方国家的一种蔑称,表明了中国未放弃天朝上国的观念。C项是新文化运动;D项包含AB两项。故答案选D。
6.魏源《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载:“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世袭),且不四载即受代。”“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材料反映出魏源
A.肯定英国政治制度的优点 B.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开始探索西体中用的途径 D.传统夏夷观念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因为英国保留了世袭君主,所以根据题干中“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世袭)”可知其描述的是美国共和制度,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抵抗西方侵略,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探索西体中用的途径,故C项错误;题干中“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说明魏源对美国共和制持肯定的态度,说明其传统的夷夏观念发生了变化。2-1-c-n-j-y
7.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
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②仍以天朝上国自居③“技”重点是军事技术④已对中国的落后有了充分认识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C
【解析】“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是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抵抗西方的侵略,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学习的侧重点是西方的军事技术,对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还没有清楚的认识。所以本题选C。
8.史学家陈旭麓说:“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意在说明
A.只有“中体西用”,才能解决内忧外患
B.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是必然选择
C.“中体西用”有利于洋务运动顺利推行
D.洋务运动变革不彻底无法实现目的
【答案】C
【解析】由“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可以看出“中体西用”有利于洋务运动顺利推行,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过于绝对且不符合材料意思;B项中的必然选择材料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无关。
9.“中体西用”是晚清时期流行一时的思想观点,它主要阐述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也涉及政治思想领域。下面哪一主张不能明确体现这一思想( )21*cnjy*com
A.“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
B.“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体西用”的含义是以中国的儒家思想和政治体制为主,引进西方的近代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ABD三项体现了以中国的思想为主,学习西方技术,不符合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认为中学和西学共同存在是相互对立的,相互融合会导致两败俱伤,不属于中体西用的内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C。
10.假如要给“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思想”“走向共和”加个主题的话,以下最恰当的是( )
A.走进近代社会 B.开启民主政治
C.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D.地主阶级的探索救国之路
【答案】C
【解析】中国近代社会从鸦片战争开始,近代社会的含义主要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开眼看世界” “中体西用”并没有开启民主政治。 “维新变法思想” “走向共和”不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探索救国之路,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但四者都是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11.洋务运动最大的历史局限是( )
A.一心“曲全邻好”,不敢轻言战事
B.“中体西用”限制了西风东渐向政治领域的扩展
C.没有通过长期努力,争取修改和废除不平等条约
D.热衷于“以夷制夷”,缺乏将中国融入世界的远大目光
【答案】B
【解析】考查对洋务运动的认识。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主张只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其目的是维护日益衰落的封建统治。正因为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导致了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www-2-1-cnjy-com
12.先进中国人在近代化的探索中,先后经历了“英国、日本式道路——美国式道路——俄国式道路——中国式道路”。以下对应顺序正确的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A.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B.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C.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
D.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土地革命
【答案】D
【解析】题干中的英国、日本式道路是指在中国想要建立君主立宪制的维新变法运动,美国式道路是指辛亥革命想要建立的民主共和制,俄国式道路则是学习苏俄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城市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对应中国的五四运动,中国式道路则是指最终中共所找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选D;AB只有美国式道路符合题意,C则是中国式道路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C。21教育网
13.之所以说维新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原因是( )
A、变法得到了光绪帝的支持
B、变法涉及我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C、变法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D、维新派与顼固派进行了激烈的论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主要是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宣传了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故选C项。
14.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其主要原因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B.维新派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维新变法的思想主张与救亡图存的民族要求结合起来
D.维新派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
【答案】C
【解析】维新派把变法的思想主张与救亡图存的民族要求相结合,赢得一定的群众基础,壮大了其实力,扩大了影响,故选C;AD不是主要原因,B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D。
15.陈旭麓先生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符合材料中两种“爱国主义”定义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 B.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C.维新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和维新变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反映的是维新变法;材料中“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反映了用“中世纪”(落后的)方式进行爱国,这一爱国行为与近代化相悖。太平天国运动更侧重反封建,与材料中“爱国主义”关系不大,故这第二种爱国主义的事件是义和团运动。所以答案选C。
16.1897年,严复创办《国闻报》,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其主要意图是( )
A.介绍西方科学技术
B. 论证维新变法的必要性
C.阐述维新变法的策略
D. 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认知材料信息,并作出准确解读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897年”、“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主要意图”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其余ACD三项均不能够体现题干“主要意图”要求,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www.21-cn-jy.com
17.维新变法运动时,康有为说:“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指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
C.联邦制 D.共和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联系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及日本政体特点,不难回答,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
18.维新变法时期的梁启超曾说:“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此两学所以终不能合,徒互相诟病,若水火不相入也。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体用不备,安能成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梁启超主张中学和西学融会贯通
B.梁启超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末
C.维新派与洋务派的观点基本一致
D.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根本目的相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材料信息体现了梁启超主张中学和西学“二者相需,缺一不可”,强调两者要融会贯通。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B、C、D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19.维新变法初期,康有为曾倡导民权说.但到光绪帝召见时,“即变其说,谓非尊君权不可”“今日开国会,尚非其时,民智不开,邃用民权,则举闰聋瞽”,前后态度转变说明康有为( )
A.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较大 B.已经彻底放弃君主立宪主张
C.维新与守旧思想的矛盾 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A项与材料中的“但到光绪帝召见时,‘即变其说,谓非尊君权不可’”矛盾;材料只是提及康有为没有开国会的意图,不是放弃君主立宪主张,故B项错误;康有为属于维新派,不是守旧派,故C项错误;康有为前后的态度转变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20.“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戊戌年春出版的《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和再版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初版)就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作。”下列说法最符合当时社会条件的是
A.康有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康有为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理论根据,减少变法阻力
C.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具有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
D.康有为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
【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提到,“这个康有为冀图创立自己的中国式的思想体系,把孔学推到国教的位置上,而自己则成为创立新孔教的马丁·路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理论根据,减少变法阻力,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
二、材料解析题
2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的启蒙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中国古代儒家文明为其思想前提的。如启蒙思潮中的秦斗伏尔秦,他的政治理想2·1·c·n·j·y
是清除现存的“神示宗教”,建立一个崇尚理性、自然和道德的“理性宗教”。在伏尔秦心中,中国儒教就是这种理性宗教的楷模。他推崇孔子,称赞中国哲学“既无迷信,亦无荒谬的传说,更没有诅咒理性和自然的教条。”……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浅谈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1)西方的启蒙者对中国传统儒学认识有何不同?两者的目的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6分)
材料二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但“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并分析这种思想是如何迎合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需要而在中国“进门落户”的。(8分)
【答案】(1)尊崇儒学:伏尔泰认为儒学是最好最符合人类道德和理性的哲学。
批判儒学:孟德斯鸠、卢梭认为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4分)
目的:批判专制主义,教会神学,发展资本主义。(2分)
(2)背景: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
③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推动。(4分,任答两点)
原因:对改革派而言,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对保守派而言则维护了封建纲常制度。(4分)
【解析】(1)依据材料“在伏尔秦心中,中国儒教就是这种理性宗教的楷模。他推崇孔子”,可以得出伏尔泰尊崇儒学,依据“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可以得出卢梭等人批判儒学没有制衡原则。第二问可以结合启蒙运动的目的加以回答即可。
(2)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即可以得出“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原因,内部内忧外患,外部西方思想的传入和影响,以及洋务派的大力宣传等。第二问可以依据“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大体接受的‘说法’”,作答,即满足了洋务派和顽固派各自的需求,是其存在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时间
主要活动
1867年
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
1871年
在“建成”“扬威”舰实习
1877年
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
1879年
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
188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
1890年
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21·cn·jy·com
——严复《原强》(1895年)
材料三: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21*cnjy*com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事件
观点
戊戌变法
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辛亥革命
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
(3)概括材料三中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按照这一原则,任选材料三表中的二种观点进行评价。【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
(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每点2分,共6分)
(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与洋务派相比,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 (4分)
(3)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2分)“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2分)。
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2分)
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
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
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试图把中国引入民主政治轨道的追求。【任意2点,共4分】
【解析】(1)本题以历史精英人物引领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切入视角新颖。以历史人物的经历考查严复思想的成长背景,注意表格中的时间,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材料一可以直接看出严复参与了洋务运动的创建海军和近代教育的实践活动,再联系洋务运动政治和文化背景即可答题。
(2)着重理解“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这里的“标”是指学习、采用西方先进技术;“本”是指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严复的主张是技术和教育并重,重在教育。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依据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原则可以看出表格中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都是错误的,都离开了当时的具体的历史条件。回答时结合所知识任选一个进行评价。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西学中源”说与“中体西用”,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乃至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中国人发现他们带来的很多东西是中国很早就有的。另一方面,当时中国人需要改革,但是不能通过直接否认自己来学习西方,而承认西方是进步的、但源头来自中国,因而提出了“西学中源”说。被誉为清初“历算第一名家”的清初科学家梅文鼎,也是最早提出这一观点者。他生于明代官宦之家又受教于明朝遗老,后又受到清朝皇帝的宠爱,潜心钻研西学却又有“奉耶稣”而“弃儒先”之虞,这种矛盾的境遇促成了他积极地鼓吹“西学中源”说。在天文学领域,他宣称西方的地球五带源于《周髀算经》,又说《黄帝内经》“地之为下”是地圆说得肇端。在数学领域,论证了几何学即始于勾股的理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学中源”说被日益放大,最后变成什么都源于中国了。许多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乃至顽固守旧派,在涉及中西文化交流时,都从各自的文化观念出发,不同程度地利用“西学中源”说。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不仅大力主张“西学中源”说,还将其改造成为“中体西用”说。梁启超于1902年写《古议院考》,论证中国古代“虽无议院之名,而有其实也。”早已有了类似议院的机构。康有为等都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章太炎、梁启超还试图证明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和均田制具有社会主义的成分。顽固派、保守派认为西学在中国既然古已有之,就没必要再去学习西方了。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材料三 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人引进西学的阻力越来越小。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觉得“西学中源”说没有道理,此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从而放弃“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便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黄敏兰《近代开放史上的“西学中源”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梅文鼎等人倡导“西学中源”说的主要观点和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各派倡导“西学中源”的观点,简析“西学中源”在近代引起广泛共鸣的社会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后“西学中源”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答案】(1)观点:西方的科技成就是源于中国的,地球五带理论、地圆说、几何学都是从中国引入的。
背景: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引进;接触西学的中国知识分子深受传统文化束缚;既认识到西学的先进又不敢大胆承认;迎合统治者的旨意。
(2)观点:保守派认为西学在中国早已存在,反对学习西方;洋务派改造为“中体西用”说;维新派认为西方式议会等在中国古代已存在;章太炎等认为均田制有社会主义成分。
原因:西方文明的传入和冲击;华夏文明优越感;“天朝上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满足传统文化心理,是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的一种策略;各派都以此来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简单类比的思维方法。
(3)原因:近代“西学中源”说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其不科学性日益明显;中国甲午战争的惨败,更证明了其荒谬;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学习西方的阻力减弱;启蒙思想的传播,更加理性。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这种矛盾的境遇促成了他积极地鼓吹‘西学中源’说”得出观点是西方的科技成就是源于中国的;根据材料“他宣称西方的地球五带源于《周髀算经》,又说《黄帝内经》“地之为下”是地圆说得肇端。在数学领域,论证了几何学即始于勾股的理论。”得出地球五带理论、地圆说、几何学都是从中国引入的。第二小问背景,回答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从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国知识分子的处境、宣传西学的目的等角度分析。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第(2)问,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顽固派、保守派认为西学在中国既然古已有之,就没必要再去学习西方了”得出保守派认为西学在中国早已存在,反对学习西方;根据材料“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不仅大力主张‘西学中源’说,还将其改造成为‘中体西用”说。’得出洋务派改造为“中体西用”说;根据材料“梁启超于1902年写《古议院考》……康有为等都将中国上古的尧舜禹时代比作西方的民主、民权时代。”得出维新派认为西方式议会等在中国古代已存在;根据材料“章太炎、梁启超还试图证明中国古代的井田制和均田制具有社会主义的成分。”得出章太炎等认为均田制有社会主义成分。第二小问社会原因,可以从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朝上国”传统观念、提出观点的目的等角度分析。
第(3)问,根据材料“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人引进西学的阻力越来越小”得出学习西方的阻力减弱;以甲午战后为切入点,结合所学知识从甲午战败的反思、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启蒙思想的传播等角度分析。
24.维新变法需要理论依托,康有为为了说服光绪帝,费了很多心思,促成了清末一场重要的变革。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给光绪的上书中说:“诚以守旧者不欲变法,实为便其私图,而往往陈义甚高,动引孔孟程朱,以箝人口。……臣故博征往籍,发明孔子变法大义,使守旧者无所借口,庶于变法自强,能正其本,区区之意,窃在于是。”
——康有为《恭谢天恩并陈编篡群书以助变法请速筹全局者》
材料二 夫今日欲自强唯有译书而已。……臣于变法之事,尝辑考各国变法之故,曲折之宜,择其可施行于中国者,斟酌而损益之,令其可施行章程条理皆以备具,若皇上决议变法,可备采择,但待推行耳。【来源:21cnj*y.co*m】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材料三 过去学术界一般认为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发动维新运动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手法是托古改制。笔者依据故宫新发现的资料,断定康有为另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武器,即仿洋改制。
——王晓秋《康有为的仿洋改制与戊戌维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发明孔子变法大义”的目的。(2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变法的原因与思路。(3分)
(3)综合参考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三中“托古改制”和“仿洋改制”的具体含义。(2分)评价康有为为了推动维新变法,在思想宣传中采取的主要策略。(3分)
【答案】
(1)目的:让守旧势力没有借口,让变法有依据,有利于变法的实施;(2分)
(2)原因:为了救亡图存,不得不变法;(1分)
思路:借鉴各国变法的策略,选择适合中国的加以推行。(2分)
(3)具体含义:托古改制:借助孔子权威,把他说成是变法先师,为维新变法找理由;
仿洋改制:学习各国变法的途径与方法;(2分)
策略评价:用托古改制取得变法的合法性;以仿洋改制取得变法的具体经验;
在当时取得了一定成功,赢得光绪皇帝的认同;(3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臣故博征往籍,发明孔子变法大义,使守旧者无所借口,庶于变法自强,能正其本,区区之意,窃在于是”可以分析出让守旧势力没有借口,让变法有依据,有利于变法的实施,从而减少变法的阻力。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夫今日欲自强唯有译书而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的原因是为了救亡图存,不得不变法。第二问的思路由“臣于变法之事,尝辑考各国变法之故,曲折之宜,择其可施行于中国者,斟酌而损益之,令其可施行章程条理皆以备具,若皇上决议变法,可备采择,但待推行耳。”可以概括得到:借鉴各国变法的策略,选择适合中国的加以推行。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参照材料一“发明孔子变法大义,使守旧者无所借口,庶于变法自强”可以分析出托古改制的含义是借助孔子权威,把他说成是变法先师,为维新变法找理由;由材料二“,尝辑考各国变法之故,曲折之宜,择其可施行于中国者,斟酌而损益之”可以分析出仿洋改制的含义是学习各国变法的途径与方法。第二问的评价结合所学从托古改制的合理性和仿洋改制学习西方的经验两个角度并结合取得一定成果来评价。
25.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主要历史贡献或不在政治方面,而在文化方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维新运动期间,新派人士已有很明确的认识: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达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戊戌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多由国人自办,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时务报》,销量逾万,“此报名贵已极,读书人无不喜阅”。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在那个时期的新式学堂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而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则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它不但使习惯于一家一户的中国人看到了“群”的形式和力量,而且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维新人士的教育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产生的主要政治背景。
(2)据材料一、二,概括维新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举措并分析其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以维新变法为例,简要说说文化教育与政治变革的关系。
【答案】
(1)观念:全民教育。(2分)
背景:面临瓜分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分)
(2)举措:兴学堂;办报刊;立学会。(3分)
作用:制造舆论,宣传维新思想;孕育民主革命力量;启发民智,扩大政治参与。(3分)
(3)关系:文化教育举措推动维新变法;维新变法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5分)
【解析】(1)第一小问观念,根据材料信息“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可知,维新人士主张全民教育。第二小问,注意答题的角度“产生的主要政治背景”,根据所学可知当时的政治背景是面临瓜分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信息“戊戌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国人自办的女校——经正女学堂,出现了中国第一所近代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可知,变法主张兴学堂;根据材料信息“从1895—1898年,出现各类新报刊约60种”可知,变法主张办报刊;根据材料信息“短时间里纷纷兴起的学会,则兼有学术与政治两重意义”可知,变法主张立学会。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信息“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时务报》”可知,维新派通过报刊制造舆论,宣传维新思想;根据材料信息“新式学堂里,出过黄兴、蔡锷那样民主革命的风云人物”可知,新式学堂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为孕育民主革命力量;根据材料信息“为广开中国的民智而介绍西方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可知,变法启发民智,扩大人民政治参与。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答案,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论证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论证要充分,史论结合要注意思维的逻辑性。结合措施和作用总结可得:文化教育举措推动维新变法;维新变法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